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明朝那些事兒

龍騰世紀 九十三十、光芒(第三部 完結) 文 / 當年明月

    王守仁是一個偉大的人。

    他不嫌棄弟子,不挑剔門人,無論貧富貴賤,他都一視同仁,將自己幾十年之所學傾囊傳授,他虛心解答疑問,時刻檢討著自己的不足,沒有門戶之見,也不搞學術紛爭。

    據我所知,能夠這樣做的,似乎只有兩千年前的那位孔子而已。

    他四處講學,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征服了無數的人,心學的風潮逐漸興起,但他的這一舉動也惹來了麻煩。

    官方權威的程朱理學家們終於無法容忍了,在他們看來,王守仁的「異端邪說」就如同洪水猛獸,會蕩滌一切規範與秩序,他們紛紛發起了攻擊。

    寫文章的寫文章,寫奏折的寫奏折(很多人都是官),更絕的是,當時的中央科舉考試的主考官,竟然把影she攻擊王守仁的話,當作考題拿來考試,真可謂空前絕後,舉世奇觀。

    漫天風雨,罵聲不絕,總之一句話,yu除之而後快。

    對於這一「盛況」,他的門人都十分氣憤,但王守仁卻只笑著說了一句話:

    「四方英傑,各有異同,議論紛紛,多言何益?」

    這不僅僅是一句回答,也是王守仁一生的註解。

    他的這種態度打動了更多的人,因為所有的人都已看到,在狂潮之中,王守仁依然屹立在那裡,泰然自若。

    心如止水者,雖繁華紛擾之世間紅塵,已然空無一物。

    是的,前進的潮流是無法阻擋的,正如同王守仁的光芒,縱然歷經千年,飽經風雨,卻終將光耀於天下萬物之間。

    嘉靖六年(1527)五月天泉橋

    王守仁站在橋上,看著站在他眼前的錢德洪與王畿。

    這兩個人是他的嫡傳弟子,也是他的心學傳人。他之所以此時召集他們前來,是因為最後的時刻就要到了。

    不久之前,朝廷接到急報,兩廣地區發生了少數民族叛亂,十分棘手,兩廣總督姚鏌急得跳腳,卻又束手無策,萬般無奈之下,皇帝想到了王守仁。

    於是王守仁先生又一次接到了救火隊員的工作,他被委任為左都御史,前往平叛。

    此時他的身體已經很差了,經過長期征戰和常年奔波,他再也經不起折騰了。而且此時他已然成為了知名的哲學家,有很高的學術聲望,完全可以拒絕這個差事。

    可是如果他拒絕,他就不是王守仁了,他的這一生就是為國為民活著的。王哲學家決定再次拿起武器,深入兩廣的深山老林去爬山溝。

    但在此之前,他還有幾句必須要說的話。

    錢德洪和王畿肅穆地看著老師,他們在等待著。

    王守仁打破了沉默:

    「我即將赴任,但此去必定再無返鄉之日,此刻即是永別之時,望你們用心於學,今後我不能再教你們了。」

    錢德洪和王畿當即淚流滿面,馬上跪倒在地,連聲說道:

    「老師哪裡話!老師哪裡話!」

    王守仁卻笑著搖搖頭:

    「生死之事,上天自有定數,我已五十有六,人生已然如此,別無牽掛,只是有一件事情還要交代。」

    錢德洪和王畿停止了悲泣,抬起了頭。

    「我死之後,心學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學,已經全部教給了你們,但心學之精髓,你們卻尚未領悟,我有四句話要傳給你們,畢生所學,皆在於此,你們要用心領會,將之發揚光大,普濟世人。」

    天地竟是如此之寧靜,大風拂過了空曠的天泉橋,在四周傳來的陣陣風聲中,王守仁高聲吟道: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錢德洪與王畿一言不發,摒氣凝神,記下了這四句話。

    此即為所謂心學四決,流傳千古,至今不衰。

    吟罷,王守仁仰首向天,大笑之間飄然離去: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嚎哭而來,歡笑而去,人生本當如此。

    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天泉論道,王守仁將他畢生的坎坷與智慧傳授給了後人,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但是王守仁先生還不能光榮退休,因為他還要去山區剿匪。

    王先生雖說是哲學家,但某些方面卻很像湘西的土匪,放下槍就是良民,拿起槍就是悍匪,一旦兵權在手,大軍待發,他就如同凶神惡煞附身,開始整頓部隊,嚴格操練。

    這其實並不矛盾,因為王守仁很清楚,對於叛亂者,講解哲學是沒有用的,只有開展武裝鬥爭,槍桿子才是硬道理。

    這就是智慧,這就是知行合一的真意。

    不過估計王守仁先生也沒想到,他的到來對這場叛亂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起碼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名聲到底有多大。

    在聽到王守仁前來征討的消息後,領導叛亂的兩個首領當即達成了共識——投降。

    王先生實在是名聲在外,他的光輝業跡、犯事前科早就街知巷聞,連深山老林裡的少數民族也是聞名已久,叛亂者也就是想混口飯吃,犯不著和王先生作對,所以他們毫不遲疑地決定接受朝廷招安。

    但這二位首領倒還有個擔心,由於王先生之前的名聲不好(喜歡耍詐),他們兩個怕就算投了降,到時候王先生yin他們一下,翻臉不認人怎麼辦?

    但事到如今,投降生死未卜,不投降就必死無疑,還是投降吧。

    其實王守仁先生還是守信用的,只有對不講信義,玩弄陰謀的人,他才會痛下殺手,見到這二位首領後,他下令拖出去打了頓板子(教訓一下),就履行了諾言。

    就這樣,朝廷折騰了幾年毫無辦法的兩廣之亂,王守仁先生老將出馬,立馬就解決了。

    這件事情給他贏得了更多的榮譽,朝廷上下一片讚揚之聲,但這最後的輝煌也燃盡了王守仁的生命之火,他即將走向生命的盡頭。

    嘉靖七年(1528)十月,他的肺病發作,在生命垂危之際,他提出了最後一個要求——回家,從哪裡來,就回哪裡去吧!

    可是他的病情實在太重了,要等到上級審批,估計墳頭上都長草了,王守仁當機立斷,帶著幾個隨從踏上了回鄉之路。

    但他終究沒有能夠回去。

    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王守仁到達了江西南安,再也走不動了,這裡就是他最後的安息之地。

    在臨終之前,他的門人聚在他的身旁,問他還有什麼遺言。

    王守仁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句話: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走。飛的我可以she,走者我可以網,游的我可以釣。

    但是龍,我不知該怎麼辦啊!學識淵深莫測,志趣高妙難知;如蛇般屈伸,如龍般變化,龍乘風雲,可上九天!

    對於王守仁先生,我別無他法,只能用這段兩千多年以前的文字來描述他,這是他應得的稱頌。

    他的心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驕傲的財富,他吹響了人性解放的號角,引領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傳千古,近代的康有為、孫中山等人都從其中受益匪淺。

    除了中國外,他的心學還漂洋過海,深刻影響了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他本人也被奉為神明,日日頂禮膜拜,那位東鄉平八郎大將就是他的忠實粉絲。

    彪炳顯赫,自明之後,唯此一人而已。

    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歷經坎坷,卻意志堅定,混跡官場,卻心繫百姓,他反對暴力和貪慾,堅信正義和良知。

    讚:

    王守仁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他是真正的聖賢,當之無愧。

    他無慕名而來,

    風蕭蕭兮易水寒,欠了債兮你要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