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明朝那些事兒

龍騰世紀 第十七章、英雄 文 / 當年明月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我們稱為英雄。

    在每個人的心底,都有著當英雄的渴望,就連王振也不例外,他出征也是希望得到這個稱號。

    但英雄不是人人都能當的,如果那麼容易,豈不人人都是英雄?!

    一般看來,英雄是這樣的幾種人:

    所謂英雄者,敢為人之所不敢為,敢當人之所不敢當。

    所謂英雄者,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

    所謂英雄者,堅強剛毅,屢敗屢戰。

    如此之人,方可稱為英雄!

    但是在我看來,真正的英雄絕不限於此。

    所謂英雄,其實是一群心懷畏懼的人。

    要成為英雄,必須先學會畏懼。

    何解?待我解來:

    我們都曾經歷天真無邪的童年,躊躇滿志的少年,也時常夢想著將來一展抱負,開創事業,天下之大,任我往來!

    但當你真正融入這個世界,就會發現,這並不是你自己一個人的世界,你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很多的挫折,事情從來不會如同你所想的那樣去進行。

    於是人們開始退縮,開始畏懼。

    他們開始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不是那麼容易的。

    於是有人沉淪,有人消極。

    然而英雄就是在此時出現的。

    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著天生的英雄,沒有誰一生下來就會剛毅果斷,堅強勇敢,在母親懷中的時候,我們都是同樣的人。

    如果你的人生就此一帆風順,那當然值得祝賀。

    但可惜的是,這是不可能的。在你的成長歷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

    而這些挫折會帶給你許多並不快樂的體驗,躊躇、痛苦、絕望,紛至沓來,讓你不得安寧。

    被人打才會知痛!被人罵才會知辱!

    當你遭受這些痛和辱的時候,你才會明白,要實現你的目標是多麼的不容易,你會開始畏懼,畏懼所有阻擋在你眼前的障礙。

    如果你遇到這些困難,感到畏懼和痛苦,支撐不下去的時候,你應該同時意識到,決定你命運的時候到了。

    因為畏懼並不是消極的,事實上,它是一個人真正強大的開始,也是成為英雄的起點。

    不懂得畏懼的人不知道什麼是困難,也無法戰勝困難。

    只有懂得畏懼的人,才能喚起自己的力量。

    只有懂得畏懼的人,才有勇氣去戰勝畏懼。

    懂得畏懼的可怕,還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終成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所以英雄這個稱號,並不單單屬於那些建功立業,名留青史的人,事實上,所有懂得畏懼並最後戰勝畏懼的人都是英雄。

    因為即使你一生碌碌無為,平淡度ri,但當你年老回望往事時,仍然可以為之驕傲和自豪。

    在那個困難的時刻,我曾作出了勇敢的選擇,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這就是我所認為真正的英雄——畏懼並戰勝畏懼的人。

    關鍵只在於那畏懼的一刻,你是選擇戰勝他,還是躲避他。

    人生的分界線就在這裡,跨過了這一步就是英雄!退回這一步就是懦夫!

    于謙不是天生的英雄。

    至少在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的那個早晨之前,他還不能算是個真正的英雄。

    雖然他為官清廉,雖然他官居三品,手握大權,但這些都不足證明他是一個英雄。

    他還需要去顯示他的畏懼和戰勝畏懼的力量。

    于謙是一個很強勢的人,從他怒斥朱高煦到不買王振的帳,他一直都很強硬,似乎天下沒有他怕的東西。

    但這次不同,作為代理兵部事務的侍郎,他要面對的是瓦剌的大軍和城內低迷的士氣。自己生死可以置之度外,但如今國家的重擔已經壓在了自己的身上,必須謹慎處理,一旦出現失誤,後果不堪設想。

    于謙十分清楚,逃就會丟掉半壁江山,所以不能逃。

    那麼戰呢,說說豪言壯語自然容易,但瓦剌攻來的時候,用語言是不可能退敵的。萬一要是指揮失誤,大明王朝有可能毀於一旦。

    是戰是逃,這是個問題。

    面對如此重擔,如此巨責,誰能不猶豫萬分,誰能不心生畏懼!

    于謙也是人,也會畏懼,但他之所以能夠名留青史,永垂不朽,就因為他能戰勝畏懼。

    他並非天生就是硬漢。

    從幼年的志向到青年的科舉,再經過十餘年的外放生涯,直到被召回京城,擔任兵部侍郎,他並非一帆風順,他曾平步青雲,也曾被人排擠,身陷牢獄,幾乎性命不保。但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這一切都一直在磨練著他。

    也正是在這一天天地磨練中,他逐漸變得堅毅,逐漸變得強大。

    強大到足以戰勝畏懼。

    鄺埜臨走時期冀的目光還在他的眼前,到了這個時候,他應該站出來挽救危局。

    可是身陷敵營成為人質的皇帝,也先精銳的士兵,城中驚慌失措的百姓,不堪一擊士氣低落的明軍,還有類似徐珵這樣只顧著自己的逃跑派煽風點火,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他:這是一團亂麻,一盤死棋。

    殉國忘身,捨生取義

    寧正而斃,不苟而全!

    于謙最終還是邁出了這一步。

    國家興亡,我來擔當!

    「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于謙就是這樣訓斥徐珵的。

    他接著說道:

    「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遷都,大事必然不可挽回!難道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嗎?」(獨不見宋南渡事乎)他的這一番怒吼震醒了那些猶豫不決的人,朝中第一號人物吏部尚書王直站出來公開支持于謙,而明代歷史上另一個連中三元者,後來的憲宗重臣商輅也站在了他的一邊,在這些人的影響下,主戰派終於打動了朱祁鈺,並堅定了他抵抗到底的決心。

    由于于謙已經代理了兵部尚書,且又是主戰派的代表人物,所以朱祁鈺便把防守běijing的重任交給了于謙。散朝後,于謙走出了大殿,看著烏雲密佈的天空,回想起這個並不平靜的早晨,他也不由得感到驚心動魄。

    但此時的于謙已經沒有時間多想了,因為此時他那瘦弱的身軀已經承擔起了國家興亡的重擔。

    在八月十八日的這個早晨,他進行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也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轉變。

    他的不朽傳奇也正是從這一天開始的。

    這是天下最高的榮譽,也是天下最重的重擔。

    八月十九日

    于謙召開了他的第一次軍事會議,必須說明的是,這位兵部侍郎雖然是個與軍事打交道的主官,之前卻從未指揮過軍隊。算是書生上陣。

    話雖如此,書生上陣未必就不行,南宋的虞允文就是以文官的身份組織戰爭,並最終在採石擊敗金完顏亮數十萬大軍的。

    于謙雖然是文官,但他對兵法也有研究,排兵佈陣很有一套,相信是小時候看課外書打下的基矗所以說,課外讀物實在是必不可少的。

    但當于謙真正瞭解到目前京城的情況時,他才認識到,擺在眼前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

    撇開那些逃跑投降派不說,軍事上的壓力就實在吃不消,土木堡失利幾乎把所有的老本都賠乾淨了,京城裡連幾匹像樣的好馬也找不著。士兵數量不到十萬,還都是老弱殘兵和退休人員。這倒也罷了,關鍵在於士氣不振,一流部隊被抽調出去作戰,卻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僥倖逃回來的人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自然會把敵人描述得極為厲害。

    城內的二流部隊聽到這些前輩們的議論,自然心裡害怕,在他們的眼中,也先和他的蒙古騎兵簡直就是外星怪物,一人長了好幾個腦袋,怎麼也打不死。

    但最嚴重的問題還在於,大明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皇帝(代理)自己也沒有信心,朱祁鈺也不算是個膽小的人,可是在如此強大的敵人面前,他也沒有了主意,雖說目前他同意抵抗,但如果再打個敗仗,朱祁鈺也是很有可能改變主意的。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穩定軍心。

    于謙在聽完屬下的匯報後,沉思不語,仔細研究過軍事佈防圖後,他用低沉而有力的聲音下達了自己的第一道軍令:"自即ri起,奉命徵調如下部隊赴京守衛:1、備cāo軍。包括兩京備cāo軍、河南備cāo軍2、備倭軍。包括南京備倭軍、山東備倭軍3、運糧軍。包括江北所有運糧軍4、寧陽侯陳懋所部浙軍(戰鬥力較強)各軍接到命令後,立刻出發,並按時趕到京城佈防,如有違抗,軍令必斬!"以上部隊共計十餘萬人,可以看到,這些部隊並非主力,大多是預備役或是後勤部隊。

    主力部隊去了哪裡?

    全埋在土木堡了。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最精銳的京城三大營以及京城附近的主力部隊已經全軍覆沒,剩下的寥寥無幾,即使逃回來的,也早已被嚇破了膽,士氣全無了,要想保衛京城,只能靠這些預備役和後勤部隊了。

    除了士兵外,要守住京城還需要一樣更加重要的東西——糧食。

    京城人口眾多,要解決這些人的吃飯問題,就必須囤積運輸大量的糧食。

    雖然目前京城內的糧食還充足,但要是被長期圍困,這個算盤就不好打了。其實就在離京城不遠的通州,儲存著很多的糧食,多到什麼程度呢?「倉米數百萬」。這麼多的糧食足夠京城的人吃一年,是當時最大的糧倉。

    但大臣們似乎並不想用這些糧食,甚至主張把通州糧倉燒掉。

    這又是一件怪事,好好的糧食不用,為何要燒掉?

    要知道大臣們並非腦袋進了水,實在是因為這些糧食看得見,用不成。

    當時的通州並不是běijing城的一部分,事實上,它和京城還是有著相當一段距離的,通州糧倉裡的糧食雖然很多,卻很難運進京城,因為如果要安排民工運輸,耗用大量人力不說,還很危險。

    當時也先的騎兵部隊已經在京城關外附近耀武揚威,而運輸卻需要很長時間,沒準在運輸過程中,對方的騎兵已經攻了進來,一旦也先軍隊突破紫荊關,通州指日可下。而那些糧食自然就成了也先的軍糧,所以要運輸糧食,就必須派出軍隊護衛。

    可現在這個局勢,保衛京城的軍力都不足,哪還有多餘的人去護衛糧食呢?

    這是一個難題,看來除了一把火燒掉之外,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了。

    可是于謙解決了這個問題,用一個十分巧妙的方法。

    這就是他的第二道命令:

    「所有受召軍隊進發時應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糧,並運送至京城。」

    問題就此解決,通州的糧食將由十餘萬士兵運送入京。

    看到了吧,這就是水平。

    所謂有水平就是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想出別人想不出的方法。

    匹夫之勇人人皆有,但問題擺在眼前,能否處理好,就要看能力了。

    于謙是一個勇敢的人,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他十分明智地把調兵和運糧這兩個問題聯繫在一起解決,即不耽誤行軍,還能免去民工的費用,同時保證了運糧隊伍的安全,一舉三得。

    力挽狂瀾者,絕非匹夫,國士也。

    智勇兼備,方為國士。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