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明朝那些事兒

龍騰世紀 第十六章、忠誠與背叛 文 / 當年明月

    朱祁鎮固然是個有親和力的人,但很明顯,他的親和力並不是無往不勝的,至少對那位叫喜寧的太監就沒有作用。

    在朱祁鎮被帶走後,喜寧就迫不及待地拋棄了他的主人,投降了也先,現在看來,當初他守在朱祁鎮身邊,實在是別有企圖,更為可惡的是,他還不斷為也先出謀劃策,並告知邊關的防守情況,為蒙古軍隊帶路,活脫脫就是一幅漢奸嘴臉。

    也正是這個喜寧,主動向也先提出,現在京城空虛,可以立刻進攻,必可得中原。

    估計這位太監與大明有仇,或是本來就是臥底,除此之外,實在無法理解他的行為動機。

    也先雄心勃勃,在他看來,有了喜寧出謀劃策,一統天下的夢想很快就能實現。

    由於喜寧的背叛,朱祁鎮身邊沒有了人照顧,於是也先為大明天子另外挑選了一個僕人,這個人叫袁彬,也是在大戰中被俘虜的。

    也先不會想到,他的這個隨意的決定卻給了朱祁鎮極大的支持,在後來的歲月裡,袁彬用他的忠誠陪伴著朱祁鎮,並最終等到了ziyou的那一天。

    而此刻以心腹自居,得意洋洋的喜寧也沒有料到,在不久的將來,他會死在這個叫袁彬的人的手裡。

    在做好一切準備後,綁匪也先開始實行綁架的最後一個步驟:通知人質家屬。

    這是一件十分緊急的事情,當年沒有電話,必須要找人去報信,而且這一次綁架比較特殊,報信的人必須加快速度,如果晚了的話,可能會出現「撕票」的情況。

    所以他釋放了一個叫梁貴的俘虜,讓他趕緊回去報信,務必在對方「撕票」之前,把消息送到。

    這也算是個舉世奇聞,綁匪竟然怕「撕票」?

    千真萬確,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皇帝還是容易立的,大明王朝的子孫繁衍速度是很快的,排隊等皇位的人足以從東直門排到西直門。如果不趕緊,萬一新立皇帝,手上的這個活寶就不值錢了。

    於是,大明王朝的精英們就此得知:他們的好皇帝還活著。

    這就麻煩了。

    死了最好,死了可以重新立一個,失蹤也不錯,起碼可以先立個皇帝,把事情解決完,等到一切走上正軌,即使前皇帝最終沿途乞討回來了,也沒有什麼大的作用了。

    可是現在的情形恰恰是最差的一種,人不但活著,還做了綁匪的人質,明目張膽地找你要贖金。

    錢不是問題,要錢給你就是了,問題是即使給了錢,人也不一定能回來,如果讓也先嘗到了甜頭,他可能會每年過年都會來要一次,就當是壓歲錢。拿錢後又不放人,你要是敢不給,就是不顧皇帝死活,輿論壓力也是頂不住的。

    然而這並不是最麻煩的,更大的問題在後頭。

    由於王振一味想靠人數壓倒也先,所以他出征時帶走了京城三大營的全部兵力和北方明軍的精銳,此時的běijing城中,所剩兵力不到十萬,還都是老弱殘兵,而且士氣低落。也先擊潰了明軍主力,必然會借助餘威攻擊běijing城。照目前的情況看,憑藉著這點兵力是很難抵擋住對方的攻勢的。

    而且也先進攻的時候必然會帶著他的人質朱祁鎮,作用很簡單——當人盾。

    其實朱祁鎮的真正作用不在於他是皇帝,而在於所有的守軍都知道他是皇帝!

    不知道也就算了,問題是大家都知道也先手中的這個人是皇帝,而也先很清楚這一點,只要把大明皇帝放在他的隊伍裡,明軍投鼠忌器,自然不敢真打,萬一有哪個不長眼的在亂軍中把皇帝打死了,那可就是滅族的罪過。

    守也守不住,打也不能打,該怎麼辦呢?

    在我看來,實在沒有辦法。

    大明王朝即將陷入絕境。

    怒吼

    大臣們在思考著對策,他們畢竟經驗多,閱歷豐富,即使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他們也能夠冷靜下來,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後宮就不同了,朱祁鎮被俘虜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靂,一下子震暈了錢皇后,在女人看來,自己的丈夫是最重要的,於是她立刻把後宮的所有金銀珠寶全部派人送到也先的軍營裡,希望能夠贖回丈夫。

    人回來了嗎?當然沒有。

    也先好不容易抓到這麼個稀世珍寶,還指望著慢慢收地租,吃利息,怎麼可能把人送回來!

    於是他耍了流氓,錢收了,人不放,表示這些還不夠,要宮裡接著給。

    後宮哪裡還有錢呢,錢皇后雖然姓錢,但也變不出錢來,於是只好每天哭天搶地,以淚洗面。

    沒經驗就是沒經驗埃

    後宮干了蠢事,大臣們也無計可施,因為他們已經自顧不暇。眼看蒙古軍隊就要攻入běijing,萬事無頭緒,人心惶惶,貪生怕死的倒是佔了多數,很多人主張南遷。

    這倒也怪不得他們,怕死是人的本性,不過這些怕死一族最擔心的,倒不單單是自己的性命,還有他們的前途。

    他們主張南遷,其實是有著私心的,在他們看來,běijing可能保不住了,朝廷如不遷都,很有可能玉石俱焚,而如果南遷,即使半壁江山丟了,自己還是可以接著當官。

    至於國家社稷,那實在是比較次要的事情。

    這種情緒一直纏繞著文武百官,很多人也已經準備好包袱,南遷令一下馬上就走。

    但不管自己怎麼打算,如果沒有皇帝的命令,還是走不成的,於是怕死一族做好了準備,要在第二天的朝會上提出建議,一定要讓皇帝同意南遷。

    在這些逃跑派中,有一個人叫做徐珵。

    此時的徐珵正躍躍欲試,他將在第二天提出自己南遷的建議,而且他很有自信,自己的建議一定能夠得到皇帝的認可。

    因為他有充分的理論依據。

    第二天到來了。

    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

    大明王朝的國運就在這一天被決定。

    早上,朝會正式開始,由暫代皇帝執政的朱祁鈺主持。

    這是大明王朝歷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次朝會,會議的主題是如何處理眼前的諸多問題,而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逃還是戰。

    逃就會丟掉半壁江山,戰則可能玉石俱焚。

    朱祁鈺初掌大權,十分緊張,他迫切地等待著群臣提出建議。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大出他的意料。

    這些文武百官們上朝之後,竟然什麼也不說,只是嚎啕大哭,整個朝廷哭成一片。

    搞得朱祁鈺手足無措,呆若木雞。

    其實這也容易理解,這些大臣們都有同事親屬在這次戰亂中死去,而且好好的一個國家搞到如此地步,實在也讓人心寒,多日的痛苦終於在朝會上得以發洩,算是哭了個痛快。

    於是,這場關鍵朝會以痛哭拉開了序幕。哭了一陣之後,大臣們漸漸恢復了理智,畢竟傷心總是難免的,活著的人還要應付眼前的難題。目前最關鍵的就是討論朝廷是走還是留的問題。

    徐珵首先發言,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因為從他後來的表現來看,在他的心目中,最重要的永遠是自己的榮華富貴。

    徐珵大聲說道:"我夜觀天象,對照歷數,發現如今天命已去,只有南遷才可以避過此難。"這似乎是算命先生的說法,在座的人都是飽讀詩書之輩,也不是三歲小孩,徐珵怎麼會愚蠢到把所謂天像當成理論依據呢?他的這套理論又能說服誰呢,不是自取其辱嗎?

    可是奇怪的是,徐珵本人卻洋洋得意,認定大家都會相信他。他到底憑什麼如此自信呢?

    這其中還是有原因的。

    徐珵,吳縣人(今蘇州,姚廣孝的同鄉),宣德八年考中進士,正統十二年(1447)任侍講學士,大家知道,所謂侍講學士是個翰林官,如果不是博學之士是當不了的。而翰林院裡往往書獃子多,每天只是不停地讀聖人之言,四書五經,可是這位徐珵卻是工作休閒兩不誤,除了經學理學外,他還有自己的個人愛好——陰陽術數之學。

    前面提到過,所謂陰陽術數之學範圍很廣,包括天文、地理、兵法、算命等,可以說,這門學問如果鑽研透了,倒也確實能出人才。著名的陰謀家姚廣孝就是研究這個的,不過徐珵和姚廣孝有所不同,姚先生研究的主要是前面三項(天文地理兵法),徐珵卻偏偏挑了第四項(算命)。算命這玩意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體准不准我們不好說,但只要人類對未知的恐懼仍舊存在,它就會不斷延續下去。

    徐珵就是一個有志於研究算命的人,他經常主動給人家算,雖說他不收錢,只是憑興趣義務勞動,不過他經常算不準,所以人們也不大信他。

    似乎上天想要挽救他的算命名聲,在不久之後,這位失敗的算命業餘愛好者卻對當時的一件重要事件做出了準確地判斷。

    這件事情就是土木堡之敗。

    在明英宗親征前,他夜觀天象,大驚失色,跑回家對老婆說:"我觀天象,此戰必敗,到時瓦剌軍隊攻來就來不及了。你趕緊回老家躲躲吧。"可是徐先生的算命水平連他的老婆都不相信,對他的這一忠告,人們只是笑笑而已。

    所以當土木堡之敗的消息傳來後,徐珵除了對自己的將來命運的擔憂之外,還有幾分高興。

    "都不信我,現在信了吧!"

    這件事情最終也挽救了他的算命威望,所以此刻他才能夠如此有底氣地說出那一番話。

    讓我們看看現在的大明王朝的五個關鍵詞:軍隊慘敗皇帝被俘京城空虛人心惶惶投降(逃跑)派真是一片亡國之象。

    這件事情最終也挽救了他的算命威望,所以此刻他才能夠如此有底氣地說出那一番話。

    讓我們看看現在的大明王朝的五個關鍵詞:軍隊慘敗皇帝被俘京城空虛人心惶惶投降(逃跑)派真是一片亡國之象。

    這一幕似乎似曾相識,不錯,在三百二十三年前,曾發生過極其相似的情況。

    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月,盤踞北方的金兵對北宋發動進攻,太原、真定失守。十一月中旬,金軍渡過黃河。宋欽宗驚慌失措,不知該怎麼辦,而大臣們全無戰意,紛紛主張投降。

    在這種情況下,十二月初二,宋欽宗正式向金投降。

    靖康二年(1127)四月一ri,金將完顏宗望押著被俘的宋徽宗、宋欽宗和趙氏皇子后妃、宮女四百餘人及其掠奪的大量金銀財寶回朝,北宋滅亡。

    如果對照一下,就會發現,相隔三百多年的兩個朝代,境況竟然如此的相似,都是兵敗不久,都是京城空虛,都是人心惶惶,都是投降逃跑言論甚囂塵上。而且此時的大明境況更為不利,因為他們的皇帝已經落在了敵人的手上,投鼠忌器,yu打不能。

    但大明最終沒有淪落到和北宋一樣的下場,因為和當年的北宋相比,此時的大明多了一個人,多了一聲怒吼:「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發言者,兵部侍郎于謙。

    于謙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帝國送走了它的締造者——朱元璋,這對於帝國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但也就在同一年,浙江錢塘縣(現屬杭州市)的一個普通家庭誕生了一個帝國未來的拯救者。這自然就是我們的主角于謙。

    當然,當時的于謙並不是什麼拯救者,對於還是嬰孩的他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和目標就是吃奶。

    由於家庭環境不錯,于謙有著自己的書齋,他就在這裡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時光。與當時的所有讀書人一樣,于謙也是從四書五經開始自己的求學生涯的。

    說老實話,像四書五經這種東西是很容易培養出書獃子的,但于謙似乎是個例外,他十分上進,讀書用功刻苦,卻從不拘泥於書本上的東西,除了學習考試內容,他還喜歡閱讀課外書籍(如兵法等),歷史告訴我們,喜歡看課外書的孩子將來一般都是有出息的。

    就如同現在的追星族一樣,于謙也有著自己的偶像,他把這位偶像的畫像掛在自己的書齋裡(此舉比較眼熟),日夜膜拜。

    有一次,教他讀書的先生發現他經常看那幅畫像,便好奇地問他為什麼這樣做。

    于謙聞言,立刻正色回答:「將來我要做像他那樣的人!

    畫像上的人物就是文天祥。

    除此之外,于謙還在書齋中寫下了兩句話作為對文天祥的贊詞。

    殉國忘身,捨生取義

    寧正而斃,不苟而全!

    在我看來,這正是少年于謙對自己未來一生的行為舉止的承諾。

    三十餘年後,他用生命實現了自己的承諾。

    永樂十九年(1421),于謙二十三歲,此時的他已經鄉試中舉,即將赴京趕考。

    他將從此告別自己的家,告別江南水鄉的故土,前往風雲聚匯、氣象萬千的běijing。

    前路艱險,但于謙卻毫無怯意,他明白,一個更為寬廣的世界在等待著自己,實現平生抱負的時候到了。

    于謙收拾好行李,告別家人,遙望前路漫漫,口吟一詩,踏上征途。

    拔劍舞中庭,

    浩歌振林巒!

    丈夫意如此,

    不學腐儒酸!

    于謙,天下是廣闊的,就此開始你波瀾壯闊的一生吧!

    清風

    在京城的這次會試中,于謙順利考中進士,並最終被任命為御史。在之後的宣德元年的朱高煦叛亂中,于謙以其洪亮的聲音,嚴厲的詞句,深厚的罵功狠狠地教訓了這位極其失敗的藩王,並給明仁宗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從此,于謙走上了青雲之路。

    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任命于謙為兵部右侍郎,並派他巡撫山西、河南等地。這一年,于謙只有三十二歲。

    年僅三十二歲,卻已經位居正三品,副部級,實在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于謙也成為了他同年們羨慕的對象。

    這當然與朝中有人賞識他是分不開的,而著力栽培,重用他的正是「三楊」。

    像楊士奇、楊榮這種久經宦海的人自然是識貨的,于謙這樣的人才逃不過他們的眼睛,事實上,當時確實有人對于謙陞遷得如此之快表示不滿,而楊士奇卻笑著說:「此人是難遇之奇才,將來必成棟樑!我是為國家陞遷他而已。」

    奇才不奇才,棟樑不棟樑,也不是楊士奇說了算的,只有幹出成績,大家才會承認你。

    于謙就此離開了京城,開始了他地方官的生涯,不過他估計也沒有料到,這一去就是十九年。

    在這十九年中,于謙巡撫山西、河南一帶,他沒有辜負楊士奇的信任,工作兢兢業業,在任期間,威望很高,老百姓也十分尊重他,更為難得的是,他除了有能力外,還十分清廉。

    正統年間,王振已經掌權,他這個人是屬於雁過拔毛型的,地方官進京報告情況,多多少少都會帶點東西,即使是些日常用品,王振也來者不拒,讓人哭笑不得。可是于謙卻大不相同,他是巡撫,權力很大,卻能夠做到不貪一針一線。不但自己不貪,也不讓別人貪。

    一個貪,一個不貪,矛盾就此產生了。

    於是正統六年(1441),一直看于謙不順眼的王振找了個借口,把這位巡撫關了起來,結果之前我們已經說過了,王振完全沒有估計到于謙的人望如此之高,如果要殺掉這個人,後果可能會極其嚴重。於是王振退讓了,他放出了于謙。

    這件事情也讓王振瞭解到,于謙這個人是不能得罪的。後來于謙官復原職,王振連個屁都不敢放,可見王振此人實在是欺軟怕硬,純種小人。

    在牢裡仍然大罵王振的于謙出獄後仍然堅持了他的原則,清廉如故。

    曾經有人勸于謙多少送點東西做人情,對於這樣的勸解,于謙做了一首詩來回答。

    估計他本人也想不到,這個無意間的回答竟然變成了千古名句,為人們所傳頌。

    絹帕蘑菇及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

    成語兩袖清風即來源於此,于謙先生版權所有,特此註明。

    正統十三年(1448),于謙被召入京城,任兵部侍郎,他的頂頭上司正是鄺埜。

    鄺埜是一個十分正派的人,在其任間,他與于謙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兩人合作無間,感情深厚。

    如果就這麼幹下去,估計于謙會熬到鄺埜退休,並接替他的位置,當一個正二品的大官,死後混一個太子太師(從一品)的榮譽稱號,明史上留下兩筆:于謙,錢塘人,何年何月何ri生,任何官,何年何月何ri死。

    應該也就是這樣吧。

    對于于謙和鄺埜自己而言,這樣的生活似乎也不錯,可是歷史不能假設,鄺埜不會退休,于謙也不會這麼平淡活下去,驚天動地的正統十四年終究還是來到了。

    之後便是我們已經熟悉的內容,貿易糾紛、邊界吃了敗仗、太監的夢想、愚蠢的決策、苦苦的勸阻、一意孤行、胡亂行軍,最後一起完蛋了事。

    于謙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的發生,但他無能為力,他也曾陷入極端的痛苦,鄺埜是一個好上司,好領導,他給了自己很多幫助,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那個犧牲在遠征途中的命運可能本來應該屬於自己。

    不要再悲痛下去,是應該做點什麼的時候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