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恐怖靈異 > 穿越清朝當皇帝

龍騰世紀 第四百四十九章 治水三策 文 / 2010-08-06

    「喳。」武同舉擦擦頭上的冷汗,繼續說道:「其實在此之前,黃河常發生氾濫以至改道的嚴重災害。有歷史記載的2千多年中,黃河下游發生決口氾濫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但是災害發生之後,由於有的朝代防備和治理措施得當,災害的損失便非常小,而有的朝代對黃河疏於治理,河災之後又治理的不及時,所以黃河流域裡人、畜、房屋等損失異常慘重。這就是臣所說的說大便大,說小便小的緣故。」

    楊深秀剛才懸著的一顆心這才放了下來,心說這個武同舉說話大喘氣,幸好皇上沒有責怪下來。

    關續清點點頭,面色開始和緩:「繼續說。」

    「先說這河道。有文字記載的黃河河道,大體經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稱為『禹河故道』。從周定王五年黃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前清咸豐五年改走現行河道;以後走現行河道以南,奪淮入海,災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長江下游約十萬里之遙的地區。每次決口氾濫都造成慘重損失。」

    俗話說,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武同舉說的既詳盡又透徹,一聽就知道他曾經對黃河進行過深入的調查研究,關續清滿意的看了一眼楊深秀,凝神靜聽武同舉下面的話。

    「臣再來說一下河水分流之事。黃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至前明嘉靖中期基本結束,古書上記載『南流故道始盡塞』,『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這是河勢的一大變化。後來在萬曆初年,潘季馴推行『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針,下游河道方始基本固定,即今圖上的廢黃河。其後雖有決溢。但旋即恢復故道。前清前期經大築堤防。河南境內河道出現過一段相對安流時期,而山東、江蘇境內河段決口次數增多。江蘇徐州至淮陰河段兼作運河,因此咽喉命脈所關,最為緊要。潘季馴治河重點即在這一河段上,如大修兩岸縷堤、格堤、月堤、遙堤,重修高家堰,抬高洪澤湖水位,蓄清刷黃等工程。到前清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陰至河口段,這是因為金元以後黃河長期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斷延伸,使坡降變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積。故清中期以後徐州以下河患最為集中,河道淤廢不堪,決口連年發生,更兼治河不力,黃河改道已不可避免。」武同舉說起水利問題來,顯得得心應手,方纔的緊張也消減了大半。

    「好,接著說。」此時,關續清已經相信面前這個其貌不揚的武同舉必然有治河的良策,以往治河的官員一上來不是先擺出一大堆困難,就是深受向朝廷要錢,對黃河的情況根本就沒有一個全面的掌握,拿著朝廷撥下來二話不說就去亂堵亂防,結果錢花的不少,卻收不到什麼成效。

    武同舉從懷裡摸出一張地圖來,鋪在靠殿門的桌子上面,然後對皇上說:「皇上,請您移步前來觀看。」

    關續清一看武同舉準備的如此周詳,心裡自然是高興,走下丹犀,來到桌子旁邊,凝神觀看。楊深秀也圍攏過來。

    「皇上請看,這是臣花費近十年的時間,走過了整個黃河流域,經過測量計算,最終製出的這張黃河水系圖。現在臣就來說說此次黃河決口的災情。此次,黃河在河南省蘭陽銅瓦廂決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縣村莊,又往東漫流至蘭儀、考城、長垣等縣後,分成3股:一股出曹州東趙王河至張秋穿運;一股經長垣縣,流到東明縣雷家莊,這裡就分成了兩股,都東北流到張秋鎮;三股河匯合後,穿過張秋運河,經不鹽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蠣口入海。這裡是黃河下游流經路線,按照現時帝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衝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這次決口,使黃河下游結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歷史,又回到由渤海灣入海。如果這次黃河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理,據臣判斷,其後,洪水在以銅瓦廂為頂點,北至北金堤,南至今曹縣、碭山一線,東至運河的三角洲沖積扇上自由漫流,水勢分散,氾濫無定。下游河道中自銅瓦廂至陶城埠一段,決口經常發生,故有豆腐腰之稱。」

    「說說你的良策。」關續清已經有些急不可耐了,對於武同舉也越來越有信心了。

    武同舉一笑道:「根據此次災情,臣治理黃河主要有三策。」

    「哪三策?」

    「皇上容稟,遠古時期,人們基本是在距離河道很遠的地方居住,河流基本是自由流動,與人們互不干擾,相安無事。隨著河流周邊居住百姓的增加,人們開始在河道的兩邊修築堤防,開始的時候,人們在距離河道比較遠的地方建堤,河道的寬度仍然很大,洪水還沒有被束縛得很厲害。遇到漲水,水流基本可以分散到較寬闊的河道中,慢慢流走,幾乎不會沖毀堤防。後來人們開始大量佔用河灘地耕種,在大堤裡面修築圍埝,圈堤圍墾,不斷改變河道的流向,造成河道寬窄不一,河線再三彎曲,嚴重阻礙行洪。皇上,臣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臣以為農耕是要發展,但是也要有一個整體規劃,正是當地百姓沒有節制的改變河道的原有狀況,不給洪水以足夠出路,引發河堤被洪水沖潰,給自身也帶來了一場場災難。像這樣一次黃河氾濫就會令國家數十年的農業發展毀於一旦,兩相比較是得不償失啊。」

    關續清沉吟半晌,對楊深秀說道:「武同舉說的很有道理,治河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為了長遠考慮,還是要對農田耕作有一個總體的規劃才行。」

    楊深秀恭聲道:「喳。這一條臣謹記了。」

    武同舉又說道:「所以針對這一情況,臣提出治河三策,請皇上斟酌。所謂事有輕重緩急,所以臣把這三策分為上、中、下三策。上策為不與水爭地,徹底改變當前的被動局面,還河道以本來的面目。具體的是將冀州區域容易受到洪水影響、生活沒有保障的百姓遷移出來,清除掉河道中的礙洪設施,將黃河改道向西,以原有河道與太行山之間的寬敞地區為新的河道,讓黃河向北流進大海。這樣可以削減水勢,容納較多的泥沙,最大程度降低洪水沖毀堤防的可能。對移民安置所需要的費用臣也有所考慮,由原來黃河的歲修費來解決,從而達到徹底根除黃河水患。但恐怕用此方法,要毀壞許多村莊、田園及世代祖業,會招致一片怨言。但臣以為,只要朝廷有決心,做好百姓的安撫之事,講明利害關係和長遠利益,一定會得到絕大多數百姓的支持。此項措施的推行,河流將基本實現原道流動,沿河百姓的生產和生活水平將穩步提升,國家也會日益強盛。」

    關續清凝神思忖了一下,道:「這是比較長遠的一條辦法。」

    「皇上明鑒,如果覺得上策費時費力太多,還可用中策。中策採取分水的辦法。在受災嚴重的州府縣道盡可能多地修築漕渠,從而將多餘的水引入其他的水系中,從而減少洪水流量,也讓更多的土地得到灌溉。臣已經在圖紙上面畫出了參照圖形。請您龍目御覽。具體的方法是利用淇口以上的地形,向西北修一道石堤,利用堤岸與西山腳的高地為干渠,然後加固從淇水到遮害亭之間的黃河堤防,在堤上建起幾座分洪水門,然後在東邊的渠堤上建若干引水口門。當遇到洪水的時候,打開高處的分洪水門,通過渠道引水入其他水系讓一部分洪水由其他水系流入大海;當天氣比較乾旱的時候,打開低處的引水口門,通過渠道灌溉農田,改良土壤,引種水稻,從而滿足了防洪和灌溉需要。為了實現正常運行,每年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以維修渠道、設施。」

    「說下去。」

    「最後就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了,如果我們不計長遠,只想把眼前的水患解除掉的話,就只好採取下策。下策是堅守目前狹小的河道,對大堤進行培高加固,加固的材料主要適用石塊配合沙漿草袋子等物。但採取這樣的措施,每年都要花費大量的勞力和財力,只會加劇懸河的形成,並不能改變黃河不時氾濫的局面,會給百姓帶來極大的危害。以上三策,都只是基本的治河思想,具體的方案,由於非常繁瑣,臣在這裡就不贅言了。請皇上聖裁。」

    「好!武同舉,你可真有一手,看來漪村為朕推薦了一位能人啊。三策各有側重,都有可取之處,朕只要求一點,就是治河之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一定要謀劃長遠,只要能對長遠有力,即使目前多耗費寫錢財和人力也無不可。」關續清堅定的說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