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恐怖靈異 > 穿越清朝當皇帝

龍騰世紀 第一百零一章 俄國的報復 文 / 2010-08-06

    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1月,中英緬甸戰爭、中俄西伯利亞閃電戰已經漸漸的散去。國民討論的重點都是最新頒布的五年計劃,和最新的服兵役制度。

    不過這些似乎都無法破壞關緒清立刻把這個國家轉入發展中來的心情。一道道旨意、接二連三的人士任命從職能上已經轉變為內閣地南書房中發出,顯示著這位十七歲皇帝地決心。現在地形式實在太難得了。

    從世界範圍看,雖然越南、緬甸兩場戰爭徹底得罪了英法這兩個帝國主義大佬,可以想見,在未來的日子,這兩大殖民帝國必然會千方百計遏制中國地發展。

    比如在西藏、緬甸搞出一些小動作,全力支持日本發展等等,但正如那句名言所說,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從這個角度上講,通過這兩場戰爭,中國起碼獲得了與英法對等談判的資格,其它殖民主義國家在窺伺中國的時候也會首先掂量一下,而不是始終把他看作是一塊喂到嘴邊的肥肉。

    這樣的轉變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外部壓力的沉重與否,決定一個國家政策傾斜的角度,是軍事還是經濟。

    而有了平等的地位後,才有了開展外交合作的可能性,這從戰後與德、美簽訂的一系列條約中便可以看出。大清全面接受德國、美國的資本和產品,使得兩國獲得了一塊龐大的資本輸出地和產品傾銷市場,而中國則獲得向兩國部分生產技術支援、在兩國資金支持下金融財政改革以及全面派遣留學生等幫助。

    這樣看上去似乎是中國吃了虧,不過看問題應該看到實質。任何一個一窮二白、封閉落後的國家要完成文明開化的轉變,都離不開先進國家的幫助,正如日本之與英國,新中國之與蘇聯,所以付出適當的代價是必須的。

    而與英法這兩個手握大量資本卻不樂意改造本國產業的國家不同,這個時期,德、美兩國的工業都處於高速發展階段,大量的資本都在國內消化了,向海外輸出的不過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這樣規模的資本輸出不但不會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相反還會提供技術上的幫助,這就像一群羊會把草全部啃光,而兩三隻羊卻會讓一片草地更加肥美。

    至於說產品傾銷,且不說兩國與中國都隔了半個地球的距離,不論是從漢堡把貨運到緬甸仰光還是從洛杉磯把貨拖到上海,這個運費都是相當驚人的,要知道這個時代既沒有飛機,就連蒸汽輪機也沒有發明出來,大型貨輪能跑出十幾節的速度在這個時代已經是非常驚人的。所以這些條約遠沒有紙面上看上去那麼可怕。

    雖然距離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但中國的小農經濟仍然佔據社會經濟的主流。

    要打破這樣的局面,大量優質的,高質量的流通商品是必須,與其讓英、法的劣質商品充斥在市場上,不如享用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商品,要知道德、美兩國的大部分技術已經是世界上最好的。至於本國地工廠,一來德美的產品都是高端產品,對剛剛起步,主要經營一些低技術含量的民生產業的他們衝擊不大。

    二來這個時代的工業門檻不高,模仿、翻造的可能性很高,也使得國內的工廠可以很快的追趕上去。

    當然,既便有了德、美地支持也不是高枕。畢竟英法有著世界排名第一、第二的海軍,有著面積五分之一的龐大殖民地,他們地實力無疑是十分強大的。

    不過這個時期正是世界殖民主義的最後*,1885年3月召開地柏林會議。列強正式瓜分了殖民主義地最後一塊土地——非洲,各國根據歷史習慣和各自利益大致確定了在非洲地勢力範圍。

    一時間,那塊黃金大陸上烽煙四起,埃及戰爭、埃塞爾比亞戰爭、蘇丹馬赫迪起義、剛果暴亂、尼泊爾暴亂、南非布爾人暴亂。列強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那塊大陸上,就連沒有受到柏林會議邀請地俄國也加緊了在伊朗的活動,希望打通印度洋的出海口。參與到這場瓜分中去。

    至於唯一可能給中國帶來麻煩的日本。這個時期他們還急需消化英法帶來的援助。而海軍宏偉的「四大艦」計劃也需要時間。因而,這樣的間隙對中國來說無疑是天賜良機。

    從內部環境上講。原本制約著國家發展的滿清權貴勢力基本瓦解,國家將逐步擺脫旗人這個沉重的包袱,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勢必有所緩和。而通過這兩場戰爭,大大刺激了國內工商業的發展,雖然戰爭的結果並沒有獲得多少賠款,但戰爭的資金主要來自國家的農業稅款,相比佔人口九成以上的農民,攤派到商人身上去的無疑是非常小的一部分,這樣也就變相地實現了工農業的剪刀差效應。

    至於說農民的生活,因為光緒年間並沒有發生過大的自然災害,勉強生活得還可以,加上新獲得的越南、緬甸兩地都是農業資源異常豐富的地區,移民政策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土地兼併的矛盾,所以工農業剪刀差所產生的矛盾並沒有明顯的顯現出來。

    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兩次名義上抵抗外侮的戰爭勝利,大大提升了國民的士氣,尤其敵人還是火燒圓明園、在兩次鴉片戰爭中帶給自己沉重傷害的「世仇」,更加增添了百姓的無窮熱情。

    只看戰後爆發的前所未有的從軍熱,大街小巷、酒館茶肆紛紛對關緒清一片歌功頌德之聲,便可知一二,在這樣的情緒下,因為稅收所帶來的一點點矛盾輕鬆就被掩蓋了下去。

    在幣制改革的掩飾下,大部分百姓都不會知道,在過去幾年裡,他們實際上交了超過原本五成的賦稅,他們只會覺得手裡比以前緊了許多,街面上的東西都貴了。如果長此以往,這樣的矛盾終究會爆發出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最難的一關已經過去了,今後雖然工農業剪刀差依舊會存在,但伴隨著東北大拓荒和緬甸、越南兩地的開發,這樣的矛盾始終掩蓋在移民的大浪潮下,直到中國開始走上對外擴張的帝國主義道路。

    深冬時節的唐山到處刮著凜冽的北風,因為地處平坦的華北平原,又臨近渤海,因而風還是很大。勁風吹起李鴻章的官袍,拍打著雙膝,不過這個生性驕傲的老人卻沒有一絲畏懼,輕捋長鬚,筆直地站在京師通往關外的火車上。

    這次俄國在剛剛結束了伊朗、阿富汗、土耳其的戰爭,就撕毀雙方剛剛簽訂劃分的邊界線,乘火打劫,出兵關外龍興之地,雖然因為董梁部反應迅速,立刻組織兵力把俄國人趕了出去,但是關外的一些城鎮也被搜刮一空,四處是殘垣斷壁,就連聖都赫土阿拉也被大火焚燒。

    朝廷之中不少旗人權貴和清流之士紛紛叫嚷著對俄用兵,在他們看來。大清就連世界上排名數一數二的英國人和法國人都打敗了,區區一個英國人、法國人都看不起地長毛鬼子算得了什麼,聽說不久前長毛鬼子就是被英國人和突厥人聯手打敗了。不得不說《大清日報》連篇累牘的報道,確實讓京城那些達官貴人們漲了不少見識,不少人一大清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端著報紙數格子。

    李鴻章不由想起出京前和恭親王在沁心亭中的那番對話。沁心亭是恭王府中最高之所在。位於芳草茂盛的一處小山頂上,視野開闊。

    恭親王每每喜歡在此觀景待客:「鴻章啊,你別看我頭上頂著個鐵帽子。可自從辦洋務以來,宮裡的那小皇帝就把我和你們看成了一根繩上地螞蚱……論權術,老七家的小子不在當年西宮的女人之下,而在見識上。西邊的卻是望塵莫及……你道老七家地小子真的不知進退,硬要和洋人死磕到底,那不是茅坑裡點燈籠——找死嗎?真要把洋人惹急了,又是一次辛酉之禍。你道新軍的那些王八蛋真的能擋住洋人不成,你別忘了,他們那些本事都是和洋人學地。何況安南、緬甸這兩場仗打下來。同光兩朝積攢的那些家底也耗得差不多了。幾十萬新軍擺在那裡挺嚇人,可要是沒有白花花的銀子。他們手裡就全是燒火棍子。」

    李鴻章聞言心中微動,對於這位歷經四朝,始終身居要位,在宗室和地方大員中都一言九鼎的鐵帽子親王他是由衷敬服地,於是試探地道:「您是說皇上打算不和俄國人計較,所以要用咱們……」

    恭親王撇撇嘴,笑了笑道:「難道你還沒看出來,咱們這位皇上除了他自己,是誰都敢用,卻又誰都防著一點。一親政,就從名義上收了你和左宗棠的兵權,改編新軍,明眼人都知道,大清朝能打仗的就剩下湘、楚、淮,那些都是你跟左宗棠的部隊,他一個整編把部隊打散之後重新編製,讓他提上來的董梁等幾個年輕人分成了十部人馬,愣是把左宗棠也架空了。

    俄國人一把火把關外地莊子燒了個乾乾淨淨,德文胡同裡那些黃帶子、紅帶子地親王貝勒還不照樣恨他入骨,他現在要咱們出面辦交涉,這叫禍水東移,往咱們腦袋上扣屎盆子啊。所以你此次前去,只能硬不能軟,一不能割地,二不能賠款,我已請海關稅務司赫德先生和法國公使巴諾禮陪你一同前去,你再派人到下面去聯繫,讓他們一起上折,請朝廷派新軍出關……」

    「嗚……嗚……」兩聲汽笛地聲音把他從沉思中拉了回來,轉瞬又對眼前的這段鐵路生出不少感慨。當初為了省錢,有人主張採用25寸地窄鐵軌,有人主式的36寸鐵軌,但是英國工程師金達力主采48半的標準軌距。

    金達之所以堅持採用英國標準,自然是為今後英國與其他國家爭奪中國築路大權而打下基礎,洋人心裡面的那些鬼門道自己焉能不知,不過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支持金達,因為他堅信不管過了十年二十年還是一百年,這條礦山鐵路日後一定會成為神州巨大鐵路系統中的一段,如果現在採用窄軌,雖然省錢,卻會對以後修路帶來不良影響,所以李鴻章力排眾議,最終採用了寬軌。

    而現在它果然成為京奉鐵路重要的一段。關緒清一上台,做地第一件事就是裁撤冗員,編練精銳部隊,除此之外就是大肆興修鐵路。沒有人比他更明白道路對於國家統治地意義,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當年風雨飄搖地羅馬帝國正是靠著地中海便捷的海運條件和一條條通向羅馬地石板路維繫了數個世紀之久。

    現在有了鐵路,只要把部隊駐紮在鐵路沿線,一旦某個方向有事,便可在一夜之間調集千里以外的部隊,大大提高部隊的佈防面積和使用效率,從而真正意義上達到精兵富國的目的。

    鐵路除了鋪在地上的鐵軌,還需要奔馳在上面的火車。現在京奉線、京滬線、京漢線上的大部分火車都是從英國、德國進口的,也有少部分是從美國進口的,這麼多截車頭、車廂,大老遠繞半個地球運來,所耗的白銀都夠買上好幾艘定遠和鎮遠了,所以建立自己的火車製造廠可謂是當務之急。

    經過以第一批留美幼童為主輔以招聘的外國技師,歷時兩年的努力,天津鐵路局和武昌鐵路局終於建立起來,成為國內目前唯一的兩所火車製造廠,兩廠採用的是德國和美國的技術,德國和美國過來的機床還有技術也不少,這可以說是方懷外交的功勞,但是以大清薄弱的技術底子還有缺乏的人才,要把這些東西消化,就需要現在這些人加倍的努力!

    一切都要從頭起步,一邊建設一邊學習。好在這幾年,對外戰爭連續的勝利使得民心大振,不少軍工廠子裡都貼著「多造一彈,多斃一虜」、「勿看此時流汗,需見彼時流血」的標語,原本用鞭子抽還經常偷工減料的工人們一個個加起班來吭都不吭一聲,那些平時穿得乾乾淨淨的留學生更是直接睡到了車間裡,睡醒了就繼續干,發給他們的加工銀子、加火銀子一轉手就被他們買了捐票。

    一南一北兩大鐵路局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以奇跡般地速度建立起來,現在武昌鐵路局已經能生產客運、貨運等各種車廂,天津機器局也已經仿製出第一台小馬力的蒸汽機車頭,為中國的鐵路事業開創了一個新紀元。

    在李鴻章昏昏沉沉的思緒當中,火車繼續向前開著,周圍都洋灰的辦公樓還有各廠區分門別戶的大鐵門,重工業區特有的那種味道瀰漫在整個空氣當中。

    煤灰到處都是,小小的花壇上面連花都是黑色的。這樣的景像一直到唐山依舊可以零星看到,在華北的這片土地上,儼然已經有了一個小工業區的雛形。北洋的這些洋務事業多半是他的心血,只是今天看著這些心血,卻讓他想到了東北那塊土地。

    這次他出關,除了辦交涉,還有一項差事就是宣慰地方。東北那塊地方,資源、交通都不在這裡之下,局面也開闊,更重要的是地廣人稀,適合建設。

    方懷對於這對土地的重視,在他們這些重臣之中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可惜自從《北京條約》和《愛琿條約》割去江北、江東上百萬里疆土,那裡就成為了俄國人馬足之下的一塊膏腴之地,每年江水冰凍以後,俄國哥薩克騎兵都會前來打秋風,什麼建設都成了紙上的畫餅。

    關緒清甚至想著沿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修建堡壘要塞群,只是南面一直面對英法的壓力,而且工程浩大,國庫一時間也拿不出這些錢,才在眾臣的勸阻下停止了。

    不過這些並沒有阻止關緒清對東北這片土地的執著,吉林機器局的更新改造,鞍山鐵礦、遼陽煤礦的建設,京奉鐵路的鋪設和延伸,這類折子在南書房中總是排在頭一列的。想到臨行前,關緒清還特地囑咐他要詳查損失情況,盡快恢復原貌,縱橫官場大半輩子的李鴻章不由意識到,也許皇上的下一步棋就會落在這上面。

    也許,皇上心裡早就盤算好要與俄國大戰一場。但是是否是現在呢?乘英國與俄國的糾纏,先是奪得了緬甸又奪回了大量的漠北土地。打的就是時間差,坦率的說如果當時英俄的戰爭有一方先退出或者沒有盡全力,那大清將會萬劫不復。

    緬甸能否回歸還是未知,北邊門戶打開更有直接被俄國*宮的可能。好在關緒清算準了時機,討了這麼大的兩個便宜。真可謂是險中求勝,那這次皇上又是怎麼打算的呢?讓自己去東北是幫助重建呢還是向俄國開戰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