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科幻小說 > 小寒資料集

正文 詠春拳 文 / 心隨夢寒

    詠春拳簡介

    詠春拳是中國拳術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於廣東、福建各地。、、此拳初傳於福建詠春縣,為該縣嚴三娘所創,以地名為拳名,故明「詠春拳」,亦有以嚴氏名詠春,稱之為「詠春拳」者。

    此拳主要手型為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3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為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它是一種集內家拳法和近打於一身的拳術。它立足於實戰,具有招式多變、運用靈活、出拳彈性,短橋窄馬,擅發寸勁為主要特點,以大閃側,小俯仰,耕攔攤膀,摸蕩捋,審勢記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標、膀、腕指、黏、摸、熨蕩、偷、漏和「二字鉗陽馬」的身形步法為標誌。憑借手橋肌膚靈敏的感覺,發揮寸勁力量的內家拳法。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龍曾跟隨葉問系統地學習過詠春拳,可以說,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與詠春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葉問的十大弟子分別是張學健、何金鉻、招允、盧文錦、黃淳梁、王喬、倫佳、梁挺、李小龍、徐尚田。現分佈於世界各地。

    詠春拳拳譜:

    大閃側,小俯仰,小閃側,大俯仰,審勢牢記腰胯動,橋不動,橋動腰胯不動。

    步法——鉤、針、彈、踢。

    腳法—寸、拐、撩、殺、踩。

    詠春拳起源的幾種說法

    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關於詠春拳的起源,大致有這樣幾種說法:(我們在這裡需要額外說明的是:下文中及本欄目中所列的「泳春」『詠春拳「「永春拳」,都為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

    為不使讀者誤解,本文統一用「詠」。

    第一種說法是始創於福建嚴詠春,詠春拳因此得名。嚴詠春拳是清中葉少林俗家弟子嚴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鶴相爭,受啟發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礎上,創編了詠春拳術。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詠春拳創始於五枚師太,見到蛇鶴相爭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嚴詠春。五枚師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說她還是少林白鶴拳高手。由於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為了避禍,隱居於川滇邊界的大涼山,因見蛇鶴相爭而創出詠春拳,後來便傳於嚴詠春。

    第三種說法是,五枚創詠春拳後,並非直接傳給瞭解嚴詠春,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家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詠春及婿梁傅儔。這個嚴二就是前面據說的嚴四。

    第四種說法是:詠春拳的創編與五枚師太或嚴詠拳均無關係,更沒有什麼蛇鶴相爭,而詠春拳的前身應為詠春拳,是清初反清組織「天地會」的一種鬥爭的武技,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創。他,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便將詠春拳傳於粵劇界諸弟子。後咸豐年間李文茂起義,諸弟子為避禍而將「詠春拳」的「泳」字改為「永」、「詠」。紅船中人黃寶華、梁二娣、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中藥店兼行醫的梁贊,此後梁贊將詠春拳發揚光大。

    第五種說法,又說詠春拳應為永春拳,得名於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南少林被婪,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於粵劇紅船中當伙夫。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於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梁贊,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揚光大。

    本站收集到的一種最詳細說法是: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詠春二字乃是為了記念詠春拳之創始人嚴詠春師祖。祖師嚴詠春原籍廣東福建,其父嚴二公於九連山下經營豆腐買賣。而詠春則自小跟隨五枚大師習技。及後更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拳術之道,並得其師父五枚大師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詠春師祖並要求五枚大師為拳命名,大師則答曰你既名詠春,就將詠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詠春拳之名正式誕生了。

    祖師及後下嫁梁博仇,其後更隨其夫返粵並將其武技傳與博仇,因此其夫盡得詠春之所傳。此為詠春拳之第二傳,時在嘉慶未年。博仇因與紅船中人友好,並常與其友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飲酒論技,博仇更將詠春拳與華寶等人交換紅船之名技六點半棍。及後更與華寶等人隨紅船漂流,在此期間,他們更日夕鑽研,苦心練習,不兩年己盡得其秘奧了。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可稱之為詠春拳派之第三傳。少林六點半棍更為習詠春拳者必修兵器之始也。

    華寶六十歲後退休,稅居於佛山快子市,青雲街。快子市有名醫梁贊行醫於杏濟堂,頗富盛名,佛山人之稱之為贊先生。而華寶與贊先生友善,且退休後長日多暇,乃到杏濟堂與贊先生飲酒論技,並將詠春拳術,盡傳於贊先生,時為遜清道光年間。

    梁贊,原籍山縣古勞,只是世居佛山而矣。贊先生醫術精湛,經營草藥店杏濟堂於快子市清雲街。他交遊廣闊,故人緣甚佳。贊先生性好武技,涉獵甚廣,但並未令其滿意,自隨華寶習詠春以後,他即感到詠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無一不是上乘之法;再憑其天資聰穎,苦心鑽研,使詠春拳能在晚清期間,在嶺南一帶聲名大著。然而,贊先生因店務纏身,未能廣授徒眾,所以並未令詠春拳盛極一時。但能得其真傳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壁外,僅陳華順公一人而矣。

    華公本藉順德陳村人仕,他亦世居佛山,並以找錢為業,混號找錢華。因華公之找錢事業,常經杏濟堂,故有緣師事贊先生。技成後,更於贊先生前技服豬肉貴,聲名大振。及後,贊先生去世,華公設館於蓮花地大街,正式教授詠春拳術。然而詠春授拳之法,與一般少林拳術不同,因它需要通過長期□手之練習,而□手之最佳練法,需由個別教授,故未容多教,故此華公收費頗昂,遂未為一般人仕所能負擔,而能學者,多為貴家公子而矣,當時有少爺拳之稱號。故在華公時期未能廣泛流傳。

    能得華公之技者,有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葉問及其子陳汝錦。但能將詠春拳術一派推廣者,首推葉問。葉問本為佛山名門望族之子,因年幼體弱,七歲便投入陳華順公門下學習詠春拳術,而華公以其聰穎過人,勤奮好學,故經常親自教授,而吳仲素則從旁協助,常與葉問□手,將詠春拳奧妙逐一指點,葉問因而武技大進。可惜華公染病不起,彌留之際,囑咐吳仲素繼續教導葉問及其子汝錦。葉問隨吳仲素苦練三年,比前更大有進步,時年不過十五。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港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在此其間,得同學介紹,認識梁贊先生之子梁碧,並隨梁碧修練詠春拳術,盡得其學,且技更大進,而性情亦變為謙厚和靄。三年後,葉問返回佛山,廣識佛山拳豪,更有義助溫大牛比武事件,轟動佛山。於光復後,他投身軍政界,如破沙糖之政績甚佳,以在公正路三品樓勇擒劇盜羅灶為人樂道。直至佛山變色後,葉問便離開佛山,避居香江,約為一九四九年。此時葉問初到香港,生活未能安定,幸得友人李民幸介紹,在九龍深水大南街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教授詠春拳,也開始了葉問授拳的生涯。當時門下弟子有梁相、駱耀、徐尚田、招允、盧文錦等人,後而在海壇街、利達街、李鄭屋、大道東大王廟、青山道興業大廈等多處地方授徒,廿年來,葉問對詠春之改善及推廣,使詠春一派能在香港、台灣及世界各地得以發揚光大,聲名大噪。

    詠春拳的特點

    詠春拳是一種十分科學化和人工化的拳術。其長處在於埋身搏擊。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注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

    詠春拳就其理論、心法、手法等創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三拳套及木人椿法。更配合黏手練習以訓練及敵橋手雙接後的感覺和反應。詠春拳用一種叫做「寸勁」之發力方法來攻擊和防守。理論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線、埋zheng、朝面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等,以最短距離和時間去進攻和防守。

    以下是詠春拳特點之逐項陳述:

    理論和心法:

    及沿著中線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軌。

    我們之面沿著中線平面追望對方中線之形者是為「追形」。

    詠春對敵時盡可能是正面朝敵的。不論敵方環繞著我走向任何方向我們必定朝面追形向著敵方。其好處如下:

    1防守方面:簡化敵人向我們進攻的來向。因為正面之攻擊,敵人向我們進攻之來向只限於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們對敵人來勢較易捉摸。

    2進攻方面:配合中線理論,我們較易擊中目標及敵人受力較重。

    出手快而影小:雙手能同時到達敵人,所以出手時不用轉動膊頭,因此出手之影會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顧。

    埋zheng理論:詠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數是手zheng緊貼著中線平面的。好處如下:

    1巧方面:可搶中線以達最短距離和最重之攻擊。

    2守方面:一方面埋zheng本身已保護身體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線以達最短距離之防守。

    ,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zheng屈曲是為收zheng。這樣除了有利自己同一雙手能立刻再作攻擊外,在防守方面使敵方難以取我們之關節並守位方面亦會較緊密。」來留去送」心法:「來留」者對方向我擊來之手法,我們除了消外最好盡可能將其留住,以便利用詠春橋手相接之感覺將其控制。「去送」者,當敵方強力向我們擊來,我們利用手法,把擊來之方向改變,令其攻擊不能擊中我們,若可能我們應當再加力順其勢向改變後的方向送去,令敵方失勢或招式用老……每當對方「甩手」,我們應以第一時間發招衝出直攻敵方為之「直衝」。「來留去送」和「甩手直衝」心法,是從黏手練習鍛練出來的。

    守攻同期:當我們消對方之攻擊時,在可能範圍內我們應同一時期發招攻向對手,這樣將會由被動變主動而達到後發制人。

    其他輔助心法:

    1不消「過籠」:詠春消手以能消對方來手而不超過防守所需範圍為原則。對方來手若不可能擊中我們,我們則不需要運用任何消法。不消「過籠」可以減少氣力和時間的消耗。消後反擊敵當會更快。

    2不「追手」:「追手」者,離開防守所需範圍來追著去接觸對方橋手也。詠春拳長於橋手相接後之感覺和反應。所以初學詠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識地犯「追手」的錯誤。若敵橋手不在我之防守範圍內,我們不要追著去接觸其他橋手,反之應該趁機向敵攻擊以求擊敵。若對方用橋手消我們之攻擊,我們便達到接觸對方橋手之目的;這是「尋橋」方法之一。

    不「沖身」:詠春出手、馬步上落和轉變都要以維持重心為原則。盡量減少被對方借力機會而至「失形」。「失形」者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對敵之平衡狀態也。

    4不需借助位置而發力:詠春拳的「攻」與「守」皆以能鍛練到從任何位置都可以發力為原則。換句話說,無論手在何處皆能發力不從心消對方來手或向對方攻擊而不需要將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來幫助發力。

    內發出殺傷力擊敵之勁力。「寸勁」是從小念頭,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鍛練。

    黏手練習:其目的是:

    鍛練與敵方橋手接觸後之感覺和反應。

    鍛練製造和尋找敵方之空隙。

    鍛練雙手之左右兼顧和一心二用。

    鍛練詠春拳心法如「來留去送」、「甩手直衝」、「不消過籠」、「不追手」等等。

    練習攻,防手法與組合。

    練習手法與馬步之配合。

    感覺者乃是當雙方橋手相接後,對方有沒有破綻和空隙,對方力度之方向和轉變如何,以及對方之攻擊和防守中有沒有破綻等所有「資料」的體會。詠春拳特別注重感覺和反應。我們認為用眼吸收後而發出之反應是較橋手相接後感覺之反應慢。因為從眼看到要經神經線傳上大腦,然後大腦才下命令去作適當反應。然而橋手相接之感覺反應乃是走捷徑的經由脊骨神經而發出的,所以反應較快。經過適當鍛練後橋手相接之感覺和反應當會達到。

    詠春之馬步

    馬步,是練功夫最重要的基礎,各種拳術對馬步的動作要求有所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短打拳術的馬步有:外鉗陽馬、內鉗陽馬、二趾鉗陽,三角鉗陽馬、吊提馬、單蝶馬、雙蝶馬等。

    外鉗陽馬:左腳在前,右腳在從,站成不丁m馇袈砟蓯沽澆諾牧t稍蛐蟯庠穎雇庠蚣u餘蛘陀辛Α?br/>

    內鉗陽馬:兩腳站好不丁不八後關節向內扭鉗,髖關節向外旋開右膝關節向內鉗靠,形成兩膝相夾相合的力,髖關節的力相反成相互拉開,左腳佔七分力,右腳占三分力。身體前撲,吞腰松胯。

    二趾鉗陽馬:兩腳左右分開,距離比兩肩略寬,兩腳第二趾筋用力向內向後拉,髖關節內則也同時互相對拉,力向骨內收斂。

    三角鉗陽馬:兩腳站在身體中線兩邊,然後從腳趾開始收縮關節繼而收疊跟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節節鎖緊。

    外鉗陽馬主練外則肌肉和筋膜,內鉗陽馬主練內則肌肉,二趾鉗陽馬主練筋,三角鉗陽馬主練骨。各馬互為轉變即為「步」,步是筋、骨、肌肉易變所產生出來的動態。

    鉗陽:「動則生陽」,「陽」指人體的陽經、氣,腎陽、心陽、肝陽;督脈,陽蹺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有凡帶鉗陽的都要用些力,含蓄陽經脈緊些,使陰經暢通,練以達陰陽平衡,故名鉗陽馬。

    持之以恆,細心體會。馬步運動自如時,三盤也就形成,初級套路多用以上馬步。以上淺見供愛好者查考,並作拋磚引玉之用。

    詠春拳散打技術

    詠春拳為南拳中實用性、技擊性較強的拳法之一,在我國香港、廣東、福建等地流傳廣泛。為使初習者明瞭築基功夫,現將詠春拳中基本手腳致用法簡示如下,以供習者參考。

    手法

    詠春拳中用「有手無腳」來形容手法之快。

    1.拍手直衝:甲以右箭馬與乙相對,乙進步直線拳攻甲頭部,甲向左側圈步進馬,同時左手拍手、右手日字拳直擊其肋部,前膝拐打乙膝窩處

    要點:圈步拍手與直衝要做到同時到位。

    2.枕手直衝:乙進步直線拳攻甲面部,甲攤手攤其來拳,同時進馬,左手攤手變枕手、右手護手日字拳直擊其頭部。

    要點:枕手進馬、日字拳同時到位,不能脫節。

    3.膀手抱拍掌:乙上步直攻甲面部,甲右膀膀其來拳,同時前腳左圈,右手膀手與左手成抱拍掌,拍擊對方。

    要點:膀手成抱拍時,要充分借助圈步進馬的力量。

    4.日字拳砍頸掌:甲進步右拳直擊乙頭部,乙搖頭閃躲,同時前拳欲攻甲中線,甲右拳不回收成掌,直砍其頸部。

    詠春拳伏虎手直攻與小念頭對拆

    古勞詠春拳伏虎手是一種取力點之技法,與太極拳之□、□、擠、按一樣,在實作中靈變而用。下面僅介紹本門掌法的正面直出直入伏虎直攻對拆法。

    掌法的伏虎直攻,本門多以長橋長手而用,有攤、攝、閘、拖不空,以掌伏纏對方來手,一旦得勢,即以連環掌擊之,此為以長制短之直取法,是一種高級的戰術。以我之長勁緊追其中線,發撐、寸之力,可令對方失重受挫。能攻其失重就無需回手伏制,只需窮追猛打便是,故使對方失重是目的、是戰機,至於用掌、用指、用肘,可視情況而定。而對拆中的伏虎是確保撐、寸勁使對方失重的關鍵。其一,無論以何種打法而使其失重再擊之,必須要有上、中、下三路的嚴密控制,不管是實作中的接手和甩手都能控伏之。其二,控伏之手不是簡單的擋格,而是通過伏虎對拆,在極近的距離內以皮膚意感阻纏,知其力點,順勢發起進攻,靈變而用,其目的也是先使對方有失重感再擊之或放之,或借我順人背之機進擊。一句話:非簡單直出直入之伏擊,應根據對方實力而定。其三,伏虎本身是一種取力點變化打法,能知其力點變化則是反攻最好的時機,功深者,只要能觸對方的皮膚或衣物,則可知對方力點變化,而有感皆應。其四,經過伏虎對拆法,可以練就伏虎技法的勁力和橋、掌之內勁,使內實外松,全身內氣連綿不斷,能軟能硬,無物可施。伏虎技法是一種意感靈變技法,用力如太極之隨機應變。其五,經過不懈的伏虎對拆,能使身步重心篤實,氣順而不喘,在瞬息萬變的實戰中,光靠表面的伏虎動作是不夠的,必須要具備阻纏接手之「伏」之勁,才能靈變而動。伏之勁來自手橋手掌之篤實內勁和身步重心的篤實,這種功力可從伏虎直攻「實斗」對拆中求得,是功技合練的妙法。伏虎長橋長手的直攻以功力為帥、技法為母,兩者合一方能作用。

    何祥耀先生所學的詠春拳師承於其祖師郭寶全。本門也有這種長橋手直攻的手法,但主張以巧力而勝,視具體情況而用,做到保中用中、佔據主動、避實擊虛、借勢攻勢、借力打力、引進落空、招招在前。所以對拆時間較長,約三年後才知其用,七八年功技始有大成。

    20世紀80年代初,我隨趙赴繼師傅到廣州陳兆全師叔處練拆小念頭。兆全師叔以右手搭上我右手掌背,即對我說:「你還沒有黏隨之內勁。」我心中不解,欲把手向後縮,左手速制其手橋中節,不料兆全叔攝手變閘手,微轉身以閘手斜向後下方一壓,左手輕拍我左肩。我只覺重心忽失,身體前衝,他又乍變攝手,把我拉回原地,其動作之快,我只感到他的攝掌如磁石一樣控制著我,動也不是,不動也不是。兆全叔對我說:「伏虎之手在於意勁,粘著你的手如控制著你的心,使你不戰自寒。完全是你自己撞擊過來的力,我只順勢微發力,你就跌了。若我真發力,你一定跌得更重!」可見兆全師叔通過二十餘年對拆,技力已達爐火純青!兆全師叔要我練功時循序漸進,萬萬不能急,先專心習練小念頭拆法,思想要投入,從中體會意控能力,功到自然成。從此,我靜心苦練,終悟得伏虎靈變的心法。

    筆者認為,小念頭拆法之來留去送,是詠春拳習者必經之路,且適應個矮體弱的人運用。當小念頭之勁力、技法有實作能力後,則應轉入本門「你上我下,你下我上」的對拆法,即長橋長手的顧打合一之法。故小念頭對拆與伏虎直攻是習練對拆的必經之路,望習者領悟。

    伏虎手可用於掌、橋、膀、肘等法上。手掌伏虎直出直入進攻的正面打法,必須要具備渾圓的內勁和外抗能力。實戰中,即使是有伏虎手嚴密管制和以長取中的捨遠求近打法,亦難免百密一疏,且不一定很快適應對方的路數,故應在伏虎對拆中加入它法而練,以適應各種打法。

    古勞詠春--龍筋虎骨金剛勁功

    1:頭頂天,腳立地,面部放鬆,雙手自然下垂。

    2: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內旋成手心向後,大拇指頂住食指中節,其餘三指彎曲貼手心,手腕盡量回勾。

    3:直臂上舉至極限。自然呼吸。

    要領:手腕必須盡量勾緊,自我感覺小臂陰陽面均有緊繃拉伸感為合度,大筋才能強行挑起,增加整體勁力。同時加速氣血運行,為以後排打打下堅實基礎。初練時動作到位後,停留十次呼吸方可進行下一個動作,中間不可放鬆,以後每天增加一次呼吸,直至36次為至,以下各式除特別說明,均適用此原則。

    4:接上式,雙手成勾狀不放鬆邊外旋邊下降至略低於肩。

    5:盡力交*,此時肩關節應有強力拉伸之感,交*至極限後不動,自然呼吸。

    6:側面圖。

    7:接上式,雙手邊打開邊變為向反方向勾緊,至雙臂左右平伸,手掌根外推,掌指回坳,自然呼吸。

    8:手指伸直成立掌,掌根外推掌指回坳,自然呼吸。

    9:接上式,雙手立掌變為指向左右兩邊,盡力向兩側拉伸,自然呼吸。

    10:接上式,雙肩膊極力內旋,帶動雙臂翻轉至極限,手心變為向後上方自然呼吸。

    11:接上式,雙手再變為向兩側前拉伸,手心向下,自然呼吸。

    12:接上式,雙手變為手心向前,仍向兩側極力拉伸,自然呼吸。

    13:接上式,雙手放鬆內合,內外勞宮相對。

    14:雙手下按至胯前,緊接下動。

    15:左手下勾,右手上勾,左臂向右後方,右臂向左上方扭轉,帶動腰胯向左右旋轉至極限,此時右肋應有拉伸感,自然呼吸。要點:雙腿不可彎曲,雙眼盡量看到右踝關節外側。

    16:動作同上式,方向相反。

    17:接上式,回到正面後,手直臂上舉如圖2。

    18:雙手變掌前伸,應感覺脊椎有拉伸感。自然呼吸。

    19:接上式,上身緩慢直立,雙手回收。

    20:發聲吐氣,雙掌前推。雙腳跟震地,反覆三次。要點:雙掌前推應松沉有力,雙腳震地不可過分用力,切記。

    21:雙手回收放鬆下按。

    22:雙臂外旋打開至兩側,手心向裡。

    23:雙手後伸,勾緊,上身後仰至極限。自然呼吸。

    24:上身回正,三推掌。

    25:收式,雙手回收,下按後置於身體兩側。

    訓練指南:

    本功法為秘傳功法,某些傳人亦稱為「五指枚」或「八方展」。其機理類似少林真傳易筋經,伸筋拔骨強化勁力之效極其明顯,每日只須練兩次,每次15—20分鐘,2月可收奇效。有腎虧諸症者,練習時加上實腹提肛的練法,可收不藥而癒之效。欲強化攻擊力者,每次練完,放鬆全身後可加入甩手輔助練習,熟練後可產生如鏈子錘般的重拳殺傷力。欲增加抗擊力者,練習至每式可堅持20式呼吸時,可用拳掌拍打身體,拍打時,身體繃緊發聲抗擊,可練出活性抗擊功力。前後左右四方向伸展脊椎,可使錯位的部位復位,消除傷患舊疾。

    詠春拳「四門」原理的運用

    詠春拳給人最大的印象恐怕就是「招法快如閃電」及「手法之防護風雨而不透」了。那麼如何才能做到手法的密集而有效地防護呢?這就需要來研究詠春拳「擋四門」原理了,在這裡且簡稱為「四門」原理。

    所謂的「四門」,也就是在身體的正面劃出一個四方形的面積,然後再在此四方形面積內劃分為4塊面積均等的方形區域作為對方攻來時各種格擋法的依據。此「四門」之標準是高不過眉、寬不過兩肩、低不過腿。

    具體施用標準如下:

    一、前手上半側為「高外側門」:該處主要用來防禦攻向已方頭部右側的打擊動作,而且無論對方用何種動作向此處攻來時,我方都可用前手迅速將之擋至外側。

    二、後手的上半側為「高內側門」:該處主要用來防禦敵方攻向已方頭部左側的打擊動作,而且無論對方用何種動作向此處攻來,我方都可用後手迅速將之擋至外,或擋向右側。記住,此時須一手防禦另一手迅即攻擊,亦即做到「攻守合一」,在手部格擋的同時,身體盡量不要有左右的擺動動作,以免影響自己的重心平衡。

    三、前手的下半側為「低外側門」:主要用前手之外腕部來做短促快速的格擋動作,也就是用來防禦對方攻向已方右肋、右腰等右側要害處的打擊動作,例如可用來防禦對方的低位拳法或快速踢擊動作。

    四、後手的下半側為「低內側門」:主要用來防禦對方攻向已方身體左側要害處的攻擊,例如用來格擋其低位拳法或是中位踢法等,擋觸的部位仍然是外腕部,在實戰中運用本動作時應做「雙手同步動作」,也就是左手擋出的同時,右手亦果斷出擊並準確擊中了對手。

    詠春氣功

    提起氣功練習,人們馬上就想起意守丹田及打通大小周天諸法度。氣功與神秘、未知息息息相關。然而詠春氣功是簡單而實效的。

    腎氣歸元功法,是詠春的養生氣功。它由當代詠春拳拳門宗師岑能先生根據「達摩易筋經」的基本原理,結合練功實踐而獨創。

    氣功鍛煉,是練功者利用特殊的形體和松靜方法作用於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和經脈穴位,借助空間的物質元素,通過「吐納」或「導引」的方法強化人體機能,促進氣血循環、保持氣血興旺的一種方法,是經過幾千年的長期實踐,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健身方法。

    腎氣歸元氣功崇尚自然。在功法上是自然呼吸,不別家氣功那樣把呼吸壓抑為腹式的慢、細、悠、長,也無須固守丹田。此功法能疏通各個經絡臟腑,發功快,見效速,使神、體、氣三者即人的精神、形體和氣息有效地結合起來,經過迴圈漸進,持之以恆地認真鍛煉,從而使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得到充分的調理,進而達到保健強身、防病治病、抵禦早衰、延年益壽的目的。

    據岑能先生介紹,腎氣歸元功法是詠春拳的收功法。在練習完詠春的各套拳法後,均須練習腎氣歸元功,意在將所練功法的功力納入體內,為己所藏,所謂功法是也。故我詠春同門中人不可不察、不可不練。

    注意事項

    一、練功時間:腎氣歸元功法練習時間宜是申時至亥時。這段時間練習可以活躍腎納內氣,促進心腎相交,滋養五臟六腑,起到練氣化精、練精化氣、益補精腎的作用。當然,在早晨或其餘時間練功亦可以,無任何負作用,不會走火入魔。

    二、練功環境:最宜空氣清新、人少寂靜的地方,避免日照射和冷風吹襲。

    三、在此功鍛煉中要節制性生活。

    四、飲酒不要過量,要少飲,酒醉可使氣亂,少飲也能助氣。

    五、不要動怒,怒火傷肝,發生氣逆,有害身體。

    六、在練功中不要講話。

    七、一般三個月內腰後命門有溫熱感覺,由點及面遍及全身,但切不可盲目追求、要聽其自然,聽之任之。此快感屬練功入門之啟示,但不要刻意追求。

    現將腎氣歸元的練習法,共14式介紹如下:

    第一式:預備式

    兩腿自然分開站立,略與肩寬。肩平,全身肌肉和大小關節放鬆。兩手自然下垂,掌心相對,手指併攏,尤其是中指與無名指並緊。

    第二式:深呼吸

    在預備式的基礎上,兩手掌四指併攏,拇指翹起,曲前臂緩慢地自體側運至體前貼身提起,掌心朝天拇指翹立,升至胸前。自然翻掌,掌心朝地,把大拇指扣向掌心,緩慢放下至還原。自然呼吸,還原後再做第二次,如此迴圈,可連續做6。此式功能:可使手三陰、三陽經脈的氣機同時運行,促進臟腑氣血運行。由於大拇指向上翹起,可使手太陰肺經的氣機從少商穴移動至中府穴,促進肺循環,加速肺內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促進吐故納新的作用。

    第三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深呼吸的基礎上,雙手垂直成勾手,緊貼股骨,用手腕向後屈上提。同時兩腳跟向上提起,用前腳掌支撐全身重量。自然呼吸。隨後,慢慢還原成預備式。連續迴圈做3次。此式功能:使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厥肝經,使足三陰三陽經脈氣機運行。

    第四式:體側左右

    在上式的基礎上,雙手平提胸前,手心向下微握拳。自然呼吸。以腰為軸向左側轉體,右手彎曲置於左肩前,左手伸直外展。自然呼吸。再轉回正面。雙手放下還原。完成左轉體後,接著做右轉體,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3次。此式可以調理肝氣,主治肝氣鬱逆,胸肋疼痛。

    第五式:提腕納氣

    同第三式。

    第六式:左右體屈

    緊接上式,兩臂在兩側成一字平肩舉,掌心朝天,呼吸自然。然後以腰為軸,軀體緩慢向左側斜側傾,同時左臂下垂左身旁,右臂隨體側連續上舉過頭。呼吸自然。身體緩慢恢復成雙臂在兩側平肩舉,呼吸自然。雙臂下放還原。然後作側體右側傾,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側3次,右側3次。此次功能可以調理脾胃,中散氣。主治:脘腹脹滯,消化不良。

    第七式:提腕納氣

    緊接上式,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八式:轉腰雲手

    在上式的基礎上,雙手上提,自然呼吸。身體傾前,伸左手掌,掌心朝天,從右側向左劃弧。呼吸自然。接著,身體向後仰,左手隨身體後仰劃弧從背後繞後上頭頂過百會穴,軀體轉回正面,左手隨身體回原劃弧回到腰部,掌心自始至終朝天。呼吸自然,左手回到腰部後,即出右手劃弧回攬腰際,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3次,交叉進行,一式完成後掌心才慢慢向下,雙臂慢慢下垂至體側還原,呼吸自然。此式可扶陽生氣;舒筋活絡,主治氣滯血瘀,經絡壅塞。

    第九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的基礎上,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式:擴胸納氣

    在上式基礎上,兩臂上提,掌心朝天,經腹前上胸部。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時,手掌背相對,指尖向上,呼吸自然。雙手掌沿耳旁向上伸臂,過頭頂。呼吸自然。手臂伸直後,手掌轉向正面,半握拳,從正面慢慢下降至與肩平。雙拳化掌,掌心朝地,雙肘分別向背擴胸一下即恢復原狀,然後從胸前慢慢下按至腹部,呼吸自然。接著雙手從腹部下垂到身側還原。接著再做第二次,反覆做6次。此調理肺氣,舒胸解郁。主治氣緊、氣喘。

    第十一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的基礎上,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二式:升降樁法

    在上式的基礎上,兩臂上提,掌心向上,經腹前上提胸部。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時,手掌背相對,指尖朝天,雙掌沿耳旁向上伸臂,過頭頂,呼吸自然。兩臂伸直向左右外側劃弧下降,同時雙腿蹲下,雙手掌劃大弧到膝前合攏,掌心朝天。呼吸自然。隨即慢慢站立起身,雙掌掌心向下,慢慢下放,自然呼吸。兩臂亦慢慢垂直還原。然後再做第二次,反覆迴圈做6次。此式可養陰活血。主治氣血虧虛。

    第十三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基礎上,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四式:收功

    兩手掌心互搓10次,雙手以指為梳,梳頭5次。功畢,休息10分鐘,可再練第遍。

    上述功法所介紹次數僅作常規考慮。根據中醫子午流注圖,次數可根據身體情況決定。9和6為補;7和8為瀉;9補陽,7補陽;6補陰,8補陰。1與6共宗,與7為朋,3與8同道;4與9為友。以上數字可作練功時參考。

    詠春拳的十二式籐圈手

    詠春拳籐圈手為大多詠春門人所忽略的基本功法。它基本包含了詠春拳上三路的主要手法,身法和心法。通過籐圈有限的空間來規範練習者出手的角度,方位和力量。增加肩,肘,腕三個關節和韌帶的柔韌性和靈活性。加強雙手配合使用的流暢協調性別。並可通過籐圈和橋手間的相互作用提高橋手的聽勁能力。並可快速,準確,自然地表達詠春拳的守中用中,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的要求。從而使詠春拳手能潛意識應用子午線攻防技巧的習慣。為以後練習小念頭,沉橋,標指,木人樁打下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掌握了籐圈手,就基本領會了詠春拳的主要思想。就可在近身搏擊中發揮強大的作用。望諸君珍之,惜之,習之。

    總式

    代表了整個籐圈手的主要思想,詠春拳術的手法的主要難度都包含在內,只要練號總式,基本解決詠春拳術的招式的定型問題。

    鬆肩

    主要練習肩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

    裡練陰陽掌

    練習歸錚的原理,更易表達詠春拳的中線原理。

    圈手

    練習腕部的柔韌性和靈活性,詠春拳的招式變化大多表現在腕部。

    枕手

    練習向下切橋的發勁方法。

    外廉

    為詠春拳的主要手法之一,練習在中線直出直入的攻防技法之一。有裡練陰陽掌為基礎,就較易解決此式。

    耕手

    為詠春拳的代表手法之一,特點在於中線切面轉換手橋,難度不大,但常用,建議多練。

    撲翼掌

    兩手腕掛在籐圈,限制兩手橋的變化空間。主要學會左右轉腰化勁和發勁。

    三品掌

    為詠春拳非常有代表性的手法。主要表達拍打、耕打和攤打。練好此手法,就更易在運作中變換手法。

    半攤膀

    和耕手為姐妹手法,方向相反。

    內廉

    和外廉手為姐妹手法,外廉手是一手橋由中線向外遮攔發勁,一手配合衝拳發勁的攻防手法。

    三星捶

    以籐圈掛在手腕上,利用籐圈的限位和圓的原理連續衝拳,產生的離心力,自然地增加出拳的頻率,同時增加手橋的力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