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科幻小說 > 小寒資料集

正文 形意拳中的「三層功夫」 文 / 心隨夢寒

。艙怯紗碩吹摹?br/>第一層功夫,謂之煉精化氣,也就是小周天循環法,在形意拳中,謂之兩儀;第二層功夫,謂之煉氣化神,也就是大周天循環法,在形意拳中,叫做三體勢;第三層功夫,謂之化神還虛,在形意拳中也就是有規但不必再專循於規,有意而不必再專著於意,進入了隨心所欲、得心應手的『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高級階段。    現將三層功夫的練法、要求、注意事項介紹如下。

    煉精化氣這步功夫在道家來講,是分為六個步驟來進行鍛煉的。

    第一步謂之『煉己『。這是道家金丹術中最基本的功法,同時也是最根本的功法。煉己,就是要擺好姿勢,放鬆身體各部位,排除雜念,使思想保持安靜,讓大腦皮層得以充分地靜養和休息,這步功夫實際上就是鍛煉在意識控制下的『入靜『。因為這步功夫是道家必須首先求練的,所以說煉己是最基本的功夫。如果這步功夫不能真正做到排除雜念、全身放鬆、思想安靜,而是心猿意馬、渾身拘束、雜念紛飛,那麼以後的各步功夫均難以求得,因此說煉己又是最根本的功夫。

    第二步為『調藥『。具體的要求就是一念歸中,意守丹田,使呼吸調息入細、引短為長、易促為勻、易淺入深,為的是將口鼻吸入的天空大氣,能夠深深地歸納於下丹田之中,與人體中的水谷精氣充分地混合,並發生化合作用,從而產生出真氣來。所說的『藥『,就是精、氣,因為精、氣是人體健康的重要物質基礎,精氣充則身強體健,精氣通則可除治疾病,所以稱之為藥。

    第三步是『產藥『。通過上述兩步功夫的持久鍛煉之後,就會逐漸地在丹田中產生一種熱的感覺。這種熱感在開始時,總是若有若無,似有似無,而且是有熱感時少,無熱感時多。對於這種現象,學者不必著急,只要繼續堅持正確的練功方法,隨著練功的不斷深入,熱感也就會隨之愈來愈明顯,最後即會產生一種滾動和下行之感,這就是『藥『產生的結果。

    第四步是『採藥『。就是說在真氣產生、充盈的情況下,下丹田中一旦有了熱感的時候,就要含氣從脈,用意念的導引,將熱感引入任脈,沿毛際下行直至會陰,當這股熱感之氣經會陰通過谷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迫使熱感之氣能夠沿督上行,必要時就需要加強意念的導引和運用武火的方法,這在道家術語中謂之『火逼金行『。

    呼吸之法,分為『文火『與『武火『兩種。《大成捷要》中云:『入手功夫,每當半夜子時以後,虛極靜篤,天然醒覺,一陽來時,外腎興起之時,元精吐露,外藥發生之際,即當行調藥之功,運動風吹火煉之玄機。夫風者呼吸之氣,火者虛靈之神,文者無為之風火,武者有為之風火。蓋無為之文風文火,用在調外藥前後兩頭,而有為之武風武火,用在調外藥元精正旺之時也。蓋真氣動時最易下流順出,必用真意眸光,凝入命宮氣穴之中,主照統攝,真氣即下行,而化為元精,非呼吸之息,以風助火,以火銷金,而元精必不能復化為元氣,歸宿坤爐本宮之中矣。然用呼吸之息,在丹田之中,一出一入,必須提起精神,目光窺定,一意不散,萬緣皆空,鼓動巽風,扇開爐焰,使息息皈根,方合猛烹急煉之神功。……借呼吸之機,以為採取烹煉之旨也『。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文火即是無為之風火,不可加強意念的作用,而是要在開始和最後這兩頭微微以意眸之,呼吸須持細、長、勻、慢,故稱為文風文火,又叫沐浴。武火與文火相反,乃是有為之風火,也就是當外藥歸爐勃陽盡縮之時,須鼓動巽風,扇開爐焰,加強意念的作用,並採取吸、舐、撮、閉四字,即鼻中吸氣以接先天,舌舐上顎以迎甘露,緊撮谷道內中上提,閉目上機迴光返照。就好像是壺在爐上,加風添火,使水變為蒸氣一般。但武火只是用於烹煉之時,烹煉之後,仍須以文火沐浴溫養。

    第五步謂之『封爐『。《大成捷要》中云:藥既皈爐,須用真意封固四法,要使一念不生,一意不散,六欲不起,六塵不染,命根方能固矣。

    第六步謂之『煉藥『。就是呼吸並用,升則有心,降則有意,吸謂採取,呼為烹煉,使元精盡化為元氣而由坤腹逆上於乾頂,再成甘露而降落口中,隨覺隨咽,送下重樓,復歸宿於中宮。

    以上六個步驟的練習過程連接起來,即為『小周天『的功法。這些功法,在形意拳的運用中,並不是原原本本地移用了上述道家練己、調藥、產藥、採藥、封爐、煉藥這六個步驟,而是結合了形意拳的特點,把道家的內功法巧妙地運用在基本樁法中的『無極勢『、『虛無含一氣『、『太極勢『、『兩儀勢『之中的,其具體練法是:

    無極勢所謂無,就是沒有的意思。極,是指極度、極點、頂點的意思。無極在形意中的內功樁法裡,目的主要是求其入靜的。

    入靜的功夫前面已經說過,它既是一項氣功中的基本功法,同時也是氣功中的一項根本功法。人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考慮問題還是處理事務,都要經過大腦的思考,思考的本身即屬於『識神『用事,唯有在入靜的狀態下,才屬於『元神『用事。識神,指的是人的意識思維的活動;元神,則具有對人體、尤其是大腦皮層的調節功能。所以,每當入靜以後,才能使緊張活動的大腦皮層得到最佳狀態的靜養和調節,恢復自己的精神和體力,即使是靜養三五分鐘,也會使疲勞得以有效的消除。形意拳經中云:『凡事有動必有靜,動者靜之效,靜者動之源。捨動言靜,其實也枯,離靜言動,其實也枵。然靜為動之源,而運動者,必先致力於靜,如是則氣內充,而力外溢也。形意者,以氣行事,而不動姿勢,實為入門之初步,健體清源之道也。『說明了動與靜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勞動中要想精力充沛,耐久不乏,就必須首先得到安靜舒適的休息,休息對勞動而言,即謂之靜,所以說不會休息也就不會勞動。

    無極勢的練法是:兩足跟並齊,兩足尖各向外分四十五度。頭要正,項要直,不可左歪右斜、前低後仰,身體自然直立,胸微內含,兩臂貼身體兩側自然下垂,不可挺胸拔腹,全身肌肉、關節、筋經等,都要極度地放鬆,不可有絲毫著力用勁之處,兩眼微閉,牙齒輕扣,要排除一切思想雜念,要無思無慮、無形無像、無物無我、渾渾沌沌、空空洞洞、無所向意、毫無所求、一氣渾淪,使大腦思維繫統完全處於茫茫無知之中,『茫若扁舟泛巨海,靜似木雞植中庭『。而要達到思想上的安靜,首先必須做到心靜,心靜下來了,才能使神安寧,神寧則心安,心安則自覺清靜,清靜則無感有物,無物則能使氣行,氣行則絕象,絕象則覺明,覺明則神氣相通,萬物才能歸根,這就是無極樁法之妙用。

    另外,在練習無極功中,也可以採用三元樁

    虛無含一氣虛無含一氣,是在無極勢真正練好之後所產生的真一之氣。無中可以生有,當無極入靜至頂點時,則會自然產生有極,這就是在任何事物發展到頂點以後,即要向它相反的方向發展的必然規律。所以在無極發展到頂點時,就會產生一線生機,這就是『虛無含一氣『。

    所謂『虛無『,就是說從無極剛剛開始生有極時所生的一點真一之氣,就像雲煙一般,若有若無,忽存忽消,虛虛似有,又似無有。初練功者,當偶爾在丹田中產生了一些微熱感時,很快又會變成無有,這是從無到有的自然發展過程,不必急於求成,仍應安下心來繼續練功。這時可以微微著意於丹田,既不要著意過重,因此需要略加意於下丹田,使所生之真一之氣,不致散亂而逐漸歸結於根。

    太極勢太,是過或很的意思,如太重,也可以說是過重或很重。極,是極度、頂點的意思。

    通過上述無極和虛無含一氣這段功夫的持久鍛煉之後,氣質逐步地改變,真氣也隨著培養起來了,而且隨著練功時間的延長,功夫的不斷深入,丹田中的真氣,也就會由少而積多,由增生到充盈。精盈則氣充,氣充則精盈,這也就是『精滿化氣,氣滿生精『的醫學道理。精不能離氣,氣不能離精,精氣充盈,真氣乃生,真氣的充盈,才會在丹田有愈來愈明顯的熱感,直到丹田中似有濃雲翻滾之時,即為太極功夫成也。

    太極勢的練法,是在無極勢和虛無含一氣的基礎上,半面向左轉,使左足在前,右足在後,左足踵對右足脛骨處,左足順,右足尖外撇四十五度,兩臂仍下垂,兩手置於丹田處,掌心向下,手指相對,二目平視前方,並著意於丹田,呼吸仍須自然,且要細、長、勻、慢,吸氣時要隨意深納於下丹田。

    作為督脈來鍛煉的。

    兩儀勢是在太極勢的基礎上,用意念將下丹田中的熱感之氣,導引下行於毛際,並達於兩便之間的會陰穴之後,再由任脈之端,接入督脈之始,上通三關,達中丹田土釜黃庭。

    所以在形意拳中兩儀勢的動法,就是『小周天『的功法。小周天的氣血循環,是一步十分重要的功夫,因而被形意拳老前輩認為是『攬陰陽、奪造化、轉乾坤、扭氣機於後天之中,返先天之純陽,退後天之純陰,復本來之面目,歸自己之真性命,而謂之性命雙修『的重要功法。

    『性命雙修『一語,原出於道經。心為性之源,腎為命之蒂,練心為修性,練腎為修命。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故謂之性命雙修。

    在祖國醫學中認為:督脈能夠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任脈能夠總任一身之陰經,所以稱為『陰脈之海『。

    真氣在任督二脈的循環過程中,一般地來講,通三田容易,通三關較難。三田在任,三關在督。上丹田泥丸,位於眉心入內三寸,其穴在印堂,乃藏神之處,故言上丹田主煉神還虛之地,在道為煉天元大丹之所;中丹田土釜,位於心下臍上之正中,主煉氣化神之處,在道為煉地元神丹之所;下丹田華池,位於臍後腎前之正中稍下一寸二分處,主煉精化氣之所,在道為煉人元金丹之處。

    督脈三關,系指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尾閭位於尾巴骨端,『其關通內腎之竅,上行乃是一條髓路,名曰:漕溪,又曰:黃河,此陽氣上升之路『時,最容易通過出虛恭而使真氣底漏;第二關為夾脊關,又稱轆轤關,位於兩肘平行線與督脈垂直線的交點處,這一關也比較容易通過;第三關為玉枕關,比較難打通,因此一直被佛、道、拳三界譽為『鐵壁關『。

    打通玉枕關的具體輔助辦法有三條:一是用意念將百會穴向上領起向上提起,這是幫助打通玉枕關最為有效的辦法。無論採用哪種方法,或是三法並用,都必須緊撮谷道,正如拳經中所講『緊撮谷道內中提,明月輝輝頭上飛『是通督之要訣。

    當任脈三田、督脈三關全部打通以後,就能在一念之中、呼吸之間引真氣循環一周,這就說明小周天的功夫已開始練成了。『打開二六連環鎖『之後,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功夫——煉精化氣。

    當小周天循環以後,口中的津液也必然會隨之而增多,這時切不可隨便將它吐掉,要隨時將它嚥下,並隨著意念的導引,彷彿把它送入中丹田之中。這在道家術語中稱之為『玉液還丹『,所以要十分珍惜口中所生的津液。

    按現代科學來講,將口中津液嚥下,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作用:其一,可以起到潤滑咽喉的作用,運動中不致感到口乾舌燥;其二,口中的津液入胃以後,對於吃進胄裡的食物,能夠起到軟化和分解的作用,有助於腸胃的消化;其三,有利於用意念將吸入之天空大氣,導引深納於下丹田之中。

    兩儀勢的練法,是在太極勢的基礎上,兩足跟向外扭動,足掌踏地,五趾抓地,兩腿屈膝下蹲,右大腿與小腿之間約成一百二十度左右,兩胯平均向內扣勁,腰部要有塌勁,兩肩要有扣勁和沉勁,兩手均向上提,置於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

    以上所述是形意拳的第一步功夫一煉精化氣的鍛煉程序和方法,望學圖三者能夠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越階而行,要『守住一心行正道『,切不可固執強謬、自以為是。

    另外,在練功之前,必須將大小便排淨,因為二便存於膀胱和大腸內,對於氣的深沉和積蓄是非常不利的,而且會加大膀胱和大腸、直腸的負擔,因此一定要將它排淨。

    煉氣化神煉氣化神,是在煉精化氣基礎上的進一步練法,也就是大周天的功夫。這步功夫,是在形意拳中的三體勢樁法中進行鍛煉的。下丹田煉精化氣,中丹田煉氣化神,上丹田煉神還虛,故在煉氣化神中應著意於中丹田。

    所謂大周天,在自然界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為一個大周天的循環。地球本身自轉一周,為一個小周天的循環。大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天,小周天為一晝一夜。從形意拳的內功法來講,小周天的功夫是連通任督二脈,大周天的功夫則是要連通奇經八脈或十二經絡的。三體勢樁法,正是為了連貫打通十二經絡或奇經八脈的。

    三體勢,也有人把它稱做三才勢。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者。在天為上,在地為下,在人為中,故又指上、中、下而言;三體,大家通常習慣地解釋為頭、手、足,或上、中、下。這種說法雖說不錯,但單用頭、手、足或上、中、下來解釋三體,還是遠遠不夠的,也是未及其本的,它只講了三體中的一體,而其它兩個流體則尚未提及,所以這種說法是不完善、不全面的。

    我們大家都知道,任何物體都是由氣體、液體、固體這三部分組成的,因此我們講三體,就不能單純用頭手足或上中下來解釋了。頭手足是用來代表整個身體的,是氣體和液體所流注貫通的部位,所以它只能代表固體,而不能代表氣體和液體。

    我們在形意拳中所講的三體,除了上中下、頭手足以外,更主要的是講固體、液體和氣體的。固體對人身而言,是由肌肉、骨骼、皮膚、經筋、五臟、六腑等共同組成的;液體在人身來講,主要是指、血液、津液,它們在人體中起著灌溉、營養、滋長的作用,就像是樹木離不開肥水一樣,活人的身體之所以能夠生長並且不腐,就是由於液體的不斷流動和營養灌溉的結果;氣體,尤其是人身中的真氣,是人的生命之本、運動之源,所以固體能夠運動,人體能夠動轉、行走、跑跳,以及液體之所以能夠流動循環,都是氣的作用。因此大周天的功夫,就是要使氣體和液體在人體中按照十二經絡或奇經八脈來循行,從而使人體得以健壯。

    所謂『奇經『,是同十二經絡之『正經『相對而言的,故稱之為『奇『。八脈,指的是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陽礄脈、陰礄脈、陽維脈、陰維脈,統稱八脈。

    任脈,在形意拳中的內功法裡是起於腦宮,循胸入乳,與任脈會於頸部之天突、廉泉。

    十二經絡的流通順序是: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復歸手太陰肺經。

    在形意拳中,對於經脈的氣血流注運用,並不是把奇經八脈和十二經絡分割開來運用,而是互相穿插、互相連貫在一起運用的。例如在劈拳中,除主要運用督脈t諳輪唇玻饕擻玫氖親閭跗14妥閭舭螂拙約捌婢寺鮒械難舫~、陰礄、陽維、陰維。

    所以,只要氣血在體內的上中下,頭手足全部貫通以後,即為大周天的功夫成矣,才能在運用時達到隨心所欲,既能夠提得起,又能夠放得下,既能夠儲入,也能夠發出。可見大周天的功夫對形意拳的運用,乃是十分重要的。

    化神還虛前面所說的煉精化氣和煉氣化神兩層功夫,都脫離不開意念的導引,待練到第三步化神還虛的功夫時,因為經過上述兩層功夫的長時間鍛煉,有了較深的基礎,所以就沒有必要再專門著重於意念的導引了。就好像人們走陌生的路一樣,開始在不認路的情況下,需要有人領路,走熟了以後,便可以自己獨來獨往了。氣血在人體中按照規定的路線流注也是這樣,當氣血全部貫通了,而且能夠隨心所欲時,只要在伸拳、出掌、發勁時,氣血自然就會在無意之中而至,這在形意拳中即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高級功夫。

    以上就形意拳中的三層功夫做了一些介紹。除了三層功夫以外,還有三種練法和三級進序。三種練法,指的是明勁的練法、暗勁的練法和化勁的練法;三級進序,指的是易骨、易筋、易髓。

    明勁,又叫做剛勁、整勁、絕勁、脆勁、抖勁,在太極拳中把它稱之為顫勁。明勁在發放運用上,又有尺勁和寸勁的區別,尺勁的發放距離較長,寸勁的發放距離較短,尺勁的發放距離如是一尺的話,那麼寸勁的發放距離即在三寸至五寸之間。所以在內家拳中就是要追求和鍛煉寸勁,因為在運用中,尺勁和寸勁不僅在勁力上有差別,而且在運用的速度上更有差別,下面我們就談談這方面的問題。

    明勁中的尺勁,由於它從發放開始至運動的終點為止,整個運動過程的距離較長,所以花費的時間也就較多,因此對方很容易及早地發現我方的進攻意圖,有了採取破解措施的準備時間;尺勁在發放過程中,由於自始至終含的勁力都比較大,所以在運動過程中如果要應付突然變化,就顯得僵滯呆板了,而且尺勁在通過尺距離的運動中,必然要消耗掉一部分,所以它在到達終點時,要比發出時減少好多。

    而內功較深、爆發力較強的內家拳師對於勁力的運用則是捨遠而求近,棄尺而得寸的,其目的就是要在最短的距離內,爆發出最大的抖絕勁力來。我們知道,發放勁力的距離愈短,到達目標的速度也就愈快。速度愈快,對方的防禦和變化的難度也就愈大,所以形意拳要追求寸勁,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但是要在最短的距離間,發出最大的爆發勁力來,卻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需要經過長久的鍛煉才能夠求得。所以初級的明勁功夫,得到的只是尺勁,而不是寸勁。尺勁階段,還屬於僵滯之剛,而不屬於柔中之剛,待練到柔如繩之系、漢如冰之清的寸勁時,方為柔中之剛。但無論是尺勁還是寸勁,都要逐步掌握和運用好意、氣、勁、力的同一發放,使氣體、液體、固體三者在一瞬間能夠配合無隙,發揮出整體最大的功效來。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明勁的初級鍛煉過程,也是易骨的過程,是為了『壯基築體『,增強全身各部關節和骨骼的支撐力量,以及增大各關節的活動範圍,特別是四肢的梢節,無論是採用手打或足打,都需要有較大的對抗力量,否則就會在技擊運動中因撞擊對方而造成自己損傷。所以明勁既是初步的練法。

    明勁在運用上主於進攻,暗勁在運用上主於克制,化勁在運用上主於領化。明勁、暗勁、化勁三種不同練法的主要區別是:明勁在於手,暗勁在於肘,化勁在於身。雖然在打法中不盡然是只限於手,尚有肘打、肩打、膝打、胯打、頭打、足打和尾閭打,但在明勁的初級功夫中,必須首先將氣勁力通達於梢節之手足。

    明勁,或者是擰轉四十五度。時間問題,是一個勁力爆發的火候問題,既不能爆發得過早,也不能過晚。過早則會使爆發勁未觸其身,且難收其效;過晚又會形成尺寸已過。所以過早或過晚,都會影響爆發勁力的效果。一定要細心體會和掌握『近在眼前一寸中『這個火候,才能爆發出如同電閃雷鳴般的急中之剛,而且是始之有謀,終之有效。

    明勁是練合求剛,暗勁是練活求柔,化勁是練靈求巧。合,是上下內外氣、液、固三體相合為一,要體現出一個『整『字來。剛,是要爆發出急中之剛,才為『漢如冰之清『的急剛勁,活,是圓活不滯,變化莫測。柔,是勁似抽絲,連綿不斷,外柔內剛或內柔外剛,剛柔相濟,不僵不直,沾纏粘隨。靈,是轉動迅速,變化靈敏,進退自如,吞吐隨身。巧,是不丟不頂,不即不離,一羽不能加,蟲蠅不能落,不動則已,動則成圓,因此形意拳中有『以巧破千斤『之說。

    暗勁,顧名思義,是一種暗藏的勁,也是柔中含剛的韌勁。暗勁在形意拳中,主要是暗藏在肘上。肘是上肢的中節,中節為藏勁之所、變化之處,『中節空則節節空『,所以練習形意拳必須注意沉肘。沉中之靈為真靈,浮中之靈為飄靈,是不堪一擊的。因而在練習第二步暗勁功夫時,必須把勁真正藏集於肘上。

    暗勁的鍛煉過程,是一個長筋騰膜、練筋入槽的鍛煉過程,是為了使韌帶伸長和增大韌性,所以暗勁的鍛煉過程,也就是易筋的過程。暗勁在形意拳的運用中,主要是為了克制對方和感觸對方勁的來龍去脈,所以暗勁是在顧法中常常使用的勁節。

    化勁,是一種順從對方勁力往來的領化勁,它主要是鍛煉內勁、內氣的轉換靈巧,在運用上它有不丟不頂、捨己從人、彼柔我剛、彼剛我柔之妙用,這在形意拳中也是易髓的過程。

    化勁在練習時,無論是進退起落,伸縮開合,吞吐翻轉,其走步換勢都要如貓似猿,輕靈敏捷,週身動轉要如同水之翻浪,連綿不斷,無僵無滯,要體現出運動如流水,源源不竭,動轉似球滾,圓活無滯的形象來。

    化勁是易髓的過程。髓有精髓和骨髓之分。精髓主要的功用是補腦,骨髓的主要功用是充骨。腦為精髓之海,腦海有餘才能使人增進聰明智慧。骨髓充盈才能使人體的骨骼堅實而不枯。

    這裡所講的易髓,主要指精髓而言,補充大腦的精髓充足了,骨髓也就自然能夠充盈旺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