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科幻小說 > 小寒資料集

正文 論勁 文 / 心隨夢寒

    一、勁與力的區別勁與力,在未學拳術之前,常無法區別其不同,但已學拳術後,就不可不分析清楚了。曾見學習武術數年之久的人,對於勁與力仍莫明所以,殊屬憾事。

    應當知道,力由於骨陷於肩背而不能發,勁由於筋能發,並達於四肢。力為有形,勁則無形,力方而勁圓,力澀而勁暢,力遲而勁速,力散而勁聚,力浮而勁沉,力鈍而勁銳,這是力與勁的不同。

    少林拳中的力,有直力、橫力、虛力、實力之分。直力顯而橫力隱,虛力剛而實力柔。未學者力直而虛,是真力,已學者力橫而實,這是勁。勁之中,又分創勁、功勁、崩勁、粘勁等。初學者多創勁、功勁、崩勁。創勁太直,難以起落;功勁太死,難以變化;崩勁太促,難以斬接,都是強勁露形而不靈。藝高者多為粘巧勁,又靈又捷,不見其形,手到勁發,未中之先無勁,既中之後無勁,唯中肯之頃,疾如閃電,一發便收,斂氣凝神,毫不費力。陽勁以剛勝,陰勁以柔勝,如大風過處,百草俱偃,這是少林拳中的上乘功夫。太極拳亦然,全尚巧勁而不尚拙力。

    一般而言,其人呆力愈大愈厚,則巧勁愈小愈促,所以,勁的門類繁多。例如,沾粘勁、聽勁、懂勁、走勁、化勁、借勁、發勁、引勁、提勁、沉勁、拿勁、閉勁、開勁、合勁、撥勁、掤勁、捋勁、擠勁、按勁、采勁、捺勁、肘勁、靠勁、搓勁、撅勁、卷勁、鑽勁、截勁、冷勁、斷勁、寸勁、分勁、抖跳勁、抖擻勁、折疊勁、擦皮虛臨勁等,其中尤以沾粘勁、聽勁、懂勁、化勁等數勁為太極拳中所擅長的特點。如果能將這幾種勁瞭解清楚,用之於身,就可以明瞭太極拳的奧妙。

    雖然說太極拳至大成時,僅尚意而不尚勁,但初學者升階由級,入室由門,必須從勁著手。因為不知用勁,即不明運氣之功,也就不知太極拳的真意。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可見用勁實為學習太極拳的初步綱要。

    二、沾粘勁沾粘勁即不丟之勁,主前進,是太極拳中最需要的基本內勁,由推手而來。

    初練沾粘勁時,兩手不知所覺,猶如木棍,一段時間後,才由手到臂、到胸、到背,以至全身皮膚,逐漸生有感覺。有感覺才可沾粘,才可將敵吸住,為我所制。這種沾粘,須由高明教師引領,就如蓄電池的過電,教師系有電的發電機,學習者為無電的蓄電池,引領猶如過電,功成則如發電機已將電輸入蓄電池中,之後蓄電池亦能單獨發電。欲稱這一過程為喂勁。就如慈母餵食小孩,日久以後,小孩亦知自食的方法。

    所以,練習這種勁到相當程度後,皮膚上有似雲似霧的氣,如漆似膠,一遇敵手即不丟離。非但兩手如此,週身亦如此。其藝愈高者,氣愈厚,面積也愈大。但此氣看不見,僅能自我感受,或使具有同樣功夫者互相感覺。因此,藝高者與人推手時,一搭手即知對手程度,其道理即在彼此沾粘圓圈面積大小。此勁是練習太極拳推手中最重要的內容,必須練習。否則,就不能研究其他諸勁,初學者不可不注意。

    三、聽勁聽勁中的『聽『,是指週身皮膚感覺的聽。所以,在未練習聽勁之前,必須練習沾粘勁,如果不明沾粘勁,就不能聽。

    有的人認為推手的綱領全在懂勁,而不知道不聽就不能懂。猶如言語,如不用耳靜聽,就不會解人意,所以欲懂非聽不可。太極拳的聽勁亦然,非先將己身呆力俗氣拋棄,放鬆腰腿,靜心思索,而斂氣凝神以聽不可。因為不聽,就不能懂;不懂,就不能走;不走,就不能化;不化就不能發。由此可知,太極拳中的聽勁,甚為重要,望學習者注意。

    四、懂勁能聽,然後能懂,這雖然是一定之理,但是如果聽不準確,也不能全懂。所以懂勁一門也很困難,非由名師口授與自己切實研究不可,而且經相當時期後,才能全明其理。

    在太極拳推手中,未懂勁之前,雖然易犯頂、偏、丟、抗等病,但是懂勁之後,往往也有斷、結、俯、仰各病,這是因為後者正處在似懂非懂之間。斷結無一定的標準,都因視聽不能準確,尚未達到真正懂勁的境界。如能閃、還、撩、了、轉、換、進、退行動自然,隨心所欲,才可謂真正懂勁。真正懂勁之後,即能得屈、伸、動、靜之妙,開、合、升、降之效。見入則開,遇出則合,看來則讓,就去即升,果然能達到此地步,可入神明之域。即太極拳論中所云:『懂勁後愈練愈精。『在未懂勁前,如果先求尺、寸、分、毫,這是小功,不過是末技而已。所謂能尺寸於人,實非懂勁。必須懂勁後,神而明之,自能量尺、量寸、量分、量毫,能量,然後能節、拿、抓、閉。到此境界又分自己懂勁,於人懂勁兩種。自己懂勁,接及神明,能反探戰己身中之陰,時時皆然,欲謂陽得其陰。水火既濟,乾坤交汞,性命葆真,這是修道的要訣。若於人懂勁,視聽之際,隨遇變化,不著思慮形相而無往不宜,自得太極之妙,此即技擊中之要綱。上述兩種是太極拳大成的標緻。所以,習練太極拳者,非懂勁不可,如莫明此道,則難與之論說太極拳。

    五、走勁走勁即不頂之勁,主後退,由懂勁而來,不懂如何能走?譬如人來勢,或高或低,或橫或直,或左或右,或長或短,原本沒有一定標準,如果不懂其勢,如何能走?走者,走避人的重力,而不與之相抵。因此,推手時,手部一覺人有重意,即變為虛。如遇偏重則偏松,遇雙重則偏沉之,瀉去其力,隨彼方而去,不稍抵抗,使人處處落空,毫不得力。正所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然而,初學者不遇大勁不走,是尚有抵抗之意,並不是懂勁後真走。走勁的樞紐全在腰腿,腰腿無功,亦屬徒然。學練者對此不可不知。

    六、化勁化勁由粘勁與走勁而成,不丟不頂,隨感隨化,前進後退,左顧右盼,相濟不離。化之要點,全在我順人背。若能達此境界,則彼雖有千斤之力,亦無所用。所以,化勁在太極拳中極為重要。

    化勁中應略含掤勁,無掤勁則不能化。化勁並非以手或肩化之,而全用腰腿。若用手或肩,是謂硬撥,不是太極拳的化勁。如果能順人之勢,或高或低,或橫或直,快慢相合,即能沾而化之。至於直來曲化,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是順彼勁路變化方向,隨機應用。但往返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使人不知己之勁路,直到對方勢背為止,是謂真化。

    化後可拿可發,要點是不化盡。化盡則己的沾粘勁易斷,而去勢隨之遠矣。也不能化之過後,過後則勢背,不能前進。至於化敵的發勁,要待敵勁將出而未全出,將至而未全至之際,隨勢而化,不要太早,或過遲。太早未到,無有所化,過遲已著,化之無益。至於化圈的大小,藝愈高者圈愈小,反之愈大。

    有人認為太極拳全尚軟化,並不正確。該拳實乃有化有發,化之得勢,則發亦自可,化不得勢,何能言發,全由習者領悟運用。藝高者後化即前進,其上身似往後化退,但下步同時已前進。這是以退作進之法,奧妙無窮。反之,初學者多以退步為後化,實不知這是逃避,並非真化。上乘者外操柔軟,內含堅剛,此堅剛非有意識的堅剛,實乃練功日久後自然增長的內勁。所困難的是內含堅剛而不施於外,即迎敵化人時,亦以柔軟應付堅剛,使人堅剛盡化無存。這步功夫非常玄妙,要不是沾、粘、連、隨已由懂勁而達神明之域,就不能輕靈玄妙,收四兩撥千斤之效。

    七、引勁引勁即人不動,而引其動,或人既動,而引其入於己之路線。人僅知化勁、拿勁、發勁,而不知有此引勁,實際上引勁處於化拿之間,而較化勁更難。因為對方來勢不能隨己心欲,所以必須引之。譬如兩物行走,方向不一,則無法相合,必須引之,然後才能相合。

    至於引的方法,須化到對方的勁將盡未盡時,才能引之入彀。換言之,引勁是欲引出對方背勢中的焦點。如遇對方是藝淺者,固易為之,若是稍有功夫者,還須用假引之法。如引高打低,引直打橫,或故出一虛拳以引之,使彼丹田氣上升,重心不穩,在驚惶之際出其不備,即可拿而發之,所以,在發之前,須有拿;在拿之前,須有引;在引之前,須有化,這是一定之理。

    上述引勁之法,不專門練習幾年難以掌握。因為引勁不僅手引,同時也須應用身法、步法、腰法等。引之愈長,發之愈有勢,正如太極拳論中所謂:『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但其要點終不離沾、粘二字。

    八、拿勁拿勁較引化兩勁更為難學,並且在太極拳中頗為重要。因為不能拿,就不能發,能拿才可發,發之不中都因拿之不准,拿是發的先鋒。通常拿至敵發呆頓而己之意到時,即發其焦點,未有不中的。只是拿時須動作輕靈,重則易為人知覺,而變化脫去。其難點亦在這將拿未拿到之際。若拿到後,敵即不能脫去,所以,拿之妙,妙在人不知不覺之間。

    此外,拿人一定要拿其關節,如腕、肘、肩等處,否則易被人化脫。雙手拿人,猶如以秤衡物,重則秤錘移於外,輕則移於內,不要使高低輕重相等,勿失其衡。拿時除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斂氣凝神外,己之重心尤須注意,一定要尾閭中正,頂懸步穩,重心穩定。所謂『拿人不過膝,過膝即不拿『,正是此意。如果離人遠,必須自己進步,調整距離,否則有重心不穩之虞。拿人非手拿,手拿鈍而易化,拿之樞紐全在腰腿。拿人非力拿,力拿呆而易脫,拿之主使全在意氣。同時拿的步法、身法、方向亦很重要,非口授不可。

    功深者拿人,一搭手無論何處,一索即得,且能使被拿者身不自主,隨其所欲,俗曰入榫。但藝高者往往拿而不發,其理在於拿到後,人既知勢敗必損,已認屈服,可毋庸再施發勁,令人更覺難堪,這亦是君子之道。拿又分有形、無形兩種:有形拿,拿的圓圈愈小,功夫愈深,圓圈愈大,功夫愈淺;無形拿,在二人皮膚相粘各施引拿時,藝淺者的圓圈常被藝深者遮蔽。這種奧妙功夫雖由名師教授,然而非本身持之以恆,不會有成。

    九、發勁欲擊人,非發勁不可,不知發勁,焉能擊人?更談不上技擊。對於以太極拳養身者,可不談發勁,而對於欲防身者,就非知發勁不可。因為就太極拳而言,如僅知化而不知發,這是只知守而不知攻。須知化中有時不能手手化淨,豈能安然無事?一有失敗,即牽連全部。進而言之,即使不求勝於人,至少也應不敗於人,所以必須一化一發,這樣可使敵不能致全力於發,而同時也須顧及於化。前輩發人有『出手見紅『之語,意為一出手就使敵人跌倒,不令人攻而守,或己守而攻,免得多費時間與精神,實為至理名言。否則既須注意於守,又須注意於攻,反使己之精神分散,為人所乘。

    太極拳中的發勁,分為截勁、長勁、沉勁、鑽勁、寸勁、分勁、冷勁、抖跳勁等,其中截勁較長勁為猛,鑽勁較沉勁為厲,分勁較寸勁為狠。其發人能將人雙足離地,以一次騰出為佳,如人雙足不能離地,僅是帶跳帶退,這是次等功夫。後者的原因是氣與勁不足,不能摧敵根騰起。至於冷勁,因引發人於不知不覺中,所以其勢甚猛,用起來固然不容易,而且為藝高者所不取,大概是有損於君子之道。

    何謂斷勁?斷勁是指在引人得勢後,中間內勁稍斷,隨即以全身蓄勁直髮於人身,此勁猛烈異常,用於不知太極拳勁,或知而不精者,最為靈驗。此勁練成也不容易,而且也為藝高者所不取。因為發勁時,全都暗昧不明,殊非大丈夫所為。相傳昔日班侯發人,能使人雙足離地,一躍騰出三丈六尺。在今人看來,楊的功夫可謂高超,但其父楊露禪反不以為是,其理在於他的發勁,實含有斷冷性,而非光明磊落,用心意巧發。

    抖跳勁是當己勁與敵勁粘住時,即用腰腿勁抖拍,敵身則雙腳騰起,亦應之而拍於地,如拍球一般。更奇者,先拍若干下,再以長勁發之,敵被發出後亦能騰跳若干下,此勁非常奧妙。

    發勁中除借勁、鑽勁外,其它諸勁在未發前,都須有化引拿。拿之得勢,方能言發,不然發也無效。這一點對於初學者較為困難,但一勁通後,其它勁也可通,沒有精一勁而不能使用其它勁的。

    學習者初習發勁時,應當先知勁路:人的全身何處為根,何處為枝,何處為葉;人的上身何處為根,何處為枝,何處為葉;人的下身何處為根,何處為枝,何處為葉。就人的全身而言,足為根,身為枝,頭為葉;人的上身,肩為根,肘為枝,手為葉;人的下身,腿為根,膝為枝,足為葉。所以,拿人發人,須先制其根,是謂登堂入室,亦即摧敵摧根。能明白這一道理,方可發人,否則猶如緣木求魚,終不可得。

    以勁發人時,必須把握三個要點:一機勢;二方向;三時間。機勢即己勢順而敵勢背,敵之重心偏於一方,顯露其焦點。換言之,敵的重心已歪,身上有一部份發呆,或後退時,不可或早或遲,早則敵勢未完,易生頂抗之弊,遲則敵已發覺,而生變化。此三者,不可缺一。如知機勢而不知方向,易犯落空或與敵相頂之弊,但知機勢與方向而不知時間,也易犯頂抗或發之不足等弊。三者俱全,掌握得當,則發人甚易,猶如彈丸脫手,無往不利。反之,發勢雖然猛烈,也不會有太大效力。

    此外,顧及了機勢、方向和時間外,還要注意己與敵的距離。過遠則勁不能達,太近則己勁被悶閉,不能發出。而且發勁的高低上下也有關係,人低我低,人高我高,人過低則發其上部,人過高則發其中部或下部,而敵身軀的高矮、大小輕重,也須留意。一般對矮者,宜發其上部;高者宜發其中部、下部之間;上下輕重相當者,宜發其中部;上輕下重者,宜發其下部;上重下輕者,宜發其上部。這種輕重,可於推手時用沾粘勁和引化勁探知。發的位置,有時發其虛而不能變化處,有時用手指引出其力,再用掌發之。總之,虛虛實實,先使敵意氣散亂,引出其焦點,然後發之。並隨屈就彎,人屈則隨其屈以發之,人彎則就其彎以發之,可隨機運用。一般藝高者,自己的焦點很小,但發現對方的焦點卻很大,並且在敵方身上任何地方都能引出焦點而發之,同時自己身上的任何部位都能發人,而且其發人,又可在一剎那之間隨引隨發,令人驚羨不已。

    發勁時應求週身一致,並且出於不知不覺。發者本身自覺愈無勁,而受者愈覺沉重。反之本身自覺出勁很猛,但被擊者並未受到如其理想中的重量,其原因在於發者自覺有勁,其勁並未全部透出;其自覺無勁,他的勁卻要象射箭一樣,曲中求直,應當完全吐出力量,不要稍停留於手臂中。就發而不暢者而言,其多有三停,比如在上肢,一停於肩穴,二停於拐肘,三停於掌根;在下肢一停於髖,二停於膝,三停於踝;在身體中部一停於胸,二停於腹,三停於丹田。多由姿勢和動作不正確引起。

    在發人時,應保持尾閭中正,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坐腕伸指,兩臂直而不屈,同時將背脊骨稍加凸出,並坐腰松胯,如槍彈出堂之狀。但坐腰不能向後,向後則勁縮於後,而不能前發。

    發勁中內部氣的運用有二:一由前往後,俗稱由先天往後天,是為丹田氣沉,再由丹田逼出,貫於四肢;另由後往前,俗稱由後天往先天,是為氣貼脊背,再由脊背而出,貫於四肢。發人之勁,一如拋物,欲拋則拋,切不可稍有要拋不拋的疑慮。如果有此疑慮,意氣易斷,意氣既斷,何能發人?所以發人時須斂氣凝神,目視對方。太極拳論『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正是此意。須知神之所在,意氣隨之,勁雖發出而意氣依然不斷,正所謂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

    藝高者能隨化隨發,其中含有一個小圓圈,功愈深則圈愈小,半圈化而半圈發,因此常不見其形,此即所謂進即是退,退即是進,收即是放,放即是收。相傳昔日楊健侯一日坐在庭中,手持煙筒吸煙,其徒前趨請益,於是命徒用拳盡力擊其腹部,在其徒擊來的拳即將觸到時,楊在一笑一哈之際,將腹一鼓,其徒竟跌出庭外,楊卻仍然安坐吸煙,彷彿什麼事都沒有發生,而楊之徒被發之後,竟不明由何勁而被拋出。楊之長子少侯在金陵時,曾遇一瘋犬,犬撲其腿,在將及未及之際,他用膝一屈,犬即騰出數丈。這都是上乘發勁的妙用,可謂神乎其技。

    十、借勁發勁為太極拳中奧妙無窮的上乘勁力,非藝高者不能應用。而因借勁的發人,更是無引無拿,其間僅含有少許化勁,可以隨到隨發,不加思慮,其速度猶如風馳電掣。發人時乘人之勢,借人之力,高來高往,低臨低去,無須覓其焦點背勢,能使敵在不知不覺中被發出。

    更令人稱奇的是,敵來亦去,敵不來亦往,來勢愈大,則被擊之勁愈猛。打手歌中所謂『牽動四兩撥千斤『正是借勁的妙用。能借勁則力小可挫力大,弱者可攻強者,如果更能精於此功,則人的任何部位都可借力,而自己的任何部位都可發人。只是發人時必須腰腿一致,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尾閭中正,用意氣發出。

    借勁也要顧及時間,不可或早或遲,早則敵勁未出,無法借力,遲則己身已被擊中,無能為力。最恰當的時間,是敵勁將出還未全出,或將到而未全到之際,就在這一剎那間借勁,才能有效。猶如人之入室,一足正將踏入而室門忽閉,人不僅無從入內,反而被門叩出。又如人說話,正待開口發音時,將口掩住,口被掩捫,氣阻音塞,則話語被阻。由此可見,借勁的學習並非易事,如果能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就可以說進入了太極拳的上乘境界。楊家父子的功夫就達到了這一境界,他們所發之勁就是這種借勁。

    十一、開勁『見入則開『意即見人勁來時即化開。開勁是方勁,有開展之意,用以達人之內門,其勢非常勇猛。用時與身法、步法關係密切,距離也不能太遠,太遠則不能運用。開時須用腰腿勁,並配合意氣。發力的部位並非只用於手臂,如果僅用手臂硬開,就會發呆發鈍。

    開勁與發勁應配合使用,當開至適當程度,恰到好處時,就應當立即轉為發勁。否則開勁太過則己勁易斷,就會失去效用,而開勁不足,反被敵所乘。總之,開的最佳程度應開至己順人背時為止。

    應用時,開之得勢,即可直迫敵身,任意所為。但藝高者往往故意自開其門,任敵進入,待敵深入,即乘機反攻。此種反施之法,合於老子所謂欲取姑先予之的用意。又與竊賊盜物相同,如果不入室內,何以捕之?待他入室內,將盜財物時再捕他,即容易又合理。

    開勁在十三勢拳架子中應用很多,如提手上勢、白鶴涼翅、如封似閉等,學習者應加以體悟。開勁不僅可以化人,也可以發人,其發人含有掤意,所以開後就鬚髮,不發就會失去戰機。

    十二、合勁開的反面為合,俗謂一陰一陽。一開為陽,一合為陰,有開必有合,有合必有開,所以開合二字,有連帶關係。順去則合,即乘敵去合之之謂。合為圓勁,亦即緊湊之意。合時用腰腿勁,須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氣貼脊背。在十三勢拳勢中,如提手上勢,手揮琵琶、如封似閉、合太極等,都有合勁之意。

    合勁在太極拳中非常重要,發勁時多含此意。如果能將週身的氣合而發敵的焦點,則敵無不受創,十三勢行功心解所謂『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就是指發勁時合眾氣一鼓而出,如九珠合而為一。因為發勁沒有合氣的前提,則氣不能凝,不凝則散,發亦無效。

    十三、提勁提即提上拔高之意,亦即太極拳中沾之一字。其效用在於拔敵之根,使其重心傾斜,敵重心既歪,其勢必敗。只是提時,本身體重大的人提體重輕的人較易,反之較難,不用巧法難以湊效。

    提的巧法即乘人不知不覺時,往前進步,用腰腿勁向上沾提,使人在不知不覺間重心傾斜。提時要用腰腿,非用手提,手提則重而笨,易被人發覺。所以提的時候足部當取穩實,丹田氣松,虛領頂頸,氣貼脊背,尾閭中正,斂氣凝神,眼神注視對方,大有拔山提嶺之勢。此外對於方向、距離、身法及步法,應該根據對方的情況而變化,得機得勢而提之,否則也是無效的。運用者如能做到隨機應變,一旦提之得勢,並加以後引,則無論何勁都可發擊,敵沒有不被發出的,此即打手歌中所謂:『引進時落空合即出。『提勁難度較大,非藝高者不要使用,否則反會被人乘虛而入,弄巧成拙,學者不可不注意。

    十四、沉勁沉與重,人們都以為是同義,實際上並非如此。重為有形,沉為無形,重為呆而滯,沉勁活而有似松非松、似緊非緊之形,與重絕不相同。人們在學習推手時,對於沉、重、輕、浮大都不能分辨清楚,所以易入歧途。有鑒於此,特將『沉重輕浮『四字含意詳析如下,供學習者參考。

    運用中雙重為病,其因在於填實,填實則氣閉力呆;雙沉不為病,因為它能活潑變化;雙浮為病,由於飄渺;雙輕不為病,因其自然輕靈,但輕浮則不同,亦為病;半輕半重不為病,偏輕偏重才為病,因半者,半有著落,偏者,偏無著落,偏無著落則失方圓,半有著落不出方圓;半沉半浮為病,它失於不及;偏浮偏沉為病,它失於太過;半重偏重為病,它滯而不進;半輕偏輕為病,它靈而不圓;半沉偏沉為病,它虛而不實;半浮偏浮為病,它芒而不圓。那麼怎樣才算適度呢?雙輕不進於浮,是乃輕靈;雙沉不進於重,是乃離虛。這兩者才算最佳境界。總之,內須輕靈不昧,而外氣清明,能留於肢體,才算正法。發勁能沉,則發人更有威力,發出也更猛,因丹田之氣,由背而臂而手,達於敵身,使敵騰空躍出,猶如拍球,拍得愈急,球升得愈高。此勁頗猛,為發勁中的重要勁力之一。太極拳論中所云:『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其根自斷,乃壤之速而無疑。『即上述大意,學習者應詳加揣磨。

    十五、掤勁掤勁在推手中非常重要。推手時如果沒有掤勁,一搭手後就會被對手壓制而無以相抗。但掤敵不僅用手臂,須用腰腿,再加以意氣,使敵不易攻入,此為防守之法。如果想發敵,則在未掤之先,應往後向下用引勁誘敵,使其勁出而顯露焦點,然後再借其勁而掤之,無不獲勝。否則,對方勢必空虛,無處借勁,也不能掤勁。

    掤的位置以人的關節或拗處為佳,這些部位一旦掤住,對方不易化脫。掤上手後,掤至適當時機就鬚髮擊,不然難以制住對手,也達不到制敵的目的。掤發人時要凝氣斂神,眼神注視對方,如果掤東視西,則不會收到好的效果。

    十六、捋勁捋即一手粘人臂,將其捋至己身後。捋勁可以補其它發勁的不足,因為其它發勁,敵多往後跌出,如果對方已注意這一弱點,故意將重心前傾,不使身體後仰,這時就應用捋勁,乘其前傾,即引捋之,使敵前倒而跌至己身後方。

    然而,功夫淺沒有沾粘勁者,不宜用此勁,如用易被對方乘隙而直入。即使有沾粘勁者,如果捋之不得其法,也多不能克敵。其原因有二:一是不能引敵。在未捋之前須故意先用掤勁,掤則對方必起抵抗,有此抵抗力,借力引之方可捋;二是不明捋的方向。初學者捋的方向多用直線,這對於藝高者,可借助身法、步法而捋之,如果是技藝不精者,不如用30度左右的斜角線,因直線捋的勁易被滑脫,斜線捋可借人之勁。

    捋的關鍵動力在於腰腿與意氣,而非手臂。在捋之初,己身腰腿應略上升,掤至胸口前,人背己順時,坐腿松胯,轉腰而捋發之。這裡時機很重要,捋得太過不能發,未到亦然。因為太過則勢盡,發亦無能,未到難以得勢。以捋發勁時,須全身精神貫注,眼神更須注視對方,即使對方跌倒,亦須注視不怠,此即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所謂:『勁斷意不斷。『捋勁在推手中甚為重要,不能捋就不能使對方前俯,更不能移動其重心,重心不動,取勝難矣。

    十七、擠勁擠,即用小臂擠擊人身,為推手中的主要動作之一。擠時不可過高或過低。擠生於敵捋己之後,所以要想擠之勢足,先要故意讓對方捋足,然後迅速變勢擠之。擠也可用於對方靠之後,但擠不能用手臂之力,而要用腰腿勁,再加以意氣。其姿勢應圓滿,不要生稜角,頂懸身正,沉肩含胸,尾閭收住。上體勿向前俯,以免重心傾斜。如果用力擠,則己臂反易為敵借勁。所以藝高者能將氣貫於對方的足部,使人處於背勢,身體不得自由,其發可用長勁、沉勁、截勁等。

    通常初學推手時,在四手中多缺擠一手,使推手盤圈不甚圓滿,學練時應加以注意。

    十八、按勁按是指用單手或雙手按人身體。按以順步為得勢,否則不易成功。按中有開合之意,並含有由前往後的縱向圓弧動作。如果只是直按,既不會有太大的效用,也易為人所制。

    按的開合須手足相應,前進後退有升降之勢。藝高者用按法以起步為虛,落步為實,虛則為引,實則為發。按需用腰腿勁,並加以意氣,眼神注視對方,虛領頂勁。按時速度要適中,不可太快,太快反易被對方借勁。如果按時能借腰腿的前伸,手臂蠕蠕按出,人必覺累而受制。按時需頂懸身正,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坐腰松胯,收住尾閭。上身不要前俯,俯則重心向前,易被捋出,所以要謹慎。藝高者按人,大都在其真勁未發之前,即可讓對方勢背,自動傾仰跳跌。按的發勁也有長勁、截勁、沉勁之分,運用者應當隨機選擇,靈活運用。

    十九、采勁采,即以手抓對方手腕或肘部,往下沉采,其效用與捋相似,可在敵重心前傾時,乘機施以采勁使其更向前傾。采時發勁並非在手,如只用手勁采功效小,采時應用腰腿勁,並加以意氣。采的得勢,能使對方頭昏眼眩,重心上浮,身體抬起。當對方被採得重心上浮,腳下無根時,即可施以發勁,將其發出。

    應當注意,采人不可采兩邊,因為只一邊,可使對方重心偏於一方,易被采倒。如采兩邊,對方重心不偏,可順勢借勁穩定重心,化解采勁。采時也不能用勁太輕,輕則易被對方借勁,所以不採則已,采則必須採足,令其無法借勁,猝不及防。

    采時自己要保持身體中正,沉腰坐腿,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氣沉丹田,眼神下視,太極拳論中所謂『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就是這個意思。十三勢拳架中海底針一勢,就是采的運用。海底針後連以扇通背,是采後隨發之意。

    二十、捺勁捺勁在太極拳中運用不多,所以知之者甚少,與掤、捋、擠、按、采、靠等勁相比,更不為人所熟悉。但此勁很重要,習者不可不知。比如,自己處在傾仰勢背之際,想轉順爭取主動,就要運用此勁,其它勁做不到這一步。

    捺勁用在捋或采之後,其方法是一手按住對方的臂,另一手即用手背反捺人之領際,使對方後仰傾跌。如果自己被對方用野馬分鬃制於勢背後仰時,就可用捺法轉為順勢,並反借其勢,使對方後仰。這正是藝高者所謂:『吃什麼樣還什麼樣,彼欲使我仰跌,我即以仰跌還彼也。『捺又分橫捺、采捺等法,都須用腰腿之勁,而不用手勁。用時應注意與對方的距離不可過遠,遠則無效,所以要用步法、身法,以調整距離,才更為有效。此外用時還要防己內門,否則弄巧成拙,反被人乘隙而入。

    廿一、肘勁用手擊人應有相當距離,太遠易犯手未到而勁已斷之病,過近則勢閉而不能發。所以要彌補此缺點,在距離過近而不得勢時,只有用肘勁相助。

    肘為人的二門,較手短,發之得勢,也較手猛,可直攻人的心窩,可謂毒手。發肘勁時,應肘膝相合,用腰腿勁,再加以意氣。身體保持正直,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閭收住。眼神注視對方,也是主要條件之一。

    大捋中的肘,含於人捋己時,用肘還擊。推手中的肘,含於分開人手之時,一手抓住對方手,另一手用肘擊其胸部。

    應當注意,此勁雖然兇猛,但用不得法,反會被對方借勢。所以用時應多加注意。

    廿二、靠勁靠,指用肩靠對手胸部,其勢比肘更為凌厲。靠勁一般用於己身與敵距離極近,肘被閉而不能發勁時。靠時自己身法要中正,肩與胯合,不能用肩硬撞敵身,而是在己身與敵皮膚稍有接觸之際,用腰腿勁,再加上意氣靠之,靠時或上或下,要隨機而行。此外,自己的身法、步法也應注意。順步須插入襠內,成丁字形,否則不能得勢。

    靠,在大捋中運用得較多,學練者極易明瞭。靠時應虛領頂勁,含胸拔背,尾閭中正,眼神注視對方,就是對方已跌倒亦須注視不怠。同時更要注意防護自己的面部,及所靠的手臂,否則一有疏忽,易被對方擊己面部,或被對方抓拿手臂,所以靠時另一手要護於靠敵的手臂肘彎處,以防不測。能自如地運用靠者,即使身瘦勁小者,也可以攻擊力大之人,因為肩比手勁、肘勁更大,所以威力也更大。

    廿三、長勁長勁即柔慢而伸長之勁,可用於手臂、肘、肩、腰、胯、膝、腿、足,或全身各個部位。在推手中,在引拿人之後,將己勁漸漸伸長髮於敵身焦點之上,如果對方向後化我之勁,當其化至不能再化時,勢必騰出。如果發勁時遇到對方阻撓,則己勁應繞曲線前進,隨其勢,勿丟勿頂,有隙則進,彷彿一線穿九曲珠,勁大線折不能進,勁小遇阻也不能進,非隨其曲彎之勢,以巧勁穿之不可。十三勢行功心解內所謂『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正是此意。

    發勁時應沉肩垂肘,尾閭中正,用腰腿勁,並配合意氣而發。藝高者用長勁,通常先用截勁再參以長勁,或先用長勁,至敵將出未出時補以截勁。先截後長則對方先倒退,退至長勁完時即騰出;先長後截則對方先騰出,後倒退。因為先後所發之勁都蓄於敵身,先入後出,後入先出,譬如彈簧,施加的勁越大,反彈的勁也越大,施加的勁越小,反彈的勁也越小,非反彈至盡處不止。太極拳的奧妙也在於此。所以,練習太極拳者,對於長勁不可不知。

    廿四、截勁截勁又名剛勁,可用於手、臂、肘、肩、腰、胯、膝、腿、足或全身各處,其作用全在引人落空,在對方已知受力,但不能變化之際,隨即對其中心發勁,所以其勢快而短促,被擊之人跌勢甚猛。

    發勁之時應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閭中正,斂氣凝神,用腰腿勁,並加以意氣,眼神注視對方,就是對方被擊倒仍要注視。

    此勁發出有弧線及直線兩種形式,要隨勢應用。初學者要運用自如實不容易,應多加揣磨、研練。

    廿五、鑽勁鑽勁即入勁,在與敵皮膚相觸時,以指或拳出擊,如鑽之入木,旋轉而入。此勁非常勇猛,可以擊傷人的內部。

    發鑽勁時應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全以意氣發出。此勁還可以破人內功,如氣功閉口功之類,確係太極拳中的專長勁。鑽勁運用的位置極易傷人,所以初練者可不必探究,以免傷人。這裡也從簡敘述。

    鑽勁的練法及發人的位置和穴道,要經名師口授心傳,否則難以掌握。

    廿六、凌空勁凌空勁奧妙無窮,近於神秘,非親眼目睹難以置信,實乃一種精神上的作用。藝高者發此勁時,僅須口中一哈,對方即雙足離地而後退,大概是因為被發者精神已被發者所吸引,無法抵抗。對此被發者如果已先知沾、粘等勁,在對方一哈之後,即由感覺而後退,發者也不會產生效果。對於此勁,學習者可不必深求,僅做遊戲看待即可。

    相傳建侯、少侯父子,能吸引燭火近尺,一手隔之,火光遂熄,這是凌空勁中的一種。據悉此種功夫今天已經失傳。

    以上為太極拳中的主要勁力,或粘或走或引或化或拿或發,均為常用的勁力。此外還有撥勁、搓勁、撅勁、卷勁、寸勁、分勁、抖擻勁、折疊勁及擦皮虛臨勁等,種類甚多,因非必需,故從略。

    總之,功夫先練開展,後練緊湊,緊湊得法,再研究尺寸分毫,由尺而寸、而毫,達乎縝密,才能不動而變。至於用法,能懂、能化、能拿、能發後,則太極拳中任何一勢一式,或另一種散手法,以至少林拳中的一著,均可參入應用。只須分清外門、內門,上中下三部,得機得勢,隨機運用,不必拘於一式或一法中。學習者如欲徹底瞭解各種勁,非由藝高名師口授心傳不可,本章所述僅是概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