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科幻小說 > 小寒資料集

正文 劈掛拳 文 / 心隨夢寒

    劈掛拳全稱「通備劈掛拳」,簡稱「劈掛拳」,或稱「披掛拳」……劈掛拳原屬通備拳中的第一路子拳。近百年來,劈掛拳傳播較廣,為人們所熟悉。清末民初,也曾將劈掛拳列為通背拳系中的一派,故在一些武術專著裡稱作「劈掛通背」。據考證,劈掛拳的起源可追溯到明代。其傳襲師承雖無可靠記載,但劈掛拳法早在明代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拳經》中已有反映。戚繼光搜集當時16家拳法編成的32勢中,列為一勢的「拋架子搶步披掛」,至今尚完整地保留在劈掛拳勢中。清代後期,劈掛拳在河北省鹽山縣、滄縣一帶流傳較廣。

    劈掛拳有4個套路:一路劈掛拳、二路青龍拳、三路飛虎拳、四路太淑拳;還有包羅以上4個套路的「大架子」。劈掛拳以「大架子」為母,練功時,慢拉柔練,調勁運氣。此外,還有供基礎訓練的「十二大堂子」,即12個基本招勢、攔門撅、三節棍等。近數十年來,劈掛拳吸收了西北隴南鞭桿,通過勁力和技法和改變,逐步形成了源於隴南而又不同於隴南的鞭桿技法和技術套路。

    劈掛拳在拳法實戰中要遵循理具備的原則。其招法要則和套路內容無論如何龐雜,都要求「一以貫之」。拳法練習歷來有注重「慢拉架子,快打拳,急打招」的說法。

    劈掛拳是一種廣為流傳深受人們所喜愛的古老拳種之一。劈掛拳為少林佛門內武技,相傳始於清代乾隆年間去海望詩探望師兄,由於長途跋涉,受盡千艱萬苦,病倒在河北鹽山縣,被大左村的一位人稱左四爺的佈施行善收留家中,請醫治病,療養身體。一日散步,偶爾經過一拳坊,聽到有習武之聲。和尚見此地鄉情有好武之風,為報答當地人好善之情,便將自己的武功劈掛拳,傳授給當地鄉民。本村習武少年左寶梅見此僧人身懷絕技,便求教拜師為徒。左寶梅苦練十餘載,悟出劈掛拳之真諦。從此左門世代相傳。後左氏傳人左東君,破家規傳於外姓,從此逐漸傳開沿襲至今。

    劈掛拳是一種以滾、摟、纏髂、劈、掛掌,兩肩披形臂,不招不架,閃展騰挪,見招打勢,隨勢進招,摟膝繞步,擰腰切跨,翻車轆轆,轆轆翻車。大劈大掛,大開大合,上下翻飛,迅猛彪悍,滾翻撲摟,劈撩掛砸為風格獨特的拳種。劈掛拳功正勁整,架子舒展大方,勢勢開敞暢達,氣力貫通,流暢彪悍,以氣貫力。以根力催腰力,以腰力摧稍力,滾翻迅速。正所謂:『勁力暢達勢子悠,功架舒坦腰為軸,腳趾黃泉頭頂天,橫平豎直臂輪圓。『滾摟纏髂劈掛掌,翻滾撩砸內中藏,烏雲罩月龍形勢,蜂蜇狗咬上下忙。劈掛拳則以丹田氣貫通,發勁飽滿,勁足力透。而氣浮則力單,氣沉則勁透。舉輕落重,冷脆硬彈,氣隨意念,力在丹田。亦以腳為根,手為稍,腰為軸,以意催氣,以氣帶力,氣貫小臂與手則以丹田氣為本。意隨於心則機警如猿,氣催於根則力如熊虎之威猛則無堅不摧。氣催於腰則是靈腰似蛇,龍騰彪悍、氣貫於稍則迅猛如鷂鷹之搏翼攻敵而不及。氣通則力達,力達則勁整而不散。甩膀抖腕遙擊、圈攔、捆鎖,放長擊遠。即所謂:『烏雲罩月龍形勢,甩頭一指是偷襲。『劈掛拳用力圓潤,雄厚。快速敏捷,剛強有力,勢勢運用自如,招招稱心如意。俗話說:『快打慢,慢打遲」。所以劈掛拳要求:來無蹤,去無影,手似流星,眼似電。腰似蛇形,腳似鑽,迅速敏捷,不可呆滯。滯呆本無則不靈,機警生智則有素。輕似狸貓,猛如虎。峻切如鷹,腰靈似蛇,機警似猿,沖騰似龍。要打的手手似蛺蝶翻飛。柔裡調剛,無不具猿臂、蛇腰、龍騰、虎躍之象。形如鷂鷹之翻展,轉碾之迅速敏捷,一舉其態如飆風迅雷不及掩耳,真乃英雄歎莫及。劈掛拳之引手,是引蛇出洞而後擊,速打七寸莫遲疑,快打、猛打手連手,真真假假是虛實,攻其不備,防不勝防,然而我自守來螭,歌日:氣沉丹田不要忙,沉肩舒臂內力藏。見招打勢腰帶力,兩臂平展為橫擊,滾摟纏髂圈攔手,轆轆盤打掄臂劈,見空即人前戳手,順勢進招脆勁擊。

    劈掛拳之一動無不動,動則似蛇無足伏水草而行之,似鷂鷹之穿林而翔,似蛟龍翻江搗海。似靈貓之捕鼠一發即動,倒翻午雷,怪蟒翻身,迅穿猛擊。劈掛之一靜無不靜,而氣勢神態則無不生威。靜則等待襲擊時機,似弓滿待發,打勢、進招,閃展騰挪,蓄勁在我,挺胸拔背,開胸舒臂。鬆肩合胯,靈腰慧眼,然而守來螭。劈掛拳之兩臂伸展,則似剪子張股,似老虎大張嘴,似鋤刀之撐起,似漁翁手中之叉舉起。突如其來,則似劈雷閃電,泰山壓頂,滾摟纏髂,探海縛龍,刁拿鎖扣,無不應手。失掉此機,真乃英雄歎莫及。

    劈掛拳之要訣綜謂:騰如龍、猛如虎、狠如鷹、機警似猴、腰靈似蛇。滑如油、冷如冰。快如電、行如風、站如釘、一要精神,二要眼,三要力氣,四要膽。手似流星,眼似電,腰似蛇形,腳似鑽。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練成鋼筋鐵骨,不怕筋骨皮受苦,拍打功練內膜,功到免傷我。劈掛拳早在明代中葉,就流行於民間。戚繼光等腿法妙用的讚譽。

    戚繼光在「十六家拳法」中擇其善者編成三十二勢,勢勢相承,變化無窮。其中第十圖勢「埋伏勢」,第六圖勢「倒騎龍」,第十七圖勢「摧地龍」,第二十三圖勢「順彎肘」。可見,在明代,民族英雄戚繼光就把劈掛拳引入了軍界,廣泛用於戰場。

    戚繼光之後到清初的一百多年之間,此拳缺乏詳細記載。約在嘉慶年間,河北一帶出現兩支劈掛拳流傳。

    一支是河北鹽山縣小左莊的左安梅,其傳授的主要內容有:劈掛拳慢套和青龍拳等。據說左安梅擅「八極」,後人一姓韓的逃僧,學得劈掛並以之流傳下來。

    另一支是河北南皮縣大石佛咎村的郭大發,其傳授的主要內容有:劈掛拳快套、掛拳和炮錘。

    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武術高手雲集館中,其中劈掛拳高手有鹽山一支的馬英圖任國術館拳術科科長;南皮一支的郭長生任國術館特聘教授。馬、郭十人對兩支劈掛拳進行了研究和綜合整理,並在此期間創編了劈掛刀和瘋魔棍,在內容和技術上都有了相當發展。

    抗日戰爭爆發後,許多劈掛高手流散各地。如馬英圖移居甘肅,郭長生、郭景春等回到滄州。他們積極發展和傳授技藝,使該拳種在河北滄州、甘肅等地盛行。在此期間,像馬英圖、郭長生、曹硯海、高玉清、郭景春、張群炎等劈掛高手,都為劈掛拳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關懷指導政,劈掛拳了得到了飛速發展,在技術上也有了改進和提高。滄州的郭長生主張「快打遲」,將通臂拳步法移植到劈掛拳中,有效地促進了動作速度。由此產生了「滄州劈掛通臂勁」的說法。再一次就是1975年,北京體育學院73屆的運動系武術班學生到滄縣實習,在實習過程中,對滄州劈掛拳進行了調研,並改進了原套路,使其套路結構更為合理,演練技術了有所提高。

    劈掛拳的內容很豐富,其拳路不下五套。目前滄州一帶稱為:掛拳,青龍拳,慢套劈掛,快套劈掛和炮錘;甘肅一帶多稱為:一路劈掛,二路青龍,三路飛慮,四路太淑和「大架子拳」。兩者說法不同,實則大同小異,同出一源。其中掛拳要求「疾行高跳,驚以動魄」,突出「高」;青龍拳要求「青龍出水貫長虹,舒展瀟灑身法捷,」突出「密」;快套劈掛要求「起落鑽伏,落燕點水」,突出「敏」;炮錘要求「樸素渾厚,剛勁飽滿」突出「健」。

    另外,在滄州一帶,由於劈掛拳與通臂拳相結合,所以在劈掛拳中,還流傳有與通臂融合的單式,鷂子穿林,前劈加橫,抄手起腳,反點腿,激步勾子,蹶子腳等,目前甘肅等地流行的「十二大趟子」和「十路彈腿」,大體與些相同。

    劈掛拳要求,單式與套路相結合,體用兼備,互為補充,勢法要求都表現為:流、勒、劈、掛、斬、卸、剪、裁、擂、猛等十八字。

    劈掛拳的器械也很多,有出自劈掛拳名家之手的劈掛刀、瘋魔棍;也有經劈掛高手不斷吸取提高提煉,引進本門的苗刀,又稱又手刀,長刀、通臂劍、三節棍、九節鞭、見頭閣、奇槍、大槍、戟等。這些器械的演練風格,都體現了「前握後扣,大開大合,伸收吞吐,放長擊遠」的劈掛拳特點。

    劈掛拳在技擊上,講求吞吐伸縮,放長擊遠,迴環折疊,虛實往返,招法珠連,速進猛攻。其勁道多為「翻車」,即進步跟步連合交織,快如激浪,步步連環,形成了逢進必跟,逢跟發進,進跟連環,互為子母,快速連貫的獨特風格。演練套路要求表現出大河奔流,起伏跌宕,翻江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