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李唐傳奇

龍騰世紀 第三十八章 隱士 文 / 高月

    兩人離開三指峰後,很快就來到了崆峒山的前山,這一帶寺廟道觀眾多,平涼雖有吐蕃軍過境,但吐蕃人尊重信仰,也就沒有為難這些廟觀。!!

    這時長樂對李月說道:「還記得青城山那個無方嗎?他後來隨玄清來了崆峒山,我們當初救他一次,也不知道近況如何?我們去看看他吧!」李月點頭答應。二人來到一座宏大的道觀前,「無量佛!兩位道友從何處來?」站在道觀大門處迎客的道士施禮問道。

    「我二人是從終南山來,想找玄清仙長,不知他是在何處修行?」

    「玄清仙長就在本觀修行,不過他上月已經進京給皇上講道去了。」

    「那道長可知道一位從青城山來的無方道長?」

    「啊!二位原來是找主持,他在,請稍等片刻,我去通報。」

    不一會兒,一名老道帶著幾個道士出來,他一眼認出了長樂,趕忙迎上去,一把握住長樂的手,

    「長樂仙長,多年不見,你可好?青城山的大恩,無方至今不忘。」

    「哪裡,我們出家之人不必牽掛過多的事,不利修行。」

    「道長說的是,無方受教了,這位是?」他看了看李月問道。

    「無方道長不認識我了,在青城山石室,你還想用木棒打我呢!」

    「啊!是李月小友,我都認不出來了,好人材啊!來,二位快快請進!」

    在貴客室裡,無方給二人上了茶,向他們講述離開青城山後的情形。青城真妙觀慶典結束後的第二天,無方就帶著一百多名弟子隨玄清來到了崆峒山法蘭觀。過了兩年,這崆峒法蘭觀和青城真妙觀幾乎同時推出了《一切道經音義》的註釋卷本,在這場《一切道經音義》註釋權的爭奪戰中,玄清憑借他在道界的崇高威望和在皇室的巨大影響力以及無方他們對道經原本的深刻理解,一舉戰勝了真妙觀,完全奪走了《一切道經音義》的註釋權,由於無方對法蘭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前任法蘭觀主持病逝後,無方就被觀內道士一致推選為新主持。

    這時,一名中年文士走了進來,見屋內有人,便沖長樂二人笑笑,然後對主持說道:「玄忘主持,我明日就要離去,現特來告別。」

    「和李先生相處兩月,玄忘受益非淺,來!我給你介紹一下,這是長樂仙長、這是李月道友,曾在青城山對我有恩。」

    說完又對長樂二人介紹道:「這是我玄清師兄好友李泌先生,明日將返回長安。」

    見李泌行禮,長樂二人忙站起來向他回禮,這時,長樂問道:「無方大師怎麼改名了?」

    「我想忘掉青城,所以師兄替我改名玄忘」玄忘回答道。

    「只是這樣一來,主持真的就忘不了青城了」李月淡淡地說道。

    「李月道友果然說得妙。」那李泌鼓掌說道,「我早就給玄清師兄說過,名字只是一個記號,和過去沒有什麼關係,只要你不在意過去,自然就會慢慢淡忘。」

    李泌說得性起,索性坐了下來。

    「就如李月道友道號李月一樣,名字只是稱呼,並不代表什麼。」

    「那倒不是,其實我並非真正的道人。」

    「哦!不知兩位仙長在何處修行?」

    「我們在終南山修道,先生可曾來過?」長樂笑了笑回答道。

    「未曾!聽說那終南山有個鐵劍觀,以武聞名,僅一個下院就轟動長安,二位可是在鐵劍觀修道?」

    「不是!李先生也知道長安的武林排行榜大會?」

    「整個大唐人人皆曉,我如何不知!」

    「那李先生是怎麼看待長安的武林排行榜大會的?」長樂試探地問道。

    「本來朝廷倡導習武,在四鄰不靖的今天未必不是件好事,但現在搞的這些排行、名次則過於花哨,倒像個娛樂形式,奪世人之寵嘩,於國於民不是好事,我聞那吐蕃也有比武盛會,形式也差不多,但效果卻大相逕庭,何也?這就是兩者的出發點不同,大唐的比武只是為博世人一娛、取皇室歡悅,然後自己得一個排行的虛名;而吐蕃的比武卻是在挑選沙場的勇士,以武立國,但我們大唐卻相反,以文取士,以文立國。」

    「那李先生是否覺得以文立國並不妥當?」這次是李月問道。

    「非也,國以民為本,治民需制度,而制度卻要文人來訂,由文人去執行,這是歷朝歷代的共同準則,以武制國者,其位決不會超過三代。只是武乃文之輔,沒有武防就好比家有惡鄰,卻建個沒有院牆的花園一般,安能不壞?所以文武相濟方才是正道。」

    「我們大唐屯兵百萬,十倍於吐蕃,不可謂不重武,為何卻屢敗於吐蕃?這一點,李先生可有高見?」坐在一旁的玄忘也忍不住插口問道。

    李泌歎了一口氣,看了看李月說道:「這個問題我們大唐每一個讀書人都有自己的見解,李月小友見識精妙,不妨也來說說。」

    見李泌用一種非常熱切和期望的目光看著自己,李月笑笑說道:「正如李先生所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就把我的一點想法略述一、二。古人說治國如烹小鮮,此話不假,制著一道美食,其火候、程序應掌握在主廚手裡,若任燒火的去掌勺、洗菜的去配料,那如何能燒得了一道好菜?

    自古以來,分封諸侯而失其國、文人掌兵而失其土,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但我卻以為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我大唐至貞觀以來,歷代君主勵精圖治、逐漸積累才得以成就我朝的開元盛世,但天寶以來僅十數年,國勢就迅速衰退,何也?我估計大多數人都會以為是今上貪圖享受、李林甫弄權誤國所至,其實這只是表象,國家的財富是不會憑空消失的,幾個水災地震是傷不了大唐的元氣,那財富都到哪裡去了呢?假若大家隨便看看一個朝臣的家業就會明白,少數人家米黍霉爛、酒肉發臭,而廣大的百姓卻家無存糧、流離失所,這樣百姓無地無力繼續創造財富,國家空耗前朝的積累,這才是我大唐衰敗的根源,也是歷朝歷代滅亡的真正原因。」

    一席話說得眾人膛目結舌,過了半天,李泌方幽幽問道:「那有什麼辦法改變它呢?」

    李月聞言歎息道:「方法其實很簡單,把權力給了百姓,自然就人人富足,可這又怎麼做得到呢?有哪個利益集團甘願把手中的權力拱手相讓,就是聖人也做不到!所以我輩只求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去幫助百姓,如此而已。」

    李泌起身躬身謝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李泌受教了,明日啟程去長安,就為天下百姓盡我一點微薄之力吧!李月小友心懷天下,也為蒼生盡一點力吧!」

    「他會的!只是還不到時候。」長樂微笑著說道。

    「好!我李泌就在廟堂等著李月小友的到來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