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中篡改的歷史[轉帖來自鐵血論壇]
hcxy2000關於轉貼前的話:
很遺憾,因為小說的原因,在書評裡已經有了關於國共兩黨在抗戰時期貢獻的爭論。作者的觀點很明確,在抗戰的人群裡,只有中國人,只有華夏兒女,沒有政黨之分!
要抗戰,必然需要自身的壯大,以*主席為首的『共產』黨人抓住了機遇,也就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共產』黨人!
請時刻記住,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共產』黨人!
這篇文章是作者在鐵血論壇上看到的。裡面絕大部分觀點我是贊同的。這些觀點,可以全面回答目前為國民黨鳴冤的問題。
基於以上理由,請準備再發關於這個爭論內容的讀者注意,如果你的觀點已經在這個帖子裡被反駁了,那麼我將毫不猶豫地刪除你的書評。
再次說一遍,我是贊同的是這篇文章裡面的絕大部分觀點,而不是全部觀點。
本文來自鐵血論壇,感謝轉貼者安倚天
第六集《最後關頭》
「1935年11月12日,他在國民黨五全大會中發表著名的[最後關頭]演說,同時提出:『和平未到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亦決不輕言犧牲!』這篇演說相比於23年,在[敵乎?友乎?]一文中,苦勸日本懸崖勒馬的用心,雖然是一致的,但在態度上,則強硬多了。他強烈暗示日本,中國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這篇講話,使**認識到蔣介石還是要抗日的。從此從政治口號中去掉了『反蔣抗日』,變成了『擁蔣抗日』。
「田中內閣在他主持的[東方會議]中所謂[田中奏折],從歷史角度看,基本上就不存在其真偽的問題。重點是自從民國18年,南京的[時事月報]首先披露了這份文件,把日本千萬言難盡的侵華陰謀,濃縮於[田中奏折]四個字之中,而成為激發當時國人同仇敵愾的傳播利器。這一點,蔡智堪還是功不可沒的。」
「1932年,日本在東北成立偽[滿州國]。第二年,由於國聯拒絕承認,日本便退出了國聯。1936年底,再退出與英美簽定的[海軍限備條約]。」
7.7蘆溝橋事變
「219團全體將士,憑著簡陋的武器和血肉之軀和敵人在小小的宛平城苦戰了23天,他們以鮮血揭開了八年抗戰的序幕。一吐九一八以來,積壓在胸口的一團悶氣。」
「1937年7月17日,蔣委員長在廬山宣佈:蘆溝橋事變是我最後關頭,我國堅持最低限度立場,但仍希望日本懸崖勒馬,不要釀成大錯。但日本不予理會戰鬥持續進行。」
「1937年8月22日,軍事委員會頒布命令,正式收編紅軍為國民革命軍第8路軍,後來改為第18集團軍歷經十年圍剿的**紅軍,從此換上了**的制服,領取**的糧餉和給養。」
這3萬人的糧餉在40年即停止發放。
「如果說這是自1924年,中山先生容共以來,國共之間的第二度合作,是共赴國難的大勢所趨。卻也可以視之為國民黨另一次災難的開始。」
話確實可以這麼說。在國難面前,『共產』黨擺脫了國民黨的公開打壓,由此獲得了與國民黨平等競爭的機會。在共赴國難的過程中,雖然國民黨掌握著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資源,『共產』黨幾乎要白手起家。但誰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得更好,誰就能獲得人民更多的支持。
若當時國民黨能在國家危急關頭,放棄一黨之私。切實落實中山先生「平均地權」的國策;扶持民族資本,而不是摧殘民族資本;實行民主政治,將所有愛國政治團體拉在自己周圍。戰後的競爭,誰勝誰負,實難預料。
「南口一役,**傷亡人數達一萬五千餘人。」
平型關戰鬥
「9月25日,我軍分五路出擊,其中第五路是*的115師。林部襲擊了日軍的一個輜重隊,摧毀汽車80餘輛,最後和友軍共同攻佔蔡家峪和小寨。28日,日軍後援部隊趕到,我軍被迫後撤,放棄了平型關。」
當時,郭宗汾的71師並未按作戰計劃準時出擊,給日軍留下了反撲的機會。氣得督軍續范亭將軍要閻錫山查辦,後來不了了之。
郭宗汾部六個團於半夜出發,兩縱隊經澗頭、迷回分進合擊,不意遭到團城口、鷂子澗日軍攻擊。團城口、鷂子澗本為高桂滋師防守的一部,但高桂滋謊報軍情,暗將團城口、鷂子澗棄守,而大本營並不知情。致使郭部倉促受敵,部隊混亂,且被分割壓縮於不利地形。
後八路軍攜平型關之戰的餘威,攻擊東泡池之敵。東泡池日軍粟飯大佐只有兩個大隊,一千餘人,大部分兵力正在團城口、鷂子澗向郭部攻擊,在八路軍的壓迫下,日軍經團城口突圍而出。
圍殲戰就在蔡家峪和小寨旁邊打的,戰前這兩地並無日軍,戰中,從包圍圈中突出的日軍在這兩處被八路軍再次圍殲。**的當面之敵是東跑池的1000多日軍,郭宗汾的71師沒有向東跑池出擊。
「有關平型關之役,曾經服役守軍楊愛源部隊的周國煌說:『這個18集團軍,共軍跟他接觸的,就是在蔡家峪這個地方來周旋過。他是襲擊他。因為有人說平型關大捷,事實上我們可以這樣想,我們不說它真的假的,大捷不大捷。因為紅軍的作戰啊,這個*有所謂戰略的思想,他說:寧打運動戰,絕不打陣地戰。所以真正說是平型關的防守作戰啊,共軍並沒有出力。運動戰在外面周旋周旋,是在那一帶,是有的。但是,那構不成什麼大捷。』」
「由此我們可以認定,平型關之役確實是一次成功的突擊戰,與**大肆宣揚的[大捷],有一段蠻大的距離。但是,我們必須肯定,在那麼艱苦的日子裡,能有這麼點好消息,對民心士氣的影響。」
25日晨,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第3大隊及輜重部隊1000餘人,乘汽車100餘輛,附輜重大車200餘輛,被115師圍於平型關地區。日軍第5師師團長板垣征四郎得知所屬部隊將被圍後,急令其在蔚縣、淶源的第42旅團速向平型關增援,均被第115師獨立團和騎兵營阻擊於靈丘以北和以東地區。被圍於小寨至老爺廟之間的日軍,在6架飛機的掩護下,以密集隊形再次猛攻老爺廟及其附近地區,企圖殺出一條生路。由於敵我短兵相接,日軍飛機也無能為力,其反撲復被第686團擊退。隨後,第686團集中全力,在第685團和第687團各一部配合下,全殲了被圍日軍。13時,戰鬥結束。當日黃昏,第343旅向東跑池一帶日軍出擊,由於國民黨軍未按預定計劃出擊,致使殲滅東跑池日軍的計劃落空。
此戰,擊斃日軍精銳板垣師團第21旅團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輛,繳獲輕重機槍20餘挺,長短槍1000多支,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這是中**隊第一次全殲日軍,也是全國抗戰以來所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粉碎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在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此戰還粉碎了「八路軍不打陣地戰」的鬼話。115師以3個團的兵力打圍殲戰,以師獨立團和騎兵營在靈丘打陣地戰阻擊日軍。運動戰中的圍殲戰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必需靠外圍的陣地戰來獲得必須的時間。沒有必要的陣地戰,則不可能實現圍殲戰。
正確的說,八路軍是以運動戰為主,陣地戰為輔。陣地戰是為運動戰創造戰機,贏得必要的時間才會使用,而且必須不惜代價的守得住才行。
*的《論持久戰》,被白崇禧濃縮為「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然而,以空間換時間,在兩黨的理解上卻有很大的差距。在國民黨這邊,理解為節節抵抗的消極防禦。而在『共產』黨這邊,則為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以大範圍的機動,尋求有利的戰機,積極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從作戰指導思想上來看,中**隊在裝備上處與劣勢,節節抵抗式的作戰,必然帶來巨大的傷亡,而巨大的傷亡必然對士氣產生消極影響。處與劣勢的軍隊要保持士氣不縋,必須要有勝利。而這勝利不是靠硬碰硬的死拼來獲得,因為弱勢軍隊是做不到的。勝利必須靠正確的戰略戰術來獲取,也就是以地形,時間上的突然性等彌補裝備上的劣勢。在總體上,我方處於劣勢,但我軍則應依靠積極的機動,以局部的絕對優勢來獲得勝利。
這兩種戰略戰術的指導思想,誰更符合中**隊的實際狀況,誰優誰劣,難道不是一目瞭然嗎?
平型關之圍殲戰進行中,擔任陣地阻擊戰的楊成武獨立團在靈丘以東腰站頑強阻敵援兵,斃傷300餘人。在阻擊任務完成後撤離。
此戰,八路軍以3個團(4000餘人)的兵力全殲日軍1個步兵大隊、一個輜重大隊(1000餘人)。日軍極為頑強,全部拚死。另以1團加1營的兵力阻擊日援軍,斃傷300餘人。
反觀**,以6個團(約9000人)的兵力出擊日軍2個大隊(1000多人),竟被反制。
第七集《淞滬會戰》上
第八集《淞滬會戰》下
第九集《喋血長空》
第十集《失去海岸線的勇士們》
第十一集《南京保衛戰》
第十二集《南京大屠殺》
第十三集《徐州會戰》上
第十四集《徐州會戰》下
在以上各集中,我看到了**將士拚死殺敵,為國捐軀的戰鬥記述。我的外祖父(黃埔軍校畢業)時任上尉連長,就是在淞滬會戰中陣亡的。在那些身影中自然就有我外祖父的身影。
然而,雖然將士忠勇、軍心可用,卻難掩指揮失當(徐州會戰除外,那卻是雜牌軍的主功)。
我不禁要問:從1931年918事變起到淞滬會戰的7年間,日本亡我之心全國皆知,國府為這注定要發生的戰爭作了軍事準備了嗎?
滿片都在強調**裝備與日軍相差懸殊,只好用士兵的血肉之軀與日軍的戰車火炮死拼。然而,**的那些蘇械師、德械師與日軍的戰力相差不遠,它們都到那裡去了?為何不見這些師的蹤影?
《一寸河山一寸血》是真實地講述了歷史?還是有所隱瞞?
第十五集《大遷徙》
從1931年918日軍炮擊瀋陽北大營開始,一直到1945年8月抗日勝利為止。這十四年間,中國人歷經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遷徙。此一行列之龐大,路程之遙遠,地區之遼闊,時間之漫長,在人類史上都屬罕見!這次大遷徙當在一千萬人以上。
然而,其中**的黃河決堤,水淹三省製造的難民;以及河南由水旱蝗湯所製造的難民至少要占一半以上。
小常識性錯誤:孫運璿談到用騾子拉拖車運機器,而畫面上出現的卻是小毛驢。(通常拉車用馬騾、不用驢騾。驢騾體形小,不耐長途重荷,主要用於乘騎)
台北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存有一萬六千箱古物,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片中詞:「青年永遠都是一個國家的希望,在大遷徙的行列中,他們是最耀眼亮麗的一群,也是最刻苦耐勞簡樸可愛的一群。年輕人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們心頭存有無盡的希望,只要有希望,什麼環境都難不倒他們。在戰火中他們相伴成長,完成學業。」
第十六集《武漢會戰》
這裡僑報記者馬樹禮所提到的「范長江」,當時是著名的新聞記者,後來任**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社》社長。而馬樹禮後來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也是本片的製作者之一。
此集指出日軍兵分三路進攻武漢,中路由徐州沿淮河東逼武漢,東路出南京沿長江南岸,由南向北進攻武漢,北路從鄭州沿平漢線由北向南攻擊武漢。
在談到武漢附近的戰略地形時,地圖上將大別山脈畫小了,將武漢以北畫成了平原。實際上,大別山脈向西延伸至桐柏山區,大別山位於豫、鄂、皖三省交界地帶,近東西延伸。西段主脊高度不大,多在800∼1000m之間,東段主脊狹窄高峻,有一系列超1000m的陡峭山峰,就是地圖上所畫部分。平漢線在大別山脈的西段穿過,鄂豫交界的武勝關車站就在山區之中。武勝關附近山勢險峻,為下鄂入豫的必經之處,咽喉要道。
片中在解釋黃河決堤的決策時說:「在當時對**而言,這三個月可是要命的九十天。因為華北這一路日軍,假如順利的沿著平漢路南下,先馳得點攻陷武漢。那麼從皖南強行軍西奔的**精銳部隊,勢將被安慶西上和武漢東下的兩路敵人殲滅於大別山下與長江之濱」
對於此句,我有不同意見。武勝關附近山勢險峻,鐵路、公路有幾處穿山洞而過。以人力鑿穿山洞之處,皆因為山勢險峻,道路無法左右迂迴之故。日軍的坦克、裝甲車在這種地形下使不上勁,若在山洞處的山頂及洞後佈置重兵,極難正面突破。
從東繞行,就要繞過大別山東段,從合肥再向南至長江北岸,與從徐州出發的日軍走同一路線。
從西繞行,則必須先向東北,走唐河,下棗陽,過隨州,經孝感,西逼武漢。這一路,日軍的最大困難就是補給。
所以,北線進攻之敵的主要任務是牽制性作戰,意圖吃掉河南的**部隊。因為在河南平原上的**部隊被東、南、西三面高山阻隔,很難逃逸。其中邱清泉的戰車部隊在當年只有經武勝關的一條鐵路,若被日機炸毀山洞,就無路可逃了。
事實上,進攻武漢的主攻日軍就是沿長江進攻的日軍部隊。繞過黃泛區的日軍仍然是向西攻擊到信陽為止,並未向南攻擊退入山區的**部隊。
武漢會戰雙方兵力為:**117個師,總兵力達110餘萬人。日軍九個師團,一個旅團,一個支隊,35萬餘人左右,實際一線作戰部隊20餘萬人,戰略預備隊15萬人。
這一次吸取了南京的教訓,先行要無關人員撤離。
岡村寧次的106師團和波田支隊從安慶到湖口打了一個月,應該說**打得不錯。然而老兵的回憶卻是敗筆。在德安,薛岳的倒八字陣,2個半月,殲敵101、106兩個師團3萬多人(在大陸的記載中是1萬多人,按說傷亡達60%以上的部隊,已經失去進攻能力,如何能在1個月後重占德安?)
《武漢會戰》殲敵10萬7餘人,**傷亡達22.5萬餘人。比淞滬的3.6:1已大有進步了。
這次戰役,在大陸的記載稍有不同,但殲敵人數與傷亡人數是相符的。
在這裡,日軍挖坦克履帶上的泥漿稻草的畫面在《長沙會戰》中又出現一次。
第十七集《戰時文化》
《熱血歌》
熱血滔滔
熱血滔滔
像江裡的浪
像海裡的濤
常在我心頭翻攪
只因為恥辱未雪
憤恨難消
四萬萬同胞啊
灑著你的熱血
去除強暴
《抗敵歌》
中華錦繡江山
誰是主人翁?
我們四萬萬同胞
強虜入寇逞兇暴
快一致永久抗敵將仇報
家可破
國須保
身可殺
志不撓
一心一力團結牢
拼將頭顱為國拋
此歌讓人熱血沸騰。但是卻很難上口。
我試著唱了幾次,感覺「強虜入寇逞兇暴,快一致永久抗敵將仇報」這兩句很難將詞句唱清晰。
《義勇軍進行曲》
起來!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
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
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
起來!
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
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
前進!
前進!
前進!進!!
《保衛黃河》
風在吼。
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
黃河在咆哮。
河西山岡萬丈高。
河東河北高梁熟了。
萬山叢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紗帳裡,
游擊靳逞英豪!
端起了*洋槍,
揮動著大刀長矛,
保衛家鄉!
保衛黃河!
保衛華北!
保衛全中國!
《空軍進行曲》
盡瘁為空軍
抱國把志伸
遨遊崑崙上空
俯看太平洋濱
看五嶽三江雄關要塞
美麗的錦繡河山
輝映著無敵的機群
緬懷先烈
莫辜負創業艱辛
發揚光大有賴我空軍之人
同志們努力、努力
矢勇矢勤
國祚皇皇萬世榮
左看右看,不管怎麼看。這首《空軍進行曲》不像抗日戰爭歌曲,倒有點像日本皇軍的空軍歌曲。特別是「國祚皇皇萬世榮」這句,若不加解釋,恐怕多數人會認為出自日本。
王玨回憶說:「我記得周恩來對我們講過一句話,就是說,國民黨不瞭解文藝的重要,也不曉得如何運用文藝,看我們的。這句話,老實講的話,今天還在我的耳根子裡頭繞。」
刨去那些攻擊『共產』黨的語言。我們可以看到,本片是如何用畫面證實周恩來這句話的正確性。
有一幅畫面中,兩個士兵在牆上寫標語,寫的是:隊是老百姓的隊伍。
各位,猜猜看,寫標語的士兵屬於誰的部隊?
在當時誰的部隊是刻意要把自己宣揚成是老百姓的隊伍?
陶滌亞回憶道:當時一個最有名的街頭劇叫:[放下你的鞭子]
王玨回憶說:我記得有一次,好像是[放下你的鞭子],演員演得都不是演員了,那都是真情畢露了,演得讓老百姓居然拿起扁擔來,要去打那個演員。
姜瑢也說:[放下你的鞭子],這個我都演過。
這個街頭劇就是『共產』黨文宣部門的傑作,該片在談到抗戰文藝時,著重談到了[放下你的鞭子]這個街頭劇。可見影響其深遠。
[放下你的鞭子]最早出現在山西,後來擴散到華北、山東、江浙。遍及淪陷區及周邊戰區,在重慶和西南地區禁演。
王玨的回憶說老百姓居然拿起扁擔來,要去打那個演員。其實還發生過台下的士兵開槍打死台上演地主的演員之事。
該劇從劇情上看,持鞭打人者為地主,被打者為貧苦農民,劇中的政治訴求為:放下你的鞭子,不要打自己人,讓我們一起打日本鬼子。
其實,該劇還含有更深的政治隱寓。『共產』黨一直以貧苦農民的代表自居,在蘇區開展過打土豪分田地。而國民黨是反對分田地的,被視為地主階級的代表。因此,該劇造成的政治影響是使國民黨軍中那些貧苦農民出身的士兵不願將槍口對著『共產』黨。
從本片將[放下你的鞭子]作為抗戰時期的典型劇目提及來看。你不得不承認「國民黨不瞭解文藝的重要」,『共產』黨文宣工作的厲害。
姜瑢:「那時候情緒非常的高啦,就是抗日的情緒是第一,所以因此大家對於物質方面一點都不在乎的啊。」
片後,一群老太太看著歌稿,唱[大刀進行曲]。我不否認她們聽過這首歌,但若說在當時,她們經常唱這首歌,我是決不相信的。因為,這首歌極易上口,我五音不全,會唱的歌沒幾個,但可以不用歌稿,將[大刀進行曲]完整的唱出來。
補遺:
[放下你的鞭子]作者
呂驥
1909年4月生,2002年1月逝世。湖南湘潭人。**黨員。
1937年到延安,參加籌建魯迅藝術學院。1945年到東北開展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央音樂學院工作。創作了《放下你的鞭子》、《自由神》、《抗日軍政大學校歌》、《開荒》、《大丹河》、《鳳凰涅槃》、《祖國頌》等大量聲樂作品。著有《民間音樂論文集》
歷任魯迅藝術學院副院長,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
最後以《五月的鮮花》歌詞作為本節的結尾。
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
鮮花掩蓋了志士的鮮血,
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
他們曾頑強的抗戰不歇。
如今的東北已淪亡了四年,
我們天天在痛苦中熬煎,
失掉自由更失掉了飯碗,
屈辱地忍受那無情的皮鞭。
敵人的鐵蹄越過了長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昇平,
「親善睦鄰」啊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國家更忘掉了我們。
再也忍不住這滿腔的憤怒,
我們期待著這一聲怒吼,
吼聲驚起這不幸的一群,
被壓迫者一起揮動拳頭!
吼聲驚起這不幸的一群,
被壓迫者一起揮動拳頭!
第十八集《烽火桃李劫》
西南聯大校歌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
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
絕徹移栽楨干質,
九州遍灑黎元血。
盡笳吹弦詠誦,
在山城,情彌切
抗日軍政大學校歌
黃河之濱,
集合著一群,
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
人類解放,
救國的責任,
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
同學們,
努力學習,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們的作風!
同學們
積極工作,
艱苦奮鬥英勇犧牲,我們的傳統!
像黃河之水,洶湧澎湃,
把日寇驅逐於國土之東!
向著新社會,
前進!前進!
我們是勞動者的先鋒。
片中說:在延安,**的教育政策和中央是南轅北轍的。他們的抗大和魯迅藝術學院,目的都在爭取青年資源,為[革命]儲才。自然談不上什麼自由學風了。但**的包裝做得很好,因此也吸引了不少年青人。
**的教育政策確實在為革命儲才、為打到日本侵略者、建立新的中國儲才。**並非包裝做得很好,而是做得實在。在抗日軍政大學裡,**的重量級人物親自任教師。*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兼政治委員,*任校長,劉伯承任副校長。
抗日軍政大學是什麼類型的學校?
抗日軍政大學與黃埔軍校、陸軍大學屬於同一類學校,所不同的是抗日軍政大學不僅培養軍事人材,也還要培養政治人材(政府官吏)。我不知道黃埔軍校、陸軍大學是不是有著與中央大學、西南聯大同樣的自由學風。
至於延安魯藝,那是一個藝術學院,若沒有自由學風,那怎麼能有抗戰期間在全國獨樹一幟的版畫?若有人收集抗戰期間的版畫,我敢說有80%左右出自延安魯藝。魯藝的學生編製小劇目也是最活躍的。
片中的這種比較是不適當的,屬於有意歪曲歷史真像。
西點軍校的自由學風顯然是比不上麻省理工,能證明西點軍校的教育是扭曲的嗎?
如果要比,那也應當是軍事院校對軍事院校;藝術院校對藝術院校才是。
本片既然談教育。那我就補充一下延安的教育。
這就涉及延安在抗戰中的地位。
延安作為八路軍的後方,在抗戰期間,沒有向前線輸送一糧一草,一槍一彈。延安輸出的是人,是受過軍事、政治教育的人,這些人構成了華北戰場上對日作戰的中堅力量。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的前身是抗日紅軍大學。
1936年6月創辦於陝北瓦窯堡,「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為適應培養全國範圍的抗日幹部的新任務,變將校名「紅大」改為「抗大」,校址隨黨中央遷到延安。
*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針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為抗大第三期同學會成立時的題詞,《陝甘寧邊區教育資料選編》。)
抗大的校訓是「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等**黨的領導人經常到抗大去講課,*的許多著名論著如:《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等都是給抗大學員的講演。
當時在抗大任教的還有很多著名的教授和學者,如艾思奇、何思敬、徐懋庸等。
抗大的主要課程有政治課、文化課和軍事技術課;教學的主要原則是「少而精」、「理論與實際並重」、「軍事與政治並重」。
除了學習外,學員們還積極參加生產建設,第三期的學員,不到半個月就開出了170多個窯洞,解決了全校近2000人的上課和住宿問題,還修出了一條三千米的「抗大公路」。1939年一年內,抗大學員開墾荒地一萬七千餘畝,生產糧食一百餘萬斤。
(《戰火中的大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40頁)
在陝甘寧邊區影響較大的學校還有:
培養行政幹部、民運幹部和文化工作幹部的陝北公學;
培養抗戰藝術幹部的魯迅藝術學院;
陝北公學合併而成的延安大學;
培養醫務人才的醫科大學;
培養軍事人才的軍政學院;
培養民族幹部的民族學院等。
在晉察冀邊區有抗戰建國學院、白求恩衛生學校;
從政治、經濟、軍事的立體空間來看華北戰場的情形。『共產』黨組織了各種民眾團體,構成緊密的社會體系,抗日民主政府就像在這個體系中的根,源源不斷地向作戰的軍隊提供後勤保障。延安輸出的人就是使這個構架得以高效運作的基礎。
延安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於,它是中國新生力量的源泉。
下面我將*在抗大的一篇講話摘錄下來,也讓台灣的網友認識一下抗大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學校,可以和黃埔軍校比一比。
========================
在抗大應當學習什麼?
(一九三八年四月九日)
諸同學不避艱苦,從很遠的地方,風塵跋涉,來此學習,這種精神,這種決心,是很好的你們在這裡學習的時間很短,只有幾個月,學不到很多的東西,不像別的大學可以學幾多年,但你們可以學一樣東西,一樣很重要的東西,就是學一個宗旨,這個宗旨也就是全國的全中華民族的宗旨——抗日救國。這是我們學校的總的方針,也是全國人民的要求。具體地說,你們在這裡應當學到以下幾樣東西:
首先是學一個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方向,你們要學一個正確的政治方向,這就是要打日本、怎樣打日本、為什麼日本帝國主義一定能打倒的正確的政治方向。其次要學一個達到及完成這種政治方向的工作作風——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必得有這種作風才能達到及完成以上的政治方向。再次是要學點戰略戰術。抗大是軍事學校,要學做一個軍人,學點軍事本領總之,你們在這裡要學到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加上靈活的戰略戰術。有了這三樣東西,我們便能夠最後戰敗敵人。這是第一。
第二,你們在這裡要學做幹部。單是幹部不能戰勝敵人,沒有幹部也不能打敗敵人。要幹部去發動組織廣大的人民,把成千成萬的人民變為有組織的隊伍;沒有組織便沒有力量要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沒有這廣大的有組織的隊伍是不可能的。你們不論在前方後方都要發動民眾、組織民眾,從政治上從軍事上去組織他們你們要把握緊正確的政治方向,經過你們傳播這政治方向於廣大的人民,教育他們,組織他們使他們都明瞭中國怎樣而且一定能夠打敗敵人,使這個政治方向成為全國人民的政治方向。同時你們也要傳播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使廣大民眾都能堅定地不動搖地與任何困難奮鬥你們要教育全國人民,使他們都不怕困難,而且能克服困難,這樣一定能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你們更要以靈活的戰略戰術教育廣大的民眾,使他們都知道而且都會打日本。組織全國人民,訓練全國人民,是要靠你們這些幹部的。所以第二你們要學做幹部。
第三,你們還要下一種決心。你們從很遠的地方辛辛苦苦地來延安學習,我看是已經有了決心的。什麼決心呢?延安沒有陞官發財的機會,你們來此一不為陞官,二不為發財,那末遠道來此,究竟為什麼呢?無疑的是為了抗日救國,所以你們是有抗日救國的決心的現在你們吃小米飯、爬清涼山的決心是有了,但你們將來還要去「拖牛尾巴」,抗日戰爭的征途上困難還很多,你們要下一個更大的決心——不怕任何艱苦向前邁進的決心!抗日戰爭是持久戰,不是一年半載可以解決的,而且將來還要建設新的中國你們要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為建設新中國而永不退縮,勇往直前,要堅決地為全國四萬萬五千萬同胞奮鬥到底!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全國四萬萬五千萬同胞,不是為了自己的家,而是為了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的家,犧牲一切。所以第一個決心是要犧牲陞官,第二個決心是要犧牲發財,第三更要下一個犧牲自己生命的最後的決心!現在你們犧牲陞官、發財及吃小米飯、爬清涼山的初步決心是有了,但沒有最後的決心是不夠的,你們更要有為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犧牲自己貢獻生命的決心!
當時的中央大學學生王作榮說:我們也知道哪些同學是『共產』黨,哪些同學是同情『共產』黨的。那麼大家都很佩服的不得了,都說啊,這是左傾的、前進的人物。這些是『共產』黨的份子。那麼你要說是國民黨的,大家就罵,都罵他們。這實在是一種偏見嘛。
為什麼在中央大學的學生中出現這種偏見呢?片中可沒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