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剽竊人生

龍騰世紀 天星微電子 文 / 黑沙將軍

.    鄧翰林其實在十月回國之前,就已經與國內有過多次接觸。商談的不是以後建多大的工廠跟園區,而是以後所建公司的經營權的問題。經過艱苦的談判,鄧翰林獲得了政府的信任,贏得了以後所成立公司的董事長的職務。

    雖然公司還沒有成立,但已經有了紙上的框架跟協議。劉健便是以這個紙上的公司的投資者的身份出現的。鄧翰林的唯一要求便是這家公司主導跟經營權,劉健完全沒有要奪取什麼公司經營權的想法,何況就算天宇將公司的經營權拿到,自己又到那裡去找鄧翰林這樣的人才來搞研發。

    所以當劉健同意由鄧翰林擔任以後籌建的公司的董事長之後,兩人的談話便進行的非常愉快。鄧翰林對於資本的態度,當然是歡迎的。雖然已經跟政府簽訂協議,由他來擔任未來的公司董事長,但實際的股權上肯定是政府占主導,如果引進資本,便可將股權分散,避免一家獨大的情況出現,對他控制公司而言都是有很大好處。

    至於劉健,更多的願因是被教育部拉來過,看在官方的背景上,怎麼都得意思一下,而且不能太少了。這些被教育部拉回來的留洋精英或許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對於技術研究有很深造詣,但對於商業而言大多只是門外漢。

    這些已經有了政府在後面做後盾,都沒有成事,作出什麼成績出來,所以絕對稱不上什麼好的企業家。

    劉健知道鄧翰林是這些歸國精英當中,商業才能最出眾的一個。因為他已經有過在硅谷創業的經驗,而其他的人更多的是做研究跟技術方面的事情。鄧翰林除了擁有最佳的商業才能之外,同時還是一個絕佳的技術人才,這絕對只是說是上天眷顧跟自身努力的結果。

    鄧翰林所從事的研究也正是國家想在這方面有所突破的,注定會得到許多政府資源的支持,再加上有天宇公司這樣的大資本集團的參與,技術,政策,資本的最佳條件全部都有了,怎麼會不成功了。

    但芯片設計絕非一朝一夕能夠有所成就的,但既然是作為公司來經營,就必須要朝著盈利的終極目標前進著。但資本的本身便要盈利的,沒有那個投行會拿出大筆的資金只投入,而且是投入那種高風險的研究行業,因為研究結果的出現是一年,也可能是三年,甚至十年都有可能不出結果,那麼所投入研究資金便可以說是基本打了水漂。所以投入大筆資金進行研究,得到資本的青睞的幾率較小。

    國內多是政府自身在做,國外多是那些巨無霸式的大企業才會進行高額的投入,進行研究。就算是ibm這樣的大企業,他的實驗室裡的研究都是要根據項目來分配經費跟薪水的,最後是要面向產品的。所以一些專門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得不離開ibm,另尋他路。就算是三星,那種世界前100強的大型企業,他更多也是傾向於向別的公司購買專利,投入的研究經費是少於購買專利的費用的。

    正因為作為一個研究型的公司,是具有很多的風險性。而鄧翰林所從事卻是一個更加具有難度的研究,是芯片的設計,這樣的研究很可能就是一扎進去,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出頭之日。那樣的話,天宇投進去的資金便打了水漂了。

    所以劉健便跟鄧翰林一起談論了未來的這家公司的未來

    發展之路,應該從事具體那一方面的研究跟為以後的企業戰略尋找一條賺錢的路子。

    談未來,談戰略,都是劉健的長項。因為世界以後的潮流跟發展趨勢,都在劉健的腦海裡。未來的世界是一個視聽娛樂的時代,像那種中央處理器的那種芯片肯定有需求,但以鄧翰林他們現在的實力去搞那種項目,無異於螞蟻拉大象,結局很大可能是那種一輩子都不見得有出路的悲慘結局。

    現在的通用芯片有微處理器芯片,以及儲存處理器芯片,但對於實力還不夠強大的鄧翰林的團隊而言,無異於癡人說夢。有投入此行業,獻出一生的勇氣是絕佳的,但還必須考慮資本回報的意願。鄧翰林自己既然極力爭取公司按照硅谷的模式發展,並且要來了未來公司董事長的職務,自然是希望有一番作為的。

    於是劉健便依靠自己最佳的對大勢的把握,已經潮流的瞭解,向鄧翰林他們出主意,給他們規劃未來的藍圖。通用微處理芯片,以及儲存器芯片都競爭不過別人外國的公司。只能夠找一塊新的市場,從新打出一片天地出來。劉健都沒有一絲的猶豫,立馬想到了多媒體芯片,這樣一塊目前尚沒有任何競爭的空白市場。

    選擇多媒體芯片這一市場空白點,就可以迅速的切入半導體市場,同時利用自身的人才優勢專注於研發設計,並通過與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重要企業結成戰略聯盟,避開生產製造等需要巨額資本投入的環節迅速發展壯大。

    將製造,營銷,等環節全部外包,這樣可以拋開絕大部分束縛,將自身的優勢最大化的發揮出來。

    劉健對於半導體市場的把握,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的瞭解跟自信都給鄧翰林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鄧翰林甚至絕對劉健才是自己在華夏見過的最具氣質跟見識以及魄力的老總。當他後來得知天宇公司龐大產業時,基本只有仰望跟佩服了,更為自己找到天宇這樣合作的資本而感到幸運。

    由於早就跟國內有過聯繫跟接觸,鄧翰林的團隊也早有準備。一九九九年十月十四日,國慶觀典之後不到兩個禮拜,鄧翰林在京華中關村華夏網旁的一棟大樓裡,創辦了公司。由國家撥出專項資金二百萬美元,天宇控股也拿出了二百萬美元,鄧翰林獨自出資五十萬美元,公司註冊資金三千六百萬人民幣。以依照慣例公司增發10的股份給鄧翰林的科研團隊。

    在增發10的股份之後,天宇控股佔有公司40.4的股份,國資委也是一樣,由鄧翰林以及其團隊占股19.2的股份。鄧翰林原來美國創業的團隊有五十多人,但隨他一通回國不過幾個人,都是在美國留學碩士以上的學位的華人。

    在成立大會上,劉健對鄧翰林打趣說「這是華夏國人出資,卻由他這個美國人來掌舵。」

    鄧中翰卻義正言辭的說:「我不該叫美國人,我只是拿了美國的綠卡,但沒入美國籍,我隨時都準備回華夏來,我一直都在心裡對自己說——一個華夏人,回到自己的國家是早晚的事情。」

    劉健沒有想到鄧翰林是個真真的愛國主意人士,忙向他道歉,並且心裡對鄧翰林的評價又高了一等。

    令劉健沒有想到的是,後來的千尋搜索的董事長李子俊竟然接受了教育部朱部長的推薦,願意加入華夏谷歌,擔任eo一職。雖然李子俊的人品不怎麼樣,但那都是後來的形式使然,資本家逐利的本性使然。就搜索方面的技術而言還是不錯的,劉健相信在華夏谷歌這樣優良的企業文化下,況且李子俊又不用承擔什麼盈利的壓力,應當不至於作惡。

    而天宇公司在教育部承諾一億的投資也是一一兌現了。在投資天宇教育集團一千萬之後,公司一千六百萬之後,一億資金還剩下七千四百萬,都用於了名單當中其他人的創業。這時候政府拿出來的錢較少,沒人最多也沒有超過一百萬。

    有些人回國之後,發現政府的政策有些變化,當初許多的承諾都沒法兌現,並且他們多是技術方面的人才,對於商業而言並沒有太多的經驗。回國也只是受到愛國的感召。一旦發現一些困難,思想就搖擺了,況且國內的許多人際關係需要處理,這些專注於研究的人員那裡應付的來。

    那些動搖的人,第一反應便是回美國。但是這時候天宇公司出現了,給出了一大堆的優厚條件,留住了幾名it行業,電子工程,以及信息技術方面的人才,最終天宇公司拉到了7個人,劉健甚至專門給這七個人設立一個研究院,名字就叫天宇研究院,啟動資金五千萬人民幣。比起去年微軟搞的研究院也沒少多少錢,劉健更是把天宇研究院設在了微軟的研究院的對門。

    除了讓別人知道華夏有一個敢跟微軟叫板的公司之外,也是給別人看的。因為微軟研究院的那些頂級的研究人員基本上都是華裔的科學家,並且都是在行業領先的權威人士。他們回國也是抱著給國家做一點事的想法,但卻因為國內沒那麼好的待遇跟條件,他們只能又待在了外企,呆在微軟。劉健的這個舉動,只不過是想說明,在華夏國一樣一家像微軟那樣的公司,能夠給微軟公司給出的條件,微軟的所有待遇,天宇的研究院一樣能夠做到。讓那些在對面的科學家多一個選擇。v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