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大宋第一太子

《》章 節目錄 第152章 父子話科舉 文 / 九天楓

    中國的選官制度幾經波折,以前都是世家門閥掌握著整個國家從朝廷到地方的權力。

    如果皇帝的命令這些世家大豪不滿意的話,那麼這個政令就很難推行下去的。

    後來曹操的兒子曹丕篡漢稱帝,用九品中正制囊括了天下的英才,才是他的江山穩固。

    這個時候的士族的勢力還是很大的,其他途徑進來的官員根本就不能進而他們抗衡。

    但是這個時候的官制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寒門子弟也有了很大的仕途晉陞的方法。

    也就是說他們能夠入仕了,這樣他們才有資格拿到當官的通行證,這一點無疑是進步的。

    知道隋朝的時候開始有了開科舉取士這才進一步的為寒門子弟打開了一扇大門。

    唐朝的時候更加的規範,將科舉更是分為明經和進士兩科,這就給了那些寒門的讀書人以更大的空間。

    在武則天代唐稱帝的一段時間裡,更是開創了武舉這一科目,為那些習武的人進入仕途提供了便利。

    到了宋代科舉是更加的發展,這不還沒有舉行趙匡胤登基後的第一場科舉呢了吧。

    但是趙旭還是比較推崇這個科舉的,他雖然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他也是覺得這是一個創舉。

    首先隋唐創立的科舉制度,就是中國官員選拔的一個極大的頸部,是在中國官史上佔據一個很重要的地位的。

    在它沒有出現之前兩漢的察舉制度和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度是比較先進的選官制度了。

    但是科舉制度的出現就完爆這兩個制度了,為什麼?因為它相對來說是比較公平的。

    後世的一些寒門大學生,通過高考走向大學,不正是這一公平的體現嗎?這一點趙旭見的是很多的。

    從中國的發展上來講,科舉制度還是比較重要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科舉制度的出現、發展和演變,正是適應了中國當時的**主義中央集權的。

    當然了科舉制度也間接的促成了唐宋時期豐富燦爛的文化,想一想後世的那些什麼《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之類的不都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

    但是趙旭是更多的知道,科舉制度還有個很大的弊端,從長遠來看這就十分的嚴重了。

    這一制度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人才教育的全面發展,使大批知識分子醉心於科舉考試而弱化了對科學技術的研究。

    這一點對華夏的後來影響是極大的,直到很多年後也是沒有能夠改變。

    趙旭也十分想改變這種狀態,他現在也是有能力做些什麼了,這一點是他比較滿意的。

    但是他更加的直到現在還不是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眼前就是要解決的是科舉的科目問題。

    剛才他說的是科舉的長期弊端,那自然是有短期弊端的作為朝廷選拔官吏的最主要的途徑,它主要是看考生的文采了。

    這就有問題了,文采好不一定有德行,有能力。但從一篇文章根本無法從根本上看清一個人是如何的。

    這些選拔出來的官吏可是以後要到國家的基層去的,這要是選出來的人是也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可就完了。

    趙旭腦袋裡正在想著這些的時候,趙匡胤這邊忍不住的問了一句:

    「你說的考這些科目,到底是為什麼呀,自從有科舉以來也沒有考這麼多的東西,即使是唐朝也只有進士明經兩科的,你這麼做?」

    趙匡胤擔心這麼做會引起那些讀書人的不滿,一個不滿沒有事,如果都有意見就完蛋了。

    「父親,難道科舉制度剛出來的時候就有這麼進士和明經兩科嗎,那不過是後來才有的,現在我們進一步發展有什麼不對的嗎?我們只是順應時代的發展。」

    趙匡胤聽後,沒有說話,兒子說的也對,什麼都是不斷的發展的,科舉制度也是不例外的。

    以前並沒有科舉這一說法,後來的隋朝首開先河,創立了科舉制度,為讀書人,開闢了一條道路。

    後來唐王朝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制度。

    這些制度也當然就包括了的人才選拔制度,也就是隋煬帝的科舉制度。

    但是唐朝並不是只是簡單的繼承了他的這一制度,不然的話,那也太沒有新意了吧。

    唐朝為了證明自己和隋朝不同,對這個所謂的科舉做了進一步的完善,正是他們的這一舉措,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

    在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也不知道是哪一位皇帝的創舉,估計是李老二,也就是李世民。

    按照這個規定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可是有點多,要不是趙匡胤為了明年科舉的事情,專門看過這方面的書籍,他還真的是記不住的。

    趙匡胤隱約的記得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這林林總總的總共合五十多種。

    當然了這些只是在唐朝初年的時候實行過,後來很多的科目都是被取消了,再說了很多的東西都是沒有什麼大用的。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這也是常設的科目了。

    但是唐朝最為出名,也可以說是名氣最大的也就是進士科了。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

    你想一下很多的宰相都是進士出身,這就可以看出這個進士是有多重要了。

    一般來說明經重帖經、墨義的考察。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

    也就數說可以和默寫課文差不多了,所以說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了,很是簡單的。

    進士科得第很難,這個一定要有真才實學,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所以進士的含金量比這個明經的要大,誰讓人家考的時候就難呢?

    後世常說的頭甲三名,狀元、榜眼和探花也是在在這個時候確立的,但是在唐朝的時候並沒有出現榜眼這個詞語。

    考中第一名曰狀元,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其實也就是慶賀一下聯繫感情,為自己以後做鋪墊,混個同榜之誼。

    那為什麼又要成為探花呢,原來當時中進士的人要一起遊園慶祝叫探花宴。

    當然了還要中進士人中的美貌少年到名園摘花,去迎接狀元,被成為探花使。

    這些都是趙匡胤知道的,他不知道的是這個探花在宋朝的時候才成為頭甲的第三名的。

    不過在唐朝這些新進的進士參加過宴會以後,還要一起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這也是後世有名的「雁塔題名「。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就是要一個十分有名氣的人向上推薦你。

    因此,考生為了自己的前程,為了自己以後的陞官之路,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當然這個不僅可以向一些公卿推薦自己,也可以向禮部投自己的得意之作,這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給自己的的科舉之路帶來很大的幫助。

    當時唐朝著名的詩人王維曾經就向當時的公主投過自己的詩作也確實獲得了成功。

    但是趙匡胤還最反感這樣的人,很多欺世盜名之徒也憑藉著這個平台進入了官場。

    可想而知這樣的人,進入官場之後能夠有什麼作為呢,不用說了,也知道了。

    下面才是趙匡胤通知最為感興趣的的,因為在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

    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七百零二年。應武舉的考生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等。

    這樣選拔出來的人都是以後的軍中驍勇之將,這一點趙匡胤十分的滿意。

    但是他心裡卻不準備再次設置武舉了,他雖然欣賞這些武舉選拔出來的人才,但是他更害怕武將的實力再才膨脹。

    他正準備限制武將呢,還能再開武舉嗎,這不是自己跟自己找不自在嗎?

    「你說的也有道理,這科舉本來就是不斷的發展的,特別是唐朝更是將其細化了,你說說你想增加什麼吧,但是你說的一定要有道理?」

    趙匡胤深吸了一口氣:

    「因為我準備在建隆二年的時候,就準備開科取士,我們需要這些文人,所以我們必須想一個完全的辦法知道嗎?」

    「我要加的東西,當然是對我們大宋有利的,對百姓有利的,不然還要這些幹什麼,我們開科舉的目的不就是選拔有用的人才嗎?」

    趙旭一點也不奇怪趙匡胤也重開科舉,這是必然的,他需要大批的文人去地方任職,這些人只能是科舉。

    不然一時間還真的找不出來這多的人,科舉是最可行的辦法,趙匡胤看來又要有大舉動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