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大宋第一太子

《》章 節目錄 第90章 國號大宋 文 / 九天楓

    烝民,就是平民百姓,天下的眾生,庶民,是春秋戰國時代及之前歷代對「百姓」的稱謂,指的就是所有的人。

    上天既然省下所有的民眾,就一定要有官員來管理他們,不然這個世界豈不是亂了套了嗎?

    二帝,就是堯和舜,他們公天下的代表,都是因為禪讓才成為的天下的共主,,都是得益於禪讓制。

    三王,指禹、湯和文王,他們都是趁著天下大亂的時候,承繼的天命。才統一的天下。

    其極一也,主要說的是他們的最高的準備則是一模一樣的,殊途同歸!

    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天命有歸。這是用小皇帝的口吻說出來的。

    小皇帝自稱渺小的小子,其實到了這個份上皇帝什麼身份也沒有了。家中遭遇不幸。人心也都跑到趙匡胤那邊了,這就是上天的安排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呀!

    趙匡胤這個人呀本身就是不凡,擁有不凡的韜略,文成武就沒有人能夠能比得上。

    他輔佐我的太祖郭威這是上天的旨意,等到他幫助世宗的時候,已經是掌握這大權了。天下的人都是有感於他的恩德。

    現在我順應天意,利於萬民將江山社稷托付給了趙匡胤,我呀可以放下這一副重擔了。

    不得不說這個陶谷的文采是十分不錯的,一篇禪位詔書在他的手裡居然有話腐朽為神奇的效果,這樣趙匡胤的在不當皇帝那就是天理不容了。

    此時趙匡胤已經換上了皇帝的九龍泡黃袍,象徵著他是九五至尊的的服飾。

    接著宣徽使引趙匡胤坐上龍墀向著北面拜受了然後被宰相扶掖著升殿,先是東向,回到南向,即皇帝位。

    禮成大家都是三跪九叩的山呼萬歲,本來趙匡胤還想按照古禮,準備來個三請三辭的,也就是大臣們上表請趙匡胤登基,趙匡胤不答應,群臣再次勸諫,如此往返三次,接著皇帝才勉為其難的答應。

    可是被趙旭給拒絕了,這不是瞎折騰嗎,既然已經成了事實,還講究那麼多幹啥,那都是虛的,浪費時間,還不如一鼓作氣,直接坐上龍椅。

    趙匡胤做了皇帝以後,第一件事不大封功臣,也不是更改國建元,因為現在已經是夜晚了,改元建國不吉利。

    事實上的第一件事,是奉周主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遷到西京,奉養同時他們的一切的待遇都是維持原樣,只不過他們不能住在汴京了。

    大臣們鬆了一口氣,畢竟柴榮對他們還是不錯的,現在他們保不住柴榮的遺孀,他們有投降了別人,大家想想就臉紅了,以後時候還怎麼有臉去見柴榮呢?

    現在聽說新皇帝不但不殺舊朝的皇帝,反而讓他們享受原來的待遇,這是亙古沒有的,看來這個趙匡胤還是不錯的,大家都是很放心的。

    安置完柴榮的兒子和老婆之後,已經很晚了,趙匡胤宣佈退朝,一眾大臣都陸續回家了,趙匡胤一家子人當然是在皇宮住了下來,現在這是是他們的家了,再說趙府也已經化為灰燼了。

    「爹,明日就是改元建國的時候了,您想好國名叫什麼了嗎?趙旭還是不習慣叫他父皇。他也只是在眾人面前叫他父皇,私下的還是叫他爹,這樣顯得比較親近。」

    趙匡胤並不太在意這些個稱呼,於是也是任由自己的兒子這樣稱呼自己:

    「旭兒,既然你這樣問了,你有什麼想法嗎?」不知道是趙匡胤真的沒有準備還是有意的考考自己的兒子。

    「哈哈老爹你這是想考考我我吧,那麼我就說一說我的想法吧,但是如果不合您的心意,千萬別揍我就行了,嘿嘿。」

    「就你小子賊,說說說看吧!」趙匡胤還是在家裡一樣,並沒有擺什麼架子。

    國號,顧名思義即國家稱號,中國古代國號就是一個朝代名稱,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即確立國號,這對一個國家是十分的重要的,不然一個國家顯得就是名不正言不順。

    根據趙旭腦海裡面的回憶,這個國號的由來還真是十分的複雜,並不是胡亂取得有一定的講究的,細緻起來可以分為好幾類的

    根據皇帝自己發跡地的某種特產確定自己的國號。這個最為明顯的就是,現在中原王朝的宿敵契丹。

    契丹也被稱為大遼,遼在漢語中沒有什麼意思,但是在契丹語卻是精煉鋼鐵的意思。

    因耶律阿保機的發跡地產正是盛產這種精煉的鋼鐵,所以即用遼為國號,同時這些鋼鐵也給大遼帶來優良的兵器。

    開國皇帝當時所封爵名來確定國名定國號。

    王朝的開國皇帝有的可能生前就是他所取代國家的皇帝封的一個爵位,後來他當上了皇帝就用她以前的爵位來命名國號。

    比西漢,楚霸王項羽曾經封劉邦為漢王,後來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史稱西漢。三國時期的曹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後來晉為「魏王」,曹丕代漢後便稱「魏」。

    更為著名的還有唐朝,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叫李虎李虎,曾經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也是因為這個爵位。

    三、以建立者的姓氏為國號。這個最典型的即使南北朝時候的陳朝,開國皇帝為陳霸先,取得政權之後,就用自己的姓氏為國號。

    四、以發跡地名定國號。如夏朝,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此稱其政權為「夏」。

    「夏」地名,在今河南陽翟一帶。商朝,相傳商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

    後盤庚遷殷(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周朝,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

    秦朝,秦祖先封邑於秦(今天水隴西一帶),隨後以此為國號。嬴政統一六國後,仍以舊號命國。

    蜀,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就稱「蜀」。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理位置在東,也稱「東吳」。

    趙旭一口氣說了這麼多,趙匡胤也是聽了個大概,但是他也知道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他不知道自己的這個兒子怎知道這麼詳細:

    「你小子不要給我說這些,你就說說你心裡的想法吧。」趙旭忘記了自己的找個老爹的不通多少文墨,想一想他寫的哪一首半的詩歌。

    「欲出未出光辣達,千山萬山如火發。

    須臾走上天上來,趕卻流星趕卻月。」

    雖然很有魄力,極其的彰顯他的英雄氣概,但是從文學的角度這就是用五代的口語說出來的,更說明趙匡胤並不精通文墨。

    趙旭無奈的搖搖頭:「爹,我這是這樣想的,您既然是歸德軍節度使,那麼我的意思新的國家就叫宋,可好?」

    趙旭試探性的問自己的老爹,他也不確定會不會因為自己的到來,歷史會不會再來一次大的改變。

    歸德軍節的駐地就是在宋州,所以新的國號叫作宋也是有來歷的不是個黑戶。

    這也很符合歷史上定國號的一些例子,就是以地名定國名,總不能叫趙國吧,所以這個宋還是十分的不錯的。

    其實在趙旭說的前面,趙普他們已經給出了幾個國號,但是趙匡胤十分的不滿意,但是倉促之間也不能想到更好的,現在趙旭說的有理有據的,還是不錯的。

    「張德鈞,去派人去請匡義、趙普和苗訓過來,說朕有十分重要的事情商議,快去。」

    趙匡胤也是對這個宋是相當的滿意的,不過他還要聽聽其他人的意見,這不很快趙匡義和趙普、苗訓就來到,三人來到這裡首先是給趙匡胤行起了君臣大禮。

    「起來吧,不必多禮,來匡義、趙普苗先生過來坐。」趙匡胤熱情的招呼他們。趙旭也是和他們打了個招呼。

    儘管趙匡胤對他們的熱情不減,可是他們三人卻是沒有徹底的放開,反而顯得有點拘謹,這讓趙匡胤很是不好受,這難道就是所謂的孤家寡人嗎?

    不過趙匡胤很快就恢復了過來,等到他們都坐下之後,我這麼晚了叫你們來是為了國號一事的,剛才旭兒對我說了一個國號,我覺得還是不錯的,讓大家討論一下怎麼樣。

    老爹還是沒有徹底的完成從大臣到皇帝的轉變,不知不覺的用起了我這個稱呼,說起稱呼最搞笑的還是朱元璋。

    他總是喜歡說咱,這個咱是個地方的方言,也就是我的意思,這個朱元璋耽擱了皇帝之後還是沿用這個稱呼,於是他下旨,讓天下的人知道,只要他朱元璋說咱,就是皇帝自稱朕的意思。

    趙匡胤將趙旭的意見說了出來,還有趙旭自己說的那一番話,大家也是覺得宋這個國號是十分不錯的,大家也都是很滿意這個稱呼,決定以大宋為國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