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幸福遺落
那曾經走過的路口
我停了你卻走
我想摀住我的耳朵
聽不見你說
愛就在此刻
鬆手分手放手
……」
蘇晨所演唱的《自我催眠》,在一開口,便顯露了深厚的歌唱功底。%
歌聲低沉而又傷感,很多人都是不禁為之側目。
建安二十五年十月,曹丕稱帝,改元黃初,第二年四月,也就是半年以後,劉備稱帝,改元章武,那這個時候,孫權也可以跟著來啊,反正大漢沒了,那曹丕也當皇帝了嘛,劉備也當皇帝了嘛,那阿q都知道,和尚摸得,我摸不得,曹丕當得,我當不得,劉備當得,我當不得,他也可以當啊。再說了這個時候,大漢已經亡了啊,你不當皇帝你當什麼?你按照中國古人的觀點,你不是君就是臣嘛,沒有第三種道路,那你不稱帝,就只有稱臣。那麼此刻有兩個皇帝了,你向誰稱臣呢?孫權的選擇是向曹丕稱臣,也就是劉備稱帝的四個月以後,孫權向曹丕稱臣,再過三個月,孫權接受曹丕的封號,封為吳王,這是第一次,放棄了稱帝的機會。
第二次呢,是在黃武二年,也就是曹丕魏文帝黃初四年的四月,東吳的這些群臣向孫權勸進,說大王啊,咱可以當皇帝了吧,孫權說不當,我還是不稱帝。這個事兒呢,本來也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慣例。就是這些人他要稱公、要稱王、要稱帝,是要讓一讓的,比方說曹操當魏公的時候,其實是很想當的,大家說你也應該當,他說我不敢當,只有周公才能當,我怎麼能跟周公比呢?不好意思啊,他要讓三回。劉備稱帝的時候也是,哎呀。這個我不能當。他也要讓一讓,諸葛亮還要勸進一下。可是孫權這回是真不當啊,他為什麼不當呢?他要有一個說法是不是,他的說法是。哎呀。你們看看。大漢王朝現在成了這副樣子,衰落到這個樣子了,我作為漢臣。不能為王朝盡心盡力,已經非常慚愧了,哎呀,我哪有心思當什麼皇帝呢?相信嗎,大家,鬼都不信。所以他的群臣就認為他是作秀了,就繼續勸進,孫權也知道那個話沒人相信,就說點實在的,他就說我跟你們說句實話吧,他說上一回我本來是可以稱帝的,我為什麼要向曹丕稱臣呢?大家想想當時是什麼樣的情況,是劉備在四月份稱帝以後,六月份,他就帶著軍隊打過來了,這個時候寡人(他不是還沒稱帝嗎,當然稱寡人),那個時候寡人也聽說北方願意支持我們一把,寡人也知道,那魏文帝曹丕他沒安好心,他說是支持我,其實是要挾我們,意思說我們要不聽他的,他一塊打,那劉玄德他從西邊發兵,那魏文帝他從北邊發兵,那寡人不就受不了了嗎,那寡人就只好忍氣吞聲,向他魏文帝稱了個臣,但是大家看看我現在,不是跟他都翻臉了嗎。這個話一半是實話,但是他只能解釋上一次不稱帝,他不能解釋下一次為什麼不稱帝,所以我們來看一下時間表,我這裡列了個一時間表,大家一看這個時間表,就知道孫權是怎麼回事。黃初元年十月,曹丕稱帝,黃初二年四月,劉備稱帝,同年七月,劉備伐吳,八月孫權向曹魏稱臣。這很清楚,他就是怕劉備打他,他要求援。那麼到了第二年,就是黃初三年的六月,陸遜在夷陵大敗劉備,大敗劉備這不就翻過來了嗎?翻過來以後,孫權就對曹丕的態度就不那麼恭敬了,一不恭敬,曹丕一發脾氣,九月份,就派三路大軍伐吳。於是,十一月份,孫權改元黃武,臨江據守,就是跟曹丕翻臉了,然後到黃初四年四月,劉備病逝,同時,群臣向孫權勸進,說你這時候可以當皇帝了。曹魏那邊我們臉都翻了,劉備那邊反正他打敗了又死了,那你就可以當皇帝了,你為什麼不當呢?道理很簡單,以前是只跟劉備翻臉,沒跟曹魏翻臉,尚且不敢稱帝,現在兩家都翻臉了,他還敢嗎?他更不敢了,他更不安全了。實際上孫權這一生,前半生是一直沒有安全感,這是他這個政權最大的一個問題,沒有安全感。孫權在接受曹丕吳王封號之前,給群臣下了一道命令,這道命令值得注意,在這道命令裡面,孫權說了八個字,存不忘亡,安必慮危。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居安思危的意思,他一再提醒他的將領們,據說你們現在出門身上都不帶刀劍,不帶隨從,這是不可以的。
他夾在曹魏和蜀漢之間,他總覺得自己危險,但是這兩家,他又不能不翻臉,那他怎麼辦呢?他的辦法是又翻臉,又不把臉翻到底,他又兩邊再勾兌一下,你去看一看,孫權跟曹丕翻臉了以後,他改元改的那個年號叫什麼——黃武,黃武是什麼呢?就是曹丕的黃初加劉備的章武,在曹魏和蜀漢的年號裡面各取一個字,合起來叫黃武,好玩嗎這個,由此我們就知道孫權的道路是什麼樣子。翦伯贊先生對曹操有一句評價,堪稱妙語,翦先生怎麼說呢?翦先生說,曹操是一個把皇袍當襯衣穿的人,他明明已經實際上是皇帝了,他就是不把皇袍穿在外面,他外面要穿一件丞相的衣服,把皇袍當襯衣穿。那麼根據翦先生這個說法呢,我也可以來說劉備和孫權,劉備是什麼人呢?劉備是把襯衣當皇袍穿的人,他本來沒有皇袍,他只有一件襯衣,他看見曹丕把外面的袍子一脫,把皇袍露出來了,然後他說你看這個就是我的皇袍,直接就稱帝了。那麼孫權是什麼人呢?孫權也是把襯衣當皇袍穿的人,他也沒有皇袍。他也只有一件襯衣,但是他同樣把這個襯衣做成了皇袍,但是反過來穿,他把裡子當面子穿,孫權是這樣的人。所以陳壽說他有勾踐之奇,就是這個人很像勾踐,這個也是對的。那我們下面就來看看孫權怎麼個把皇袍反過來穿,他怎麼個像勾踐。
孫權像勾踐,我認為可以總結為四句話,第一。沉得住氣。晉代人有一個叫傅玄的。曾經對孫策和孫權兄弟兩個有一個評價,他說孫策這個人的特點是什麼呢?明果獨斷,勇蓋天下。敢作敢為,什麼都不怕。孫權的特點是什麼呢?乘間伺隙。兵不妄動。就是孫權從來不輕易用兵。他總是找空子,或者曹操那兒出了空子,或者劉備這兒有空子鑽。他就動他一下,故戰少敗而江東安。基本上孫權是不打什麼敗仗的,這打不贏的話,他要打個平手,那麼最典型的一個案例,就是赤壁之戰,赤壁之戰的關鍵是孫劉聯盟,如果孫劉不聯盟,赤壁就是另一個結果,孫劉聯盟是誰促成的呢?一般的讀《三國演義》的人說是諸葛亮促成的,一般讀《三國誌》的人會說的魯肅促成的,其實現在可以這麼說了,真正決策人是孫權。因為大家想一想,劉備兵敗當陽,逃到夏口,已經是驚弓之鳥,手上關羽一萬人,劉琦一萬人,加起來兩萬人,根本抵擋不住曹操的進攻,這個時候劉備只有一條出路,就是和孫權聯盟。但是這個聯盟能不能成,不由他劉備說了算,劉備要能說了算,一下就聯了,得人家說了算,人家是強者,你是強弱聯盟,那麼孫權這邊誰說了算,魯肅說了不算,周瑜說了也不算,孫權說了才算。而且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孫權早就想這麼幹了,就是在魯肅、周瑜、諸葛亮勸他之前,孫權其實已經有了主張。大家回想一下,周瑜晚上去見孫權,孫權是怎麼說的?孫權摸著周瑜的背說,公瑾啊,這個事情我們這邊已經討論過好多回了,子布(就是張昭),子布他們的那些意見讓我很失望,只有公瑾和這個子敬(也就是魯肅),你們兩位說的意見和孤想的一模一樣,公瑾要五萬精兵,一時半會兒做不到,告訴你,孤已經給你準備好了三萬精兵,而且戰船、武器、裝備、軍糧全部都準備好了,馬上就可以出發。什麼意思呢,早就準備好了,他早就想幹這一仗了,可是他就是不說,他裝成沒有主意,好像所有的建議都是別人提出來的,都是別人要他這樣做的,他好像沒有主張,其實不是,孫權那時侯二十六歲啊,到處徵求意見。先開會張昭說投降,孫權不吭氣,魯肅說不能投降,嗯,對,魯肅說了他還不算,要聽諸葛亮說,諸葛亮說了還不算,還聽周瑜說,好像都是聽別人說,其實他很清楚,這樣一個重大的決策,一定要讓人家先說,因為這不是一個人搞得掂的事。他們不是提了這個建議嗎?孤不是同意嗎?你們干。你們的建議嘛,不是你們主張聯盟,你們主張打曹操嗎?你們去聯盟,你們去打啊。如果孫權一開始就把這個態度表示出來,大家心裡頭嘀咕怎麼辦,大家口頭同意,心裡面不同意,他能好好幹活嗎?所以說這真是叫做會當領導啊。
第二呢,變得了臉。這個孫權前半生你去看去,不知道變了多少回臉,他和劉備原來是盟軍、盟友,親密無間,還把妹妹嫁給他,嫁了沒多久,他就去打人家去了,他和曹操本來是翻了臉的,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拔出刀來,我與老賊勢不兩立,後來又重新通婚姻了。他是聯劉又襲劉,降曹又背曹,曹操來勢洶洶,進攻的時候,他抵抗;赤壁之戰以後,曹操攻勢銳減,他投降;關羽在襄樊威震華夏,聲名大震的時候,他去偷襲;等到劉備兵敗夷陵的時候,他派一個使節求和去了。他真像古龍小說裡面的那些人,總是在一個意想不到的時候,從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出了意想不到的一招,弄得曹劉兩方暈頭轉向,不知道他要幹什麼,這是什麼呢?這也是懂政治。敵我友,敵我友,誰是敵,曹魏是敵,誰是友,劉備是友,問題在於曹魏這個敵是常常得罪不起的,而劉備這個友他常常又是靠不住的。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只好洗牌嘛。反正看著你們兩家,誰要是這家大起來以後,我就聯合那一家,看著曹操這邊大起來了,劉備撐不住了,趕快聯合劉備,後來劉備拿下了荊州,又拿下了益州,拿下了漢中,看著劉備大起來了。他聯合曹操。他反正不讓你另外兩家,這個度不讓你過度,他就像一個砝碼,或者像一個秤上的秤砣。他根據情況。他移過來移過去。
而且呢。他還彎得下腰。因為你要變臉,你不可能變得都是凶臉,還要變笑臉有時候。這個時候你就要彎得下腰,比方說像曹魏俯首稱臣,這就是彎腰嘛。這個事情很多人都是不以為然的,包括他自己的人,也包括後代的一些評論,都認為孫權,在這個時候向曹丕稱臣是失節,應該堅持說我就是大漢的臣子,絕對不向你這個篡漢的曹賊稱臣,很多人都是這樣批評孫權的,其實這是書獃子的話。比方說有人就說,「取義不辱」這是匹夫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比方說伯夷叔齊,多有骨氣啊,比方說魯仲連義不帝秦啊,多有骨氣啊,你堂堂一國之君,怎麼能這樣沒有骨氣呢?這個話是不懂政治,作為個人,完全可以學習伯夷、叔齊、魯仲連,你個人行為沒關係,你儘管學習他們,你儘管有骨氣,你儘管去餓死,我們崇敬你。但是作為一個領導人,他不能這樣想問題,他要想天下大事,想長遠利益,這一點連諸葛亮都是這樣的。孫權稱帝,孫權這邊派人到蜀漢去,說二帝並尊,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承認你蜀漢皇帝劉禪是皇帝,你們也承認我們孫權是皇帝,一個天下兩個皇帝,當然我們都不承認曹魏啊,就不承認他,一個天下兩個皇帝,行不行?蜀漢的群臣說那怎麼行啊,天無而日,人無二君,這天底下就是一個皇帝,就是我們劉禪,別人都不能是皇帝。諸葛亮說還是承認吧,諸葛亮說我們不能跟東吳翻臉,我們需要它,而且諸葛亮說了非常精彩的八個字,諸葛亮這八個字是「應權通變,弘思遠益。」「應權」是什麼呢?審時度勢,「通變」是什麼呢?因時制宜,「弘思」是什麼呢?深謀遠慮,「遠益」是什麼呢?考慮國家人民的長遠利益,不要為一時一地一刻的面子,去吹自己什麼「取義不辱」,諸葛亮說不要為匹夫之憤,所以有諸葛亮這句話墊底,我看那些憤怒的匹夫是可以休息了。
但是呢,政治雖然需要妥協,但還是要有底線。孫權其實是守住了底線的,比方說曹魏多次要他送兒子去做人質,那他不送,而且呢他還公開表明,我的臣服你是假的,這點非常有意思。他去稱臣的時候派了一個使節叫趙咨,趙咨去了以後呢,曹丕就問他了,說你們吳王是個什麼樣的人啊?趙咨說,聰明仁智雄略之主。曹丕說,有這麼好嗎?你給我說說,此話怎講?趙咨說,納魯肅於凡品,魯肅本來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他把魯肅發現了,這叫做「聰」;他發現了呂蒙,從這個行伍當中把呂蒙提拔起來,這叫做「明」;他逮住了於禁,不殺於禁送回來,這叫做「仁」;取荊州兵不血刃,這叫做「智」,聰、明、仁、智,一個字一個字做解釋。最後雄略兩個字的解釋最妙,趙咨說,據三州虎勢天下是其雄也,屈身陛下,是其略也。話說的很清楚,我們吳王骨子裡面是虎勢天下的,現在迫不得已,忽悠忽悠你老人家,屈身一下吧。這叫做什麼?這叫做抬得起頭,就是他彎得下腰,他也抬得起頭,甚至他在彎腰的時候,他的頭是抬著的,就是他表示卑屈的時候,他不是這樣鞠躬,他是,呵呵,把頭抬著的。所以我說他是卑躬不屈膝,屈膝不投降,棄名不棄實,賣藝不賣身。還是這個趙咨,魏文帝曹丕又跟他聊天,魏文帝我們知道,是個有學問的人,他是詩人,他又是理論家,寫了《典論》這樣的學術著作,那是劃時代的,所以他就趁著喝醉酒,就問趙咨,你們吳王也讀點書,做點學問嗎?趙咨說,我們吳王很喜歡讀書,博覽群書,不過我們吳王考慮的是天下大事,率領的是百萬雄師,所以他讀書呢,抓要領,不會一個字一個字摳著去挑什麼小毛病的,做什麼尋章摘句的那些書獃子的活兒,我們吳王不做。那曹丕說,那你看朕可以伐吳嗎?討伐你們吳國嗎?趙咨說,陛下想討伐當然有陛下的力量,不過我們吳國要防禦,也有防禦的能力。那曹丕說,那你們害怕我們大魏嗎?趙咨說這什麼話,長江漢水京城湯池,百萬雄師同心同德,我們為什麼要怕你們。曹丕想,這問不住啊,最後問他一個問題說,趙咨啊,像你這樣的人才在你們那兒到底有多少?跟朕說說。趙咨說,哎呀,比臣聰明百倍的也就是**十吧,像臣這樣的嘛,車載斗量,數都數不清楚。當然了,如果就是這樣鬥鬥嘴皮子,也就是爭了個面子,但是由於孫權沉得住氣、變得了臉、彎得下腰、抬得起頭,終於成功。
就是孫權他很清楚他自己是一個什麼人,他知道自己首先得是個守成之君,然後才是一個開創之君,他知道自己在那樣的一個條件下,只能先識時務,然後才能成俊傑,他也知道自己必須先裝孫子,然後才能當霸王。所以孫權是具有領袖素質的,孫權也是具有個人魅力的,但是作為一個集團的領袖,僅僅有個人魅力是不夠的,袁紹其實也是有個人魅力的,要不然袁紹怎麼吸引了那麼多人才,但是袁紹失敗歸根結底一個原因,原因之一是他不會用人,一個田豐,一個沮授,那麼好的人才,關的關,殺的殺,貶的貶,那麼孫權能夠成功,除了他有領袖素質,除了他有個人魅力以外,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會用人,那麼孫權又怎樣會用人,孫權用人的特點不同於曹操、劉備、諸葛亮的又在哪裡呢?請看下集——情天恨海。(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