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網游動漫 > 小人物的英傑傳

第五卷 皇朝落日 105.這真是一串讓人目不暇接的表演啊 文 / 服部正成

    李書實這邊忙著雞飛狗跳的進行搬遷前的最後準備這種事情咱們先按下不表,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繼續說西北的戰事,更準確的說是因為西北戰事而引發的一連串讓人瞠目結舌的故事。

    前面說到西北缺人,缺人缺到了什麼程度呢?[.]

    原本大漢用來征伐四夷平定內亂的部隊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其一是來自中央的北軍,其二是各個州刺史麾下的部隊,其三便是少數民族的僱傭軍。

    現在并州刺史的部隊已經被鮮卑人打的是七零八落,而益州刺史正在對付益州境內層出不窮的自稱為黃巾軍繼承者的叛亂分子,眼瞅著是派不上用場。

    至於那些異族僱傭軍,南邊的丹陽距離西北實在是太過遙遠。即使以劉備的腳力從東北跑到西南也是花了三十餘年,所以等到丹陽兵趕到西北,估計長安都已經可以宣佈改旗易幟了。

    而西南被譽為「可以和羌人正面交戰」的板楯蠻們則因為和當地太守的矛盾以及某些流言而同樣變得蠢蠢欲動起來,估計如果征發他們到西北的話,大概半路上就會先將益州的土地鬧騰的天翻地覆。所以眼瞅著可以用來彌補兵力缺口的就只剩下來自大漢東北方的烏丸人。

    當然,朝中還有人提議朝廷高薪聘請草原上已經被打得四分五裂的鮮卑人作為新的僱傭軍品種加入到此次平定西北之亂的戰鬥。

    只不過這項提議很快便被朝廷集體否決掉了,畢竟比起已經與大漢合作了數百年的烏丸人相比,鮮卑人和大漢之間顯然大多數時間都是戰爭,而且大多數朝廷的官員都認為比起已經被大漢文化同化了很多的烏丸人,鮮卑人顯然更加狡詐,為了實利完全可以罔顧信義。

    雖說大漢最為出名的四支僱傭軍一支已經叛變(湟中義從),一支正在搖擺(板楯蠻),另外一支也在猶豫(烏丸義從),還有一支也在蠢蠢欲動(丹楊山越),但是只要他們還沒有付諸於行動,那麼他們的信用就還足以保證。再說雁門之戰中烏丸人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於是,為了表示對這件事的重視,朝廷派出了當朝太尉張溫前往幽州處理此事。

    有仗打,打完還有豐厚的賞賜,對於烏丸人而言,這顯然是相當划算的買賣,所以張溫的此次東北之行可以說在開始階段那真的是一帆風順。但就在他眼看著即將完成任務帶著部隊離開的時候,倒霉悲催的大漢帝國終於再一次倒在了又一個深坑之中。

    「太尉大人,純自幼就出生在邊地,自問自己所經歷之戰事並不少於任何人,而且在討伐黃巾叛亂的戰鬥中也多有功勞,有足夠的經歷和能力以及武藝駕馭那些桀驁的烏丸人。請太尉大人好好考慮考慮,在下定不負陛下期望,在涼州為陛下建功立業。」

    李書實的故事影響到了很多人,或許在很多人的眼中,他都成為了一出大漢版的勵志題材影片——幾乎沒什麼背景的出身,甚至還曾一度「誤入歧途」,但是最終卻卻為大漢邊塞上一名熠熠生輝的「將星」同時在太守任上做的不錯,堪稱一位「良吏」。

    「給我一個支點,我也有能力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功績」,這或許已經成為不少人的座右銘。

    而現在,作為中山相的張純,就在身體力行的見證著這一段激勵人心的話語。

    在烏丸校尉公綦稠和幽州刺史劉虞的幫助下,來到幽州徵募僱傭軍的張溫很快便得到了三千烏丸精兵。這些士兵都是長與征戰的老兵,雖然只有三千之數,但是只要使用得當,就足以在戰場上起到扭轉戰局的作用。對於這樣的成績,張溫那是非常的開心。

    不過能力越大脾氣自然也就越大,這樣一支強軍如果沒有一名強力的統帥統領的話,那麼很容易便發生很多軍紀上的問題,所以統帥的選擇是一件要慎之又慎的事情。

    理所當然的,知道事情的利害的張溫自然不會出現這樣的低級失誤。

    考慮到這些烏丸人都來自幽州,所以張溫自然傾向於選擇一位幽州人來擔任他們的主官,這不不論溝通還是風俗習慣,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這也是經過足夠多的歷史經驗教訓得來的結果。其中滿滿的黑歷史讓張溫覺得耿鄙的所作所為和那些黑歷史比起來都算不得什麼了。

    不過張溫來自南陽,也沒有在幽州做過縣令、太守這樣的官職,所以對幽州人物並不熟知,而陶謙倒是曾做過幽州刺史,但那也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他所熟悉的人才不是避世不出就是已經另有高就再不就是英年早逝,而年輕一輩他也完全兩眼一抹黑。

    基於這種情況,張溫將這件事情拜託給了公綦稠和劉虞兩人,希望比較熟悉幽州俊傑的兩人能夠推薦一些人才,比起來自京城的張溫,這兩個人顯然應該更加勝任這一任務。

    只是張溫沒有想到的是,這樣一番好意最後卻演變成了一場麻煩,其影響力甚至到了董卓上台,不,或者說一直到袁紹統一北方才算是徹底完結。

    作為烏丸校尉的公綦稠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軍人,而且這次又是推薦領兵前往西北的援軍主將,所以他自然更加傾向於在那些年輕的軍官之中尋找,並最終選擇了當時任騎都尉的遼西令支人,李書實的老朋友,劉備的師兄,在異族當中頗具威名的公孫瓚。

    公孫瓚是個猛將,從當年身為涿縣縣令便領著自己的私兵和縣內豪強聯軍與張角的義軍一起北上支援漁陽、廣陽郡抵抗異族入侵的事情就能夠看得出來,這是一位勇敢的傢伙。而他在幽州這些年,與異族作戰大大小小近百次,雖然經常跟隨他的士兵十不存五,但是卻能給予他的敵人更大的損失,幽州附近的胡人都將之稱為「公孫瘋子」,甚至有好事者將其與西北的那位同樣習慣面對面衝鋒導致士卒戰損率超高的董卓相提並論,號為「西狂東瘋」。

    對於公綦稠所提的這個人選,張溫覺得聽上去就很不錯。雖然張溫和董卓的關係並不算有多麼的好,甚至可以說董卓有些瞧不起他,但是他還是認可董卓在軍事方面的才華。而如今聽說了一位風格與董卓十分相似的人物,張溫自然潛意識就已經將其確定為援軍的主將。

    只不過對於這個人選,劉虞卻有著不同的意見。

    嗯,就好像歷史上作為幽州最高長官的劉虞和最高軍事指揮官的公孫瓚之間所爆發的路線之爭一樣,現在雖然兩個人之間沒什麼直接的隸屬關係,但是信奉懷柔政策的劉虞與信奉鐵腕政策甚至是○光政策的公孫瓚之間能夠相互對的上眼那就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當然,因為兩個人之間都是以為了大漢的利益這一先決條件為出發點,所以雖然雙方之間對於對方的所作所為頗有微詞,但是倒也並沒有像後來那樣勢同水火,甚至對於現在的二人來說,雙方見面或許還會互相點點頭,微笑著互相道聲好。

    所以說權力這個東西真的是很可怕啊,哪怕是再大的容忍都能腐蝕成刻骨的仇恨。

    雖然兩個人暫時不會因為意見不合而鬧成臉紅脖子粗,甚至劉虞也承認公孫瓚在軍事方面的才華而公孫瓚也承認劉虞在治政上的成績,但是涉及到了此次出征西北,劉虞覺得涼州已經經歷了耿鄙之亂,現在最需要的並非純軍事上的勝利,而是剿撫並舉。而公孫瓚雖然在「剿」上做的也算得上無可挑剔,但是在「撫」這個字上那就基本上除了威壓就只剩下強硬的威壓。

    但是直接反駁公綦稠的提案不但得罪了那位烏丸校尉,而且也交惡了公孫瓚這顆冉冉升起的將星,政治智慧高超的劉虞當然不會犯下這樣的錯誤,於是他將消息通過身在漁陽賦閒的張舉透露給了正在中山做國相的族人張純,讓他自己到張溫這裡來爭取主將的職位。

    當然,這麼做的劉虞並不是為了反對公孫瓚而選擇了張純,而是他確實覺得張純比公孫瓚要合適的多。

    就好像張純自己介紹的那樣,張家也算得上幽州大豪,在邊地上沒少和異族人交手,張純統兵的經驗也並不算差。最關鍵的是,張純能文能武,上馬能打仗,下馬能治政。所以在劉虞的眼中,張純顯然比只會作戰的純武夫公孫瓚要更加的適合。

    可惜,張溫或許是一隻m吧,對於主動跑來的「本家」張純怎麼也看不上,卻偏偏對和董卓一樣沒給自己什麼好臉色的公孫瓚讚賞有加併力排眾議選擇了公孫瓚。

    於是,自視甚高卻在張溫這裡倍受打擊的張純在同族的張舉的攛掇下,徹底黑化了。

    順便說一句,張舉曾經做過泰山太守,也算得上是個能文能武的傢伙,雖然比不過張純,但是有著自知之明的他也願意作為張純的副將搏上一把,總好過在家中無所事事。而張溫拒絕了張純,也就同樣拒絕了張舉,所以自然不會給張溫說什麼好話。

    當然,原本僅僅只是一支豪強反叛的話也沒什麼問題,正好給公孫瓚和那三千烏丸義從作為出發前的開胃小菜,磨合磨合將軍和士兵之間的配合,最多多給那些烏丸人一些財物就好。

    只是或許公孫瓚平日裡的所作所為過於強勢,或許因為張家與烏丸人有著很密切的關係,反正那些原本已經談妥價格的烏丸義從們大部分都成了「不義」之士。

    當然,公孫瓚寧願相信這是因為一個流言的產生——所謂此次選將活動的「真相大揭秘」。

    什麼公孫瓚向烏丸校尉公綦稠行賄多多少錢,什麼正直公正的劉虞刺史表示自己不願意同流合污並舉薦了張純,什麼外來的京官被蒙蔽,什麼正直公正的劉虞被惱羞成怒的公孫瓚威脅,什麼什麼公孫瓚十惡不赦罪該萬死等等諸如此類的言論甚囂塵上。

    雖然無論是公綦稠還是劉虞乃至於張溫都表示了對公孫瓚沒有做過那些壞事,不過劉虞暗自將消息透露給張純的這一舉動還是曝光了。只不過在張溫看來這樣的舉動不過是為國分憂的一種表現罷了,可是在公孫瓚的眼中,那就顯然不是什麼好事情了。

    於是,原本打算從幽州調兵的張溫,最後卻不得不讓請求朝廷往幽冀方向增派人馬。

    ps:還好趕上了的第二更。

    ps2:qq群在作者相關裡,有興趣的童鞋歡迎加入的說。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