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傲世三國之縱橫

第三卷 大鵬同風起,扶搖九萬里 第六章 遼東烽火照甘泉,薊北亭障接燕然(二) 文 / 黃河大鯉魚

    更新時間:2012-11-29

    在這三天裡,公孫瓚一直在不停的加強防守,尤其是加強了對弓箭的防禦。東夷民族一直是以善於製作弓箭而著稱於世的,夷字最初就是一個人操弓的象形文字,漢朝數百年間,東夷各個部落最重要的進貢物品就是良弓,甚至連公孫瓚帶領的這支軍隊中就裝備了很多由東夷民族進貢的長弓。

    對付長弓最好的辦法一個是拉長對方的射擊距離,還有一個就是各種各樣的盾牌,由於對方需要讀過寬闊的馬砦水才能進攻到自己,所以只需要多製作一些巨盾,另外防備對方從馬砦水的上游繞過馬砦水,從上游的北岸向自己發動進攻。

    在這三天中,大韓帝國的軍隊一直謹守約定,沒有對公孫瓚的防線進行攻擊,但是在這幾天中仍然不停地有軍隊從後方增援過來,進入大營之中,雖然也有軍隊從大營中離開,向東面而去,但是駐紮在大營中的軍隊始終保持在十萬人以上。

    那些離開大營向東而去的軍隊曾經一度讓公孫瓚十分的擔心,但是很快就有斥候送來信息,那些軍隊向東翻過了樂浪郡東部邊境的蓋馬大山和單單大領,目的是進攻更東面的沃沮以及濊貊。

    這個消息讓公孫瓚暫時鬆了一口氣,但是很快就產生了更大的擔心,一旦沃沮和濊貊被大韓帝國征服,隔在大韓帝國和大漢帝國之間的將只有高句麗,而如果大韓帝國征服了高句麗,實力將再次暴漲,甚至憑借幽州一州之地都很難和對方對抗。

    不過那些問題都是日後的問題,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如何抵擋對面的十幾萬大軍。

    大韓帝國信使走後的第四天,清晨,一排排的投石車被推到了馬砦水的南岸,對準了公孫瓚在北岸建設的防線。

    迎著早上耀眼的光輝,一顆顆巨大的石塊帶著破空的呼嘯之聲,落在了北岸的防禦工事上。

    這些投石車發射的石塊落點十分整齊,排成了一條整齊的直線,雖然沒有直接命中公孫瓚在岸邊用木材建造的工事,但是仍然給防線給後面的士兵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如果投石車直接命中這些簡陋的工事,恐怕能將這些工事直接摧毀。

    公孫瓚的擔心很快就變成了現實。在第一輪射擊之後,公孫瓚看到對面的士兵開始對投石車進行了調整,在調整過後,很快就進行了第二次的發射。

    這一次石塊整齊的落在了防禦工事的前面,雖然仍舊沒有直接命中,但是距離工事的距離更近了。

    公孫瓚的心中更加擔心了。

    在這次射擊之後,對方又一次的對投石車進行了調整,這一次調整過後,投石車投擲出的石塊準確的落在了木質的工事之上,被命中的工事到處都出現了坍塌。

    這一次不用調整,對方的投石車很快就開始了新一輪的射擊。

    連續十輪的射擊之後,公孫瓚辛苦搭建起來的防線已經變成了一片廢墟。然後公孫瓚看到河岸上的投石車又被推回了大營,而又從大營中推出了一種奇怪的器械。

    在馬砦水的南岸,這種器械被士兵操縱著展開,經過士兵的一番操作固定,很快就變成了一座座長度達到四丈的簡易木質橋樑。

    當然,四丈的長度還不足以越過馬砦水,公孫瓚只見對面的士兵又將一艘艘的木排推進了水中,一些士兵脫光了衣服跳進水中將這些木排通過鐵錨固定在水中,然後之前展開的木橋剛好從馬砦水的南岸搭到了這些木排之上。

    緊接著第二批的木排也被推進了水中,在之後是第二批的木橋,一上午的功夫,這道浮橋幾乎就要搭到了馬砦水的北岸。

    公孫瓚深知一旦對方的浮橋搭建到北岸,自己唯一可以依靠的河流防線就將完全失去作用,可是由於對方之前一直在己方的弓箭射程之外,公孫瓚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就在浮橋將要搭建到漢軍弓箭兵的射程之內的時候,對面的岸邊又出現了兩排的弩車。這些弩車射出的弩箭準確的落在了漢軍的弓箭兵陣地,逼迫得漢軍的弓箭兵只能無奈的繼續後撤。

    公孫瓚被氣得捶胸頓足,但是卻無能為力改變這種被動挨打的情況,只能做出了當時的條件下最正確的決定——將防守在馬砦水北岸的士兵全部集中在西安平城中,憑借堅固的城牆和對方周旋。

    由於公孫瓚放棄了馬砦水的防線,大韓帝國的軍隊很快就越過了馬砦水,來到了安平城下。

    這一次大韓帝國的皇帝陛下依然送來了勸降書,不過不是通過信使送進的安平城,勸降書的內容也變得非常簡單,只有四個字:「是戰是降」。

    公孫瓚的回信依然十分簡短,只有一個字:「戰!」

    於是大韓帝國的軍隊沒有再做停留,一方面在城下按紮營寨,一方面就將投石車佈置在了城下向著城牆開始射擊!

    安平城只是一座普通的縣城,城牆都是夯土所建,外面並沒有包裹磚石。在這一段時間裡公孫瓚只是將城牆坍塌的部分進行了修補,城牆的防禦能力並沒有明顯的改善。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不可能抵擋對方的投石車說投射出的石塊。

    石塊砸在城牆上,使得城牆上的夯土一塊塊的掉落,城牆上很快就出現了一個個的缺口,公孫瓚只能帶領士兵冒著對方隨時可能落下的石塊修補城牆。

    第一天的時間,城牆就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照這個進度下去,最多三天城牆就將被徹底摧毀。

    當天晚上,趁著天色陰沉,沒有月光,公孫瓚帶領著自己的五百親兵精騎偷偷的離開了安平縣城,準備偷襲大韓帝國的大營。

    可是軍隊剛剛離開城池,守在城門外的斥候就發出了警報,一直在軍營內執行戰備任務的兩千名騎兵立即衝出了軍營,向著公孫瓚的五百精騎衝過來。

    面對著偷襲反被伏擊的情況,公孫瓚沒有絲毫的猶豫,帶領著手下的精騎毅然的向前衝了過去。

    在兩軍相交的一瞬間,血肉橫飛,殘肢亂竄。

    公孫瓚的武藝其實說不上高明,在人數遠多於己方的情況下,公孫瓚左支右擋,十分的狼狽。

    好在他手下的這些親兵精騎都是百戰老兵,單兵素質遠高於對面的大韓帝國的士兵,這才在人數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依然穩定住了局面。

    不過此時得到警報的大韓帝國大營已經亮起了沖天的火光,大營內的士兵已經開始起床備戰。

    看到又有新的士兵離開了大營,公孫瓚只能無奈的掉頭返回安平城中。甚至在損失了兩百名騎兵的情況下才把後面一直緊緊糾纏住自己的追兵給甩掉。

    第二天,大韓帝國的軍隊沒有繼續攻城,他們甚至還故意放進了一名從後方前來報信的信使進入西安平縣城。

    這名信使給公孫瓚帶來了一個讓他幾近崩潰的消息,大韓帝國的水軍繞過遼東半島,從遼水北上,如今已經圍困了遼東郡的郡治襄平縣。

    雖然這只水軍的人數並不多,但是公孫瓚將遼東郡的主力也都帶在了身邊,襄平縣內的守軍也只有兩千多人。一旦襄平縣失守,公孫瓚將失去在遼東的立足之地。

    在公孫瓚擔任遼東太守之後,為了準備和周圍異族的戰爭,公孫瓚就開始徵調遼東郡全郡以及附近的玄菟郡、遼東屬國和樂浪郡的糧草,將之全部儲存在了襄平城中,同時襄平城中還儲存了幽州東部數郡儲存的各種裝備以及器械,這次出征,公孫瓚只帶了其中很小一部分糧草物資,襄平城內儲存的各種糧草物資裝備足以供應公孫瓚在遼東三年的征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