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傲世三國之縱橫

第一卷 長風晦昆溟,潛龍動泗濱 第二十四章 邊韓(第一更求給力) 文 / 黃河大鯉魚

    更新時間:2012-08-18

    新書上傳六天更新超過七萬字,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各位大神身上肯定不算什麼,可是在下只是一名第一次發書的新手,這樣的速度還不能表現出我的誠意嗎?

    所以,各位讀者大大們,求給力!收藏!紅票!來者不拒!

    閻忠將自己的這些想法告訴閻渙之後閻渙也陷入了沉思,他以前只考慮經濟和軍事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他沒有考慮過的。

    不過就在他陷入沉思之後不久府中的下人來報:「老爺、大公子,故新安縣令、金城郡長史、陳留浚儀人邊允,金城郡都尉、金城郡金城縣人韓約來訪。」

    「哦,渙兒,這些都是你的同僚,可是你邀請他們前來的?」閻忠對於這兩人的來訪還是有些吃驚的。

    「稟告父親,孩兒此次回家並未告訴郡中同僚,也並未邀請此二人來訪,他們也許是來拜訪父親的吧。」閻渙也很奇怪。

    「那麼你要不要和他們見面?」閻忠徵求了一下自己兒子的意見。

    「父親大人,孩兒和此二人並不熟悉,更沒有什麼矛盾,而且此二人在涼州名聲俱佳,見見也是無妨。」閻渙恭敬的答道。

    「那就請二人去前廳一敘。」閻忠對身邊的管家吩咐道。

    當邊允、韓約二人見到坐在前廳的閻渙的時候,微微有些吃驚,不過二人還是首先向坐在上首的閻忠行了一禮:「學生金城韓約、陳留邊允,見過閻先生!」然後又對一邊的閻渙行禮道:「閻世兄安好!」

    幾人相互回禮之後再廳中坐定,一名女婢則在廳中的炭爐上煮茶。

    「兩位來此不知有何貴幹啊?」身為主人的閻忠首先問道。

    「學生打算和韓賢弟一起去往京城,面見何大將軍,希望何大將軍能夠誅滅宦官,還我大漢一個清平盛世。學生久聞閻先生大名,此次路過貴地,特意前來拜訪!」年齡更長一些的邊允首先答道。

    「稟告閻先生,學生世受國恩,難以為報。如今朝中宦官當道,把持朝政,朝野內外,民怨沸騰。且我大漢承平已久,朝中諸臣卻不知大漢內憂外患,已有亡國之象。學生七尺賤軀,不足為道,此次前去京師,希望能說服何大將軍剪除宦官,任用賢臣,勵精圖治,從新恢復我大漢昔日輝煌!學生聽聞閻先生學富五車,賢明更是傳遍涼州,今日有幸前來拜見,還請閻先生多多指點。」年齡稍小一些的韓約緊接著答道,他的回答可比邊允更加精彩。

    對於這兩人的想法,閻忠又豈能不知,兩人就在邊郡為官,雖說飽讀善文之名傳遍了整個涼州,但在整個大漢來看不過是默默無聞之人,大漢選官偏又最終名聲,長此以往,兩人說不定就在這涼州苦寒之地終老一生,如果不能想辦法提高自己的名聲,那就只有想辦法走所謂的終南捷徑了。新帝即位以來,十常侍權利熏天,如果能抱上十常侍的大腿,陞官不過只在其一念之間。只是靠十常侍的關係得到重用的官員通常為世人所不齒,此兩人年紀輕輕,血氣仍在,自然是不願意和閹人親近。那麼想要得到重用就只有另外一條路,那就是得到大將軍何進的賞識。

    大漢立國四百年,朝中各種勢力一直紛爭不斷,從漢初的呂後當政,外戚一直是大漢政壇最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而皇權為了對抗外戚,又常常重用宦官,再加上儒生士人,構成了現在朝中的三大勢力。其中士人重名,宦官重利,反而是外戚一黨更重才幹。此二人就是抱著政治投機的態度打算進京說服外戚何進除掉宦官,事成之後不僅高官厚祿唾手可得,名聲也會傳滿天下,就算大將軍不用自己的謀劃,能得到大將軍的賞識也能陞官發財。而兩人來這裡拜訪閻忠,說是求教,其實不過是看重閻忠多年為官經歷,希望能得到閻忠的舉薦。

    不過在閻忠看來,大將軍何進肯定不會採納二人意見,以他對何進的瞭解,一是他沒那個實力,二是他也沒那個膽子,而且何進連重用二人的魄力都不會有,此二人最終只能乖乖的回到金城熬日子。當然這些話閻忠是不會對眼前的二人明說的。

    「兩位賢侄能有這份心實在是忠勇可嘉。新帝即位以來,十常侍禍亂朝政,天下之人凡有良心皆欲除之而後快,可惜老夫年事已老,不然定血諫天子除此奸佞小人,還我大漢朗朗乾坤!」閻忠一臉憤恨之情,慷慨激昂的說道。

    「閻先生有此雄心,實在是我輩的楷模。我大漢如今內憂外患,已到了搖搖欲墜的邊緣,在不勵精圖治,恐怕要重蹈前秦的覆轍啊!而這十常侍禍亂朝政,正是我大漢衰落的根源。不除此佞,天下難安啊!而當今朝中唯一有實力除掉十常侍的只有大將軍何進,我和韓賢弟此去京師定然要說服大將軍除掉十常侍,不然我大漢危矣!」邊允也是一臉的慷慨激昂。

    「恕我直言,大將軍恐怕並不如你所想,呵呵……剛才賢侄一直在說我大漢現在內憂外患,不知在賢侄看來,這內憂如何?外患又如何?」閻忠善意的提示了一下二人,然後迅速岔開了話題。

    「我大漢內憂,自然是在這朝堂之上,宦官當權,把持朝政,使得真正的才華正義之士無法施展才華,庸庸碌碌之人反而竊據高位,長此以往,國力自然衰微。至於外患,西有羌氐,南有蠻夷,東有百越,北有烏桓、鮮卑等族,此時我大漢國力尚存,這些蠻夷戎狄之人尚有顧忌,他日若我大漢國力衰微,這些部族自然會縱馬入侵中原。到時受苦的還是我大漢子民。」邊允對局勢還是有一定的看法,並不完全是心口胡說,不過他的見識也就僅限於此了,這是閻忠對他的評價。

    「邊兄所言甚是,不過在我看來,大漢內憂之中,還應加上一個太平道!假以時日,此教必成我大漢心腹之患!」聽完邊允所言,韓約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哦?太平道?不過是鄉野村夫裝神弄鬼,騙人錢財之舉,韓賢侄此話恐怕有些危言聳聽了吧!」閻忠的精力一直放在自己的家族和西北的涼州,對中原的情況不是十分瞭解。

    「韓賢弟,太平道教人向善,而且為普通百姓義診,向孤寡殘疾之人施粥,諸多行為皆是善舉,天子還曾下令嘉獎,韓賢弟此言恐怕有失偏頗吧!」邊允的父兄皆在朝中為官,對中原的情況多少有些瞭解,不過他對太平道的瞭解也就僅限於此了。

    「閻先生,邊兄,今日之太平道已經不同於往日。據我所知,此時天下太平道信徒已有數百萬之眾,這些人組織嚴密,對教主張角忠心耿耿。我大漢如今官員**嚴重,百姓生活多有困頓,他日太平道教主張角若有不臣之心,振臂一呼,天下響應,未必不能成前朝陳勝、吳廣之事。而且據我所知,張角平日講道,從不言蒼天,而是稱為黃天,張角曾說過,蒼天是劉家的天,黃天是我太平道的天。此言大逆不道,將我大漢天子置於何地?此獠之野心恐怕已經昭然若揭!」韓約侃侃而談,對太平道顯得十分瞭解。

    「太平道若真有黃天之言,恐怕不臣之心早已有之,我大漢軍隊外重內輕,精銳皆在邊疆,若其信徒真有賢侄所言數百萬之數,他日如若舉事,危害恐怕不在陳勝、吳廣之下。只是這些事情不知韓賢侄從何處得知?」閻忠剛一聽到這些話的時候頗為震驚,不過細細一想,此事過於聳人聽聞,不知消息來源何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