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5章集思廣益辦學校
就在靈遠的官場大地震之後,八鯉農場也忙碌起來。這次忙不是為別的,而是因為牧業學校和李大山一起數易其稿,規劃設計的新校區建設藍圖得到了上級的肯定,可以正式開工建設了。由於此次工程量很大,李大山早就提前告知了楊一平,讓他們公司把今年的業務都推掉,專心致志的做好新校區建設工程。楊一平經過認真考慮,覺得這個項目很有示範價值,對日後的業務開展幫助很大,於是就同意了。
按照雙方的商議結果,牧業學校將現有的近千畝劃撥土地和房舍、基礎設施以及城郊的一千五百畝農場全部轉送給大股東八鯉農場。而作為補償,八鯉農場負責為牧業學校修建一座佔地面積5000畝的新校園,並將土地和校舍的全部使用權轉移給學校。新校園位於八鯉農場南面,緊鄰省道,交通非常便利。去年,這塊土地已經全部被整治了一遍,現在周圍的防沙林已經長高了很多,中間的牧草也有一人高了。
由於這塊地非常平整,而且方方正正,正是修建學校的最佳位置。牧業學校曾經組織教職工來考察過一次,聽了李大山的介紹以後,大家都非常滿意,於是就正式確定了校址。經過精心規劃,學校被分為東西兩個部分,中間是省道到八鯉農場,綠樹成蔭的水泥路,自然分為對等的兩部分。東邊被規劃為教學辦公區、學生生活區、體育運動區、教工住宅區、專家別墅區。東邊是學校的重中之重,李大山對此處的建設更是不惜血本,參照當年修建莊園的模式,將整個東校區全部設計成江南山水園林的樣式,不僅整個學校被綠樹掩映,而且到處都有流水,或是水渠,或是池塘,甚至還有小型瀑布。為了配合整個建築風格,學校所有的建築都不高,最高的建築就是教學樓,也僅為四層;其他的宿舍和教職工住房都是三層到頂。但就是這樣,整個東校區的建築面積也有十五萬平米,可見建築種類之多。
雖然房屋不高,但是規劃的內部設施非常齊全。大型階梯教室、報告廳一應俱全,100%的教室都配有多媒體教學設備。學生生活區建有現代化學生公寓,預計每四人一個宿舍,保證足夠的生活空間。學生食堂和大學生活動中心、浴室和開水房等生活設施都將陸續修建;體育運動區則計劃建設塑膠操場、風雨操場、燈光球場等各種運動設施,為師生提供良好的體育鍛煉和競技場所。
公路西邊則為科技研發區,計劃建設一個真正的農牧業研究中心,以及十多座實驗型牧場和一個面積為五百畝的湖泊。農牧業研究中心將購買添置最先進的研究設備,著力在良種繁育、動物疾病防治上取得新突破,同時為師生提供了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產業研發的平台。
預計建成後的整個新校區.將是綠樹環繞,溫馨祥和,牧業學校的教職工看了以後也都說好,希望將來能在這裡愉快的工作、幸福的生活;校園最大的特點就是處處有水,常年有水,四季有綠。一旦建成,整個校園就是一座花園。剛拿到圖紙那會兒,楊一平也被李大山的大手筆給驚呆了。他忍不住問道:「大山,這個學校可得花不少錢啊,你一個人能負擔嗎?」
李大山笑著解釋道:「現在的基建.預算就達到了五億元,而後期添置購買設備和裝修還需要至少二億元。……,不過你不要擔心,這些錢不是我一家出,實驗區政府為了區內發展,主動要求出資。最後經過協商,此次投資由八鯉農場出資四億元,實驗區政府出資一億元,北庭省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出資二億元。這樣一來,農場的壓力就小多了。」
楊一平聽了這話,還是覺得不.可思議:「啊,四億還不多?看來大山你真是賺到了大錢,我們這些做建築的這麼辛苦,這些年下來也不過才一千多萬而已。」
李大山連忙給他解釋:「已經很不錯了,想當初我還.沒有你們現在發展得好呢!而且也不是所有做農業的都能賺到大錢,關鍵還得找準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不然做什麼都一窩蜂的擠上去,最後吃虧的是大多數。」楊一平聽了若有所思的點點頭。
一般這麼大的建設工程都需要對外公開招標,但.是作為大股東的李大山堅持要用楊一平的建築公司,並承諾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將由八鯉農場全部承擔。聽了這話,其他股東也只好答應李大山的提議。楊一平知道此事以後,對李大山的信任非常感動,也深感自己肩上的擔子重了很多。為了保證盡早開工,楊一平不僅對下屬各部門進行了整合,新招了一批建築工,而且還對外招聘了一批技術支持、項目經理、監理工程師等專業人員,進一步增強公司的整體實力。
在非常簡潔的開工儀式以後,楊一平就帶著手.下上千人的施工隊伍正式進場施工了。而在新校區建設進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李大山也抽出時間,和羅校長等牧業學校的領導一起商討學校的未來發展之路。雖說現在李大山出資控股了牧業學校,但是就目前學校的困難處境來說,不是有人大筆大筆的出錢就可以扭轉這一局勢的。對此,學校的領導也有非常清醒的認識,所以大家的發言非常深入,沒有套話空話,也沒有任何顧忌,甚至出現了領導自陳其短的局面。到了最後,這個商討會議的參加範圍甚至擴大到了部分骨幹教職員工的範圍。
在這一系列會.議上,由於李大山的特別鼓勵,加上沒有任何限制,也沒有設置任何指標性的任務,大家暢所欲言,侃侃而談。最後,在這種輕鬆自由的氛圍下,大家達成了很多原則性的共識,為學校下一步的改革發展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礎。
首先,大家都認為學校的學科設置、學生培養機制不合理。學校存在著大量沒有就業市場需求的專業,而且切合當年農業發展需求的專業不鮮明,導致學生的專業能力不強,綜合能力較差,不利於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的提高。說白了,就是學生很難找到工作。
其次,學校的研發實力非常薄弱,削弱了學校的自我生存能力。學校雖然有一個研究中心,但是因為體制和經費等原因,一直沒有取得任何高端科研成果,也沒有可以快速產業化的研究發現。可以說這個研究中心純粹是一個空架子。其實,學校和企業一樣,一旦喪失科研能力,也就失去了核心競爭力,最後連自身的生存都成了問題。放眼國內知名的農業大學,沒有一家沒有自己的產業化品牌,而且這些拳頭產品絕大多數都是學校的研究隊伍自行研發成功的。
再次,沒有一隻業務素質特別過硬的教師隊伍。現有的教師隊伍年齡偏大,而且70%都是牧業學校畢業的,屬於近親繁殖。高學歷、有一定研發能力的教授、專家幾乎沒有。這導致學校的教風、學風過於沉悶,缺乏新鮮空氣。同時,因為研發實力不強,爭取不到上級的科研課題和資金,學校的研發能力越來越弱,形成了惡性循環。
最後,學校沒有形成廉潔高效、勤政善謀的管理團隊。雖然羅校長等校領導非常勤奮,對待工作也是兢兢業業,但是因為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的限制,學校的很多東西還像黨政機關一樣,充滿了行政決策的意味,沒有充分重視專業人員的意見,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和知識結構的需要,造成了行政和教學的脫節,甚至出現了教學從屬於行政的現象。
對於以上問題,現有的行政管理團隊都承認確實有很多不足,但是他們也有一肚子的苦水。因為任命權和經費都由上級政府控制,很多時候他們做出的決定也是服從於上級的安排,不得以而為之。大家聽了以後,也都表示理解。李大山從來不清楚高校的管理體制,對於這些感到很新鮮,不過卻少了一層他們曾經體會的無奈和痛苦。
不過,現在,這一切都將成為過去,成為歷史的記憶。因為李大山要求,新組建的行政管理團隊必須堅持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決策必須聽取教職工代表會的意見,重大事項則必須經由代表會的同意,才能正式實施。而同時教職工代表會的選舉工作也被李大山提上了議事日程,他要求羅校長等人拿出一個切實可行、民主公正的選舉制度來,交由全體教職工大會討論,表決通過後試行。同時,大家還建議成立專家委員會,專門負責教學及科研工作的規劃、實施工作。李大山經過認真思考,並徵求羅校長的意見後,還是同意了。實際上,現在的高校都有這類組織,但更多的是起到一個評審和輔助的作用,除了在培養青年教師和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還有些功用外,完全沒有牧業學校準備組建的這個機構那麼大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