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盛唐

第六卷 搶奪封地 第三十三章 跨海作戰(三) 文 / 魏學睿

    順著海流,藉著風勢,只用了四、五天的行程,船隊穿過對馬海峽,一路無阻地抵達本州西岸。無數小舟從大船上放下,載著武裝到牙齒的兵丁湧向岸邊。先上岸的軍士,迅速先前撲進了幾里,選擇了地勢開闊之地,開始紮營。幾個時辰,近三萬將士和數萬民工陸續上岸,需要的器械和大約半月的糧草也被搬運過來。

    大軍立穩後,水師只留了幾艘用來聯絡的船隻,艦隊則在劉仁願率領下沿海路繞道向難波灣而去。

    見將士們因艦隊離開而困惑不解,李林龍集合全軍,跳上一處土台,跟大家開始解釋:「弟兄們,我們的腳下是一片陌生的土地,這裡可以成為我們走向勝利和輝煌的沃土,也可能成為我們埋屍的墳場。我們的後路已經被斷絕,糧草只有十多天,想生存就只有戰鬥,一往無前的戰鬥可以讓我們得到敵人的糧草、土地、女人,而後退則意味著所有人都將被敵人蹂躪殺死。大唐的將士都是鐵血的男兒,就是死也要有男人的樣子,我願意帶領大家拚死向前,只要我們團結一心,努力殺敵,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呼嘿、呼嘿……」將士們的喊聲直上雲霄。

    斥候在周邊四十里的範圍內搜索後,開始陸續回報。沒有發現倭奴國的軍隊,就連一個倭奴人平民的影子也沒有,沿路只是人去房空的村落和街鎮。不過,沿路有很多木、竹搭建的烽火台,都在冒著濃濃的黑煙,顯然倭奴國已經知道唐軍的到達。

    李林龍面對這些消息,心情很愉悅。有將士們問道:「大帥,他們這是想幹什麼?」

    「倭奴國在一個狹長的島上,百姓躲避和迴旋餘地並不大,也學著搞什麼堅壁清野,把百姓都撤到軍隊聚集地去,這簡直是集中找死。大家想,假若我軍糧草充足,把他們圍困到一處,他們的軍隊加上百姓近百萬人聚集在一起,即使糧食不會斷絕,就是垃圾也要堆成山,瘟疫四起,那時不用打就崩潰了,他們這是自掘墳墓呀。」

    「大帥,他們要鼓動百姓,依靠人海戰術,每個人要砍三、四十個人,累也累死了。」有將士很擔心。

    李林龍點點頭,說道:「倭奴人肯定會採取這樣的辦法,但他們武器和防備簡陋,我軍只要步步為營,分化瓦解,引導他們分批前來自殺,那時將士們只要揮動大刀猛砍他們腦袋就可以了。勝利離我們的確很近!」

    將士們見主將輕鬆,心中安穩,也跟著輕鬆地笑了起來。

    全軍整隊後,拔營向平安京方向進發。

    大軍分成了六營,成六邊形將兩個輜重糧草隊圍在中間。前鋒營的五千人由折衝都尉歐陽光率領,他是紫薇二期學子,原平東軍將領,也算是一員老將了;左前營的五千人由折衝都尉前百濟人黑齒常之率領,他歸降後在定北軍裡一直跟在婁師德手下,婁師德調走後,按照朝廷旨意又調到平東軍中;右前營的五千人由折衝都尉摩爾金率領,他是高句麗降將;左後營的五千人由折衝都尉摩爾鐵率領,他是摩爾金的兄弟;右後營的五千人由折衝都尉邵斯率領,他是紫薇第三期學子,原平東軍將領;後營的五千人由折衝都尉陳援修率領,他是李林龍原先的親從營的校尉,剛剛被提拔起來的。

    兩個輜重糧隊,李林龍交由總管孫雅婷和新提拔為折衝都尉的孫哲率領,他自己則在兩百名親從護衛下走在輜重營的前方。

    孫哲,按照功績是無法提拔為都尉的,但李林龍聽說他是庭州人,而且是龍飛推薦給孫仁師的,使他不由得想起了為自己擋住刀槍而戰死的庭州校尉孫冉來。他懷疑孫哲可能是孫冉的族人,否則只是庭州人的話,龍飛是不會過問的。他想來想去,心越來越軟,就把孫蔗提升的命令下了出去。

    雅婷怕眾人不服,特意過來詢問。瞭解緣由後眼淚落了一地,抽噎著說:「加個行字吧。給他尋個立功機會。」就這樣,孫折成了代理都尉。

    ……

    倭奴國的大軍彙集在平安京一線。通過烽火傳遞等方式,比較清楚地瞭解了唐軍的動向。在未觸怒唐軍之前,齊明女皇一直以為自己國力很強大。返回的遣唐使提供了大唐的各種信息,包括長安的繁華,物慾橫流,軍隊兵丁的紀律渙散,給她造成了大唐到處是財富,軍隊沒有任何戰鬥力的錯覺。一想到欲百濟之手搶佔半島而陣亡的幾萬將士,想到潰退回來的將士描述的唐軍裝備及戰鬥力,這個曾幾何時野心勃勃的女皇感到前所未的驚慌,憑女人的直覺,她認識到倭奴國將有亡國的危機。

    半島的唐軍備戰想要征伐他們的消息,她也早就知道。為此她詔令舉國上下積極做好戰爭準備,大軍和百姓全部壓縮到平安京一線,城鎮四周深挖水壕,修建土壩,打開軍械庫將刀槍配發給男性。水軍也強行收繳所有漁船,雖然他們的戰船用麻繩栓扎,相對簡陋,但依靠數量也許可以與唐軍較量一番。

    準備的熱火朝天,但此時的倭奴國沒有受到中華文化的系統普照,可以說一切都相當的落後。建築業不懂得燒磚制瓦,城防建築只能是簡陋的土壩,住房是茅草房和木製房;武器雖然也是鐵製,但冶煉技術不行,大力碰撞之下極易折損;士兵防護沒有全套的鐵製盔甲,大多是皮具、竹甲等等。

    上毛野稚子、阿雲倍羅夫、阿倍引田比羅夫、狹井檳榔等倭奴國將領也深感自身力量過於單薄,為此有的主戰,有的主和。主戰的想通過人海戰術把唐軍死死困住;主和的想通過納貢稱臣避免兵禍,內部爭的熱火朝天,可是佈防卻一刻都沒有停過。

    主戰的上毛野稚子一派佔了上風。女皇任命上毛野稚子為平安京一線前將軍,駐守難波的狹井檳榔和駐守平京城的阿雲比羅夫為後將軍;阿倍引田比羅夫指揮水軍駐守難波灣;太子中大兄駐守太宰府。

    在平安京倭奴國的軍事會議上,上毛野稚子說道:「唐軍遠來之師,糧草補給是個大問題,只要我軍堅壁清野,採取步步設防的對策,不斷消耗和拖延他們,一個月後,海流轉向,行船困難,唐軍糧草供應不上,軍心自然不穩。彼時,我軍當可全力反擊。據前不久送訊回來的譴唐使所言,大唐朝廷對遠征我國並無多少興趣,全是李林龍一人所為,只要這次徹底挫敗他們,他們再想進攻我國,當需經年以後。而那時我軍經全力準備,當可築成銅牆鐵壁。」

    一名武將補充道:「百姓向北方遷移,而留下軍隊與唐軍周旋,只要耗盡他糧草,就是我軍勝利。」

    齊明女皇見手下將領很有信心,也別無他法,便下了決心,命令道:「集中三城主力軍隊掩護百姓向北方轉移,而新組的十萬後備軍中的兩萬人則分批騷擾敵軍,盡量延緩唐軍北上。北部多森林、山地,是我軍的天然掩護,所有糧草也務必全部轉移到北方。水軍則沿海北上,等機會與唐軍決戰……

    ……

    李林龍並不知道敵情的變化,仍按照既定方案向前進軍。兩天後平安京出現在大軍的視野裡。

    土牆上倭奴國的五色蛇旗迎風飄展,似乎有很多兵將駐守。

    紮營休息一天後,遠征軍便向土城發起了進攻。按照功城的慣例,是先用投石車,然後用火引轟,再是上撞車和雲梯。

    投石車還在組裝,歐陽光耐不住等待,手一揮,無數的火引呼嘯著在土城上炸響,硝煙瀰漫之後,土城一片狼籍,很多地方坍塌下來。

    歐陽光有些目瞪口呆,太容易了吧?戰馬嗖地就躥了出去。大軍輕鬆越過土牆,衝進了城裡。城內守衛的倭奴國後備軍有幾千人,戰鬥力雖不怎麼樣,鬥志卻很旺盛,大街小巷地拚死守衛。

    歐陽光見自己手下將士有傷亡,紅了眼,下令道:「殺光,殺光,破地方,放火,放火……」

    唐軍將士蜂擁向前,前隊衝殺,後隊弓箭掩護,倭奴人節節後退……

    一名將士跑回來向李林龍稟報道:「大帥,城內倭奴殘軍全部清剿,但是沒有發現糧食和當地百姓,看樣全部遷移走了。」

    一直幻想與倭奴人決戰一場的李林龍感到了不安。如果倭奴人邊打邊撤,很容易拖住唐軍一個月、兩個月,時間到並不很長,可沒有糧草補給的唐軍卻會度日如年。

    「黑齒常之,你率領軍隊火速清剿難波方向。如果那裡敵人多,就迅速回報大營,等大軍支援,沒有就奪取他,搶糧第一重要;摩爾金你率軍進攻平安城,有戰機就奪取那裡。」

    安排完,他自言自語道:「看來,倭奴國根據我軍攻擊變化,防守也發生了變化,原先的打算都要落空了。」

    兩軍離開後,大隊人馬進城屯紮下來。

    「龍龍,我看這樣打下去不是辦法。倭奴人步步後退,我軍地理不熟,只能小心前進,拖下去,糧草會斷的。」雅婷很擔心。

    「是啊!現在軍中糧草已經消耗一半,再不找到倭奴人的糧草,軍心會動盪的。」李林龍也很憂慮。

    「日本北部多山、多河流,按照現在狀況,估計到處都是森林。我想,現在的倭奴國王一定想利用這些優勢,把百姓和物資往北方轉移,目的是拖垮我軍,等我軍糧草斷絕,失去戰鬥力,再與我軍決戰。那時我軍體力不支,很難擋住他們對我發動的群狼進攻。」孫雅婷幫助析道。

    李林龍雖然比較瞭解孫雅婷,可是第一次聽她軍事分析,而且說的非常在理,不由得有些欣喜,高興地拉住她的手道:「婷婷竟然有如此的軍事才學,真是讓人刮目相看。」

    雅婷被誇的不好意思,紅著臉說道:「你別忘了在現代社會,我也是軍人。」

    李林龍笑著說道:「你說的很對,估計難波灣裡的倭奴國水軍也向北方撤退了。我想,要打破他們計劃,當前要與水師聯繫上,讓劉仁願沿海直上,攻擊本州北部,截斷倭奴人的退路,而我帥軍快速北上,強迫倭奴人與我軍決戰,雙管齊下,爭取幾天內便與倭奴主力決戰。」

    雅婷想想說道:「把軍糧分給將士們,輕車簡從,主力直接向北進擊。同時要竭力收買當地人心,只要有倭奴人幫助咱們,就可以更好瞭解敵情,擊潰倭奴人的部署。」

    李林龍點頭道:「有道理,我原計劃是要殺光倭奴男人的,現在看來不得不先改變一下,暫時通過分化瓦解等手段,使倭奴人抵抗意志減弱,個個擊破他們。」

    雅婷有些陌生的看著他,難以相信的說道:「你還有這樣的打算?」

    李林龍知道女孩子心地軟,所以趕快閉嘴。

    雅婷又說道:「多派密探,先去北方瞭解敵情吧!咱們現在兩眼摸黑,這樣打仗是兵家大忌。」

    李林龍點頭道:「你說的對,地理情況一定要掌握清楚,我這就去安排。」;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