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明器

作品相關 前年代表 文 / npwxg

    上古,約聖武開元前30世紀-16世紀:開天闢地,補天,造人,傳說中諸神統治的時代。

    東方大陸人類文明起源,文字出現。白江流域原始氏族部落興起,在白江上游的漢水流域和白江下游的靈水流域先後形成了有傳說追述的最早的原始部落,傳說中建立兩個部落的首領分別是天神之子和地神之女,後人將他們並稱為西帝和東帝。

    中古,聖武開元前16世紀-8世紀左右:大巫師文明時代,人類文明迅速發展,五大部落聯盟最終形成。

    中土部落聯盟(聖武開元前16世紀-聖武開元前8世紀):以漢水流域部落文明和漢民族文化為中心的農耕部落聯盟,足跡遍及後來京、燕、靈、淄、吉、徽各州。是後來大周帝國的前身。

    東夷部落聯盟(聖武開元前14世紀-聖武開元前1年):以靈水流域部落文明和巫師文化為中心的農耕漁獵部落聯盟。活躍於白江下游,北至靈州丘陵,南至南海,東至東海海濱,西至柴州上、下水關(註:現存柴州境內的上、下水關是東夷部落修建於約聖武開元前6世紀,是現存的修建最早的關隘)。聖武開元前11世紀,東夷明族巫師築明器。東夷部落聯盟在聖武帝統一戰爭中被周滅族。

    南蠻部落聯盟(聖武開元前12世紀-聖武開元前131年):起源於開江流域的白象部落,白象為其部落圖騰。文明落後於中土、東夷兩大部落。其性野蠻嗜殺,一度成為東夷、中土各部的公敵。後被兩大部落不斷凌破南遷。是三蘭與南蠻的前身。

    胡邦部落聯盟(聖武開元前10世紀-聖武開元前6年):活躍在雲東草原和瀘州境內的游耕部落,部落組成複雜,既有遊牧部落,又有農耕部落。是迷齊和雲東胡國的前身。

    羌羝部落聯盟(聖武開元前9世紀-聖武開元前4年):雲州麗水流域的遊獵、遊牧部落。他們以強悍的遊獵部落為主,文明程度在五大部落裡最低。是庫狐和雲西諸胡國的前身。

    近古,聖武開元前8世紀-聖武開元前416年:國家興起。王國建立和擴張的時代。開始出現明確紀年的史書。

    聖武開元前8世紀,中土部落聯盟首領文爻得明器,於漢水之濱興建聖城以祭之。後文爻傳為於子文月,文月稱漢王,建漢王國,立聖城為都,改稱聖京。廢止禪讓制,以文氏家天下。中土其他部落紛紛傚法,至聖武開元前7世紀,中土部落聯盟先後建立了以城池為中心的國家四十餘,中土部落聯盟瓦解。聖武開元前611年,漢恭王文熙開漢共和元年,為可追述的最早的明確年份的年號。聖武開元前529年,漢臣龔布敏始修史紀年,《漢始》成為第一部史書。

    九國,聖武開元前416年-聖武開元前36年:中土諸國通過長達近三百年的優勝劣汰,以及與異民族的戰爭,至聖武開元前416年,漢平定靈州諸國,中土進入以九大國為主的割據時代。這個歷史上戰亂最為頻繁的九國時代又持續了約四百年。

    漢(文氏)→周(阮氏):地處天下中樞,京、靈二州以及燕南、淄西南。至聖武開元前121年為周所代,一直是中土諸國中勢力最強大的王國。

    燕(聞人氏)→北燕(聞人氏)南燕(耶律氏):今燕北雲南地界,北出北燕山,接壤羌羝,南至燕水南岸與漢(周)相鄰。燕建國於聖武開元前8世紀燕水流域。聖武開元前212年南燕候耶律黨自立為王,燕王儲聞人笠北退至北燕山北麓,立北燕。北燕於聖武開元前127年為羌羝所滅。聖武開元前36年,周宣王滅南燕。九國時代終結。

    齊(劉氏)→韓(韓氏)→陳(陳氏)→鄭(鄭氏)→魯(魯氏)→宋(宋氏)→後齊(劉氏):今淄州富水以北,北臨雁山,西至霖水。以富庶聞名。齊始建於聖武開元前584年,聖武開元前266年齊為韓代,至聖武開元前45年劉厚復建後齊,二百餘年間王權幾度更替,先後建立了韓(37年)、陳(44年)、鄭(28年)、魯(72年)、宋(39年)。聖武開元前13年,周聖武帝滅後齊。

    遼(上官氏):建國於聖武開元前7世紀,今瀘州和雲東境內,北臨瀘江,南擁雁山,東至北海海岸,西至麗水東岸。是九國中民族最為複雜的一國。同時也承擔了為中土諸國戍邊的壓力。以騎兵聞名天下。聖武開元前7年,周聖武帝滅遼。

    曷(勒氏)→景(景氏)→吉(吉氏):今吉州、徽北境內,東與漢(周)、燕接壤,北臨沙漠瀚海。西接西域。聖武開元前7世紀曷於吉水流域建國,聖武開元前537年景、閔二國分曷,聖武開元前419年,吉國代景,成為西北的大國。聖武開元前11年,周聖武帝滅吉。

    閔(閔氏):吉州南部閔河流域,聖武開元前537年,曷閔冶公立閔國。閔為九國中最弱小的一個,聖武開元前34年,為吉國所滅。

    暉(王氏)→徽(李氏):徽州吉水以南的疆域。暉建國於聖武開元前431年,國勢弱,長期受吉、漢(周)的壓迫,而外交上一直也在親吉和親漢(周)間搖擺不定。聖武開元前86年李氏建徽代暉,聖武開元前32年,周宣王滅徽。

    殷(司馬氏)→夏(慕容氏)→柴(穆氏):聖武開元前7世紀,司馬氏立殷國,經過二百餘年的擴張,殷疆域橫跨今柴、開二州,成為南方的大國。聖武開元前419年,開牧公歐陽廷立開國,割據白江之西。殷國力大衰。到九國時代,殷的疆域在今柴州境內,白江以北、柴江以西,向東受制於東夷、向南常年受到南蠻騷擾,西北又被漢(周)、開欺凌。故國小且勢微。聖武開元前377年,夏代殷。聖武開元前281年,柴代夏。聖武開元前10年,周聖武帝滅柴。

    開(歐陽氏):建國於聖武開元前419年,地處開州開江以北,北方東方均有白江之險。因此向南的擴張一直是其基本國策,至聖武開元前160年前後,開國通過不斷南侵,將南蠻基本驅逐出開江南岸和柴州下水關以西的疆域。成為中土南方最強大的國家。聖武開元前9年,周聖武帝滅開。

    周王國建立,聖武開元前121年:漢謔王失道,封地靈州的周明公阮同反之,滅漢立周。同時廢除日益沒落的蓄奴制和影響中央集權的諸侯分封制;統一法令;強調紀律;興尚武之風;焚《禮》、《樂》於市——史稱「明公改制」。在這場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王朝更替之後,原有的諸國制約的平衡被徹底打破。周迅速從諸侯中異軍突起,將其餘八國遠遠的甩在了身後,從此東方大陸的歷史進入了周時代。

    聖武開元前121-106年周明公

    聖武開元前106-99年周孝王

    聖武開元前99-71年周英王

    聖武開元前71-57年周莊王

    聖武開元前57-52年周鹹王

    聖武開元前52-24年周宣王聖武開元前36年滅燕,聖武開元前34年滅徽。

    聖武開元前24-17年周靖王

    統一戰爭,聖武開元前14年至聖武開元:

    聖武元前17年,年僅十六歲的周王阮威即位。

    聖武開元前13年,滅後齊。

    聖武開元前11年,滅吉。

    聖武開元前10年,滅柴。

    聖武開元前9年,滅開。

    聖武開元前7年,滅遼。

    聖武開元前6年,平定胡邦。

    聖武開元前4年,平定羌羝。

    聖武開元前1年,平定東夷。

    胡邦部落聯盟戰敗後部分遊牧民族部落北遷建立了後來的迷齊國,另一部分庫比倫族人和小月氏族人在雲東草原建立了自己本民族的國家。

    羌羝部落聯盟戰敗後遊獵部落庫狐北遷後來建立了庫狐國,其他部落則退至麗水北岸,建立了雲西諸胡國,如大月氏、吉斯特和避入瀚海沙漠的哈克蘭等國。

    南蠻部落聯盟為開國與東夷部落聯盟所迫在聖武開元前160年左右便南遷,並於聖武開元前137年建立了自己的國家蘭,另一部分南蠻部落進入南部山區的熱帶雨林,後被稱為南蠻。聖武歷13年,蘭為周聖武帝所敗,向周稱臣。聖武歷17年,聖武帝為防止蘭崛起,廢蘭王,將蘭分裂為屏蘭、伽蘭、呼蘭三國,並新立三個親周派貴族為王。

    白江血戰,聖武開元前1年:

    聖武開元前12年東夷最古老也最龐大的靈部落在東夷王那魯的統治下,統一了東夷各部。東夷迅速崛起,成為大周最大的敵人。

    聖武元前1年,平定北方的周王阮威親率30萬大軍出征東夷,那魯於白江北岸背水陳兵60萬與之對峙。東夷大敗,餘部皆被屠殺。東夷部落被滅族。同期,神兵「赤水」、「冰河」流落江湖。

    次年,阮威稱帝,開聖武元年。

    聖武帝(聖武元年至聖武歷36年):聖武帝在位時期,對內修吏治,開言路,征辟賢良方正,統一文字度量衡,鋪官道,開荒地,疏水路,繁榮工商農業。對外恩威並施,北御諸胡、南分三蘭,並在大周境內推行民族融合。至聖武帝在位末期,周已從戰後衰敗中恢復生機、蒸蒸日上。聖武帝的統治時期稱「聖武開元」。

    明賢帝(聖武歷36-56年):

    明賢帝以其文采聞名於世。他在位時期很大程度上延續了聖武帝的內政措施。以聖武歷紀年。開始推行「以德治國,以文興邦」的方針,倡導文風,思想學術上百家爭鳴,外交上推行和平政策。明賢帝統治時期政治開明,立法仁慈,科技文化發展交快,人民也比較富裕,後稱「明賢之治」。但因其過於強調「德治」「文治」,重文輕武、重商輕農、重德輕法,導致其統治後期世風奢靡,軍備鬆弛,土地一定程度上被荒廢,且匪盜孳生,奸商惡賈也比較多。

    聖武歷55-58年南澇北旱,天下發生了大饑荒。十八連營禍始。

    孝平帝(聖武歷56-73年):

    孝平帝阮佳剛剛即位便面臨著天災**的考驗。內憂未平,外患又起,在明賢帝后期崛起的雲北胡國此時開始向雲南草原擴張。

    聖武歷61年,遼王室後裔上官祁在雲北胡國和前遼舊族的支持下於大周東北重鎮興火城起事復遼國,興建東都、遼、冀三城與興火城並設四郡,割據瀘江之北。同年,祁於東都稱帝,史稱「後遼」(聖武歷61年-81年)。

    聖武歷63年秋,遼帝上官祁揮師南下,連克瀘、連、歸、皋四郡,四海嘩然。

    同年冬,孝平帝重創遼軍於番口川,乘勢收復四郡。

    聖武歷65年,遼聯合庫比倫興兵南犯興、壁二郡,再度為孝平帝所敗,無功而返。此後上官祁致力開發江北四郡,周遼邊境趨於平靜。

    孝平帝在位期間重整軍備,興修水利,發展農耕,對胡、遼採取守勢,致力於境內的穩定和發展。

    孝武帝(聖武歷73-84年):

    聖武歷73年,孝平帝架崩,遼帝上官祁於周國喪期間第三次大規模南侵,被新即位的周帝阮罡大敗於連城。

    聖武歷78年,上官祁第六次南征失敗,同年於東都病故,謚遼後祖。祁幼子,年僅八歲的上官辛即位。

    聖武歷79年,孝武帝阮罡北伐後遼。聖武歷81年,遼軍兵敗東都,上官辛請降,後遼亡。帝封辛「遼安公」,賜居聖京,安撫瀘北百姓,並江北四郡於瀘州,更「東都」為瀘東郡。後遼之亂平定。

    聖武歷84年,庫比倫、吉斯特、大、小月氏聯合興兵南犯,阮罡御架親征,大戰胡軍於聖武關外,陣亡,周軍敗,餘部退守聖武關。

    英貞帝(聖武歷84-96年):

    聖武歷84年,英貞帝阮旭聖京即位,同年,阮旭重組靈州兵團,與胡軍相持於聖武關。

    聖武歷85年,帝大敗諸胡聯軍,雲北諸胡國元氣大傷、國勢急轉直下。

    同期庫狐、迷齊崛起。

    英傑帝(聖武歷96-111年):

    到英傑帝阮希統治時期,經過近百年的修養生息,大周國富兵強,傲視天下。但隨之而來的人口激增使土地問題開始迫切起來。英傑帝決定向聖武關外移民,興建雲州城,設雲州牧,新設寧遠、歸寧、銅川、沃城四郡,並將原屬瀘州轄下的興城、壁城歸入雲州。外戚張氏以州牧入主雲州,世襲罔替,為外蕃之始。同時對雲北諸胡國推行「懷柔」和「融合」的政策,共同開發雲州,聯合抵禦庫狐、迷齊的連年滋擾。英傑帝的舉措不但解決了日益緊迫的土地問題,為大周向北拓展了大塊疆土,還使漢族與雲北少數民族的關係大大緩和,進入民族融合的黃金時期。

    莊仁帝(聖武歷111-140):

    聖武歷126年,莊仁帝阮康令大臣蒲翦率隊東渡,尋訪傳說中的東海大陸利伽,這是大周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海事活動。數月後,蒲翦無功而返,帝大怒,賜翦死。次年,翦之子蒲維替父再次東渡,出港數日即興颱風,後無音訊,傳言維罹難。帝賜蒲氏父子國葬,不復言東渡之事。

    莊惠帝(聖武歷140-156):

    子嗣之亂,聖武歷156年-160年,亦稱「二王之亂」:

    聖武歷155年,莊惠帝阮林病危。長子阮傑以太子監國,期間與帝媛妃交好,後東窗事發,莊惠帝大怒,欲廢太子。此時阮傑已掌握大部分兵權,遂持節做反。次子阮貞率禁衛軍連夜救父出京,帝即詔阮貞為太子,阮貞奉旨討逆。次年,莊惠帝架崩。二王議和,阮貞送莊惠遺體回京。國葬之時,二王停屍不顧,素甲相攻。內戰隨即爆發。

    聖武歷158年,阮貞兵敗京西衛,退出京畿。同年,李亨率十八連營寨支持阮貞。阮貞奉李亨為帝師,以綠林子弟組『蒙頭軍』,封三狼四虎將,十八連營寨顯赫一時。聖武歷160年,戰爭以得到地方和十八連營支持的阮貞的勝利告終。同年阮貞聖京登基,為鹹統帝。幽禁阮傑。

    「二王之亂」大大削弱了周國國力,鹹統帝首次設立了地方軍,同時大幅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權,為後來地方勢力的崛起埋下隱患。其借力綠林賊寇的做法更是為士紳大夫所不齒。

    鹹統帝(聖武歷160-171年):

    聖武歷161年,迫於各方面壓力,帝將李亨下獄。李亨餓死獄中,次年其部將以李亨旗號造反。163年,大臣阮平蠻奉詔平定十八連營寨,166年亂定。其後的幾年,背負著幽禁兄長、害死李亨、逼反綠營的心理包袱的鹹統帝,不願再因自己的舉措而將百姓置於戰亂,因此無為而治,姑息阮平蠻弄權,阮平蠻得以跋扈一時。後稱「鹹統之仁」。

    宣統帝(聖武歷171-183年):

    聖武歷171年,宣統帝阮赫設計處死試圖以輔臣身份柄國的阮平蠻。同年,阮赫整頓吏治,開科舉選士,打破了貴族及士大夫對各官職的實際上的世襲和壟斷。限制地方軍隊的人數,使地方軍、政分立,藉以打壓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進行稅務曆法改革,重農抑商,加大商業、手工業稅賦。著力恢復在「二王之亂」中被破壞的農業生產。隨著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經過近十年的休養生息,大周國力在宣統帝后期基本恢復到內戰前的水平。史稱宣統帝的統治時期為「宣統中興」。

    靖文帝(聖武歷183年-210年):

    靖文帝阮喆繼續推行宣統帝政策的同時,進一步限制地方權利,包括立法縮短州牧任期,令州牧及戍邊將領家眷留京。精簡趨於臃腫的官僚機構和軍隊管理層;完善科舉制度;興百家之言;廢除火刑等酷刑,放寬對法術的限制。將宣統帝的「重農抑商」政策調整為以農業為本,鼓勵工商,發展科技。加大了與雲北胡國、奇娜、夢多及三蘭的官貿往來。首次主動與常年交戰的庫狐、迷齊議和。針對蠍台對沿海居民的不斷侵擾和沿海貿易的需要,第一次設立了獨立的海運和海防的官方機構。

    在靖文帝執政後期,大周國富兵強,百業興盛,人口、國庫、農工商各項指標均達到大周建國以來之最。人民富裕,官制清廉,才子輩出。很多傳世之作相繼誕生,最負盛名的如人才選拔與管理學的《士說》,農業方面的《大周曆法》,經濟方面的《富論》,地理人文方面有《大周地域志》,醫學方面的有《大周醫藥典》,教育方面有《大周學制》,航海水運方面有《山海經》等等。後稱其統治時期為「靖文盛事」。

    同期法術再度興起,民間法師情報組織「無影」秘密成立。

    聖武歷200年索清風考取狀元。205年完成《大周地域志》,207年接密旨探索永月山。

    靖武帝(聖武歷210-224年):

    靖武帝阮迪自幼尚武,以「文不及明賢,武可比聖武」自居。他登基後大力發展騎兵,積極擴軍備戰。對雲州少數民族國家放棄了始於英傑帝時期的懷柔融合政策,並於聖武歷213年-214年進行首次北伐吞併雲北諸胡國。聖武歷216年又再度北伐,先後大敗庫狐、迷齊,將大周國境向北拓展至阿連赤山南麓和戈爾河北岸。同年,靖武帝設立邊防軍體制。聖武歷218年,帝西征瀚海,滅哈克蘭,至此大周疆域達到歷史之最。聖武歷220年,帝西征奇娜、夢多,先後攻陷西拿、迷城。次年初,大雪封路,補給中斷,帝飲恨退兵。

    連年征戰和大量的徵兵大大消耗了大周的國力。聖武歷214-220年,國庫連續7年入不敷出,朝野反戰派大臣聯合翰林院文臣士子反對西征奇、夢二國。

    聖武歷221年,西征還朝的靖武帝以朋黨為由,大肆打擊反戰派,內政一度陷入混亂。同年,靖武帝廢止科舉制,解散翰林院。焚書坑儒。受牽連文人的大量經典之作被付之一炬。聖武歷222年,在保守派大臣的支持下,靖武帝恢復古制,以公車征辟選士。科舉選士制自宣統帝始僅存世五十年。

    聖武歷224年,蠍台作亂,靖武帝再次一意孤行,集兵百萬東渡滅蠍。遇颱風,大批士兵葬身大海,爆發瘟疫。帝染疾還朝。病死途中。此間未立太子。聖武陵秘密終止於此。此次「東渡滅蠍」的失敗,成為歷史上公認的大周盛衰轉折點。東渡失敗後靈州沿岸遷界禁海。

    鹹威帝/後二王之亂(聖武歷224年-聖武歷228年):

    由於靖武帝的暴斃,皇位之爭再次成為焦點。在靖武帝在世之時,關於策立太子的問題便引起過極大爭論。皇長子阮貴為皇后文氏所出,儒雅翩翩,甚得眾望,然靖武以貴懦弱而不喜,常謂「不類我」。三皇子阮擎為景妃郭氏所出,有武勇,曾空手搏虎,又極聰明,過目成誦,常從征靖武左右,靖武甚喜之,欲立之,後因皇室宗族及文氏外戚的反對而擱置。

    聖武歷224年六月,長子阮貴在其母文氏及外戚協助下在聖京宣佈即位。隨父東征正在還朝途中的三子阮擎不服,舉師討伐阮貴。各方勢力各有依附,內戰爆發。史稱「後二王之亂」。

    聖武歷228年十月,經過四年之久的惡戰,皇位之爭終以三皇子阮擎勢力方的勝利而告終。阮貴請降,貶封逆命侯,阮擎率部開入聖京。隨後竟撕毀承諾。殺阮貴母子及後族黨羽於市井。時血流成河,經久不凝,民怨沸騰,天象示警。

    同一時期,南方三蘭脫離了周國附庸的地位,屏蘭崛起。

    聖武歷226年,天下武會為並稱「北劍南月」的洗月、劍池兩大高手秋色平分,二人為找到轉說中的「魔刀」定三十年之約。

    彰武帝(聖武歷228-232年)

    聖武歷228年彰武帝阮擎聖京登基,敬其母郭氏為太后(即景太后)。帝援引英傑帝藩封張氏之例,策封在內戰中支持自己的地方軍將領郝、劉、晏、孫、唐、趙、穆七家為州牧,世襲罔替。群臣嘩然。同年底,彰武帝重組內閣,八藩勢力進入內閣。

    同時,阮擎對散落民間的阮貴黨羽進行瘋狂搜查報復。重用「無影」,「無影」得以參與皇室核心機密並因得到皇室秘密支持迅速壯大。

    聖武歷229-231年大周境內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天災。帝賑災不利,各地災民相繼揭竿而起,而八家諸侯以剿平叛亂為由積極擴軍,打破了宣統帝時起對地方軍數量的限制。

    聖武歷232年,阮擎於御苑射虎,馬被虎所驚,阮擎墜馬,跌破頭顱,當夜卒於行宮中,年方三十歲,無嗣。阮擎以暴戾和恐怖統治著稱,後稱「彰武之戾」。

    彰德帝(聖武歷232年-246年):

    聖武歷232年,阮擎同母之弟,靖武帝第十三子阮凌在景太后的支持下繼承大統。為彰德帝。阮凌登基後,尊阮擎為彰武帝,阮貴為鹹威帝,為當年支持阮貴的諸臣平反昭雪,並廢止了彰武帝時期的種種苛政,大赦天下。此舉得到朝野內外的一致擁護,阮凌也一度被認為是肩負著復興大周社稷的一代明君。

    此時地方勢力的膨脹以及內政的混亂已經嚴重影響了皇帝的權威與統治,連年的戰亂也使百姓流離、土地荒廢、大周國力衰竭不堪。聖武歷234年,彰德帝在東方瑾的協助下開始推行新政。新政包括復科舉、禁世襲、外戚不得從政、收八藩兵權於帝、皇室開支透明化、中央統一管理全國稅收、重新丈量全國土地、設定土地持有上限、取消皇親州牧的免稅特權等。新政同時觸動了皇室、地方勢力和保守派大臣的利益,遭到前所未有的阻撓。聖武歷236年在景太后的干預下,帝被迫罷免以東方瑾為首的數名改革派大臣。至此,景太后與帝同朝議政,朝政實為景太后把持。新政宣佈失敗。此後數年帝少問政事,終日與被罷免的改革派士子飲酒取樂。

    聖武歷242年,景太后病故,帝重掌皇權。汲取之前過於激進的教訓,阮凌開始進行循序漸進的改革措施,首先聯合皇室及保守派大臣,分化諸藩,致力於逐步削弱地方權利。八藩的氣焰得到一定程度的打壓。

    聖武歷245年秋,東方瑾攜已懷身孕的妻子宛月如重返聖京面聖。帝欣喜,賜夫婦二人居於御花園雅芳齋。雅芳齋為歷代皇帝款待皇親貴戚之所,此舉引來皇室不滿。宛月如於次年三月誕下一子,皇帝親請御醫接生,賜名東方玉。聖武歷246年四月,風雲突變,阮凌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怪病奪去了性命。八藩聯合朝中弄臣藉以興風作浪,妖言惑眾,嫁禍東方瑾,並大肆打擊改革派。東方瑾夫婦含冤被害。八藩重新奪得朝局主導權。

    同情改革派的大臣皇親阮繼周設計救出東方玉,收為義子。

    昭遠帝(聖武歷246年-255年)

    聖武歷246年阮凌長子昭遠帝阮敏即位。昭遠帝本意繼續推行先帝的新政,然其先天體弱多病,更兼之改革派大臣被打擊殆盡,因此舉步為艱。朝政逐漸被八藩把持,八藩常常聯合起來向朝廷所要更大的權力和利益,有時又因各自權益互相攻擊制衡。聖武歷255年阮敏鬱鬱而終,無子嗣。

    聖武歷246年,南蠻最大的蠻蒙部落成為部落王,年輕的蠻蒙部落大酋長蒙勇成為蠻王,開始了其對南蠻諸部的統治生涯。熟悉周文化的蒙勇仿周明公、周聖武帝對南蠻進行一系列變法,使古國南蠻進入一個跨時代的新紀元。

    聖武歷249年雲州牧張靜齋收荀卿。

    聖武歷255年當今皇帝,阮敏之弟阮堅即位,為大周第17任皇帝。

    聖武歷256年劍池殺洗月,得冰河刀,收吳憂為徒。

    聖武歷256年4月,雲州牧張靜齋率長期戍守北疆的十萬雲州鐵騎南下,千里奔襲,攻佔聖京,自封大將軍,結連朝中重臣太常郭奉,重組內閣。朝廷中原有的八藩制衡的格局被打破,張氏成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勢。至此阮氏大周皇權旁落。

    聖武歷256年6月,柴州穆氏首先發難,檄傳天下諸侯討張勤王,各家諸侯紛紛響應,組織數倍於張氏的強大聯軍。同年雲州鄂必隆再起叛亂,張靜齋腹背受敵。

    聖武257年,蘇平出山,助張靜齋平定雲州叛亂,分化諸侯聯盟,成功控制了險惡一時的局面。

    聖武歷259年4月,張靜齋與聯軍作戰進入最後階段,阮堅賜靖南王阮繼周為首的幾位大臣密詔,阮繼周以宗室之親出鎮靈州,並特許帶家眷。為示優寵,帝破例將阮繼週三個女兒寧、君、香同封為郡主。

    聖武歷259年5月,太平關血戰,張靜齋奇襲聯軍後勤基地資陽,大敗聯軍。聯軍首領穆家父子戰死,聯軍解體。張靜齋蠶食燕州。

    聖武歷260年懷州劉向與兄長劉凱爭位,阮繼周親率靈州軍入懷支持劉向。同年,劉凱兵敗自盡。

    聖武歷263年10月張靜齋征靈州。靈州大將蘇中反。清河郡主阮香組織虎衛軍與張、蘇作戰。

    聖武歷264年9月靈州城破,阮繼周死。清河郡主阮香出奔黑風寨。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