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立志傳

第十二卷 輪蹲的天空 第十六章 文 / 黑鬍子

    第十六章

    關於楊洪森逼迫日本在南朝鮮動手的有關情報,陸軍部的大佬都得知了,那些去北京看過閱兵表演的將軍此時開始甚為憂慮,雖然他們可以忍,但是那些下層軍官就難說了。根據情報部門的透露,楊洪森打算在戰爭初期就動手化學武器對日本進行毀滅性打擊,情報部隊犧牲了大批的勇士搞到了一份內部會議的記錄,楊洪森叫囂要將「三民主義」亞洲化,世界化,他認為日本的「三民主義」進程是全球「三民主義」重要組織部分。

    楊洪森比孫中山危險多了,孫中山只打算在中國搞搞「三民主義」,楊洪森這個瘋子卻要在世界範圍內搞,而且還打算在日本搞,這傢伙還想把他們日本家的天皇也給搞掉,真是不像話了。再看看這一記錄若這些東西落於那些右翼分子的手中,明天朝鮮就會打仗。最後他們想了想還是把紀錄燒了,但是燒了也沒有用,右翼分子還是拿到了這份紀錄。

    「這份紀錄怎麼落到日本手中的。」被詢問的王亞樵、譚宗盛、戴笠等人一身冷汗,他們現在都穿一條褲,一個處置不當,所以人跟著倒霉。

    出來後的譚宗盛擦著額頭的冷汗,看了看王亞樵和戴笠,

    別看戴笠在王亞樵手下待過,但是他們完全不對路子,情報是從中情局洩漏出去的,戴笠領導國安委員會截獲了這份情報,黨務部的譚宗盛被叫過純粹是跟著受過。

    「兩位,我先行告辭了。」轉過身的譚宗盛腰板一下就直了起來。

    譚宗盛是從原社會民主黨政治部一步一步走上來了,所以在他眼裡王亞樵和戴笠他都看不上,王亞樵、戴笠的業務能力強,但是王亞樵、戴笠都不信仰「三民主義」,王亞樵只能算是愛國者,戴笠只向楊洪森效忠,其實這也沒什麼不好,只是戴笠這個人野心很大,不願寄於別人之下。不過對他不會構成威脅,如果哪天戴笠兼了他的位置,那這小人就算升到頭了。

    發展國外三民主義力量是譚宗盛的主要工作任務。

    對於在新形式下怎麼發展,如何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經過黨務部的努力,三民主義的思想在非洲大陸上發芽了,如果中山先生泉下有知也會感慨一番。不過亞洲是發展三民主義的重點,日本更是重中之重。三民主義在日本的推廣活動還是有些成效的,他還幫戴笠那小子在日本發展了不少情報人員。不過由於受到日本右翼分子的排斥,三民主義在日本半明半暗,上海有他們分部,美國甚至也有他們的分部。

    譚宗盛手中也有一批他直接領導的情報人員,這些人在日本埋的很深,在兩江時代他們就已經在日本了,他也只知道這些人的代號,相關資料嚴格保密,未來他們將發揮極大的作用,這次戴笠能成功獲得情報,譚宗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晚飯之後戴笠突然來訪,他的來意譚宗盛瞭如指掌。

    想要這些人的資料門都沒有,戴笠算什麼?要知道這些可是老政治部發展出來的,整整十年心血。

    戴笠知道自己沒有資格,但仍然向譚宗盛提出了協助。

    「老弟,你應該知道這些人的重要性?這些人怎麼用,什麼時候用,不是由你我決定的,我們所要的做就是依照規條。」

    「譚部長說的對。」

    「什麼部長,部長,副部長。」

    副部長,戴笠可不會當他是副部長,譚宗盛在楊洪森這一系的資格比較老的,長期從事政治工作深得楊洪森信任,跟他比起來戴笠的根基實在是太淺,正因為如此太才想要建功。對於楊洪森的心思他十分清楚,中日間的事本就是此長彼消,現在校長要動手了,所以他必需考慮的更加長遠。

    譚宗盛次日將昨晚與戴笠會見的事報告了楊洪森,楊洪森只是笑了笑。

    戴笠手中的情報員很多,但是王牌卻一個也沒有。比如中情局在台灣,黨務部在日本。比起他在歐美、東南亞建立的情報機構,與近在眼前的戰事卻毫無瓜葛。楊洪森尋問了戴笠有關歐美,尤其歐洲主要國家情報站的建立工作。戴笠會意,這是楊洪森在告訴他職責所在,不要插手中情局、黨務部的工作。

    自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貿易逆差達42億日元,農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國際廉價糧食大量輸入日本,加上國內市場蕭條,糧食價格一跌再跌,使得國內米、麥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由於中國絲織業對日本的巨大衝擊,使得300萬蠶農陷入絕境,近4000繅絲廠停工。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造成100億日元巨額財產損失使已經處於深度蕭條中的日本經濟雪上加霜。1923年到1927年期間,通過向外舉借巨額外債,向內發放救濟貸款,並且進一步改善中、日了關係,才使得日本經濟擺脫蕭條,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發展的時期。1927年日本又爆發金融危機。一些銀行由於擁有大量未經整理的震災票據而周轉不靈,形成擠兌風潮。這次的金融的危機持續了一年多。1929年中、日關係由於日本右翼勢力的活躍開始逐漸惡化,下半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日本經濟專家過於樂觀的估計美國的經濟形勢。1930年美國政府的新經濟政策導致美國經濟持續惡化,加上中、日貿易談判以及中、朝、日三方對話失敗等多種原因的影響,日本經濟陷入惡化。日本經濟惡化的推動了日本國內右翼勢力的進一步發展。右翼勢力稱中國偷取了日本的經濟繁榮,中國是日本經濟蕭條的元兇。為了轉移內部壓力,右翼勢力將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中國,就算女人生不出孩子,那都是中國人造成的。

    看到這些匯總的材料,楊洪森準備繼續加火,促成中、日之間的戰事提前爆發。

    日本首相田中傾向於侵入中國,但其在內部長的提議遇到了巨大的阻礙,為此他憤而辭職。接下來,日本政壇開始動盪不安起來。

    在國際貿易持續減少,中美貿易不斷下滑的時候,中俄、中德的貿易卻在大幅度增漲,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聯繫更加緊密。

    30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報告出來後,國府召開新聞發佈會,指出中國經濟依然強勁,同時指出第二季度的經濟增漲預測為14.5%。

    這讓鄰近的大日本國感到非常的心裡不平衡,是他們本來扭曲的心理變的更加扭曲。

    日本新首相再次派代表來華就雙邊貿易進行談判,日方希望中國政府推動自由貿易的發展,撤除貿易保護限制,中方認為日方也應做出同樣的姿態,日方認為中國必須停止對日本的傾銷活動,否則他們不會撤除貿易保護,談判因此陷入僵持。

    沒有日本,中國的農產品和工業原料依然可以找到好買家。由於日本的貿易保護措施,中國對日本出口大幅下降,中國的農產品開始進入東南亞,中國的工業原料不斷輸入俄國。受此影響,日本國內米價開始走高,而日本企業由於不能得到足夠的原料,開工率逐漸下降,破產企業增多。日本的國民經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

    不管日本軍方如何鼓噪,政黨依然控制著政府,他們依然沒有對華訴諸於武力的打算。

    然而,一些忠誠的「愛國」者們私下的開始了頻繁的大串聯。

    楊洪森現在正關注著歐美的經濟情況,美國工業生產尤其是重工業生產縮減嚴重,作為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標誌的鋼鐵、汽車和建築等行業的衰退明顯,工業總產量和國民收入暴跌,失業不斷攀升。美國的國內問題非常的嚴重,他們應該沒有精力過於國際事務。然而,英國的經濟情況較美國要好的多,他們有著廣闊的殖民地,另外比起美國高效率的工業,英國這輛老爺車則要慢的多,這讓英國可以從容的面對這場危機。楊洪森想知道如果由中國挑起戰事,英國對於遠東干涉將到何種程度。

    1930年7月20日駐紮在南朝鮮的愛**人發動了「愛國運動」。

    遠在美國的楊雅詩在7月23日美國報紙上讀到了日本於7月20日夜日本駐朝兩個師團突然躍過三·八線對侵入韓國領土,與韓國人民解放軍展開激烈交火。至23日時止,日本政府仍未向韓國宣戰。

    日本不宣而戰的卑劣作法引起了留美韓國人的不滿,他們在駐美日本大使館前進行了示威抗議。

    英、美敦促日本立即撤軍。

    日本內閣此時從7月20日起就已經亂成一團,下層軍官又胡亂行事。關於是否宣戰內閣爭吵不休。從20至23日的戰果來看,朝鮮軍隊被打了節節敗退,日本的先頭部隊已經攻至漢城。在沒有得到內閣和軍部的進一步指示前,日本駐朝鮮的總督對參戰的兩個師團進行增援,使得戰爭的規模和人數進一步擴大。

    日軍直搗黃龍的戰法讓韓軍頓時陷入混亂之中,韓國政府向中國提出戰術指導。

    中國政府於23日對日本發出警告,「如果日本進攻平壤,中國立即對日本宣戰。」

    中國外交部的措辭非常強硬,這讓日本高層就是否全面拉開戰事猶豫不決,但是在朝鮮半島上英勇作戰的日本軍人卻勇往無向。

    日本發動進攻的借口很爛,即三·八線的帝**人失蹤,要求到韓國一方內搜尋。

    韓國邊防軍沒有理有同意,日本隨即展開進攻。韓國邊防軍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利用韓軍短暫的混亂,日軍進一步擴大戰果。

    擔任此事軍事行動的主攻部隊為關東軍,他們被中**隊從東北趕到北朝鮮,接著又被趕到了南朝鮮,很長的一段時間他們都在舔著舊傷。半年前他們加強了關東軍的武裝,並且謀劃起北上計劃。這是一次巨大的賭博,如果成功他們不但能血洗前恥,而且還能成為日本新一代的英雄。

    作為關東軍參謀部對整個戰事進行了反覆的推演。

    1930年下半年,由於經濟形式日本內閣正在進一步計劃削減軍費開支,軍隊中的不滿情緒越來越高漲,但軍人對於推翻現政府的意見不能統一,關東軍等順勢將矛頭指向中韓。

    「看來我們將很快奪取平壤。」

    「韓軍與中**不同,我們要在中**隊參戰前,取得更大的優勢。」

    「平壤是韓國的首都,其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重大,我們要不惜一切的奪取他。根據情報部門的報告韓國國君、首相等政府要員都逃向北方,平壤守軍兵力少,士氣弱,我們正當一股而下。」

    「我們可以暫時將平壤放一放,繼續北上進一步試探中國人的態度。」

    因為三天就打到了平壤,日本軍隊聲稱二個星期滅掉韓國,本來他們只要一個星期的,但是考慮到中國因素,他們認為二個星期應該夠了。得到進一步增援的日軍將對包圍中的平壤發動了進攻,然而駐守平壤的部隊並不非士氣低落,一直到7月28日平壤城然而在韓軍的控制中,日本進攻部隊不得不等待重炮部隊的到來。向新義州方向推進的關東軍也被阻擊了下來,連續作戰使日軍的彈藥消耗很大,而韓軍王牌部隊不但有裝甲車,還有飛機,火炮也相當猛,如果不是太極旗,日本的士官還以為是中**隊。

    朝鮮半島雙方激戰十一日中國方面仍然沒有武力介入的意思。

    日本老臉皮厚對於國際社會的外交呼籲完全免疫,國內百姓在右翼勢力的鼓動下歡呼雀躍。

    關東軍第一階段的作戰計劃是佔領韓國全境。

    二個星期後,關東軍參謀部的諸君仍然還在興奮之中,可是到了9月10日關東軍參謀部的諸君神色有些黯然,戰爭正在偏離參謀部的最後推演。

    韓國政府在這兩個月內不斷請求中國政府出兵。

    楊洪森在北京與韓國首相樸金勇會面時,給出的理由是,「日本沒有宣戰。」

    「中國政府將繼續為朝鮮提供軍事援助。」

    此時,在韓國作戰的「三民主義自願軍」超過6萬人,這些人對於穩定朝鮮戰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攻陷平壤後,中國外交府發電譴責,但仍然沒有向日本宣佈。這使得日本上層的樂觀情緒又繼續維持了一個月。

    中國與美、英、法、意等國交涉,希望他們出面干預迫使日本撤回三·八線。日本則無理地要求將整個朝鮮劃入日本的勢力範圍。這遭到了中、韓人民的強烈反對。

    9月18日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正式向日本提交國書宣戰。

    楊洪森與樸金勇在北京的廣播中要求全世界的中國人、韓國人團結一起,打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保衛祖國,保衛三民主義。中國30萬大軍躍過鴨綠江進入韓國,這極大的鼓舞了抗戰中的韓國人民。

    楊洪森在國會通過了戰略總動員,國會通過決議向韓國再增派30萬大軍。

    消息從上海傳出來後,日本內閣陷入不安之中。

    中國這個時候加入使日本原本盡快結束戰事的計劃破產。對於一線部隊來說這個消息更壞,對韓國用兵最初的主力是關東軍,他們經過了長達半年的秘密準備,而駐朝的其它日軍均是在戰事爆發後才開始準備,由於激烈的戰事前線出現了彈藥供應短缺的現狀。面對中**隊的加入,日軍不得不暫時轉入防禦。為了給軍隊爭取時間,上海方面要求與中方進行談判,甚至以撤軍為條件要中**隊給予時間。這麼明顯的緩兵之計,楊洪森自然不會上當,不過國會給了楊洪森不少阻力。

    中**隊進入朝鮮便對日本展開反擊,第一次戰役,中方投入了18萬人,集中了4000門火炮,120輛坦克,300架飛架,戰前中國對日軍陣地進行了長時間的炮擊。

    戰場火光沖天,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的炮擊,在中、日戰爭奪史上都是首次,關東軍遭到炮擊後立即做出反擊,但是日本炮兵從未受過超遠程射擊訓練,也從未經歷過飽和射擊,好在中國炮兵的這方面的素質也不高,然而有一點是日軍無法比擬的,那就是中國炮兵彈藥充足,雙方一口氣打了數萬發炮彈,最後日本炮兵彈盡退出炮戰。經過一天的炮擊,炮兵集團將5萬餘發炮彈傾灑在日軍陣地前,這種手筆是中**隊以往的戰例所沒有過的,這讓很多將領大為過癮。在裝甲部隊的配合下,突擊部隊一擁而入輕易就撕開了日本防線,其身後數十萬中、韓軍隊擠進突破口。關東軍只得戰略性層次後撤,只是這一過程中士兵們還沒有從炮擊的陰影下恢復過來,他們將層次性後撤演練成了潰退,關東軍參謀部三令五申要求阻擊中國部隊,但是前線部隊稱防禦部隊被擊潰,更重要的是他們缺乏彈藥。

    日軍將領在向大本營匯報時稱,他們這是戰略性崩潰,其實是為了以強示弱,誘敵深入。

    中方擔任突襲的第三、第七、第九近衛軍師團,機械化程度高,與近衛軍一同行動的還有國防軍的兩個騎兵師,這使得日軍屁股始終被一根鋼針頂著。

    日軍由於彈藥不足,軍官要求士兵每顆子彈打死一個支那人,日軍講求精確打擊,而對面的近衛軍部裝備有大量的mp/28衝鋒鎗,他們採用「子彈海」戰術,日軍在對戰中完全處於被火力壓制的一方。日軍士官期盼著中**人手中的mp/28衝鋒鎗彈藥早點耗盡,最好出現什麼故障而無法使用,當然他們在衝鋒中突然小腿抽勁那可就再好不過了。

    司令部的將領神色不安,帝國聯隊一個接著一個被擊潰,陣亡的聯隊長一個又一個傳達而來。

    「要不惜一切代表阻止中**隊的南下。」

    司令部要求各級部隊發揚不怕死的野豬精神,組織兵力對中**隊發動逆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