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立志傳

第十一卷 夏天到了 第三十六章 文 / 黑鬍子

    第三十六章

    楊洪森心情好可能有多種原因,或者他真的有什麼值的高興的事,又或者是哪個衰仔倒霉了。

    「哇哈哈~,真是振奮人心的消息,看來老天都在收拾日本人。」

    他在說這話的時候他似乎忘記了之前幾天他都是在數著過日子。

    1923年9月1日日本主島本州相模灣海底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幾分鐘內,往北約80千米的東京和橫濱市50∼80%的建築物都成了一片瓦礫。地震之後接著就是海嘯,高達9米的海浪,掃蕩沿岸的公共設施和村莊。幾乎有70萬住家毀壞或嚴重受損,死亡人數達到13萬,地震還引發山崩。

    這次地震的次生災害特別嚴重,如火災。地震時適逢大風天氣,風助火勢,使城市陷入一片火海,

    東京許多家庭正在他們傳統的炭爐上燒飯。地震使爐灶翻倒,引起了大火。火勢從城市的木房屋蔓延開來。家家戶戶驚恐出逃,接著人們發現自己已被困在火牆與隅田川之間。蔓延的大火迫使他們跳入河中,數以百計的人淹死在河裡。

    地震引發火災,橫濱市內約200處,東京被大火化為灰燼。在高層樓房之間形成「火流」,讓人目不忍睹。東京有4萬人逃到一處空地,由於處於「火流」流竄處,3.3萬人因無路可走而活活燒死在這塊空地上。這次地震死亡14.3萬人,其中9/10被燒死。

    這場空前的災難造成了日本財政損失達55億日元,相當於當時全國兩年半的財政收入,受災人口高達340萬。日本人民真是悲慘,而日本政府的損失更是慘不忍睹。

    在黎元洪的眼中,楊洪森好像一早就預料到了日本的這次大地震,因為他們把所有的一切都準備好了。

    對於日本大地震,中國政府發去了慰問電,中國紅十字協會向日本受災百姓提供50萬美元人道主義援助。日本考慮再三後接受了這一批援助物資。日本人的損失也的確是慘重,兩年半的財政收入就這麼的震沒了,唉痛心啊!

    地震發生後日本呼籲國際社會給幫助,但歐美國家的幫助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為了救災和重建,日本政府大肆舉債,這讓日本從一戰後的債權國又淪為了債務國。

    日本的經濟此時已徹底崩潰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宣佈破產,大批工人失業,社會動盪不安,如果不是日本的經濟相對封閉,楊洪森又可以狠狠地刮上一筆。

    對於地震災區的百姓,楊洪森深表同意,並且以集團名義向日本政府提供了10萬美元醫療藥品,國際社會對楊洪森的這種高姿態給予了高度讚賞。楊洪森為日本布爾什維克提供的經費是這個數字的3倍還多。在支持日本社會主義運動的同時,他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就是將三民主義光輝的思想傳播到日本,在楊洪森的一手操作下,三民主義連蠻荒的非洲都攻去了,何況是一個文明的大日本國。

    三民主義在日本的傳播開始主要依靠孫中山的個人魅力,楊洪森讓其逐漸組織化,規模化。

    日本三民主義研究會最早成立於1916年,最初的成員有三人,後期由於鬥爭形式的變化,該會變更為「英美政策研究會」,其擁有vip會員200人,普通會員1500人,註冊會員約4000人。總部設在上海。其綱領就是建立民主政權。因為他們提倡通過暴力革命方式奪取政府,而被日本政府取締,儘管如此,他們並沒有放棄鬥爭。

    當日本經濟衰退,下層百姓苦不堪言的時候,他們的勢力發展迅速。

    該會在日本的總部設於大阪,大阪的商業氛圍十分濃厚,而且大阪人蔑視皇權。

    說句實話,楊洪森非常喜歡大阪人。

    日本大地震讓該會的發展迎來了一個新的機遇。

    正在歐美各社會團體向日本提供捐款和救災物資的時候,日本政府爆出了一系列的醜聞。首先是日本高官貪污、挪用各國的捐款達數百萬美元,這使得日本的國際形象大損,以至於天皇本人出面才平息民怨。其次,日本人對留日本的朝鮮人和部分中國人殘酷迫害,造成了近四千人傷亡。此事曝光後再次引起歐美社會的強烈反響,中、韓國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切實履行《日內瓦條約》中的相關規定,保障第三國百姓的人身和財產的權力不受侵害。

    國府通過《中央日報》向遇害的中國公民的家屬表示慰問,同時譴責對平民的謀殺。

    楊洪森卻認為這些留在日本的中國人死了活該,誰讓他們在日本待著,不知道中、日雙方不對眼嗎?

    無形的輿論壓力讓天皇患上了焦慮症。

    當首相告訴他日本的經濟在未來的幾個月就要徹底崩潰的時候,他整夜睡不好覺,腦子內總是考慮著日本經濟的出路在何方?

    天皇本人越來越傾向於戰爭,我私下召見軍方人士詢問關係對華作戰的可行性。但是,滿清時期一個日本人趕著一大群清兵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陛下如果下定決心,那就應當不惜一切,立即採取行動。否則,未來帝國將很難在陸上擊敗中國人。」

    「那麼戰爭會在何時結束。」

    天皇戰爭的思維是希望快而短,「我想短時間不會結束。」

    「一年?二年?」諸大將沉默不語,天皇發現自己真是一相情願,中國人一定會把戰爭拖下去,絕對不會向日本妥協。

    日本陸軍最大的弱點就是缺乏長期作戰的意志和資本。以往日本軍隊太過容易就獲取了勝利,尤其在對清政府的作戰,但是時代已經不同了,再也不能用19世紀的思維模式去考慮20世紀的問題。

    如果中、日之間的戰爭的演變過程若出現在日、俄戰爭時期的那種結果的話,就應當立即迴避。

    日、俄戰爭中日本殺敵一千,自傷八百,最後一紙停戰,賠款分文未取得。

    「陸軍能取得勝利嗎?」天皇對陸軍的取勝沒有信心。

    「戰場之上瞬息萬變,勝負之間難以盡數推演,但取勝的機會應當在五五之數。」

    「那麼就是說我們可能會戰敗。」

    這些陸軍大將可比下面的那些刺頭理智的多,中國陸軍越來越難對付,而且在朝鮮半島上中、日幾次交手中,見到的中國王牌師越來越少,很多部隊的番號都全新的,中國把朝鮮半島當成了他們的練兵場。雖然事實如此,但他們卻不能這麼說,因為這將進一步打擊天皇對華作戰的信心和決心。

    「與中日的決戰必不可免,時下只有集聚力量,等待時機。」

    天皇唉歎一聲,「我只怕已經沒有機會征服中國了。」

    「陛下,請你不要失去信心,我們將擊敗中國,成為亞洲的主人。」

    關於亞洲的主人,楊洪森也有類似的這種想法,中國有著300餘萬常備軍,900萬預備役部隊,他需要更多、更多的軍火,進口軍火限制的條件太多,唯有發展本國的軍火工業才是王道。北洋政府時期全國共有47家兵工廠,國府成立後經過重組保留其中有22家,經過七年的努力,國府兵工廠發展到了67家,這些兵工廠如果滿負荷運轉,每年可以生產60個輕裝師的裝備。不管日後的中、日戰爭由日方或者他挑起,楊洪森認為準備時間越充分他的贏面就越大。等打敗了日本,他就是亞洲的主人啦。

    日本在美英政治壓力、本國經濟大衰退和中國政黨力量的影響下決定暫時服從了美英的安排,日本對外推行「協調外交」的政策,中、日之間開始恢復對話,雙方大使再次握手言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