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立志傳

第十一卷 夏天到了 第二十九章 文 / 黑鬍子

    第二十九章

    對於那些佔著茅坑不拉屎的傢伙,楊洪森極度的痛恨,自1906年開始葡萄牙在安哥拉的石油開發項目就處於停止狀況,楊洪森到安哥拉只為石油,又不是為了鑽石而來。英國人當然知道楊洪森鬧事的原因,葡萄牙人擋住了楊洪森發財致富的路,所以後者急了。安哥拉石油勘探是一個長期過程,葡萄牙搞了十幾年都沒有結果,楊洪森有興趣,你就讓他接手就是的,真是沒事找事。在英、法的共同努力下葡萄牙人做出讓步,給楊洪森放了一個口子。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美國東方石油公司以及最近才註冊的英國布倫特石油公司,共同投資組建了安哥拉石油公司。

    對於非洲的石油開發上,英、美都沒有多餘的精力,這給了楊洪森可趁之機。

    除了石油,楊洪森對銅、鐵、鎢等礦產資源也同樣有興趣,並為此與葡萄牙展開了廣泛的合作。

    日本方面對楊洪森的一舉一動極為關注,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其對國外的資源有著極大的依賴。由於中國的封鎖,使得廉價的原料途徑全面中斷。

    在全球油價不斷下滑的時候,楊洪森向美、英石油商人提出的減價保價的口號,雖然沒有人理他,但卻引起了日本人的高度緊張。

    日本的石油依賴予進口,高油價就意味著付出更多的外匯。現在他們可以從英、美的石油戰中享受到廉價的石油,但是以後呢?英、美石油戰不可能一直這麼持續下去,所以他們必須通過其它途徑獲得石油等其它戰略資源,而帝國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拓展活動進行的並不順利,出產石油的地方,現在好像都被人給佔了。相對於中國石油公司的大舉擴張,日本石油公司卻處境艱難。

    中、日徹底翻臉後,日本經濟出現大衰退,內閣開始裁減巨額的軍費開支,這引起了軍部極大的不滿,但是軍部無法阻止,陸軍開始大規模的裁軍,海軍正在建設的戰艦被迫停工。

    社會中各種各樣不滿的聲音正在滋生。

    楊洪森對日本開始了一場「玫瑰革命」。

    作為莫斯科的盟友,對於日本布爾什維克運動,楊洪森不但出錢,而且出力。布爾什維克在日本的發展極為迅速,這引起了日本的高度關注,資本家們聯合打擊這股新生的力量。楊洪森幫助他們在上海建立了黨支部,並且向他們輸入暴力革命概念。日本zf為此向中國zf提出抗議。中國zf為此發佈了《日本人權報告》對日本內政橫加干涉。這讓日本人氣憤異常,自維新以來日本何曾受到中國如果欺辱,小小中國實在是太過狂妄自大。

    中**工體系的完善,生產能力大幅提高,使得楊洪森擁有了狂妄的資本。各類輕武器製造在自給自足的同時,大量地對外出口,重武器裝備中火炮的數量大幅度增加,部分軍隊裝備之精良尤在日本陸軍之上,二次朝鮮衝突中中**隊中的精華近衛軍他們都沒有看到。根據日本情報,中國最近幾年的軍費開支都保持在40%左右,其對陸軍投入巨大。

    楊洪森提出陸軍全面現代化的目標,引起了日本陸軍的高度關注。

    二次大規模的軍隊整編後,中**隊開始換裝,大量先進的武器交付一線部隊使用。

    朝鮮局部戰鬥上中、日裝甲部隊的第一次接觸,就以日本的失敗而告終。

    目前中國裝備的bt-3型坦克,無論是機動性、火力、防護等方面均超過日本坦克。陸軍提出了一個新的坦克設計方案,但是在大裁軍的這個節骨眼上,新型坦克的研發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的不足。根據最新的情報中國正在研發中型坦克。

    日本陸軍發覺他們已經被中國趕超了,如果再不奮起直追,那麼征服中國將只是夢想。

    雖然經費緊張,但日本方面仍然擠出資金投入到輕型坦克的研發中。

    日本特工按照軍部的命令,冒著生命的危險進入中國收集中國武器的情報,不惜一切代價策反在華的外籍技術人員。

    美國近幾年加大了對華援助力度,使中國工業從無到有,以前槍、炮都無法自給的國家,現在擁有了自行生產汽車和飛機的能力。這難道不值警惕嗎?

    日本國內軍國主義分子大肆宣傳「中國威脅」,他們將日本所出現的經濟衰退,歸結為帝國主義的走狗,中國政府的封鎖,通過一組組數據,告誡國人,中國正在崛起。

    「中國必然會對帝國實施報復,國人應不惜一切打倒中國。」

    內閣把這些下層軍人稱之為狂徒,因為他們根本不顧忌國家的存亡,「如果能將中國打敗,何必停戰。」

    失業人口增加,經濟繼續衰退,那些專家們的建議又是那樣的千遍一律,而歷史上政府解決危機的途徑就是戰爭,迫使戰敗方支付巨額的賠付。可是進入20世紀後,日本在在戰爭中的進項甚少,而這次更是賠進去一筆錢。

    對於那些繼續高唱「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論調的人,天皇都想抽他,現在連朝鮮都丟了,還談什麼征服中國。征服朝鮮、征服中國是日本老一輩光棍豐臣秀吉同志制訂戰略構思,當代的日本戰略家也是按照這一大戰略推演,只是現在推不下去了。

    陸軍方面將戰敗的責任推給了內閣,他們認為內閣沒有下撥足夠的軍費,致使陸軍裝備不足。另外,內閣處事優柔寡斷等等,陸軍大佬們通過xx會,xx社將那些為帝國英勇作戰而被裁撤的軍人組織起來。軍方準備將國家的政權奪過來,內閣對那些軍人也早就不滿,趁機削減軍費開支,同時將戰敗的責任一盆子扣在無能的帝國陸軍部頭上,陸軍部遂海軍部拉下了水指責其戰爭期間「通敵」,各方都在相互推卸責任。

    中國駐日使館人員在撤除日本時下達了通告,但是還是有大批的中國滯留在日本。

    中國政府宣佈日本斷交後,日本駐華也向中國提交了國書,日本大使館由北京遷往上海。

    對於中、日斷交孫中山表示遺憾,國會中以楊洪森、黎元洪為首的親英、美已經完全把持了政府。在朝鮮對日作戰不斷取得勝利的刺激下這批人在國會中提出了在朝鮮對日本最後一戰光復朝鮮半島,這一提案得到了朝鮮籍議員們的支持。

    最近,中國過於好戰引起了英、美的注意。在台灣問題上中國人表現的越加極為激烈。

    台灣的華人集會活動遭到了日本駐台部隊鎮壓,國府方面立即做出反映,這使得台灣變的異常不太平。

    英、美大使第一次看到日本大使在揮舞著拳頭的中國外交人員面前變的唯唯諾諾,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他們還真是不敢相信。

    在亞洲政治平衡的框架內,日本不能太弱,兩方勢均力敵才正正好。比如,讓中國發展陸權,讓日本發展海權,這樣的話兩個國家就不會有什麼衝突了。

    這種近乎於一廂情願的劃分引起了中、日雙方的不滿,但是雙方都默認了這種新的平衡。儘管英、美從中斡旋,中、日兩國關係未得到任何改善,兩個國繼續仇視對方。中國利用東盟將日本孤立於亞洲諸國之外。在美國的一些專家來看,這種孤立讓日本更具有侵略性。

    在1921年赫克托·c·拜沃特寫的《太平洋上的霸權》一書,描寫了一支日本艦隊偷襲了美國在停泊在珍珠港內的太平洋艦隊,同時進攻關島和菲律賓,美國在戰爭初期,連遭慘敗的情形。

    楊洪森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大為驚奇,因為未來太平洋戰爭確實就是這樣發展的。

    「我靠,這傢伙不會也是穿越的吧,有機會要聯絡一下感情,真的是太有才了。」

    美國將只是將《太平洋上的霸權》當成了奇幻小說,但是日本人卻將其列為了海軍大學的課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