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立志傳

第十一卷 夏天到了 第一章 文 / 黑鬍子

    第一章

    美國大選共和黨提命後選人沃倫·甘梅利爾·哈定取得了最後的大勝。引起楊洪森注意的並不是這位美國第29屆總統先生,而副總統柯裡芝,未來的下一屆總統。

    在柯裡芝時代,美國的經濟處於持續的高增長狀態之中。在他之後美國的經濟開始走下坡路,直到胡佛總統帶領全體美國人民衝向地獄。

    南京政府所在已正式由南京遷往北京,楊洪森受孫中山之命全面負責經濟工作。

    隨同央政府一同遷至北京的還有前清皇帝傅儀,他終於又回到了北京,紫禁城他是回不去了,中央政府給他先安排的住所是其父醇親王的府邸。

    紫禁城沒有人住,一下就荒廢了起來,大量官人被裁撤後,偌大一個紫禁城變得空空蕩蕩。有些宮室因為長期無人居住,院落裡的野草都長的許高,室內家居佈滿灰塵。

    紫禁城內的文物繁多,常有不法之徒來此偷盜,雖抓者必死,但來者仍然不絕。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袁克文希望楊洪森按舊例在紫禁城、清室皇陵加駐軍隊,對偷盜者採用連坐法,把九族誅光,看他們還敢偷。

    此時慈禧、清乾隆墓室目前都保障完好,東陵大盜的那一幕很難在楊洪森時代出現了,為此他好好地瞻仰了一番,當然有些革命小將犯上直言,要求將慈禧墓扒了,楊洪森因此對那些小將是行了深刻的批評。

    「這次都是文物啊!」

    「誰說不是啊!上會我們琉璃廠,發現了很多從皇城內流落到民間的物件,痛心疾首啊!玉琨,這麼多國寶流落民間可是巨大損失,政府是否撥些款子,咱們博物院好將這些東西收回來。」

    「等著上面撥款可行啊!你克文可是一字千金,還怕沒有錢。」

    袁克文現在窮啊,袁世凱死的時候他分到的錢只夠買張字帖。自從他當上了副院長後,他欠的錢就更多子,他看到什麼好東西都想買。

    「咱們博物院可是清水衙門。」

    「窮,你們可不窮啊,你們可是比中央財政部更富庶,這裡隨便一樣拿到上海古董市場,至少都值上千萬啊!」

    「這些可都是鎮國之寶,怎麼輕易便賣。」有人在楊洪森小聲的嘀咕著。

    「國寶當然不可以賣,但是你們要想辦法把死東西變成活的。國家雖然可以提供一部分資金,但卻是有限的,你們自己還要想辦法。」

    袁克文笑道,「可是靠幾個人捐獻也是有限的。」

    「除了捐獻難道就沒有其它的融資渠道。」

    「要不總理你帶頭捐個,100萬美元不嫌多,10萬美元不嫌少,你要帶頭捐個1000萬美元,我們就推選您為博物院終身名譽院長,聘書明天我就親自給你送去。」

    這爺還真是見過大市面的人,當真是不把錢當錢看,「你們的工作我支持,捐款我帶頭,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將這些死物件變成活物。」

    「總理,您的意思是不是要我們把寶物拿出辦個鑒賞會,收取門票。」

    「腦袋好使。」

    「可這收門票能收多少錢啊!」

    「如果把皇城作為旅遊景點,供國人參觀,在收取門票的同時,可以出售些紀念品。」

    「把皇城對外開放合適嗎?」

    「這有什麼不合適的,經濟社會嘛,這皇城就是文化資產,我們需要把這樣的文化資產盤活,皇城我轉了一下,需要修繕的地方很多,目前政府的撥款是不夠的,流失的文物要收回,日常的人員等開支要支付,這樣一來你們只怕連會友的錢都幾個了。」

    「總理說的是。」

    「南京博物院在這方面還算有些經驗,你們可以交流一下。」

    楊洪森在南京執政期間就已經將南京明故宮作為景點向廣大百姓開放,每個星期開放二次,每次參觀的人都非常多,其中就有很多的外國人。南京故宮博物院的館室中除了展示中國古董外,專門還開設了西洋展廳,收藏有大批西方古典和現代的藝術品。

    對於戰爭時期外流的文物楊洪森已責成有關機關收回,對於國仙市場上的文物,只要不離開中國,原則上不管。但是如果發現什麼把文物往外帶,楊洪森不惜加幾個莫須有罪名,封他的賬號,查他的家當,砍他的腦袋。

    還是那些穿成光緒、咸豐的人命好啊!能有機會看到那樣壯麗的園景。

    站在圓明園的遺址上,楊洪森感慨萬千,如果他早來幾年,這個園子說不定就保下了。

    面對世界第九大奇跡,光點收門票就數的手發軟,這些可惡的八國聯軍。

    楊洪森與楊夫人最近不斷出席各種贊助活動,諸如教育、藝術等等,與北方的社會風liu會聯絡感情,楊洪森還被他的老上級陳長官叫去參加布爾什維克研究會,在這裡他還見到了北京大學的李先生,又是一位名人。隨著,中俄的關係密切,馬克思、恩克思、列寧的一些著作出現在了中國,通過閱讀這些經典著作,一些人開始對他們展開學術研究,其中《xxx宣言》那都是必讀刊物。現在所處的環境不同了,由於楊洪森是踩在先人的肩膀觀察這個世界,自然要比同一時代的人看的更遠。

    中、俄兩國目前仍然處於密月期,楊洪森旗下的中國石化得到莫斯科最高當局的許可在西伯利亞勘探石油。盯著巴庫油田的人實在太多了,英國、法國、美國商人都在尋求與莫斯科合作,莫斯科欲借外國資本帶動本國經濟發展。

    俄國新時期經濟政策的出台,力圖短時間內恢復蘇俄國民經濟。

    在巨額利潤的誘惑下,楊洪森繼續加大對俄的投資力度。中俄貿易也因此翻開了新的一頁,中國對俄出口從農業產品逐漸擴大到了工業產品。

    楊洪森向美國資本放開中國市場,這比孫中山提出的開發還要更進一步,大量美國資本的進入,對民族資本造成了重大的衝擊,這也製造出了一些社會矛盾,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