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立志傳

第十卷 春天狂想 第六章 文 / 黑鬍子

    第六章

    在孫中山在國外化費旅訪期間,楊洪森在國內排除異己,軍隊和情報機關成了他手中最鋒利的戰刀。

    陳其美是楊洪森重要的政治盟友,其對副元首寶座早已虎視眈眈。現任副元首為民主黨領袖黎元洪。進步黨後期分裂後,黎元洪以民主黨領袖身份投入南京陣營,而另一陣營共和黨則遭到楊洪森殘酷鎮壓,很多人為此避走海外。

    作為親英美的黎元洪,視楊洪森為馬首,除了外交、政治、軍事,他幾乎什麼都管,作為國家的二號人物,英、美代表曾私下與黎元洪接觸,願意提供資金扶他上位。

    黎元洪再笨也不敢與孫中山爭,別看他是副元首,孫中山出訪期間,他代行元首職責,可把持國家政策的卻是楊洪森,只要他不同意,國會提案就絕對通過不了。雖說反楊人的不少,但都是書生做派,手中沒有鐵棍,拿什麼跟他鬥,找死啊!

    對日宣戰時民主黨通過支持楊洪森在朝鮮戰事勝利後為之發展壯大,不過和會開始後不久他們新英美的民主黨屢受打擊。在上海事件上黎元洪主張妥協,在對法用兵的問題上他是極不贊同的,但是楊洪森的提案還是在國會上強行通過了。

    英、法都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國力非日本可比。

    潘佩珠那可是同盟會的老同志,早期參加與孫某的起義,加入國民黨後積極參加北伐,後調入南京中央擔任執行委員,受到韓國獨立的影響,在孫中山的幫助下成立了越南國民黨,不過這時越南國民黨的重點並不是武裝獨立,而是革命宣傳。

    潘佩珠在河內被捕後,孫中山一直考慮著用外交手段將這位革命老同志撈回來,但是法國人的態度強硬,「五·一二西貢慘案」導致越南局勢複雜化,越南國民黨副主席文信在楊洪森的秘密授意下發動起義,接著向南京政府求救。

    在孫中山與楊洪森最早的電報交流中楊洪森就曾提出:「鑒於法軍在越南部署兵力不足10萬,中**隊應當進行適時的干預,。」

    越北的革命形式正如楊洪森所預料的那些,革命力量發展發展十分迅速,很多法國殖民地越南士兵紛紛起義,大批的民眾加入獨立陣營。

    老街、河江、高平等地方紛紛宣佈獨立加入了越南北方自治政府,革命力量的猛增到了160萬人。越南國民黨的主要力量是兩個師的約2.5萬人的武裝近衛軍,很多軍事幹部都參與過北伐、朝鮮戰役,他們裝備有美式武器,接受過德、美教官至少六個月的訓練。越南國民黨除這支正規軍外,又迅速建立起了一支8萬人的民兵武裝。

    法屬印度支那主要軍事力量就是3萬法軍,那些越南公安不比大清的綠營強上多少。至於3萬法軍貌似很多,但是分分也就沒有多少,這3萬法軍相當一部分來自法屬殖民地,其中不少是越南人。

    戰事開始後越軍迅速挺進取得較大的戰果,而中**隊集結於中、越邊境等上級的最後命令。

    楊洪森向孫中山的匯報中指出,由於越南國民黨發展過快,革命的領導權正在越南王宮的手中。孫中山擔心越南國民黨將會失去對革命的領導權,所以命令楊洪森立即出兵進行軍事干預。可是在下達這個命令後孫中山又有一點後悔了,因為這可能會導致中、法全面開戰。

    中**隊進入越南後重新奪回了越南國民黨在這場獨立戰爭的「領導權」。

    由於中國出兵越南,使得中、法關係卻進一步惡化。

    法國雖叫囂著在河內決一死戰,但底氣不足。越軍與法軍原本只是算是平手,越軍控制著鄉村,法軍控制城鎮,但是中**隊加入後,大軍沿滇、越鐵路一路南下,而這條鐵路本是法國為了侵佔中國西南而建設的。

    印度支那法屬殖民地政府得知十萬軍隊進入越境的消息還是中國人自己發佈的,中**隊推進之快讓總督大驚失色,急調部隊由水路前往河內,並且徵調了名義是屬於順化阮氏的禁軍。

    法軍在北方確有4萬人,但是在河內最多只有2萬人,但是某些法國殖民地軍官依然對戰事積極樂觀,因為他們的兵力仍然很強大。

    控制住北方後,中國外交部向法國方面提出一個建議,即無條件釋放潘佩珠,承認越北自治政府,正如楊洪森所猜想的那樣法國人拒絕了,他們將和談的大門堵了起來。

    英國人繼續在觀望,而美國總統威爾遜由於未能促成和平談判倍受指責。

    上海事件不但讓英國在華的聲譽受損,而且還使英國在華的投資受到了巨大的威脅,所以,此次他們表現極為謹慎。比起法國的越南問題,英國更加關注緬北,希望同中國友好協商的解決邊境問題。

    緬北的邊境一直是鴉片走私商人的天堂,現在英國不得加強邊境的駐防,對鴉片走私進行嚴格控制,因為那些商人他們不止走私鴉片,也走私其它的東西,比如軍火,英國殖民地軍人很多人捲入鴉片和軍火生意中,最近殖民地發現了大量的假幣,這些英鎊製作精美完全可以與真的相媲美,英國不少下級軍官都被捲了進去,經過調查殖民地政府發現這些假幣來源於中國。銀行收到假幣的普遍作法是重新把它借出去,大家都裝著不知道,繼續當真錢用。

    一戰結束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都有所減緩,而最近的十月革命再加上日本的騷亂,中國的挑釁,國際金融市場出現了劇烈的震盪,但這對楊洪森個人並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

    「美國方面有什麼消息嗎?」楊洪森很關注美國對經濟制裁的態度。

    「國會仍然在討論是否加入裁製的行列,英、法正施壓。」

    「看來我要繼續對英、法施壓才好。」

    「法國人不會放棄印度支那,如果將軍使用類似於對付日本過激行動必將會引來西方社會反感。」

    恐怖襲擊並不是什麼地方都適用,楊洪森並不打算在法國人身上對動用這種邪惡的戰術。

    「你認為如果我們取得河內的戰役的勝利呢?」

    「這個不說好,法國可能會就此坐下來簽訂協議,但也可能會繼續增派軍隊。」

    「我多麼希望布爾什維克能在巴黎建立起第二個公社。」

    蓋爾特笑了笑,這不過是楊洪森的幻想。

    「我的顧問,你能再給我一點建議嗎?」

    「我認為打破經濟制裁不一定要能過軍事途徑,既然將軍你決定強硬到底,那你就必須讓法國付出足夠的代價,否則他們不會回到談判桌上的。」

    「如果美國加入制裁,是否會連對韓國一同進行制裁呢?」

    蓋爾特十分瞭解楊洪森的想法,不過他並不認為會走到這一步,美國國會極有可能會否決總統的提案,不會加入制裁隊列,因為對華制裁將極大的損害美國在華的利益,至於韓國,美國從來沒有將其視為獨立的國家,他的統治權只不過由日本轉中國手中罷了。

    大戰結束後,英國答應將部分潛艇轉讓給中國,最後出爾反爾。意大利準備將奧匈的二艘戰列艦轉讓給中國,接著在法國的干預不了了之,美國準備將德國的戰艦轉讓給中國,結果英、法出面,將船交還給了德國。蓋爾特知道楊洪森故意將事情搞大,讓英、法派出更多的士兵來遠東。

    中國死個幾十萬人根本不算什麼,但英、法絕對無法承受這樣巨大的損失。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