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立志傳

第七卷 紅蓮 第十七章 文 / 黑鬍子

    第十七章

    何為「攘外必先安內」?

    說白了就是把唐繼堯、陸榮廷、劉顯世請到南京喝茶看報紙,楊洪森來當家作主。

    雲南、貴州、兩廣、四川五省的問題是要解決得,可是怎麼解決就成了問題。

    南、北方的形勢此時也極為微妙。

    段祺瑞並沒有邀請孫中山,卻抬出了黎元洪。南京與西南三督之間的矛盾同樣也被段祺瑞很好了利用了。「如果是用滇、黔、桂三省的空間來換取北方時間,那麼我認為值得。」

    袁世凱倒下去,南、北之間出現了一道真空。

    西南三督反對元首制,這導致了黨內就何種體制產生分裂。來黨內就派系林立,再加上楊洪森這一撥人那就可想而知了。而元首制最大的敵人是那些民主派。楊洪森私下會見孫中山再次表達了欲北伐成功必先安內的方略。安內之策,由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數個方面進行。對黨內的清洗也就在這個時候展開,而清洗的誘因恰恰就是「陳炯明廣州叛變」。南京軍事情報將近600頁的秘密調查交給了孫中山。

    「在這麼下去我們是要亡國的。」

    孫中山調查報告授權楊洪森一查到底,大清洗隨之展開。

    這份將近600頁的報告,以陳炯明廣州叛變為起點,就黨內人士的各種違紀、違法等行為進行調查,陳炯明的叛變,宋教仁的死都不是偶然,而是利益集團相互衝突的必然結果。剷除黨內利益集團,保衛革命的勝利成果。整個清洗是一點點進行了,首先被披露的是南京財政部貪污案,這是一個很小的案件,總計的款項不到30萬元,但是牽涉的人卻越來越多,開始的時候報刊還不時的披露,過了一段時間隨著涉案人案的增加,南京政府對南方省各級新聞機構發佈了監管令,而抓捕的人多被秘密處決。

    隨著調查的進一步的深入,楊洪森藉著這次機會繼續鞏固自己的在黨內的政治地位。2月中旬,楊洪森發佈了黨政機關「整風令」。整風運動的影響最大,他們在南京的那些黨內代理人不是被清除就是被放逐到政治生活的邊緣。楊洪森將元首制強加在「三蕃」都督頭上,為此,兩廣陸榮廷首先站出來,以一種消極的態度來對抗,這也就加深了與南京政府的矛盾。

    北京新政府在黎元洪上台後與南方的關係仍就處於冷戰中,黎元洪沒有發揮其應有作用使他的價值大打打折,段、黎矛盾也在此時逐漸上升。段祺瑞默認了袁世凱與日本人的秘密協議,獲取了大筆的借款,為此他整飭部隊。北方的經濟工作是段祺瑞最為頭痛的,經濟持續惡化,債務越來越多,社會動盪不安,貨價飛騰,這種情況繼續持續下去,不需要南方政府動刀子,他們自己人就要先打起來。政府沒有錢,怎麼才能變出錢來。陝西、蘇北的成功案例從一方面刺激了段祺瑞種煙土,為此,他私下與那些「經濟專家」溝通,其巨大的盈利推動了這一政策的實行。

    煙土經濟模式在這一特定的時期誕生了。

    南方的經濟繼續保持強而有力氣增漲勢頭,而官商勾結也讓楊洪森的個人資產迅速膨脹。

    「先生您看,這是我們中國銀行設計的樣幣。」

    孫中山不住的點著頭,「這一段時間全靠玉琨你了。」

    「先生儘管放寬心,心放寬了病自然就好了。」

    「北伐的事我想聽聽你的意見。」

    「是先生,我們在廣東的同志傳來消息,陸榮廷正在聯絡劉顯世、唐繼堯聯合抵制北伐。」孫中山眉頭緊皺,楊洪森繼續道,「不過先生也不必為此擔心,目前唐繼堯正全力抓四川,貴州劉顯世還在觀望,對我們而言所需要顧忌的只有陸榮廷一人。」

    「你打算如何處理。」

    「武力討伐。」

    「陳炯明的叛亂其中緣由複雜,但有一點可以確認,陸榮廷對於竟存的叛變事先知曉,但仍採取那種態度,。」實際上楊洪森事前也知道陳炯明要叛變。

    孫中山與桂系的矛盾完全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衝突,從目前形勢上看孫中山根本本沒有必要再依靠陸榮廷,因為現在國民黨擁有著了一支強而有力的軍隊,這使得武力統一變成了可能。

    「先生,我的總體戰略是先奪取廣州,壓制陸榮廷。接著將西南三都中最弱貴州軍政大權收歸中央。」

    「玉琨,你好像還沒有談到滇軍。」

    「唐繼堯想掌控四川我認為他完全沒有這個能力,並且很有可能陷在四川混戰的泥坑中,時機成熟中央可出面入川進行調停,待蔡鍔將領從美國療養回來,可將唐繼堯調至南京任職。這樣我們的內部就安穩了,有了一個穩固的後方便可全力北伐。」

    孫中山原則上同意楊洪森先南後北最終完成武力統一的謀劃,比起那些手下們的構想,楊洪森的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強。

    「可以此作為基礎。」

    「是先生。」

    探望孫中山回來後,楊洪森便回到了陸軍總部,他讓參謀部著手盡快擬出「討陸」方案。一直以來被晾的北京政府終於收到了從南京遞過來的鴿子毛。這成為挽救黎元洪總統生涯的重要時刻,由於楊洪林的回應,黎元洪的價值又有了,這讓他的總統生涯至少延長了半年。

    南京方面同意進行和平談判,雙方建立聯合政府,不過雙方在首都的問題上爭執不上,有一點是明確的,孫中山是不可能去北方的,而段祺瑞也自然不會來南方。這個問題達不成一致意見就只好放到了一邊。建立聯合政府,恢復臨時約法,編寫憲法草案,重新組織大選等,對於這些要求段祺瑞的態度上模稜兩可,尤其在組織大選問題上段祺瑞乾脆就拖著,甚至不談這個問題。

    談判的雙方都抱著自己的目標,結果可想而知,談判再次陷入僵局。

    之後,楊洪森做出了讓步,承認北京政府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同時將南京軍政府變為南京地方留守政府。

    北京方面則恢復了國會,臨時約法忽略而直接進入憲法草案編寫,至於大選北京方面要求在黎元洪政府穩定國內形式後再行組織不遲。

    段祺瑞依然準備拖下去,可是南京方面卻同意這一提案,南北隨著合流,中國形式上又完成了一次統一,實際上南北政府還是該幹嘛幹嘛。

    可是中國的老百姓還是大大的慶賀了一把,黎元洪政府在北京更是大赦天下,朝顯了一把帝國威嚴。

    段祺瑞也因搞倒袁世凱恢復了共和也是聲名無二。

    南方也在慶賀之中,轟鳴的禮炮聲,盛大的閱兵儀式,歡呼的人群。

    總統府觀禮台,各國駐華大使,北京代表均紛紛到場,最先進入視角的是武裝近衛軍,讓北洋觀禮團最為關注的是重炮方陣,當金陵兵工廠生產的105mm重炮登場的時候,他們開始切切絲語,未來的戰爭中他們少不了與這些重炮打交道。各外國大使中以日本大使的臉色最嚴肅。各國對中國的重武器的購買、成套機械設備均採取限制,這些重武器的大規模出現標誌著這種限制已經被打破,相對於英、法,日本人最能切身感受這種危險,而這種危險所化成的不滿最終將轉嫁到美國人的身上。這次大閱兵展示出了南方軍隊的素質和精良的裝備,這給北方政府敲響了警鐘,同時也震懾著西南三省的都督們。

    南京大閱兵後,所有人都漸漸認識到以往北強南弱的局面正在發生轉變,南方正在崛起。

    隨著南方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不斷膨脹,現在的這種利益分配方案必然不能滿足中國資產階段革命家需求,未來的中國將會變的更加紛亂。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