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立志傳

第七卷 紅蓮 第四章 窮忙活 文 / 黑鬍子

    第四章窮忙活

    《中日密約》大曝光天下驚動,英、美也極為震驚,美國人知道袁世凱與日本有《密約》,同樣美國與日本之間也有默契,可是日本人太無恥了,他們把美國在兩江的利益也寫進了《密約》中,對此美國反對密約,英、法均對密約向袁世凱北洋政府質詢,全國各界進行了大規模示威遊行。面對著各家媒體的長槍短炮,外交部否認《密約》。這極大的刺激了日本人,袁世凱想反悔可不行,便向袁世凱施壓。

    中國民族運動者們本就反對袁世凱稱帝,再加上這個《密約》他們的反對的聲音就更大了。

    北洋的將領也突然來了一個大轉變,紛紛勸說袁世凱「下來吧,兒皇帝不能當。」

    袁世凱氣的吐血不止。

    段、馮兩人繼續賦閒在家,說什麼也不肯出山。

    外國友人的態度是十分重要的,由於袁世凱嚴重傷害了美國及美國人民的感情,美國公使提交了一份外交函,反對袁世凱稱帝,英、法等國也表達了相同的意思,同時對日本施壓,準備找日本單獨敘敘。

    雖說歐洲在打戰,各國無暇東顧,但也不能容忍日本人這樣肆無忌憚的破壞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秩序,察覺到犯了眾怒的日本人,一邊向各國示好,一邊繼續對中國政府施壓。原本支持袁世凱日本人此時也突然轉至反對其稱帝。

    楊洪森則「代表」美方向袁世凱致電稱:「美方反對稱帝,該因陛下與日本所簽之密約,嚴重損害了美國在華利益。」

    袁世凱認為如果要讓各國重新支持他那麼就要在《密約》的問題上進行協調,廢除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修約。好在日本人也願意修約,從而利益共享。不過在稱帝方面,卻不在支持袁世凱了。

    中國民眾的聲音是不可能忽視,當皇帝是需要群眾基礎地,拿波侖能當皇帝正是因為有人民地支持。現在中國各界都反對,為了各國在華利益,皇帝還是最好不要當了吧。

    袁世凱不願意放權皇位,袁克定就更不願意了,所以關鍵的問題就全部集中到了西南的問題,西南的戰局將決定著袁世凱皇帝的命運。

    西南可不是說解決就能解決,當今天下公認的兩大軍事家蔡鍔、蔣百里均在雲南,所以有人就向袁世凱獻計請楊洪森出皖入川,袁世凱心驚不己立即把獻計的人給抓了起來,他與楊洪森關係是不錯,但也不至於好到這個份上。雲南要打,但兩湖也不可以有閃失,楊洪森如果再奪了兩湖,那麼他的北洋政府就要喝西北風了。南京的內外線的消息讓他安心不少,楊洪森同意為北洋軍提供軍械彈藥,但前提是北洋需付錢才能給貨。袁世凱對此也沒有什麼異議,你讓楊洪森白給軍火根本不可能,不過折還是要打的。

    兩江運送給北洋軍的第一批軍火,分乘兩船運至武漢交由王占元,其中包括仿98式毛槍6000枝,子彈200百萬粒,手榴彈4萬粒。蔡鍔那邊楊洪森也同樣送去了大批的軍火。

    雖說楊洪森援助了大批軍火,唐繼堯還是指望著楊洪森早點出手才好,北洋軍在四川境內也布下了10萬餘眾,這可不是滇軍一家可以對付的。

    「也不知道楊都何時能起兵響應。」

    對此蔡鍔看的還是比較透徹,「楊玉琨起兵是必然,不過不在此時,他這是打著圍魏救趙的注意。」

    「這不是要藉機削弱我們滇軍。」

    「楊玉琨起兵必出兩湖,兩湖有北軍近二十萬,若想一舉拿下,他可是希望我們多承擔一點。」

    「還是要楊都早日出兵為好,十萬北洋軍已經不好對付了,如果再來二、三師,只怕我們會更加艱難。」

    蔡鍔並不太在意楊洪森的援軍,這仗還是要自己打,老想著援軍仗怎麼打的好。

    雲南這仗是越打越大,越打越精彩,那些換裝下來的老舊步槍翻新後終於重獲新生。楊洪森對外銷售的軍火產品以步槍、手榴彈為主,重槍機、火炮都是自用。關於105mm野戰加農炮的情況袁世凱主要還是從王占元處所得知的,但是據內線消息,皖軍最大的口徑為意大利75mm野炮,所謂的大口徑實為拋雷器。袁世凱相信了後者,一來他不相信安慶有能力生產105mm野戰加農炮;二來以前就有某些人士將拋雷器當成了大口徑野戰加農炮。王占元也沒有什麼證據。但是楊洪森可以少量地仿製75mm野炮確是事實,張勳是第一批仿75mm野炮的受惠者,當然他也是支付了大把票子後才得到的。

    鋼鐵方面由於美帝國主義不願意將一些技術轉讓給楊洪森,這就使得楊洪森與德國走的更近了,實際上楊洪森的能量遠遠超過他們的想像,楊洪森不但可以利用關係為在太平洋、太西洋、印度洋上作戰德國襲擊艦提供補給,甚至可以為德國遠東艦隊提供目標,在歐洲,楊洪森可以為德國提供較為準確的協約國動向,楊洪森就是一把插在協約國後心的尖刀。楊洪森提供的情報對德國參謀部來說非常的重要,這對於德國取得戰爭的主動權,甚至最後的勝利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出讓一些技術給楊洪森是必要的。

    在德國人的幫助下,鋼鐵的產量和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技術難題被一一攻克,並且得到機關鎗、火炮等武器的圖紙及相關技術資料,當然這些交換都是明碼標價的。

    對於那些先進的冶金技術,那些美國公司不願意轉讓,可是即使沒有他們的幫助,中國鋼鐵業依然在向前發展。中德戰時的合作關係越來越密切,這也為德國日後在遠東捲土重來埋下了伏筆。

    楊洪森在長三角是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有著廉價的勞動力,比日本、鮮朝還要廉價。這個優勢是美國工人不能比的,在中國投資不用擔心超時和加班工資,只需要付1/3的工資,就能完成美國工人100%的工作量,這對於美國的商人來說還是有一定吸引力的,而且美國政府鼓勵商人到兩江投資,這主要是為了鞏固美國在兩家的勢力範圍。

    伴隨著歐洲的戰事,美國政府手中的債務正在變成債權,商人正在提前尋找著投資項目。

    對於美國的大財團而言中國南方省份的鐵路網建設項目實在是太有誘惑力了,數條鐵路線均被美國公司承包了下來,焦急的意大利人雖然無法在鐵路上與這些財大氣粗的傢伙一拼高下,所以他們選擇了公路建設,他們對中國的公路網十分看好,意大利人準備承攬下南京至上海的公路建設項目,楊洪森對這條公路也十分重視,在築路方面他更傾向於美國人,說實在的意大利連自己國家的公路都沒有修好,到中國來修路,楊洪森很擔心他們搞出個豆腐渣子工程,但意大利人意希望在中國搞個標誌工程,為以後的合作提供更大的空間,對於未來的中意合作,楊洪森同樣有著他的構思。斯坦尼勳爵在美國集中搶築中國鐵路的時候取得了第一條中國現代化公路的修築權,協議簽訂後,斯坦尼勳爵就催促國內的人員到中國報到。

    楊洪森如此大興土木,又穿梭各種商務活動中,讓袁世凱很滿意,「有事情幹就好,就算是瞎忙,也比拿著槍無事可幹要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