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立志傳

第五卷 聯盟杯 第四十一章 文 / 黑鬍子

    第四十一章

    李純認為要堅守南昌必須要具備三大要素「民心」、「軍心」、「士氣」,可是現在民心相背,軍心不穩,士氣低迷,經過與諸將商議後,李純決定放棄南昌向北撤。為了鼓舞士氣,他縱兵對南昌大肆搶掠後於11月29日統帥二師一旅3萬大軍一路向北。

    江西各地民軍自發行動,偷襲暗算,破壞道路,試圖拉住李純集團。

    北洋軍上下自洗劫了南昌後,軍心、士氣都是空前團結和高漲,李純告訴這些當兵的,「不想被皖軍拉出去砍頭,就隨我打到九江去。」

    劉正泰一路北上,沿途的小股頑抗他都賴的去打,馬不停蹄的向南昌趕,而沿途的百姓聽說「討袁」軍打回來,夾道歡迎,就連那些地主、鄉紳們也加入了歡迎的隊伍,比起窮鬼翻身,北洋軍更可惡。`

    對於沿途要求加入的地方民軍,劉正泰留下聯絡員,交給後續部隊。現在北洋軍正在跑路,再不跑快點功勞就跑了。

    九江、湖口連續被拿下來後,那些投靠北洋軍政府的地方武裝都在自謀出路,有人想打下縣城作為日後與軍政府談判的砝碼,而贛西一帶的北洋軍則準備撤往湖南。

    楊洪森所領導的皖軍在江西發威,北線集團攻克湖口、奇襲九江,南線集團兵進南昌,兵勢之盛,令譚延闓為之心動,他趕緊將譚培德召到總都督商議。譚延闓他眼光是毒到,看出北洋軍在江西完了,江西不久將落入楊洪森之手,所以將譚培德召至都督府商議「援贛攻鄂」事宜。

    譚延闓問道,「培德,你看如何?」

    「從我黨的角度出去,我堅決歡迎叔叔加入討袁大業來,但是由個人角度出發,我卻不贊同。」

    「為何?」

    「廣東龍濟光及西南動向不明這是其一;其二若叔叔決心討袁當由委員長電請之後為宜。」

    譚延闓認為有一點道理,「那麼以當前之戰局,你看大元帥下一步將會如何?」

    「我認為叔叔此時就應當有所準確,奪去江西後,大帥必定揮兵入鄂,若將川、陝連成片,袁世凱死期不遠。」

    譚延闓看著地圖拍手道,「與我所謀相同。」

    在譚延闓眼裡廣東龍濟光和西南那些人都是牆頭草,等楊洪森攻下江西全境,在與湘軍取下湖北,將川、陝西連成片,這些傢伙八成會宣佈獨立,繼爾「討袁」。

    湘軍的作戰任務此時發生180度大轉彎,由「入贛」作戰變為「入鄂」作戰,並以此開始大規模的準備。

    危局,危局,袁世凱聽說李純放棄南昌大為光火,丟了江西,湖北將陷入討袁軍包夾之中。袁世凱對外界極力掩蓋江西的戰況,但北洋軍在江西失利的消息早已傳遍了整個江南,有心者都關注著江西的戰事,氣急敗壞的袁世凱調動力量策應江西戰線,北洋軍艦隊主力奉命開赴江西。

    江西的李純正突破重重阻礙沿著南潯鐵路殺向九江,身後的皖軍如同野狗一樣追著他們,落單就意味著必死。

    走則生,停則死,全軍上下都完全清楚這個道理。

    楊洪森給王文遠等人的命令是,「如有條件堅決阻擊將其消滅,條件不允許可放入九江再行消滅。」

    收到楊洪林的電令後,王文遠將九江城內的居民全部疏散,準備在九江與北洋軍決戰。

    南線陶繼光與王振武等將領作為第二支北伐軍進駐南昌城,楊洪森隨即任命陶繼光擔任江西省長,方振武擔任江西軍政部長。工作重點要放在恢復江西工農業生產、穩定社會、治安,發展縣一級黨支部,鞏固江西根據地,保衛勝利成果。為此,軍事任務暫時退居次要位置。

    李純經過一系列苦戰,在左右夾擊、前堵後追之下終於到達了九江城下,在海軍的全力支援下,迫使守軍撤出九江。隨李純從南昌殺出來的3萬大軍,此時只剩下不足8000人,皖軍主力正在陸續彙集中,九江城外操著各式武器從四面八方趕來的援軍有3、4萬之眾。至12月8日,北洋軍在江西只剩下了九江這一處橋頭堡。除了九江城內的北洋軍以及「撤入」湖南的部隊,北洋政府這十數天的時間裡損兵近4萬人。

    12月10日,方文遠按照楊洪森的指示精神,發動對江西北洋軍的最後一擊。

    遭到「化學彈」攻擊的北洋軍亂成一片,主將李純因吸入「毒氣」昏迷不醒,北洋軍指揮系統崩潰,眾兵將出城後擁擠在商埠外的碼頭處,李純本人在眾衛士的保護上船後安全撤至勞家渡,後轉至租界接受西式治療。

    「化學彈」的效果讓袁世凱大為震驚,九江城內的守軍有半數因為吸入有毒氣體死亡或失去戰鬥能力。

    袁世凱急忙向各國提出請求,向他們購買「化學」炮彈。

    「化學彈」這種非常規武器,各國可能有,但不會放在貨架上,更不會大聲的叫賣。上海的各**火商再怎麼了不得也還是常規武器供應商。他們回答沒有,袁世凱來說就是拒絕向其出售。但是,某些軍火商私下答應願為北洋政府提共有毒化學品方便其自行加工。

    西方各國對江西戰事逆轉大為不安,以英、法為首的西方各國敦促南北和談。英國方面更是應北洋政府請求,派出艦隊進入長江,公開阻止南軍渡江進入湖北。為此,楊洪森派代表向英國方面表示抗議。

    「如果英國艦隻阻撓、攻擊起義軍,軍政府將不得不啟動應急措施。」

    英國方面並不是鐵了心的要幫袁世凱,只是通過武力威懾,嚇嚇楊洪森,看到楊洪森強硬的態度後,他們的態度隨即轉變。

    「英國艦隊進入長江,只在保護各國在湖北僑民安全。」

    英國公使在北京呼籲南北雙方進行談判,雷曼再次造訪安徽,這次他帶來了袁世凱的誠意。

    「我的朋友,勝利有大門已經被我打開,你認為我會同意停戰?」

    「停戰對雙方都有好處,袁總統願意與您合作,並提名您為副總統,保證社會人民黨在安徽、江西地位……,戰爭持續了這麼長時候,平民傷亡數十萬,流離失所之達百萬,中華再也經受不起如此大的折騰了……。」雷曼引誘加動情的述說並沒有打出楊洪森的心,「這是袁總統為你準備的100萬英鎊,他願意在這個基礎上與您商談和平。」

    雷曼與楊洪森的接觸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袁世凱的第二波談判代表就到了。北方代表頻繁通過第三方與楊洪森接觸,讓宋教仁感覺不安,他找到楊洪森陳述現下有利之形勢,楊洪森沒有就下一步給予他明確的答覆,所以致電孫中山,希望應立即回國,在宋教仁看來楊洪森可能會聽取孫中山的意見,堅持武力鬥爭。

    孫中山雖然有意回國,但是卻受到日本政府的嚴加阻撓無法成行。為了盡快回國的孫中山,乘坐美國火輪前往檀香山,轉道返回國內。在孫中山未回國之季,袁世凱開動宣傳機器大談和平,甚至為了天下百姓願意放下私人恩怨,為中華崛起而努力,袁世凱的轉變更有進步黨領袖黎元洪的搖旗助威,其他小黨派也起哄敦促楊洪森接受政府和平條約。袁世凱甚至不惜花重金聯絡朱瑞、譚延闓、孫道仁。朱瑞力主和平談判;譚延闓主要還是看楊洪森的態度;孫道仁一時難以決斷;那些被楊洪森驅逐的「右派」也跳出來大聲附合和平談判,一時全國上下都和平之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