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亂世強國夢

龍騰世紀 第七十七章 世界反響 文 / 人生逆旅不言敗

    中華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宋教仁當選臨時大總統的消息一經傳出,全國人民和海外僑胞興高采烈,一片歡騰。南方各省或舉行各界集會,或張燈結綵,或提燈遊行,以示慶祝。海外僑胞則是「自總統選舉以來,南洋、澳、歐美各地賀電為日盈尺」。舊金山、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地,由復興會各支部組織,當地華人紛紛舉行集會遊行,一方面慶祝祖國獲得了新生,一方面向各國政府遞交請願書,要求任何列強不要干涉中國人民自主選擇建立一個新政府的努力,並要求列強政府盡快承認中華共和國。

    復興會剛剛在此之前發起了請求國際援助活動,已經得到了很多國家慈善團體和個人的關注和支持,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形象。現在更是借臨時政府的成立,掀起了社會輿論的**,對列強政府多多少少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其中,尤以美國最為熱烈。

    出於對民主價值觀念的信仰,美國民眾和輿論表達強烈的聲音,他們熱烈歡迎用革命推翻清朝**統治,認為這是一場受美國價值觀念和理想影響的革命,是一場「發生在中國的美國革命」,憧憬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亞洲最為西化的國家。

    波士頓《電訊報》歡呼己酉革命是一場由知識分子和進步人士領導的革命;聖路易斯的《全球民主報》認為中國的革命,是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上華盛頓、漢密爾頓和麥迪遜等人的民主共和理想在中國的實現;華盛頓《時報》和印第安納波利斯的《新聞》雜誌,則讚揚中國人民和他們領導人的能力;《美國亞洲協會雜誌》將己酉革命看作是「中國復興過程中一個必然的事件」;《明尼阿波利斯日報》將廣州臨時政府的成立,比作美洲的發現、羅馬帝國的滅亡;紐約《商業》雜誌稱「這是所有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事件之一」。此外,聖路易斯《郵報》、聖保羅《先驅報》、紐約《商報》和其他許多報紙都希望中國革命獲得成功。在美國頗有影響力的教會也對革命普遍持贊成態度,他們認為革命標誌中國的覺醒和對進步的追求,希望革命的成功將有助於基督教事業的發展。同時,美國民眾極力呼籲美國政府承認和支持中國的革命。在臨時政府成立之後,國務院收到潮水般的信件和電報,它們大多要求美國盡快承認中華共和國。

    在美國民眾和輿論的影響下,1910年2月28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了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威廉?蘇爾澤的提案,「對中國人民實行代議制制度及其理想的努力深表同情」,「對其執掌自治政府的權力、義務和責任表示祝賀」。隨後,塔夫脫總統在年度國情咨文中闡述美國對中國問題的中立政策時,表示在某種程度上是接受美國民眾的意見,指出:「1909至1910年的中國政治騷亂,以及臨時共和政府的成立,直至按期成立一個永久政府的過程中,美國人民恰當地表達了對中國人民主張共和原則的自然同情。」

    臨時政府在掀起輿論大潮,爭取國際支持的同時,向世人展示著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和態度。1910年三月二日,中華共和國的臨時參議院正式成立,議員到會的有十八省五十一名議員。宋大總統致祝詞,然後蔡元培、居正、馬君武相繼演說。最後推選林森為議長,居正為副議長。臨時參議院中以復興會為首的革命聯盟占三十六席,同情革命的士紳和無黨派人士四人,立憲派十一人,舊官僚根本沒有席位。因此臨時政府表面上是,舊官僚、立憲派、革命派的聯合體,實際上卻是由革命黨人主持的政權。

    1910年三月五日?廣州臨時政府頒布了《中華共和國臨時約法》,其中規定:「中華共和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中華共和國人民一律平等」,「私人財產不可侵犯」?「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信仰等自由,和選舉及被選舉等權利」。並且明確了在政府的組織形式上實行「三權分立」的原則。規定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統治權。

    應該說,臨時約法一出,不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廢除了中國延續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體制;自此以後,在思想上,樹立起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觀念。臨時強調中國是一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共和國領土為二十二個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這樣便能啟發愛國主義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國主義侵略。當然,說是臨時約法,其制定得相當完善,不說在當時的亞洲各國當中,即便在國際上,也得到了世界大多數法學專家的認可和讚揚,稱之為是「一部亞洲最民主、最有影響的資產階級民權憲章。」

    《臨時約法》通過之後,參議院便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審議推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其中有很多是廣州軍政府已經開始實施運行的,現在為其披上合法的外衣,以便開始在各地都能得以推行。

    而大總統宋教仁則向參議院提出了第一批內閣成員名單,按照《政府組織大綱》,內閣由國務院、財政部、陸軍部、海軍部、公安部、國家安全部、監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農業部、工商部、教育部、衛生部、交通運輸部、鐵道部、水利部、內政部共十七個部門組成,其中國務院的行政負責人為國務卿,在政府各部中居首席地位。由於不設外交部,國務卿便相當於外交部長,而且還是僅次於總統的高級行政官員;是總統外交事務的主要顧問,內閣會議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首席委員。同時,由於沒有副總統,當有突發事件發生時,國務卿便是總統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然而,這個重要的職位是暫時空缺的,第一批內閣成員有陸軍部總長兼參謀總長兼財政總長:肖志華;海軍部總長:黃鐘瑛,次長:湯薌銘;司法部總長:伍廷芳,次長:王寵惠;鐵道部總長:孫中山,次長:張靜江;工商部總長:張謇,次長:虞洽卿;財政部次長:沈縵雲;教育部總長:蔡元培,次長:馬君武;交通運輸部總長:湯壽潛,次長:於右任;水利部總長:廖仲愷,次長:暫空缺;民政部總長:秋瑾,次長:暫空缺;公安部總長:徐錫麟,次長:陸榮廷;國家安全部總長:暫空缺,次長:陳國雄;監察部總長:岑春煊,次長:劉揆一;總統府秘書長:胡漢民;總統幕繚長:蔣作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