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亂世強國夢

龍騰世紀 第五十五章 災荒的影響 文 / 人生逆旅不言敗

    對於海軍,肖志華並不太放心,雖然現在的海軍必須依靠復興會這個大金主,但長久來看,海軍之中派系嚴重,閩人獨大,兼自視甚高,確實需要大力整頓。可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肖志華此時必須做出倚重的姿態,籠住他們的心。

    而且,湯鄉茗說得也很有道理,那幾艘海字艦排水在兩千噸以上,要在枯水期強行駛入武漢江面,確實有擱淺的危險。

    「好,就麻煩鑄新去一趟南京吧!」肖志華想到這裡,點頭答應道:「我告訴黃民政總長一聲,請他暫派些文官帶上錢款隨船去南京維持工作。」

    「南京城裡有清軍兩萬餘人,糧彈充足,憑江蘇軍隊,是否能順利攻破?」黃鐘英有些疑慮地問道。

    「那就要看徐紹楨的指揮才能了。」肖志華表現得很有信心,兩萬舊軍,有什麼戰鬥力,張勳的辮子軍也不足為懼。

    黃鐘英笑著點了點頭,對此不再插言。指揮部合併不久,肖志華將海軍中幾位重量級人物留在身邊,一來是他不懂海軍,二來也未嘗沒有防範之意。然而,海軍新歸附,其中復興會成員非常少,此種做法倒也是應有之意。湯鄉茗此次主動請戰,也有表忠心兼邀功之意。而黃鐘英功利心沒那麼強,也相對較純潔,他先後參加半島、黃海二次海戰,對海軍屢戰屢敗一直耿耿於懷,最關心的是如何改革、振興海軍。而且黃鐘英等海軍軍官發現,肖志華雖然不是軍事專業出身,但其判斷相當準確,對參謀們制定的軍事計劃也不是全部照批,卻往往能提出一些精妙的建議,對海軍的發展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因此倒也不敢輕視這位總司令。

    肖志華低下頭,整理起給湖北軍政府建立烈士陵園的建議報告。曾經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中國士兵是最不值得的士兵。他們流血犧牲,卻常常被後人所遺忘,這是肖志華在後世耳聞目睹的。所以,他要從現在做起,盡自己所能,讓那些為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而獻身的烈士們能有一塊安息之地,受民眾景仰祭拜,這是他們應享受的榮譽和尊嚴。

    ………………

    天空一片明淨而幽藍,雲兒雪白而輕盈。宋耀如和宋藹齡站在甲板上,長江的丰姿和兩岸的景色盡收眼底,俯視江面,只見渾濁的江水捲著漩渦,打著轉,跳躍著,舞蹈著。

    這是華寧輪船公司的一支船隊,自從上海光復以來,很多附屬於復興會的公司、企業都浮出了水面,以公開的面目為革命事業出工出力。華寧輪船公司也不例外,暫停了其它客戶的業務,完全聽命於復興會的安排。此次,船上除了順便搭載固定數量的旅客外,還有一支上海醫療隊,貨艙裡則裝滿了湖北軍政府需要的布匹、藥品、糧食等物資。

    對於革命,有這樣的說法:革命不能隨心所欲地製造。只有當革命形勢業已成熟,即統治者已不能照舊統治、人民群眾也無法照舊生活下去的時候,被壓迫階級才可能在革命政黨的領導下行動起來,革命才會到來。而二十世紀的最初十年應該看作是革命的醞釀和準備時期,實際上,這也正是國內外各種政治衝突和社會矛盾日益激化,革命形勢逐步形成的一個歷史階段。在促使革命形勢漸趨成熟的諸種因素中,連年的災荒無疑是不能不加注意的因素之一。

    1901年,「東南濱江數省,皆被水患」;1902年,山東境內發生黃河決口,四川發生少有之大旱,「災民數千萬」;1903年,直隸春夏苦旱,「麥苗盡枯」,浙江先潦後旱,災歉幾遍全省;廣西有較嚴重的旱災,因「饑荒已連綿多年」,發生了人吃人的慘象;1904年,黃河再次在利津兩度漫決,山東被淹地區甚廣,四川又一次發生大旱荒,「幾有赤地千里之狀」;1905年,雲南大水,僅昆明附近就有「數萬戶災黎倉卒逃生」,貴州鎮遠等三廳縣,「秋收失望」;1906年幾個省同時發生大水災,湖南有饑民近四十萬,長沙附近一次就「淹斃人不下三萬」;江蘇災民達七百三十餘萬人,「每日餓斃二、三百人」;1908年廣東大水災,「災黎幾及百萬」;1909年湖南大水,「統計各處災民不下百餘萬人」;江蘇大水,海州逃荒流民二十七萬餘,沭陰十一萬餘,贛榆八萬餘,全省可以想見………

    「市廛寥落,閭巷無煙,徒死之餘,孑遺無幾」;「郊原坼裂,草木焦卷,幾有赤地千里之狀」;「糧食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慘不忍睹」;「餓殍相望,易子而食」;「生者鵠面立,死者魚腹殮」……,不看別的,單看這些清朝地方官奏折上的文字,便足以讓人觸目驚心,痛心疾首了。連綿不絕的自然災害,始終籠罩在早已因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箝制壓搾弄得精疲力盡的中國人民頭上,使他們本已竭蹶困頓的生活更加面臨絕境。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風餐露宿、衣食無著的饑民、流民,無異於堆積在反動統治殿堂腳下的無數火藥桶,只要有一點火星,就可以發生毀滅性的爆炸。再次,由於災荒而大量產生的衣食無著的饑民,為著解決眼前的溫飽,求得生存的權利,紛紛起來直接進行「抗糧」、「抗捐」、「鬧漕」、「搶米」等鬥爭,這種鬥爭成為暴風雨即將來臨的明顯徵兆,加速了滿清封建統治的崩塌。

    然而現在,情況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本來為革命發展提供了機會和條件的嚴重災荒,一下子成為擺在即將上台執政的革命黨人面前的一個必須解決的緊迫問題。

    宋耀如面色很嚴峻,這主要是因為復興會總部派下去的一些官員描述了部分地方農村極端貧困的景象,這大大超出了復興會原來的估計。比如:農村中有的全家幾口人只有一條褲子可穿,天氣冷時,就只能蹲在稻草裡或坐在灶口取暖,有些地方連年輕姑娘也是如此。或者在黑乎乎的屋內,三四個人都窩在冰冷的床上,裹著網狀般的破棉絮,羞以見人。特別是災重之區,更不堪言,「村莊廬舍多蕩為墟,流亡者十逾五、六,每行數里、十數里罕見人煙。或圍蔽席於野中,或牽破舟於水次,稚男弱女蜷伏其間,所餐則蕎花、芋葉,雜以野菜和煮為糜,日不再食。甚則夫棄其婦,母棄其子,販鬻及於非類,孑遺無以自存」。

    百姓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情形讓宋耀如深受刺激,將家眷送上南下的船後,他便和宋藹齡前往湖北一行。作為總部臨時任命的長江流域賑災委員會主任,他要與肖志華深談探討一番,這是總部的意思,也是他的想法。在他們想來,無論什麼困難,肖志華都可能會比常人有辦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