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亂世強國夢

龍騰世紀 第七章 革命? 文 / 人生逆旅不言敗

    肖志華沒有馬上說話,他輕輕轉著茶杯,然後抬頭對上懷著殷切的期望看著自己的宋耀如,緩緩說道:「革命,我喜歡這個詞,但革命的目的還請宋先生教我?」

    「自然是推翻滿清皇帝,顛覆這個半奴隸制的朝廷。」宋耀如不假思索地說道。

    「宋先生是革命黨人?還是現在可以隨心所欲地議論朝廷?」肖志華低聲問道,眼中含有笑意。

    宋耀如竟然像孩子般狡黠地一笑,巧妙地回答道:「我們不都是洋鬼子嗎?而且如果清廷再這樣野蠻、殘酷、**下去,所有的中國人恐怕都要被逼成革命黨了。」

    肖志華會心地一笑,向靠背椅子上一仰,說道:「恕我直言,把皇帝打倒在地而未能改變**的結構,這種革命就是一種形式主義的革命。『民主共和』觀念固然是很浪漫很激進甚至很得人心,但在目前卻只有審美價值而沒有現實價值與實踐意義。革命的目的應該是喚醒民眾,推翻**結構,將革命的矛頭集中指向了滿人皇帝,乃是捨本逐末。」

    宋耀如皺起了眉頭,仔細思索著肖志華的話,他是第一次聽見這種理論,有些似懂非懂,便直接開口問道:「喬森,你能否說得明白一些。」

    肖志華想了想,說道:「革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且,效仿英美,這有些過於理想化了。要知道,在國人自古以來的生存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條件下,強行實行西方的民主政治,其結果不僅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而且極容易地破壞了民主的名聲和信譽。任何企圖以觀念的變化和政治體制的改變來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其用意雖然善良,但目的未必能夠實現。這就像推翻了一個皇帝便以為革命成功一樣,如果體制結構和國民的觀念結構不變,那也只是趕走了王座上的皇帝,而沒有趕走心中的皇帝;如果權力掌握者都想著獨裁**做皇帝,立憲主張再精緻、共和制度再完美,也不過是徒具其表的空架子。」

    宋耀如陷入了沉思,直到酒宴要開始了,他才抬起頭,勉強笑道:「喬森,我需要時間來消化,你說的讓我似懂非懂,以後,我想能夠向你多聆教,希望這不打擾你。」

    「宋先生太客氣了,能與前輩交流,我歡迎之至。」肖志華笑著站起身,說道:「呆會兒我可要出醜了,實在是控制不住大吃美食的**,吃相肯定難看,不過,卻是顧不得那許多。說到愛國,其實還是我的胃最愛國。」

    「喬森與我的感覺太一樣了。」卜舫濟過來邀請賓客入席,聞聽此話,立刻拍了拍肚子,笑道:「我的胃愛中國勝過愛美國。」

    周圍的人都笑起來,面露同意之色。說到吃食,中國確實當仁不讓可稱第一,歷史悠久、技術精湛、品類豐富、流派眾多、風格獨特。

    「我家的飯菜也很好吃,過兩天喬森叔叔來我家吃飯吧!」美齡很期待地看著肖志華,發出了孩子似的邀請。

    「我吃得很多啊,而且吃相不雅。」肖志華衝著小胖胖眨了眨眼睛,笑著說道。

    「吃得少,倒顯得飯菜不好,手藝不精了。」宋耀如收起思考,笑道:「改日定要請喬森去赴家宴,請喬森務必賞光。」

    「好啊,吃白食的機會我從來不放過。」肖志華爽快地答應下來,同時,他留意到兩個小女孩臉上露出了喜色。

    ……………………

    哇,這照片拍得,嗯,也可能是銅版不好,像後世網上黑白的靈異鬼魂照片,科有損我高大、光輝的形象,肖志華翻看著報紙,直撇嘴。

    這是回家後的第三天,在美國和在船上的一切已如隔世。船上的憧憬,上岸時的興奮,都蒸發了,只覺得自己渺小,力量微不足道。萬里回鄉,不過像在中國的水潭裡落了粒砂子,連點大水波都不見。

    心急不得,操切不得,肖志華只能這樣安慰自己,並將在美國和在船上記錄的一些日後的計劃重新梳理,他現在最需要朋友,一些真誠朋友的幫助。但是,這需要時間,需要按部就班,他也只好耐下性子,從頭做起。

    敲門聲響起,肖志華打開房門,一位年輕的聖約翰老師衝他露出了笑臉,「喬森博士,卜舫濟校長命我陪您去嘉定探親,馬車已經準備好了。」

    本來只是隨便說了聲,沒想到卜舫濟竟然特地派人派車陪同,肖志華心中感謝,便笑著點了點頭,穿上大衣,踏上了回家探親的路。

    嘉定,原來這個身體主人的家鄉,在殘存的記憶中,肖志華知道他因為家道中落,過繼給本家的一個堂叔,離家赴洋時還沒有正式名字,只有個乳名叫阿昌。少小離家,離開親生父母,或許再無相見之日,那是怎樣一種無奈的苦痛啊!只是這殘存的記憶,肖志華卻能將其父母的相貌記得清清楚楚,可見這少年的思親之強烈,雖然養父將他視若親子,但每夜夢醒輾轉,都是熱淚滿臉,心回故鄉,回到慈母溫暖的懷裡。

    肖志華懷著複雜的心情坐在馬車上,仔細追索著本體阿昌的記憶,他此次回去探親,多是出於一種感恩,一種報答,一種補償,一種自我安慰的心理,盡自己所能,讓本體阿昌的親人能活得好一些,自己也就問心無愧了。

    嘉定是一座明朝遺風甚濃的古老城鎮,肖志華記得本體的記憶中,肖家曾有一個特別的習俗,每月的朔、望之夜,全家必在廳堂集合,氣氛嚴肅,像重大的祭祀一般。長輩發問:「『一有』記牢否?」全家人齊答:「記牢,記牢!」如此重複多遍。本體年紀小,一直搞不明白「一有」是什麼東西。而肖志華也是後來翻書,方才知道「一有」即是乙酉,即清兵南下,嘉定三屠那一年。血流漂杵,屍橫滿街,那幅地獄般的場景給嘉定人留下了世世代代刻骨銘心的記憶。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