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國策

龍騰世紀 第八十一章 因勢利導 文 / 閃爍

    第八十一章因勢利導

    入巴之後,蹇柄彪的日子過得就不舒坦。

    對於前線指揮部的戰役部署,蹇柄彪一直有很大的意見。讓66軍單獨攻打斯利那加不是問題,不給66軍足夠的支持就是大問題。想當初,39軍單獨攻打漢城,也得到了空軍與炮兵的全力支持。雖然斯利那加比不上漢城,但是考慮到特殊的地理環境,攻打斯利那加的難度絲毫不比攻打漢城差。更要命的是,在進攻時間上,前線指揮部沒有給蹇柄彪任何迴旋餘地。

    作為軍人,蹇柄彪只能服從命令。

    5日凌晨2點30分,66軍攻打斯利那加的作戰行動開始。

    因為空軍正在支援卡蘇爾方向上的戰鬥,所以地面部隊出動之前,蹇柄彪盡其所能的讓第665炮兵旅與趕來配合的陸航攻擊部隊進行了前期火力準備。受後勤保障限制,蹇柄彪把大部分任務交給了陸航攻擊部隊,只讓第665炮兵旅對已經掌握的蠻軍地面防禦工事進行重點炮擊。

    與當初蠻軍在拉合爾方向上的進攻一樣,火力準備只進行了30分鐘。

    3點整,在斯利那加西南方向上展開的第662裝甲突擊旅在炮兵與剛剛趕來的戰術航空兵的支援下,向斯利那加南部城區的蠻軍防禦陣地發起了進攻。

    蹇柄彪沒有把第661裝甲旅派上去,算是留了一手。

    在66軍中,雖然第662裝甲突擊旅的編制規模比第661裝甲旅還要大,總兵力超過了6000人,是全軍規模最大的旅,但是在裝甲力量方面,第662裝甲突擊旅比第661裝甲旅稍微少一點,只有3個坦克營、總共裝備DZ-31A主戰坦克126輛,另外6個裝甲營裝備主戰坦克84輛。與第661裝甲旅相比,第662裝甲突擊旅最大的特點就是兵力配製均衡,在9個戰鬥營中,總共有15個坦克連與18個步兵連,另外還有2個炮兵營、1個後勤營、1個裝甲搶修營、1個航空營、1個獨立偵察連、以及1個旅部警衛連。得益於均衡的兵力配製,第662裝甲突擊旅能夠適應各種戰鬥環境。

    讓第662裝甲突擊旅擔任攻打斯利那加的任務,也是因為其獨立作戰能力更加突出。

    關鍵是,蹇柄彪知道,攻打斯利那加,只是逼迫伯尼哈爾山口的蠻軍加速北上,真正的戰鬥肯定在斯利那加南面。留下更加擅長裝甲集群突擊作戰的第661裝甲旅,以及能夠依靠低空運輸力量進行快速戰術機動的第663步兵旅,才有更大的把握在南面的野戰中殲滅蠻軍主力部隊。

    受此影響,66軍攻打斯利那加的行動是雷聲大,雨點小。

    地面戰鬥持續到4點30分,第662裝甲突擊旅在蹇柄彪的親自指揮下,只發動了2次衝擊,而且均在遭到蠻軍頑強抵抗之後主動撤了下來。受此影響,第662裝甲突擊旅沒能突破蠻軍的外圍防線,也沒有在戰鬥中遭遇多少損失,只有8名官兵受傷,2輛DZ-31A與3輛DB-30A在戰鬥中受損。

    在第662裝甲突擊旅準備第三次進攻的時候,戰局出現了轉機。

    隨著200多架Dw-26B低空攻擊機滿載彈藥返回戰場,第662裝甲突擊旅進攻乏力的問題得到了根本性解決。準確的,是再也不用第662裝甲突擊旅去冒險攻佔蠻軍的防禦陣地了。

    按照蹇柄彪的安排,第662裝甲突擊旅派出了偵察部隊。

    在前兩輪進攻中,第662裝甲突擊旅的偵察部隊就用戰術無人偵察機搞清了蠻軍防禦陣地上的火力點設置情況,隨後由旅部直接向提供戰場支援信息的支援部隊發出請求,獲得了由預警機提供的蠻軍防禦陣地全面部署情況。在低空攻擊機群到達之前,第662裝甲突擊旅的偵察部隊基本上摸清楚了蠻軍的地下坑道系統的部署情況,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還出動數架攜帶了地下目標探測雷達的無人偵察機,對蠻軍陣地進行了重點搜索,將發現的地下坑道系統標注在了火力打擊地圖上,通過戰術數據鏈,同步傳輸給了相關作戰單位,為低空攻擊機群提供最準確的火力引導信息。

    如同空降15軍在錫金的作戰行動一樣,面對打不下的陣地,最好的辦法就是徹底摧毀。

    200多架Dw-26B沒有轟炸坑道,而是重點轟炸坑道的出入口,以及地下結節點。按照每架Dw-26B攜帶2枚重型鑽地炸彈計算,200多架Dw-26B能夠一次投擲近500枚重型鑽地炸彈,足以摧毀蠻軍在斯利那加南部城區的地下坑道系統。

    戰爭的殘酷性在這個時候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Dw-26B機群到達之前,蹇柄彪讓航空旅的DZ-25C戰術運輸機將第662裝甲突擊旅2個炮兵營的48門電磁炮,以及隸屬於第665炮兵旅的3個炮兵營的72門電磁炮送到了斯利那加西南方向上的山頭上,以俯射的方式打擊蠻軍陣地上的火力點。蹇柄彪的目的不是用電磁炮對付機槍堡壘,而是用電磁炮打擊蠻軍的防空陣地。隨著Dw-26C到達,蠻軍肯定會使用近程防空力量,特別是那些由單兵攜帶的防空導彈。如果不能及時壓制蠻軍的防空火力,Dw-26C機群就無法順利完成任務。

    為了增強炮火直射的打擊威力,蹇柄彪甚至提前派出了幾架DZ-25C,到蠻軍陣地上空引誘蠻軍防空兵現身。

    負責守衛斯利那加的第39步兵師是蠻軍的王牌部隊。

    發現對方重點打擊機動式防空力量之後,蠻軍指揮官馬上意識到,即將大難臨頭了。

    雖然蠻度軍隊至今都不知道在錫金唐古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美國利用偵察衛星拍下的戰場情況,早就向蠻軍發出警告,共和**隊很有可能裝備了威力巨大、專門用來對付地下坑道系統的鑽地炸彈。因為共和國空軍的戰術航空兵沒有參加攻打唐古的戰鬥,所以美軍情報機構還斷定,這種足以摧毀地下數十米處的坑道、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設定爆炸位置的鑽地炸彈由共和國陸軍航空兵的低空攻擊機投擲。

    如果不是準備動用低空攻擊機進行凌空轟炸,對手為什麼要重點清除防空火力點?

    雖然有點後知後覺,但是蠻軍指揮官根本來不及調整部署。

    4點45分,絕大部分蠻軍正在積極準備抵抗第662旅的第三次地面進攻的時候,第一批24架Dw-26B到達戰場。

    按照地面偵察部隊、以及其他支援部隊提供的戰場信息,Dw-26B機群以4機編隊依次進入,首先轟炸蠻軍地下坑道系統的出入口。轟炸開始的時候,炮火壓制也達到了**。為了避免進入炮火打擊範圍,所有Dw-26B都在距離地面大約1500米的高度上投彈,沒有在規定的500米高度上投彈。

    當大地開始顫抖,沉悶的爆炸聲在坑道內四散傳播的時候,蠻軍的抵抗意志崩潰了。

    只是此時才想到放棄抵抗,已經太晚了。

    4點55分,第一批Dw-26B還沒有投完所有炸彈,第二批24架Dw-26B到達。

    對幾處沒有被徹底摧毀出入口進行了補充轟炸之後,第二批Dw-26B開始轟炸地下坑道的節點。

    摧毀地下坑道系統,不需要炸毀所有坑道,最低要求就是炸毀坑道的主要出入口。如果為了消滅藏在地下的敵人,防止敵人從那些不值得轟炸的小型出入口逃跑,就得摧毀坑道的地下節點,將坑道截斷。如此一來,即便有少量敵人能夠從小型出入口逃生,也無法在地表陣地上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

    見到打擊效果良好,蹇柄彪鐵了心讓陸航去收拾殘局。

    轟炸一直持續到6點20分,最後一批Dw-26B才離開戰場。

    讓偵察部隊派出無人偵察機,對蠻軍陣地進行全面搜索,確認地表陣地上沒有多少殘餘敵人之後,蹇柄彪才讓第662裝甲突擊旅發動了第三次進攻。

    實際上,仍然有不少蠻軍僥倖逃過了打擊。

    在第662裝甲突擊旅第三次踏上蠻軍陣地的時候,仍然遭到了蠻軍的頑強阻擊。主要就是,在第二次地面進攻結束之後,有很多蠻軍沒有返回地下坑道,而是在單獨的地下防禦工事,比如防炮洞、單兵藏身點準備下一次防禦作戰。對於被動防禦的蠻軍來說,留下充足的預備隊,才能堅持更長的時間,為此蠻軍第39步兵師只將不到三分之一的兵力放在了前沿陣地上,剩下的三分之二的作戰部隊都是預備隊。

    不得不說,蹇柄彪在進攻的時候過於謹小慎微。

    如果能夠在轟炸的同時發動地面進攻,就能阻止蠻軍的預備隊重新佔領地表陣地,也能阻止陣地上的殘餘蠻軍進行抵抗。

    只不過,到這個時候,斯利那加的戰鬥已經顯得無關緊要了。

    早在卡蘇爾方向上的戰鬥開始時,駐紮在伯尼哈爾山口的蠻軍就開始向北挺進。從伯尼哈爾山口到斯利那加的路程為110千米,每小時推進15千米,將在5日凌晨5點30分左右到達斯利那加南面20千米處。

    按照裴承毅的部署,空軍與陸航都沒有「成功阻撓」北上的蠻軍。

    蹇柄彪也沒有讓66軍的炮兵打擊蠻軍。可以說,66軍能不能在克什米爾戰場上建立功勳,就得看能否一舉殲滅北上的12個蠻軍師。換句話說,只要66軍辦到了,就將成為名副其實的王牌軍。

    對憋了好幾天悶氣的蹇柄彪來說,等的就是這個機會。

    過早進行阻擊,只能使蠻軍望風而逃,必須把蠻軍放進來,再關門打狗。

    5點30分,南下的第663步兵旅的偵察部隊與達到斯利那加南面大約30千米處的蠻軍先頭部隊遭遇。

    顯然,蠻軍的前進速度沒有達到每小時15千米。

    蹇柄彪可不想讓到了嘴邊的肥肉飛走,讓偵察部隊繼續監視蠻軍之後,他沒有急著出手,而是耐心等待,讓蠻軍繼續北上。

    似乎發現北面的情況不太妙,蠻軍再次放慢了前進速度。

    直到6點20分,蠻軍先頭部隊距離斯利那加還有25千米。

    等到這個時候,蹇柄彪也有點坐不住了。

    按照戰役計劃,66軍必須在天亮前完成包圍蠻軍增援部隊的作戰行動,從而讓空軍在天亮後對蠻軍進行全面轟炸,拉開殲滅蠻軍A集團軍的大幕。

    雖然蹇柄彪已經在6點前讓第663步兵旅的3個步兵營的官兵搭乘航空旅的低空運輸機南下,準備切斷蠻軍退路,奪取沿途的制高點,指引轟炸行動,但是在蠻軍先頭部隊不肯前進,而12個師的蠻軍無法完全展開的情況下,蠻軍殿後部隊距離伯尼哈爾山口僅僅只有20千米。如果在這個時候合圍全部蠻軍,南下的步兵肯定會遭到蠻軍炮兵的炮擊,從而加大戰役難度。

    蹇柄彪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殲滅前面的蠻軍主力部隊,要麼首先打擊蠻軍炮兵。

    如果由蹇柄彪決定,他肯定會選擇前者。畢竟66軍的兵力非常有限,協同作戰的戰術航空兵也不是很多,陸航還得支援第662旅攻打斯利那加,用於殲滅蠻軍主力部隊的彈藥都得不到充分保證,憑什麼擴大打擊範圍呢?

    也就在這個時候,裴承毅替蹇柄彪做出了決定,要求66軍立即派遣低空突擊部隊南下攻打伯尼哈爾山口。

    收到命令的時候,蹇柄彪嚇了一跳。

    要知道,66軍沒有低空突擊部隊,所謂的「低空突擊部隊」,實際是放棄重型裝備,搭乘垂直起降戰術運輸機作戰的第663步兵旅的步兵。與正規低空突擊部隊相比,「冒牌部隊」的突擊能力明顯差了一大截。別的不說,在沒有足夠裝甲力量的情況下,第663步兵旅的官兵很難攻佔蠻軍防禦陣地。

    只是,裴承毅沒有給蹇柄彪選擇的餘地。

    在發給蹇柄彪的命令中,裴承毅明確提到,空軍的戰略航空兵將在6點30分到6點35分之間對伯尼哈爾山口的蠻軍陣地進行大規模密集轟炸,隸屬於空降16軍的第163低空打擊旅將全面出動,支援66軍作戰。

    正是如此,蹇柄彪才稍微安心了一點。

    6點25分,蹇柄彪向已經南下的3個步兵營下達進攻命令,在空軍戰略航空兵的轟炸結束之後,直接在伯尼哈爾山口的蠻軍陣地上機降,奪取蠻軍陣地!

    到此,裴承毅的戰役意圖才暴露出來。

    攻打斯利那加的目的就是為了南下威脅蠻度西北地區,因此必須在佔領斯利那加之後攻佔伯尼哈爾山口。如果能夠在佔領斯利那加之前打下伯尼哈爾山口,為什麼要殫精竭慮的攻打斯利那加呢?

    6點30分,由48架H-9B轟炸機組成的龐大機群到達伯尼哈爾山口上空。

    因為蠻度空軍已經喪失了克什米爾地區的制空權,而伯尼哈爾山口附近又不適合部署遠程地面防空系統,方圓150千米範圍內的蠻軍防空系統早就被炸掉了,所以48架H-9B全部滿載非制導炸彈,在5分鐘之內,向面積僅有5平方千米蠻軍防禦陣地投擲了2000多噸炸彈,平均每平方千米投彈400多噸!

    轟炸密度之高,足以打垮蠻軍的抵抗意志。

    硝煙還未散去,載著3個步兵營的200多架DZ-25C戰術運輸機到達戰場。

    雖然沒有送來步兵戰車,但是第663步兵旅的官兵需要對付的不是蠻軍戰鬥人員,而是非戰鬥人員。

    6點45分,第163低空打擊旅的Dw-26B機群到達戰場上空。

    得到低空支援後,徒步作戰的步兵加快了掃蕩蠻軍陣地的速度。

    6點55分,空軍戰術航空兵的第一批支援力量,24架J-17A戰鬥機到達。

    面對雙重空中打擊,開始還想抵抗的蠻軍頓時失去了鬥志。

    7點過,第665炮兵旅加入戰鬥,按照進攻部隊的請求,對蠻軍的防禦工事進行定點清除。

    戰鬥打到這個時候,幾乎沒有懸念了。

    雖然留在伯尼哈爾山口的蠻軍超過了1萬人,但是在連續多次火力打擊之後,能夠戰鬥、願意戰鬥的蠻軍不到1000人。第663步兵旅的3個營總共有1400餘名官兵,投入的作戰人員也有1100餘人。

    戰鬥進行到8點15分,第663步兵旅佔領了伯尼哈爾山口,重新部署了防禦陣地。

    此時,返回斯利那加66軍營地的DZ-25C機群已經開始執行第二次運送任務,將第663步兵旅其他6個步兵營的官兵送往公路線沿途的制高點。

    得知伯尼哈爾山口失守,還在斯利那加南面徘徊不前的蠻軍立即轉向南下。

    蹇柄彪沒有猶豫,也沒有給蠻軍多少機會。

    8點30分,在耐心等待了6個小時之後,蹇柄彪讓第661裝甲旅離開了進攻陣地,南下殲滅蠻軍A集團軍。

    用2個旅對付1個集團軍,難度可想而知。

    對蹇柄彪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兵力過少,而是彈藥不夠用。畢竟在現代戰爭中,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主要手段不是兵力,而是火力。在得到充分火力支持的情況下,兵力對戰鬥的影響微乎其微。

    如何解決彈藥問題,成為了殲滅蠻軍A集團軍的關鍵。

    雖然斯利那加有一座小型機場,但是跑道過短,無法供大型運輸機起飛。如果用戰術運輸機與前線部隊運送物資,效率肯定高不到哪裡去。

    裴承毅能夠找到的辦法只有一個:空投。

    8點40分,第一批24架Y-15B機群到達斯利那加上空,在66軍圈定的空投地點上方投下了近1700噸作戰物資。

    從此開始,平均每2個小時,Y-15B機群或者Y-16A機群就會為66軍送來1500噸到2000噸的作戰物資,其中絕大部分是經過特殊固定的炮彈,以確保66軍在殲滅蠻軍A集團軍的戰鬥中不會為彈藥發愁。

    強大的戰略空運能力支撐起了66軍的信心,也成為了蠻軍A集團軍覆滅的關鍵因素。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