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巔峰之作
雖然在2030年之前,世界各國都非常積極的研製無人戰鬥機,但是在藏南衝突後,各國研製無人戰鬥機的熱情迅速降溫,以共和國的J-16、美國的F-42、俄羅斯的Su-54、歐洲的「颶風」EFA為代表的第五代重型制空戰鬥機先後誕生。
重型制空戰鬥機沒有走上無人化的道路,原因有三個。
一是自動化控制設備的智能程度達不到制空作戰的基本要求。雖然世界各國在研製無人攻擊機的時候都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但是制空戰鬥機不是攻擊機,更不可能成為武器彈藥的運載工具。在爭奪制空權的戰鬥中,制空戰鬥機的任務靈活性非常大,往往需要飛行員隨即應變的做出決策。即便神經網絡計算機的智能化程度遠遠超過了電子計算機,加上電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自動控制系統能夠在很多時候取代人,可是在計算機在沒有達到高級智能的情況下,不可能取代人在戰爭中的地位。
二是現代戰場環境更加惡劣,無人控制很難保證完成作戰任務。制空戰鬥機既是奪取制空權的主要力量,也是國土防空的主要屏障。隨著強制電磁干擾設備廣泛用於戰爭,誰也不敢把價值數億美元的戰鬥機交給電子設備,更不敢把國家的安危寄托在一群沒有人駕駛的戰鬥機上。
三是空戰武器越來越先進,除了進攻用的導彈之外,還出現了大量防禦武器,從而使空戰的發展方向出現了變化。隨著共和國與美國率先研製出用於戰機的激光攔截器,遠程攔截導彈在空戰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戰。雖然共和國與美國都沒有公開激光攔截器的具體性能指標,甚至沒有承認研製出了激光攔截器,但是在技術的推動下,激光攔截器,乃至能量空戰武器遲早會取代導彈與航炮。如此一來,空戰將再次進入格鬥時代,而再先進的自動控制系統都不可能在格鬥空戰中取代飛行員。
綜合這三種因素,第五代重型制空戰鬥機仍然是有人駕駛的戰鬥機。
J-16作為世界上第一種正式服役(F-42在2032年底試飛,正式服役的時間為2035年初)的第五代重型制空戰鬥機,可以說引領了戰鬥機的發展潮流。
氣動佈局上,J-16採用了非常獨特的「無尾蝶型翼身融合」佈局。整架戰鬥機不但沒有垂直尾翼、也沒有水平尾翼,小展弦比梯形機翼從距離翼尖三分之一處開始變厚,最終與機身完全融合;全機的氣動控制面只有兩側機翼後方三段式佈局的六塊水平升降舵,控制戰機飛行姿態的主要是可以左右偏轉各35度、上下偏轉各25度的二維矢量噴管,以及設置在機身上下兩側的8個姿態推力噴管(直接從主發動機引用高溫氣流);發動機進氣道設置在機翼與機身的結合處,除了採用與J-14類似的S型進氣道之外,還通過向上開啟的進氣口大大降低了雷達發射截面。如果不是機翼還有點飛機的樣子,J-16根本不像飛機,更像是兩隻緊扣在一起的外沿不規則的盤子,或者是一隻被壓扁了的罐頭。
獨特的氣動外形,賦予了J-16非常出色的隱身性能。與第四代重型制空戰鬥機中外形隱身能力最強的F-22A相比,J-16的外形隱身能力提高了2個數量級,正面RCS僅僅只有0.005平方米、側面RCS更只有0.001平方米。當然,J-16出色的隱身能力並不完全是外形設計的功勞。為了降低RCS面積,J-16採用了全嵌入式座艙。雖然這會嚴重限制飛行員的視野,但是通過採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有效的解決飛行員視野問題,從而從根本上消除座艙對隱身性能的影響。
J-16採用了全新的彈艙佈局與結構,全機總共有4座內部彈艙,位於機翼根部的2座彈艙主要用來掛載對空彈藥與小型對地攻擊彈藥,位於發動機艙之間的2座彈艙則用來攜帶全尺寸重型彈藥與各種大型設備;執行制空任務時,可以在2座機翼彈艙內攜帶8枚攔截導彈與2枚格鬥導彈,在2座機身彈艙內攜帶2具超大型內部副油箱;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可以在2座機翼彈艙內攜帶8枚小直徑炸彈與2枚格鬥導彈,在2座機身彈艙內攜帶8枚空射巡航導彈或者4枚空射巡航導彈與1具超大型內部副油箱或者2具超大型內部副油箱;根據不同的任務,可以按照不同的配製攜帶彈藥。
攜帶的彈藥再多,也得擁有擊中敵人的能力。J-16是第一種採用保型火控雷達天線的戰鬥機,也就是說,火控雷達的天線形狀是根據機頭形狀設計的。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J-16的氣動佈局太特殊了,機頭的空間非常有限,如果採用傳統的火控雷達天線,雷達的探測距離將非常有限。保型火控雷達天線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巨大的數據處理量,必須為之配備運算速度非常快的火控計算機。也正是如此,J-16的火控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是J-14的50倍。強大的運算能力,賦予了J-16更加強大的作戰能力。比如在執行制空作戰任務的時候,J-16不但能夠用雷達搜索空中目標,還能同時搜索地面/海面目標,同時探測400個空地目標,對其中的24個空中目標與48個地面/海面目標進行跟蹤,引導彈藥攻擊其中12個空中目標或者24個地面/海面目標。因為採用了保型火控雷達天線,所以J-16對雷達天線的佈置方式沒有嚴格限制,不但可以設置在機頭,還可以設置在機身上任何一處空間足夠的地方。設計時,工程師就在J-16的機尾兩側各部署了1部天線,從而使其擁有了全方位雷達探測能力。也正是如此,在有必要的情況下,J-16能夠充當機群裡的小型預警機,用戰術數據鏈將搜集到的戰場信息發送給其他戰鬥機、或者地面/空中指揮中心,引導編隊裡的其他戰鬥機作戰。除了雷達,J-16還擁有3套光電探測設備,即遠程紅外探測儀、全方位光電監視系統與近程紅外/紫外探測儀,其中後兩者具備對抗強制電磁干擾裝置的能力,能夠為戰鬥機在極端惡劣的電磁環境下作戰提供有力保障。
作為共和國空軍與海軍集大成於一身的空中優勢戰鬥機,J-16的一項設計給人一種「返古」的感覺,那就是液壓機械操控系統。實際上,J-16的液壓機械操控系統只是備份操控系統,其主要的操控系統仍然是4余度電傳操控系統。電傳操控系統問世後,部分第三代戰鬥機都有備份的液壓機械操控系統,主要是當時的電傳操控系統還不夠完善,安全性能沒有足夠的保障。到了第四代,大部分戰鬥機都取消了液壓機械操控系統。到了第五代戰鬥機,液壓機械操控系統再次披掛上陣,與強制電磁干擾設備的廣泛應用有很大的關係。通過試驗證明,在強制電磁干擾環境下,電傳操控系統的可靠性沒有任何保障,反而是液壓機械操控系統更加安全。當然,與傳統的液壓機械操控系統相比,J-16的備份操控系統實際上由一套由電磁屏蔽系統保護起來的計算機控制,飛行員的工作壓力並不大。
與前面的「新穎」設計相比,J-16上的「主動防禦系統」絕對是最有代表性的。
所謂的「主動防禦系統」,實際上就是基於小型高能激光攔截器的導彈防禦系統。該系統由火控計算機控制,不需要飛行員操控。為了降低結構重量、減少製造成本,整個系統由一套高能激光器,與6套覆蓋全空域的瞄準系統組成。高能激光器佈置在飛行員座艙後面的隔艙內,通過6條高純度光導纖維將高能激光束傳遞給瞄準系統,再由瞄準系統鎖定逼近的導彈,然後由激光束攻擊導彈的引導頭或者發動機,癱瘓與摧毀來襲導彈,達到保護戰鬥機的目的。
可以說,這也是J-16上最先進的作戰系統。
雖然空軍一再要求用高能激光器替換航炮,但是綜合考慮之後,空軍最終放棄了這個要求。原因很簡單,成本太高。為高能激光器提供能源的是150千克16級復合蓄電池,僅此一項的採購費用就高達數千萬元,而且150千克復合蓄電池提供的電能僅夠進行8次有效攔截。如果用激光器取代航炮,至少得為其配備450千克復合蓄電池,從而使製造成本增加近2億元。因為J-16在設計的時候考慮到了今後的改進需求,30毫米航炮與250發炮彈的總質量在300千克以上,復合蓄電池可以按照機身內部空間的形狀製造,所以在16級復合蓄電池的價格降下來之後,可以非常方便的用高能激光器替代航炮。
用「武裝到牙齒」來形容J-16,一點都不過分。
2035年初,空軍用剛剛形成戰鬥力的J-16A與J-14C進行了實戰對抗演習,結果證明J-16A的空戰能力是J-14C的20倍,空戰交換比達到了驚人的1比218。在對抗最為激烈的一次演習中,12架J-16A與5個大隊的120架J-14C從240千米處打到格鬥距離內,最終以J-16A完勝的方式結束。
巨大的差距,如同F-22A與F-15C一樣,不同時代的戰鬥機,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優異的性能,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空軍與海軍加快了J-16A的採購速度,壞處是,空軍與海軍削減了J-16A的採購數量。
隨著F-42A服役,J-16A不再是獨一無二的第五代重型制空戰鬥機。
美國沒有向蠻度提供F-42,根本原因就是F-42太先進了,如果不小心在戰場上落到共和國的手中,美國空軍就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了。
實際上,美國海軍裝備的F-46A也很先進,只是賣給蠻度的大大縮水。
比如F-46A就配備有主動防禦系統,只是受機體大小限制,其主動防禦系統只能在一次戰鬥中攔截4個目標,且部署在機身上的4處攔截窗口無法做到全方位覆蓋。但是與完全沒有主動防禦能力的F-46I相比,F-46A在J-16A面前的生存能力都強了許多。美國不為出售給蠻度的F-46I配備主動防禦系統,原因有兩個:一是主動防禦系統屬於最新式的空戰利器,不能輕易出售給其他國家;二是美國的主動防禦系統採用的是12級復合蓄電池,還沒有完全達到實戰水平。
為了「安慰」蠻度,美國為蠻度空軍提供了一種格外特殊的彈藥:電磁干擾導彈。
強制電磁干擾不但可以對付海面上的戰艦,也可以用來對付空中的戰機。實際上,強制電磁干擾系統對付戰機的能力更加突出。將強制電磁干擾裝置裝到空對空導彈上,並不是什麼稀奇事,共和國也在這麼做。
只不過,強制干擾裝置的作用範圍受其功率限制。比如由戰艦攜帶的強制干擾裝置的輸出功率高達數兆瓦,其作用範圍只有30千米,而由導彈攜帶的強制電磁干擾裝置的輸出功率只有千瓦級別,作用範圍不會超過5千米。即便如此,「強制電磁干擾空對空導彈」的威力仍然不可小看,因為這等於將導彈的攻擊誤差提高到了5千米,不再需要導彈直接命中目標。
作為最新式的空對空彈藥,強制電磁干擾導彈的價格並不低。
戰爭爆發前,蠻度空軍只從美國採購了200枚,平均每架戰鬥機都沒分不到1枚。更重要的是,因為強制電磁干擾彈頭的質量難以降低,所以強制電磁干擾空對空導彈的總質量超過了400千克,是同等射程攔截導彈的2倍以上。F-46I最多只能攜帶2枚,為了攜帶其他彈藥,一般情況下只攜帶1枚。
戰爭爆發之後,蠻度空軍向西北與東部戰區各派遣了4架攜帶強制電磁干擾導彈的戰鬥機。按照蠻度空軍的戰術,這些戰鬥機的任務只有一個,那就是在戰鬥爆發的時候,逼近共和國領空,攻擊在共和國領空飛行的預警機與電子戰機。
蠻度空軍沒有打算用強制電磁干擾導彈攻擊戰鬥機:一是導彈的價格高得離譜,用來攻擊戰鬥機太浪費了;二是J-16A的隱身能力非常突出,F-46I不見得能夠做到先敵發現與先敵攻擊,也就不可能用強制電磁干擾導彈對付J-16A。
實際上,這一戰術本來就有問題。
F-46I連J-16A都打不過,憑什麼去對付躲在J-16A身後的預警機與電子戰機?
空軍基地遭到轟炸之後,8架攜帶強制電磁干擾導彈的F-46I立即脫離編隊,以最快的速度向北前進,準備攻擊共和國空軍的預警機。顯然,蠻度空軍的反應速度很快,而且清楚的認識到,只有打掉共和國空軍的預警機,才能守住制空權。
只是駕駛F-46I的蠻度飛行員並不知道,前方的J-16A正在等待這個機會。
軍情局早在2033年就收到消息,美國以非常隱秘的方式為蠻度空軍提供了至少200枚強制電磁干擾導彈,而且為蠻度空軍的F-46I戰鬥機提供了配套的火控軟件,甚至派遣技術人員幫助蠻度空軍掌握強制電磁干擾導彈的使用方法。
制訂作戰計劃的時候,空軍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
從數十架F-46I中找出攜帶強制電磁干擾導彈的戰鬥機,顯然不太可能。雖然J-16A有絕對的性能優勢,但是在混亂的空戰戰場上,蠻度空軍的飛行員很有可能用強制電磁干擾導彈對付J-16A,或者渾水摸魚、偷襲預警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對方露出馬腳,等到攜帶強制電磁干擾導彈的F-46I脫離機群之後再發起攻擊。
早就在等待機會的J-16A沒有浪費機會,立即對前出的F-46I進行攔截。
空戰沒有多少懸念,等到F-46I的飛行員聽到導彈告警機發出的警報後,迎頭而來的SD-30空對空導彈已經進入自導距離,離擊中目標只剩下5秒。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蠻度飛行員根本來不及發射強制電磁干擾導彈,甚至來不及打開導彈的保險裝置。
8點23分,8架肩負特殊使命的F-46I變成了在地面上燃燒爆炸的廢鐵。
空戰開始後,就沒有停下來的道理。
8點25分,J-16A機群從3個方向上進入蠻度領空(西北戰場上分成了帕米爾高原方向與巴基斯坦方向),以絕對優勢尋殲蠻度空軍的F-46I。
雖然在新德里與艾藻爾上空巡邏的E-17I預警機(由美國空軍的E-17A改進而來,世界上最先進的大型預警機之一)發現了行蹤詭秘的J-16A,並且指揮F-46I戰鬥機迎戰,但是空戰仍然沒有任何懸念。
視覺外空戰中,拼的不僅僅是攔截導彈,還有主動防禦系統。
面對迎面射來的蠻度導彈,J-16A機群不但沒有迴避,反而加速逼近。F-46I就不能這麼做了,在SD-30逼近之前,必須轉向逃逸。
一方追、一方逃,戰鬥不會出現第二種結果。
8點30分不到,恆河平原以北地區的制空權落入了共和國空軍手中。
最後關頭,蠻度空軍做出了最明智的決定,那就是讓緊急起飛的48架F-46I立即轉向返航,前往位於蠻度半島南端的空軍基地。
打不贏就逃,天經地義。
問題是,蠻度空軍主動撤退,等於把制空權拱手染給了共和國空軍,更等於讓共和國空軍盡情轟炸溫迪亞山脈以北的蠻度軍事目標。
輕易奪取制空權之後,共和國空軍的大規模轟炸行動也開始了。
只是此次擔任主力的不是讓敵人聞風喪膽的J-16A,而是第五代多用途戰鬥機的經典之作——J-1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