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清帝國

龍騰世紀 第二百五十二章 勃蘭登堡級戰列艦 文 / 半生恨雨

.    威廉港是德國最重要的海軍基地之一。它瀕臨北海雅德灣,經運河西通埃姆斯河口。早在五百多年前,就有海盜在該地建造了一座叫做斯伯斯堡的城堡,但在1433年被漢薩同盟拆掉。四個世紀後,普魯士王國計劃建立海軍,需要北海建立軍港。於是,普魯士的阿達爾伯特代表普魯士與胞登堡大公在1853年簽署了亞德條約,由胞登堡割讓她沿著亞德灣3.13平方公里的領土給普魯士建立海港。當時統治普魯士的威廉一世在海港建立後,以自己的名字為海港命名。

    方懷記得這裡有許多標誌性的建築,像:德國海軍博物館、薩克森瓦騰海國家公園、威廉皇帝橋等,其中威廉皇帝橋橫跨亞德灣,全長159米,曾經是歐洲最大型的旋轉橋。不過對於海軍愛好者來說,這些都比不上威廉皇家海軍造船廠來得有名。作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六大造船廠之一,曾有無數名艦誕生自他的船塢。

    方懷此行的一站就是帶領訪問團參觀威廉皇家海軍造船廠。日本從法國訂造的四艘前無畏艦帶給了方懷巨大的壓力。這四艘排水量超過萬噸的一等戰列艦,雖然由於建造時間早,在裝甲的工藝上有所欠缺,算不上十分成熟的前無畏艦,但由於法國的艦船設計師一直具有超前意識,所以這四艘戰列艦已經具有前無畏艦高幹舷,舯部向外隆起的特徵,而且日本海軍部這些年一直致力於對這四艘大型戰列艦進行改進,正如後世歷史中,他們在二戰中對美國的戰略,他們認為憑借日本的國力,想在艦船噸位↓量上超過中國是件難以完成的事情。因而日本海軍想通過質量優勢來抵消對手的數量優勢,所以他們一直致力於在四艘戰列艦上應用新的技術和新式武器。這也是為什麼。1883年開始建造地「九州」號直到今年才完工,另外三艘的建造還要陸續進行到明後年。\\\\\\可以說,這四艘日本前無畏角世界造船史上建造週期最長地軍艦。

    雖然這種在艦船設計上不斷修修補補的行為看上去十分小家子氣,而且往往顧此失彼,難以取得期望的效果。但通過各方面反映,這四艘幾乎傾注了日本海軍全部心血的大型戰列艦看上去還不錯,不論從噸位、火力、裝甲、航速都全面壓制了北洋水師現在的主力艦「定遠」級和南洋水師現在的主力艦「南琛」、「南瑞」。

    「定遠」級排水量7335噸,「南琛」、「南瑞」排水量都是7950噸。而日本「九州」號排水量為10820噸,三艘「大和」級排水量為10558噸;

    「定遠」級四門主炮口徑為12英吋,「南琛」、「南瑞」四門主炮口徑為9.2英吋,而日本「九州」號四門主炮口徑兩門為寸,兩門為寸,三艘「大和」級四門主炮口徑為寸;

    「定遠」級主裝甲最大厚度為14英吋,「南琛」、「南瑞」主裝甲最大厚度甚至只有10英吋,而日本不管是「九州」號還是三艘「大和」級戰列艦主裝甲最大厚度都為18英吋;

    除此之外。「定遠」級的為.75節,而日本「九州」號地最大航速也有.5節,三艘「大和」級戰列艦的最大航速甚至能達到18節;

    從這些數據上看。一旦北洋水師的四艘定遠級鐵甲艦和南洋水師的南琛、南瑞兩艘鐵甲巡洋艦與他們對上,結果將是災難級的。

    畢竟,「定遠」級和「南琛」、「南瑞」雖然都屬於鐵甲艦中的王者,但比起前無畏艦,他們還差了一個等級。****

    中國必須擁有同等級別的戰艦來對抗日本,而威廉皇家海軍造船廠正在建造的「大選帝侯」號吸引了方懷和他身邊呂翰、劉步蟾、林泰增等人地目光。

    「大選帝侯」號屬於德國「勃蘭登堡」級戰列艦,是德國海軍從近岸走向遠洋。吃建造的第一級戰列艦。

    1871年。自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的那一刻起,處於分裂狀態的德意志世界就統一在德皇威廉一世地旗幟下。數百個小邦的力量會聚在一起,統一市場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在帝國境內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經濟的騰飛使這個年輕而古老的國家開始把目光投向廣闊的海外市場和尚未瓜分地自由地區。而出海口和良港地獲得又使她擁有了發展海軍的先天條件,這個以強大陸軍著稱地國度從此有了發展海軍的需要和能力。

    早在1875年,著名地「薩克森」級鐵甲艦就在伏爾鏗造船廠下水,但直到1889年,德國海軍的主力艦還僅有5艘單腳水量7600噸左右的「薩克森」級二等鐵甲艦(甚至該級的最後一艘還由於預算不足被迫「縮水」,排水量僅為5600噸)和1艘排水量只有3500噸的「齊格弗裡德」號三等鐵甲艦。從技術指標上看,這些主力艦裝備的最大口徑火炮僅為260毫米,其餘火炮均未超過240毫米而且沒有速射炮。

    另外就是航速緩慢,「薩克森」級的最大航速僅有14節,續航力也普遍不足。唯一值得驕傲的是它們普遍裝備了高質量的厚重裝甲,尤其是「薩克森」級,其主要部位的防護裝甲厚達14英吋(356毫米),足以防禦當時出現的任何威脅。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這一時期的德國海軍是以近海防禦為目的而構建的,它的主要艦艇實際上是放大了的蚊子船,再加上重炮和厚甲,使之成為海防利器,堅不可摧的移動炮台。****這些艦艇地任務也僅僅是充當海防兵力的中堅,在敵方封鎖艦隊前來攻擊時才出港截擊,配合炮台火力。阻止敵人地進犯。

    而造成這些的原因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剛剛建立的時候,既沒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需要巡視。又沒有要塞化的港口可以容納和保護大型艦隊。這時的德國需要的是一支近海防禦型的海軍而不是遠洋進攻力量,把自己放在弱勢地位,養精蓄銳,可以給德國造船工業進行探索留下需要地時間,在成本較低的前提下完成技術方面的積累和革新,鍛煉本國的造船業以便在後續的均被競賽中有條件追趕老牌海洋帝國的腳步。

    這正是俾斯麥「沒有海軍的德國是安全的」這一戰略構想。在那段時期,德國與英國形成了心照不宣地戰略合作關係——德國在大陸上挾製法國,迫使後者分心防禦來自陸地的威脅而不能全力和英國爭奪海洋霸權;從保持大陸均勢的傳統外交策略出發。英國在海外貿易和海外殖民地方面將照顧德國的利益。因為這樣一系列地原因,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德國海軍的任務僅僅是近海防禦作戰,所以建造便宜的二等鐵甲艦和三等鐵甲艦確實是民智之舉。

    俾斯麥確實是具有非凡戰略眼光的政治家,在他當政時期,他利用權利集於首相一人的便利,盡量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避免咄咄逼人,避免發展大海軍。通過政治和外交手段謀取國際利益。總之,盡量避免眾多強國聯合制約德國這樣的局面,以便專心發展國家地實力。「在一個強大帝國獲得新生但還遠遠未到鼎盛地時候,國家利益的獲得需要以犧牲局部利益為代價。」從這句名言中。****我們不難看出俾斯麥政治手段地老到。

    然而,俾斯麥執政對於德國是幸事,對於中國則不是。俾斯麥那仿如天秤一般的外交手段,絕不會允許在他控制下地帝國在沒有完全準備好之前就滑落到英國的對立面。這也是德國遲遲沒有通過中國加入同盟國的原因。

    好在,因為中國的強勢崛起,世界歷史已經發生了微小的改變。越南戰爭的失利,使得法國幾乎喪失了在遠東的所有殖民地。他們的戰略重心完全縮回了歐洲。這也導致他們與英國的矛盾比原來歷史上小了很多;而出於保護在華利益的需要和為逼迫俄國將戰略重心從亞洲拉回歐洲,英國和法國。這對爭奪了幾百年海洋霸權的宿敵,比歷史上提前十幾年站到了一個戰壕裡。而這樣一來。就破壞了俾斯麥與英國人之間形成的默契。為了發展,德國人必須自己去爭奪殖民地和海外市場。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俾斯麥並沒有反對德國在中國的投資和出兵暹羅以獲取遠東殖民地。

    這看上去似乎違背他通過外交和政治獲取國際利益的原則,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問題,只有根據國際形勢及時調整國家戰略,才真正是具有非凡氣度的大政治家。

    也正是因為俾斯麥的這種轉變,歷史上威廉二世與他的反目才沒有出現。

    1888年,29歲的皇儲腓特烈.威廉.維克托.阿爾伯特繼承了德意志皇位和普魯士王位,史稱威廉二世。

    不久,他就赴英國參加了他的外婆,維多利亞女皇登基五十週年的紀念儀式,皇家海軍規模宏大的閱澆令這個自幼手臂殘疾而內心卻極度自負的新君主羨慕不已,他從心理希望擁有和皇家海軍一樣的強大艦隊和牢不可破的制海權,像大英帝國一樣汲取世界的財富,布國威於四海。****這位皇帝朝思暮想的已經不再是他的前輩們無比珍視的「古老的普魯士稱號」,而是一個「世界的德意志」……這些顯然和首相俾斯麥韜光養晦的執政方針大相逕庭。

    但那些血與火換來的治國經驗卻是血氣方剛的新帝王所不能夠體會到的,美國漫畫裡威廉皇帝抱著地球貪婪啃咬的誇張墨陽似乎更形象地反映了他的心思,加之皇帝本人對馬漢的海權論推崇備至……如果事情不發生改變,這位極具表演天賦的青年君主難免像歷史上一樣,在精明卻日漸老邁的首相面前上演一出高唱讚歌的大戲之後,突然宣佈「讓老傢伙走人!」

    可以說,因中國而出現國際局勢變化,緩和了兩人地矛盾。俾斯麥「勉強」通過了皇帝的海軍擴張計劃,而威廉二世則繼續保持他對首相地尊重……德意志歷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繼續得以為他的君主和國家保駕護航。

    新通過的海軍擴張計劃所建造的第一級戰列艦。從歷史上的四艘削減為兩艘。這樣既保證可以對法國的海軍優勢,又不至於刺激到英國……俾斯麥依舊沒有打算與英國正面對抗。

    這一級戰列艦就是勃蘭登堡級。雖然該級戰列角以戰時對敵進行海上決戰為前提設計的第一級德國戰列艦,但他依舊殘留有濃厚地近海防禦戰艦的痕跡。

    該級戰列艦搭載了6座主炮,是世界上第一種搭載6座主炮的新式戰列艦,3座雙聯裝炮塔均位於中軸線上,其全部主炮火力可以指向一舷,這樣的設計似乎與後世聞名遐邇的超無畏艦如出一轍。但實際上,這六門主炮的身管長度並不一樣。艏艉炮塔中的火炮是40倍徑,而舯部炮塔為了保證旋轉時不受上層建築的阻擋,使用地是35倍徑的火炮,因此帶來的彈道特性的不同使得這些重炮無法在正常交戰距離上進行齊射。這說明設計時根本沒有考慮所有主炮齊射,只是為了盡可能搭載更多地重型武器。

    另外,「勃蘭登堡」級戰列艦的主裝甲帶厚度達400毫米,但只覆蓋了舷側水線附近的狹窄區域,大面積的船舷和上層建築實際上沒有足夠的裝甲防護。而且由於艦型上仿照法國戰列艦,「勃蘭登堡」級的上層建築高達,艦橋十分寬闊,這些都使其很容易遭到敵炮火的殺傷。除此之外。「勃蘭登堡」級戰列戒備地炮塔比較特別,它保留了炮塔地基本樣式,具備固定的300毫米炮塔基座裝甲圍壁,其上裝有一個「炮罩」,這個「炮罩」厚度只有50毫米,正面防盾也只有120毫米,這樣地設計在後來被證明有一個可怕的結果——大口徑炮彈穿透裝甲後。碎片就會在炮塔內四處飛散和反彈。瞬間殺傷大量艦員,造成戰鬥力地喪失。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設計。是出自對德國海軍作戰環境的考慮,北海長年風高浪急。海況條件惡劣,波羅的海海域狹窄,迴旋餘地不大。這使得雙方艦隊在交戰時,往往會在相對較近的距離,這個時候,炮彈在空中的弧線會相對較平,大角度落在上層建築和甲板上的機會相對較低,炮彈一般會命中船舷和炮圍,這些地方都是「勃蘭登堡」級裝甲防禦最厚的地方。

    只是這樣一來,讓勃蘭登堡級戰列艦看上去更像是海岸防禦鐵甲艦的放大版。

    當然,以德國優秀的造船工業,這一級戰列艦也不是沒有閃光之處。

    其摒棄了「薩克森」級鐵甲艦的低干舷,而採用了長艏樓結構,干舷很高,高速航行時階上浪現象有很好的改善,能夠在相對惡劣的海況條件下,為火炮提供穩定的射擊平台。

    另外,該焦用的是8門88毫米速射炮作為反魚雷艇武器,與英國戰列艦普遍使用的3磅炮(47毫米口徑)和6磅炮(57毫米口徑)相比,優勢比較明顯,每分鐘15發的射速對付魚雷艇之類的目標綽綽有餘。

    而在動力系統方面,「勃蘭登堡」級採用2台活塞蒸汽機,由12座老式的圓式鍋爐提供蒸汽。主機最大功率10369馬力,驅動兩個推進軸和兩個螺旋槳,最大轉速超過每分鐘一百轉,這使得這一級戰列艦的最大航速達到要知道與他同時代的英國戰列艦和美國戰列艦,普遍最大航速還只有節。而且「勃蘭登堡」級戰列艦的燃料艙也擴大了很多,可搭載1050噸燃煤,在1節勻速狀態下可航行4500海里。

    方懷和大清海軍官員對「勃蘭登堡」級戰列艦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雖然「勃蘭登堡」級戰列艦因為受時代的局限,還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但以中國的國際形勢,有可能獲得大型戰列艦的國家只有德國和美國,相比之下,作風樸實的德國人似乎更值得信任。

    經過三天的考察,在方懷與嚴復、魏翰、徐建寅、李鳳苞反覆討論後,方懷正式通過中國駐德大使李鳳苞向德國政府和威廉皇家海軍造船廠發出照會,希望能在「勃蘭登堡」級戰列艦的基礎上訂造兩艘經過改進的戰列艦,就像「定遠」級一樣。

    改進後的戰列艦依舊保留「勃蘭登堡」級6座主炮沿中軸線分佈的設計,只是通過增加艦船長度,將舯部35倍徑身管的雙聯裝主炮換成和艏艉主炮一樣的40倍口徑,使6門主炮獲得一樣的射程,從而能夠在作戰時產生齊射。

    除此之外,原本採用炮台設計的六門主炮將全部改為封閉式的炮塔設計。船舷裝甲雖然依舊保留了原本厚達400毫米的水線帶裝甲,但全部改為最新的克虜伯滲碳裝甲,大大加強了其防護能力。

    方懷將這兩艘戰列艦命名為「海東雲」和「登瀛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