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清帝國

龍騰世紀 第二百四十三章 五年計劃 文 / 半生恨雨

.    最後方懷還是決定讓馬吉芬先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當教官,以他那離經叛道、不拘一格的作風衝擊一下剛剛組建就已經顯得有些老邁的北洋水師,說不定還能**幾個擁有新奇戰術思想的學生來。

    批完奏折,方懷看向小德子:「今天還有什麼重要的事沒有?」

    小德子聞言,連忙躬身答道:「回萬歲爺的話,洋員漢納根、琅威理已經到京,等著您的召見,德國大使也遞了牌子,還有俄國大使和英國公使。」

    方懷思考了一下,揮手道:「讓內務府去辦個酒會,就像洋人那樣的,把他們都請上……嗯……這件事就交給榮祿去辦,讓他先到內務府上任。」

    小德子聞言點頭記下,然後道:「啟稟皇上,還有太后那裡派人來了,說是已經選好了大婚的日子,請皇上過去商量一下。」

    方懷微微點點頭,然後背過身去,看向那貼了整整一面牆的世界大地圖。小德子知機退了出去。自小伺候方懷的他,知道一旦自己這位主子爺開始盯著地圖發呆,就是最忌諱別人吵著他的時候,所以出了養心殿,他又特地囑咐了看門的侍衛一遍。

    秋天的北京大學總是莫名地讓人感到蕭索和寂寥,光禿禿的枝丫,灰敗灑落一地的枯葉,讓擁有心事的人愈發地感覺淒涼。

    離未名湖不遠,矗立著一棟三層的小洋樓。說起來還是校園內第一座西式建築,用地是眼下緊俏得很的「洋灰」砌成,原本是學辦為洋教習準備的。不過後來發現,那些似乎對中國的四合院建築更敢興趣,便把這棟樓作了女生宿舍。

    接連幾場仗打下來,加上各大報刊連年累月的宣傳,國內的風氣已經比當初開放了許多。但女子讀書的事情仍是鳳毛麟角,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可是大多數人秉承的金科玉律。所以就這麼一座既不高大又不寬敝的小洋樓就把北大所有地女生都裝下了。

    此時三樓靠西頭的一間宿舍內。李菊斜坐在窗前,手捧著法文原版的《巴黎聖母院》輕輕翻動著,他似乎在為那可憐的吉普賽姑娘而感到悲傷,又或是想起了自己地心事。臉上滿是哀傷的表情。

    「登登登……」樓道上響起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宿舍門被猛地推開,臉色紅撲撲的張韻月走了進來。

    「那個貪圖富貴地傢伙,竟然說自己是有兒有女之人。不願再誤了你,他以前怎麼不說啊……」

    「表姐」李菊淡淡地呼喊一聲,起身為張韻月倒水,待張韻月坐下。李菊的眼圈紅了:「你也不要怪他,男兒都是以事業為重,再說我的婚事乃是太后作主。他又怎麼能與朝廷作對……」說著。李菊一臉的淒涼:「……這一切都只能願我自己命苦……」

    張韻月見了。坐到李菊身邊,摟住她地肩膀道:「要不你去求求姨父。姨父現在是朝廷的紅人,他說兩句話也許有用。」

    李菊面無表情地搖搖頭,她很清楚這樁婚事只怕她父親比朝廷求之更甚,只看他竟然對自己來北大無有二話,就知道他實是下了決心。

    張韻月也知道自己的意見多半沒什麼用,遂不再說他,只是猶自不忿道:「一個駐緬大臣就把他收買了,那個小皇上真是好心機,難道你真地要嫁給那個乳臭未乾地小皇上?」

    李菊靜默無言,想著張佩綸離開李府時說地話,「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難道真是他的心裡話嗎?那自己與他相識又算什麼?

    戰爭過去,國家上下又把目光投到了發展建設上面,連續地與列強作對比,讓這個一直躺在五千年歷史榮光上地老大帝國認識到了什麼是差距,民眾的心理也因為戰爭開放了許多,許多人終於知道,原來在中國之外,還有如此大的一個境地。

    任何國家的政治經濟改革,固有的社會意識形態總是最難被改變的,也是阻撓改革措施的根本所在。簡而言之,就是民心決定改革的成敗。日本明治維新之前,吉田松陰、長井雅樂、高衫晉作等人已經為日本民眾作了十幾年的思想準備,更遠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在日本流傳了一百多年的「蘭」學,日本德川幕府雖然也以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而文明,但他們又異常地提倡荷蘭人帶進來的西方知識,日本的士族階層紛紛用荷蘭語來研討歐洲近代的天文,地理,醫學等新興學科,並由此瞭解到西方世界的發展,這就無怪於明治維新水到渠成。反觀中國歷史上的戊戌變法,真正具有改革意識的只是上層的那一小撮人,還不具有統治地位,而民眾仍然是懵懂無知,也就無怪於像鬧劇一般,只維持了百天便慘淡收場。後來的辛革命也是一樣,從魯迅的《阿q正傳》等文學中就不難看出,這又是一次上等人的革命,所以它沒有能夠改變中國。其實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人都知道社會變革是要有思想作基礎的,戌戌變法前,維新黨人也曾在全國各地的草堂講學,《海國圖志》、《盛世危言》、《瀛寰志略》等書的出版也不可謂不振聾發聵。但他們錯誤的估計了自己的困難,從後世流傳的一些史料可以看出,不論是康有為、梁啟超還是孫中山等人都有師法日本人的痕跡,而舉凡改革措施也多與日本作比較,殊不知日本多大,中國多大,日本也許只用民間有識之士十幾年訓導之功,便能幡然覺醒,而中國這般春風化雨只怕最少要上百年時間,更何況中國是站在封建制度頂峰的國家,中國地封建教育也是世界上最完善、最徹底。這就更加深了通過文化思潮促進民族覺醒的困難。後世的很多人悲哀的發現,要想在中國掀

    像法國大革命前那樣的啟蒙思想運動幾乎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人實在太多了,因而就更加難得齊心,很難有一種東西讓所有人都關注,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要想讓中國百姓自覺的覺醒,只有靠戰爭,把他們逼到面臨生死存亡地境地。如果沒有北伐戰爭、土地革命、八年抗戰、解放戰爭這樣連續數十年的戰爭,也不會有新中國建立時那麼高的人民覺悟。這就是這個民族所謂的劣根性。

    不過,這同樣反映了這個民族地一個優點,那就是對國家的認同,這個數千年文化思想從來沒有出現過斷代的民族。對國家的認同超出任何一個外國人地想像。在西方國家,很多優秀的人才受聘於其他的國家,有時甚至與自己的祖國為敵,這在他們眼中是可以原諒地。甚至因為他們的職業操守而得到讚揚,但在中國這樣的事情永遠不可能發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或許是這個民族最好地寫照。

    方懷採取地政策與結論略有區別。畢竟,進行那樣一場顛覆性地戰爭,代價實在太大了。方懷只需要人民都體會到危機感就夠了。真正的覺醒還是靠國家機器推行地教育來完成。換作其他任何一個封建帝王。都不會像方懷這樣熱衷於民眾的覺醒。他們永遠把鞏固自己的統治擺在第一位,而「上智下愚」是他們信奉的經典。正因為方懷特殊的經歷不可複製。所以他的改革也是不可複製的,即便歷史重來一遍,沒有這樣一個人的出現,中國也不可能奇跡般地崛起。

    過去幾年,雖然國家的主旋律是與英法圍繞越南和緬甸的戰爭,但方懷也幹成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完成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國情普查。在這之前,中國的國情反饋還停留在舊有的體繫上面,這顯然不適應工商領域已經大大擴展的新社會形式。經過講明,絕不追求過往責任,一切情況從謹從實奏報,如果弄虛作假,將來下達指標,完不成的便要從嚴從重處罰,而之後方懷又幾番下旨核查,在光緒十二年(1886)終於得出一份相對真實的國情和國家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指明國家前進的方向。

    光緒十二年十月,在方懷的要求下,以奕為首的內閣遞上了《統籌規劃五年鄒議折》,雖然新政在方懷的潛移默化下已經實施了好幾年,但真正作為文獻、系統地出現,這是第一次。後世的史學家,也把這道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領域的奏折作為「光緒改革」的起始文獻,雖然它只能算作一篇五年計劃。從這一年起,中國正式進入了「光緒新政」時期。

    而這道奏折的第一項便是教育。

    在光緒九年於廣東、福建、江蘇、浙江四省推行六年義務教育之後,去年又在山東、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山西、直隸、奉天八省推廣開來。識字率由過去的不到4上升到12,以現在4.5的人口基數來說,三年間,大清完成了四千萬人口的教育,這實在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不過,這些接受教育的人口裡大多數是八至十四歲的童生,所以教育對社會生產力的推動一時還無從體現,而且大清的**文盲率實在太高,基數也太大,這都是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因素。

    所以第一個五年計劃,除了鞏固並推行六年義務教育,像明年光緒十三年,接受六年義務的省份將再擴大九個省,分別是:越南、越北、緬甸、台灣、河南、山西、陝西、吉林和黑龍江,還有就是降低**的文盲比例。這個方懷打算靠青儒會來推行,藉機也可以擴大青儒會的群眾基礎和影響力。

    方懷的計劃是,通過這五年時間,把識字率提高到30%本完成在全國所有省份內的基礎義務教育普及。為此,他甚至強硬地把教育經費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提高到20%以上,並且硬性不管出現什麼情況。教育支出都不能低於這個比例。而地方省、府、縣各級財政也都必須嚴格按照這個比例執行,吏部將把教育推行列入官員的考核範圍內。

    在加大教育投入方面,方懷還想到了後世地一些方法。像建立非義務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及貸款機制;重構稅種,徵收教育稅;發行教育彩票;發展各類民辦學校和私立學校。方懷打算採取的是第一條和第四條。當然這並不是說第二條和第三條措施不好。

    徵收教育稅這在西方早已有之,像美國有28個州設教育開稅種少的有1-2種,多的設幾種源。這不僅有利於足額徵收教育費用,而且有利於教育經費的逐年穩定增長。但在中國。幾千年私有制文化的熏陶下,百姓對稅沒有多高的認識,在他們看來,輕徭薄賦的就是仁君。徵收重稅的就是暴君,要想改變對稅地錯誤認識,決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在中國,要想維持國家的凝聚力。統治者的個人聲望是一件很重要地事情,尤其是人民已經開始覺醒的時候,方懷並不打算為了教育稅而破壞好不容易重新建立起來的政府形象。

    同理,發行教育彩票暫時也只可能是鏡中影、水中月的事情。雖在整個國家教育投入不足而財政壓力又很大地背景下,發行教育彩票是一條可行的投入渠道。像後世英國每週彩票售額已達1億英磅,美國僅德克薩斯州的年彩票銷售就達到32億美元。美國有13個州部分或全部把票收入投入到教育中。加利弗尼亞1美元的彩票就有34分用於教育。發行專門地教育彩票。能更好地吸收利用社會閒散資金。發展教育事業。是遠比那種希望工程

    的籌資方式。但恰恰就是這樣,在西方人眼裡非常在中國卻沒有實施地可能,這是由中國地倫理道德風氣決定地。方懷可以想像如果在中國推行了彩票,那些正愁無處發洩的老夫子會說些什麼,甚至會因此扯出新政地其他問題,最終引起思想領域的一場論戰。中國人其實最怕的就是思想混亂。

    所以方懷只能把擴大教育投入的希望寄托在另外兩條措施上,好在這兩條都十分切合中國的國情。

    建立非義務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及貸款機制,就是國家把主要的投入放在義務教育上,而非義務教育在明確國家擔負一定培養費用的情況下,按照「誰受益,誰承擔」和成本分擔的原則進行收費。

    考慮到高等教育成本甚高,保證受教育機會平等原則及百姓的實際承受能力,65%這個範圍內。對於特別困難者,國家通過建立學生代款、獎學金等多元化資助體系保障有才華但家境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這正是國際慣例。如美國執行「學費折扣」,對那些不能負擔全部教育費用的學生提供教育資助。澳大利亞從1989年開始正式實施『高等教育獻方案『的學生資助政策和澳學助學金。

    其二就是,大力發展各類民辦學校和私立學校。這在擁有無數私塾的中國,本身就已經具備了社會意識基礎。為此,方懷還專門考慮為興辦私學的鄉紳富戶頒發一定的榮譽。

    除了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教育的規劃也是這次五年計劃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確定教育經費分配的問題。一般來說,國際上教育經費分配的變化是與經濟、教育發展變化相適應的。經濟、教育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以義務教育(一般指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初中階段)為重心,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轉向發展中等和高等教育,教育經費分配也相應調整。曾滿超在《發展中國家教育成本研究》中指出:「發展中國家初等教育公共經費佔整個經費的一半,中等教育占15。這種公共教育經費的分配情形是穩定國家投資主要用於普及義務教育,年義務教育占總經費的59%,開設私立學校。集聚民間財力加以實現。這對一切教育經費短缺而又奉行「追趕戰略」的中國來說,不無參考意義。

    自親政以來,方懷對教育方面地投入,主要集中在建設大學上面。這種「精英教育」與方懷迅速聚攏一批有用之才,以進行社會經濟政治改革的願望是分不開的。不過受到方懷重用的容閎對這樣的教育政策很不以為然,在他看來,這樣或許能很快把一些接受過教育的人轉變成新式人才,但沒有基礎教育,就等於斷絕了這些人才的源頭。這無異於拔苗助長,最終也會得不償失。

    所以在他的主持下,禮部拿出的教育方案,把六年義務教育列為教育經費投入地「重中之重」。教育經費應向義務教育傾斜。進一步強化政府在義務教育經費負擔方面的責任和行為。戶部財政應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扶植力度。既要提高義務教育在總教育經費的比例,也要提高學生平均經費水平。

    最後,這份計劃定下初等教育占總教育經費地70%左右,非義務教育階段的經費。逐步建立政府、社會、家庭、個人合理分擔的機制。高等教育擴大學生、家長,對教育成本的分擔力度,增大高校自籌經費地比例。

    其次,是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的問題。

    這份計劃中提出。朝廷應該加強對教育的干涉,合理規劃大學、府學、縣學地規模,佈局和教育結構。建立規模適當。佈局合理。層次結構,專業比例合理的教育組織系統。建立健全教育經費的監督機構。強化監督職能,杜絕教育經費地貪污、挪用、浪費,並對儀器設備使用情況進行檢查,使教育經費財盡其用,物盡其功。

    進一步加強學校地財務管理,合理編製預算和科學配置學校資源。對於學校公用地圖書、儀器設備全校統一的規劃,統籌配置,改變按院系、按層次重複設置地情況。容在下面的學校轉了一圈後就發現,幾乎每個大學都有幾個到十幾個院系,每個院系1-3資料室,管理員1-6個,如果廢除,並到校圖書館,則每個大學會有20∼5o間房子騰出來,人員可減少20-100人,圖書的重複購買也能減少,提高使用效率。僅此一項,就能節約一大筆經費。把龐大的後勤部門獨立出去,社會化,大大地減少非專任教師的比重。

    同時,容閎這位耶魯大學的高材生還把中國的大學與美國的大學作了詳細對比。發現不止生源、師資力量、教學環境落後於美國,師生比例上也有很大的區別。中國的高校規模較小,師生比較高。高校師生比例為一比八,也就是說一個老師只用帶八個學生,而在美國一個高校老師平均要帶十九個學生。這也是容閎降低對高等教育投入,把錢用在義務教育上的依據之一,在他看來,現在的各大學仍然是在浪費資源,即便要擴大高等教育的規模,現在這麼多大學也足夠了。

    最後一條,加強教育法制建設是方懷自己加上去的,縱觀後世50年的教育發展史及借鑒國外經驗,教育經費應單獨立法。

    日本後世實行教育財政體制的最大特點是以法律為依據。通過制定和實施財政法、地方財政法、地方交納稅法、義務教育費國庫負擔法、市村學校職員工資負擔法、公立高級中學危房建

    促進臨時措施法、公立養護學校整備特別措施法以及體化的法規、法令和實施規則等,明確規定教育經費的來源、使用、分配等;確定國家、都道府縣、市村三級教育財政機構的主要要事務和職責。

    所以這份計劃中還有在五年內制定出一部《教育經費法》的內容。這部法律將規範教育經費的來源、分配、使用、管理、監督。用法律的形式保證政府在教育投資上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將各級政府的支出項目、比例標準及撥款程序和方式等進一步明確和固定。通過法律保障解決教育經費增加投入比例問題,明確規定朝廷、省級、府級、縣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應占的比例;落實教師地位、醫療待遇、工作生活條件、校舍改造、辦學公用經費與儀器圖書購置等主要費用的來源渠道。同時,對教育經費項目地概念和計算方法加以規範。通過立法。確保禮部教化司及各府縣道學財權和事權相統一,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監督職能,對違法的貪官墨吏嚴懲不怠。

    如果第一項是出自方懷重視教育的本願,而儒學精通的內閣官員也都能接受的話,第二項無疑就是軍事規劃。

    光緒七年以來,軍事上的投入就佔到了大清財政收入40以上,這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罕見的,就算那個與大清一衣帶水、整條叫囂著窮兵黷武的「鄰邦」也沒有達到這個比例。還有就是現在險峻地國際形勢。方懷手下這些內閣大臣人品道德各異,也不排除有私心的,但論起能力都可謂是一時之選,尤其在與列強打交道上。都是經驗豐富。如今英法是徹底得罪了,俄國看上去也不像靠得住的樣子,能夠仰仗的德國和美國,一個空有天下無敵地陸軍。卻受困於歐洲群雄,還無力把觸角伸到遙遠的遠東,而另一個則空有世界第一的工業實力,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軍事實力。同樣在關鍵時候幫不上忙。

    所以對軍事上規劃可以說是這份奏折中最詳細地了。

    首先是各省新軍的改制。嚴格新軍兵員的選拔,就算是現有的新軍也要重新考核,不合格地士兵和軍官一律裁汰。改制後的旗營、綠營、團練等武裝或裁汰。或轉為衛戍軍。別看簡單兩句話。其中工作量卻是海了去了。尤其是大量復員的士兵,如果得不到妥善安置。必定對地方社會安定造成極大地衝擊。這是個費力不討好地事情,但不解決這個問題,強軍就無從說起,四十多天地內戰中,禁衛軍那疲軟的表現已經讓方懷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正所謂破而後立,在未來五年,不僅要將已具毛胚地新軍打造成成品,還要建立起完善的軍隊培養體制。在這期間,將制定出一部《新軍操典》和一部《海軍章程》。《操典》和《章程》將倣傚西方制定出嚴格的操訓制度和考核標準,完善對士兵身體素質和戰術素質的要求,像士兵身高必須達到一米六五以上,炮兵視力必須達到5.0以上,定文化程度。此外兩部軍事操典還將加入符合中國國情的軍法內容,而不像以前各軍各營都有自己的軍法,好惡全由主官判斷。這部軍法將按照方懷的想法從嚴制定,堅決杜絕過去舊軍隊那些陋習。

    為此還將在原來的基礎上,將陸軍院校增加到五座,分別是雲南武備學堂、西北軍事大學、黃埔軍官學校、保定士官學校和京師陸軍學院。其中,京師陸軍學院由於在京師附近不便於操練(主要是炮兵訓練經常把城裡的官員給嚇著了,引得群情激奮),將搬往上京奉天。至於海軍院校也將增加一所,除了原來的福建船政學堂和位於吳淞的江南水師學堂,再增加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除此之外,規劃還預計在此期間倣傚西方制定出第一部《兵役法》,正式確定義務兵役制。

    而從此以後,軍隊將和文官系統徹底分開,武官將不再擔任文職。並且確立軍機處和兵部兩大系統,軍機處掌管軍隊調動、軍隊考核陞遷問題,相當於後世的國防部加參謀部,而兵部則主要負責軍隊的後勤補給、武器裝備的更新,相當於後世裝備部的職能。

    當然,方懷還有另外一個組織確保這些措施的實行,那就是青儒黨的下屬機構,青軍會。這個機構是軍隊中的青儒黨人吸收具有先進思想的青年軍人所組成的,它並不是一個政府機構,看上去的作用也只是加深胞澤情誼,但方懷毫不懷疑它的巨大潛力。

    除了軍隊體制的完善,國防設施的建設也是這份計劃的重要內容之一。

    海防方面,北洋水師將以渤海海峽為防禦重點,威海煙台、旅順大連兩大海軍基地將得到擴建,光旅順的炮台就預計增加兩百多門克虜伯海防炮。擴建後的兩大基地都將成為亞洲乃至世界首屈一指的堅固要塞。這樣就形成了護住心臟的兩個拳頭,在沒有打敗這兩個拳頭前。任何艦隊都不敢深入渤海攻擊北京這顆心臟。而實際上,只要防衛要塞地陸軍不犯甲午戰爭那樣不戰而逃的愚蠢錯誤,又或者像俄**隊那樣孤立無援,這兩個要塞幾乎是不可攻陷的。此外,北洋水師還得到了原屬南洋水師的鎮海炮台,這裡將成為北洋水師遠洋作戰的訓練基地。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北洋水師將縱橫馳騁在東海乃至西太平洋上,目的自然是震懾英法的走狗日本。

    而南洋水師的防衛重心則是台灣海峽。馬尾、澎湖、基隆三位一體地防禦體系足以屏蔽整個台灣海峽,這三地原本就有岸防炮台,這一次不過是把它們變成綜合性的海軍基地。它們的作用不僅僅是防禦列強由此北上,還可以掐住日本的脖子。不

    在還是將來,日本地生命線上,台灣海峽都是重要的外,越南省西哈努克灣的軍港建設也會在三年內完工。到時,南洋水師就可以深入到北緯10度以南,直接威脅英國統治下的馬來亞或許現在看起來中國還沒有這個實力扼取兩地。但或許在將來地某個時候,這種威脅將成為平衡局勢的一個重要砝碼。當然,這樣的作用是不足以說服人的。所以西哈努克港在建成後幾年地主要作用還是為海軍遠赴南洋訓練提供一個基地。本來方懷還打算在緬甸毛淡棉修建軍港。但被彭玉麟、李鴻章等人勸阻了。現在通行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鑰匙還把握在英國人的手中,艦隊想自由通行只怕不是一件容易地事情。而且方懷也考慮還是不要過份刺激英國人。

    至於陸上防衛方面,也是一南一北兩大重點。南線是緬甸,好不容易把緬甸收復,就是要把它變成中國內陸地一道屏障,所以它地防衛自然要好好謀劃一番。好在緬甸與印度交界的地區是由高大地若開山脈和深不見底的欽敦江河谷組成,這裡是廣袤的無人區,僅有兩條道路可以通行。一條是從密支那出發經達加邦、欣貝延到達印度的的迪布魯格爾,這條是茶馬古道的原路,而在它南面的那條道路,是從曼德勒經葛禮瓦到達印度的錫爾傑爾。所以兵部擬定的奏對便是在印貝延和葛禮瓦附近的山口修建兩座關卡,只要控制住了這兩條道路,就等於控制了英軍從陸上進出緬甸的大門。

    而北面的防禦就不像緬甸這樣簡單了,相比漠北和西北的曠野千里、無遮無攔,東北還算有險可守,況且不論是作為滿族的龍興之地的政治地位,還是其潛在的經濟地位都不是西北和漠北可比,所以北面的防禦重點就放在了東北。只是一年之間要上凍數個月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遠不能成為阻擋俄軍的天險,而平坦的東北平原正是俄國哥薩克騎兵自由馳騁的疆場。東北的防禦是個綜合性的措施,除了大範圍堡壘要塞的修建,還要大規模的移民到這一地區,實現藏兵於民的戰略。

    只是從現在中俄兩國的地圖上看,東北就像是中國伸在俄國鍘刀下的頭顱,俄國彷彿隨時能夠割斷它,而中國要想同時防住三個方向的進攻太難了。其實中國東北和俄國遠東地區都是易攻難守,俄國固然可以從東、西、北三個方向進攻中國,中國同樣可以輕易切斷俄國遠東地區同俄國西伯利亞地區之間的陸上聯繫。真正的區別是中俄之間的國力強弱,誰強誰就處於攻勢地位,現在是俄國強,自然輪到的是中國苦惱。

    遲早有一天,自己要兵出海蘭泡,重奪這片土地,不說別的,就為了東北這個世界級的工業基地。東北是世界上少有的,煤、鐵、、石油、有色金屬儲量都很豐富的地區,它還有廣袤的黑土,能提供大量的農產品,而且它地靠沿海,周邊有大連、海參威這樣的良港,海運便利,地勢又平坦,修建鐵路和公路都十分便利。然而這樣一個天賜的工業基地卻時時刻刻處於別人威脅之下,這怎麼不叫人惱火。更何況外興安嶺以南地區的黃金儲量可是後世整個中國的四倍以上,在現在實行了金本位結算後,這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吧。

    至於軍事裝備方面,九大兵工廠將逐步脫離各省各督的掌握,劃歸到工部的治下,而各個兵工廠也將開始實行獨立核算,也就是說以後要換什麼裝備,都得拿錢來買。而要買哪一家的武器,那就看誰的東西價廉物美了。這樣做自然是為了提高各兵工廠的能動性。

    在用迫擊炮和手榴彈的技術同克虜伯再換了一批設備,金陵機器局和漢陽兵工廠終於有了點小克虜伯的樣子,或許是德國人為了照顧他的奧地利盟友,又或者出於其他目的,德國人在掙得大清的同意後,向奧匈帝國開放了迫擊炮和手榴彈技術,而方懷當然不會介意奧地利人幫助中國在北方再建立一家兵工廠的誠意,畢竟奧地利波希米亞的斯科達兵工廠可是與德國克虜伯齊名的存在。最終,奧地利人選定的是山東機器局在山東聊城的一處廠房。

    這樣,大清就擁有了三家亞洲一流、在世界也排得上二流的軍火工廠。漢陽兵工廠已經開始研究大清的第一代步槍,參照物自然是新軍使用最多,技術也瞭解最深的老毛瑟,只不過德國人正在研究毛瑟方懷授意漢陽兵工廠總辦蔡錫勇不妨與德國人聯繫聯繫,看能不能學習到些最新技術。至於金陵機器局,據說正在仿造馬克沁機槍,歷史上中國仿造的第一挺馬克沁機槍誕生於1888,軍也為時不遠了。

    未來五年,陸軍的裝備就以統一制式為主,中英戰爭期間,方懷已經深刻體會到使用「萬國牌」武器給後勤帶來的巨大負擔,兵部幾乎是用了與作戰部隊相同的後勤人員去配給各種不同型號的子彈和炮彈。而且不同制式的武器也加大了指揮人員的指揮難度,這在火力協同的時候尤其明顯。所以這份由兵部制定的計劃中,強烈提出了這個問題,並拿出了解決方案,輕武器方面,如步槍、機槍、手榴彈和迫擊炮這些已經能夠自制,挑選好一種型號後,接下去的問題不過就是擴大產量,難度在於火炮的選擇,兵部傾向於價廉物美的格魯森炮,方懷則更喜歡後世赫赫有名的克虜伯炮,最終雙方妥協,在小口徑的行營炮和山炮上採用格魯森炮,而在大口徑榴彈炮和加農炮上則採用克虜伯炮。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