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清帝國

龍騰世紀 第二百零四章 風動 文 / 半生恨雨

.    第六師的洪流在草原上滾滾流動著。一年多來,他們已經完全適應了漠北的環境,真正成為了一群草原上的狼。雖然一樣是騎兵師,但與第三師那支悍不畏死、只知勇往直前的鐵血驕騎不同,第六師又是一種氣質。它冷靜、森漠、凶狠。這樣的感覺,俄軍體會得尤為深刻,即便是穿過邊境線向南突進了幾百公里,也依然不能讓他們感到一絲安全,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那群手臂上繡著黑狼的士兵會在什麼時候突然冒出來,然後在你驚慌失措下,給你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

    凡是被這些士兵殺死的敵人,死狀都極其恐怖,扒得精光的身子被砍得血肉模糊,而且多數情況下還會少掉幾樣東西。所有見到這些屍體的人幾乎都會忍不住把胃裡的東西翻騰出來。這也使得第四師所有敵人對它產生了深深的畏懼。原本把越界打秋風視作除魚子醬和伏特加外第三件好事的俄軍將領,現在都小心翼翼地查對地圖和界碑,只要不越過邊境線,他們的生命就是安全的。而那些原本還和俄國人眉來眼去的蒙古部落現在只要一看見那高高飄揚的黑狼旗,都會忍不住匍匐在地上,用敬畏地眼光看著那些來去如風的騎兵。

    第六師已經獲得了「草原之狼」騎兵師的軍旗,就連它下面三個騎兵旅也分別獲得了「烏蘭巴托」騎兵旅、「唐努烏梁」騎兵旅和「巴彥克勒」騎兵旅的稱號。

    劉永福看著麾下士兵在馬上駕馭馳騁地樣子,不由精神熠熠。誰說南兵到漠北就不能打仗。那馬刀上未乾的血跡就是最好的反證。整個漠北,近萬里邊疆,俄國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自己的黑旗軍到哪裡都是個頂個的。

    這時前方捲起一片塵煙,幾十名游騎飛快地朝他這裡馳來,當先一人是從越南一直跟著他到漠北的黃守忠。劉永福打馬迎了上去。

    黃守忠勒住馬韁,向劉永福敬了個軍禮:「師長,在北面達爾汗附近發現俄軍的活動跡象,因為他們起兵搜索太嚴,我們的人不敢靠得太近。不清楚具體的情況。但少說這股俄國鬼子

    黃守忠神色看不出什麼緊張來,只是語氣地急促透露了他一點真實的心理活動:「這半年來鬼子一直安分得很,也一直沒有進入約定的非軍事區,現在突然集結這麼多人馬……不會是南邊發生了什麼事了吧?」

    劉永福皺起眉頭。沉聲道:「朝廷的邸報沒有說,皇上也沒有什麼旨意到……不過,既然俄國鬼子還沒被打痛,咱們也不介意再開開洋葷。你現在就通知各旅做好準備。把馬都喂足了,再向南面催要一批彈藥,邊境上要多派些人盯梢。」

    黃守忠點點頭,轉身而去。落日地餘暉將他的身影拉得老長。大清的北疆又要不安靜了。

    緬甸的戰火紛飛,國內也是一片繁忙。已經修通地京滬線、京奉線、滬杭線每天過往都是數十趟車次,長江、珠江、大運河上也是帆船蔽日。這場戰事已經深深影響到這個古老的國家。

    現在全國上下。不論哪個階級幾乎都是一片收復緬甸、還我河山的聲音。地主階級一向是這個國家的統治階級。對於土地他們有一種天生地**。尤其是收復越南後,得到了大批的良田沃土。讓他們期望再將緬甸納入懷中。

    而逐漸壯大起來的資產階級則在上一場戰爭中嘗到了甜頭,軍隊大量採購地物資幾乎讓這些資本家地工廠成倍地擴張,只要戰爭能打贏,為什麼不繼續下去呢?

    農民階級和剛剛興起地工人階級則是人口基數最大的,同樣是所有人中思想最單純地。他們的思想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心理的體現。曾幾何時,這個國家還遠遠領先著世界,富甲天下、萬國來朝,能吼出「犯我強漢天威者,雖遠必誅」。但鴉片戰爭一聲炮響,割地賠款,任列強予取予求,這個國家彷彿一下子變成了世界最下等的國家。外國人見到中華的子民不再是恭敬羨慕的神色,而是一副鄙夷的目光,對中華的形容也從「天朝上國」變成了「夜郎自大」。這樣的反差越大,壓抑越狠,當他噴薄出來的時候力量就越巨大。不見五月的烈日下,四里八鄉的青壯漢子將縣衙

    洩不通,為的只是爭個當兵扛槍的活幹。因為這個麼時候也不會忘記他們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羅陶公府與南面馬來哥打巴魯交界的一個山坳裡,老將馮子材跟著部隊大步向前走著,連後面勤務兵遞過來木棍都沒有接,六十多歲的人這麼遠走下來,竟是絲毫不見疲倦。過了克拉地峽以後,馮子材算是體會到什麼叫如入無人之境的感覺了。暹羅的軍隊早就撤了個乾淨,似乎專門讓出這數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中英兩國施展拳腳,以致第四師一路向南竟是出奇的順利,即便是叢林密佈,第四師每天都可以完成近百里的行軍。到了六月上旬,第四師已經衝到了暹羅與馬來亞的交界處。

    此時馮子材還在不停催促著部隊加快速度,突然前面的部隊聽下了腳步,他大聲問道:「怎麼,誰讓31團停步不前的?誰傳令

    不多時,前面31團團長陸榮廷和幾個手下從行軍隊列裡還沒站定就向馮子材敬禮。馮子材草草揮了一下手,生氣道:「陸干卿,怎麼突然停下來了?部隊只剩下三天的口糧,今天咱們必須趕到詠縣,現在還差一大節,趕緊命令部隊恢復行軍。」

    陸榮廷忙道:「師長,不是咱們停下來了,是張少軒的33先停下來的。張少軒派人通知我說,詠縣發現了英軍。按照他們偵察的結果,英軍正在加固詠縣的城防和修築外圍工事,而且這股英軍有機關炮,應該是鬼子的正規軍。現在兄弟們都倦得緊,是不是先整理一下部隊,等明早打他們個措手不及。」

    馮子材聞言一怔,道:「走,上去看看。」說著跳上一匹勤務兵牽過來的馬,向行軍隊伍的前列奔馳而去。

    張勳和楊兆楠遠遠地站在路旁等候馮子材,在他們身邊還有幾個當地人打扮的土民。等馮子材從馬上跳下來,張勳和楊兆楠連忙敬禮,而那些土民則跪在地上向馮子材參拜。

    馮子材連忙扶起他們,楊兆楠道:「師長,這些都是流落至此的天朝遺民,見到大軍都是自願前來領路的……」

    看到馮子材點點頭,張勳接著道:「今天中午我們就到了詠縣附近,在這些老鄉的幫忙下,已經把情況大概搞清楚了。詠縣是咱們南去馬來亞的必經之地,地勢險要。英軍在這裡佈防了差不多一個師的兵力,而且還發現有一些馬來人的武裝。聽老鄉說,這裡的英軍都是這幾天突然開來的,他們還看到英軍的山炮,大概有十幾門左右。我已經讓人繪製了這附近大概的地形草圖。」

    馮子材接過草圖就看了起來。依圖上的兵力配置,英軍的兵力不在第四師之下,看來他們是發現了朝廷的企圖。現在的問題是,他應該怎麼辦?兵部的軍令含糊得很,只是讓進抵馬來半島東海岸一線,其他的一概沒有要求。

    馮子材回頭望了望不遠處一臉倦色的士兵。兩個月時間,挺進上千公里,風餐露宿,茹毛飲血,其中的困難實非常人可以想像。不是靠著一點心氣和那近乎嚴苛的軍法,沒有人可以走到這裡。現在部隊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好在他們已經最大限度的完成了任務,馮子材最終否決了強攻詠縣的計劃,而是轉向東北,佔領陶公港,在那裡等待援兵。

    軍機處內人來人往,作戰參謀、情報參謀忙碌的身影隨處可見,電報滴滴答答響個不停。自從改制以後,就恢復了雍正以前,朝廷樞密大臣在上書房行走的規矩。軍紀大臣作為一個名詞已經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軍機處現在實際成了方懷的參謀本部。除了兵部和海軍衙門的兩大主官,裡面供職的大都是嚴復、端方、瑞徵這樣的年輕人。

    方懷自新軍成立以來,就十分注重參謀人員的培養,除了在京師陸軍學堂、保定士官學堂和黃浦軍官學堂設置專門的各項參謀學科,還把大批優秀的軍官送到參謀制度的故鄉德國去學習專業的參謀知識。這也是為什麼新軍與英法軍隊交戰時,雖然士兵訓練上處於下風,但作戰並不非常吃虧的原因。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