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袁術稱帝(一)
袁紹兵敗青州,但是其麾下卻並沒有盡數成擒。這些人都是袁閥的人,袁紹被擒最終投降曾炩,他們自然只剩下一條路,南下投靠袁閥的另一大人物袁術。
袁術是袁閥的嫡子,本來袁閥大多數的人都是支持他的。現在袁紹兵敗,原來支持袁紹的人也都轉而支持袁術。一時間,袁術麾下得到了不少的謀臣武將。
再加上在夏天的時候袁術佔領了丹陽郡,實力膨脹的袁術在得到這些袁閥之人的支持後,野心終於曝露無遺。
每逢亂世,必有讖緯出現,並或多或少起到一定的作用。
秦始皇稱帝六年後,派出尋仙訪道的盧生帶回來一句讖語: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認為這個「胡」是匈奴人,於是讓大將蒙恬率軍北擊匈奴,並修築了萬里長城,可他偏偏忘了,自己還有叫胡亥的倒霉孩子。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造反,兩人先是在鯉魚肚子裡塞了很多布條,有字曰:「陳勝王」,然後吳廣半夜裡又裝狐妖在草叢裡大喊大叫,「大楚興,陳勝王」,結果這句話把大秦推翻了。
本朝高祖出身微寒,實在很難唬住人,於是炮製了一個芒碭山斬「白蛇」的驚天創舉,自此高祖威震天下,打下了一片萬里江山。高祖自己是不是斬殺了「白蛇」,沒人知道,但高祖自己相信這些神秘的東西倒是真的。
本朝建立不久,一句宣告它滅亡的讖語登場了,「代漢者,當塗高也。」
這句話出自《春秋讖》,這書是何人所作何時流傳於世已經不可考,這話在孝武皇帝時已經傳得沸沸揚揚。
這讖語的意思是說本朝氣數已盡,要有新的王朝代替它。不過這個代替者「當塗高」卻很費解了。這是人名還是隱語?誰是「當塗高」?於是就有人費盡心思去猜測。
孝武皇帝晚年乘舟北巡,在汾河上與群臣飲宴,作《秋風》辭。酒醉之後對群臣說,漢有六七之厄,國祚將亡,宗室子孫中不知誰應此劫。六七之厄,按當時的解釋就是皇統傳承四十二代之後,塗高者當代漢。大臣們安慰孝武皇帝,本朝應天受命,祚逾周殷,子子孫孫萬世不絕。陛下不要聽信這種亡國之言。孝武皇帝很感概,說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國祚延續千秋萬代的,我只盼大漢社稷不要丟在朕父子手中即可。
這句讖緯之言把孝武皇帝嚇住了,自此後此言銷聲匿跡。後來無論是王莽篡立,公孫述在巴蜀稱帝,還是光武皇帝中興,雖然都屢屢用讖緯之言證明自己乃是「真命天子」,但誰也沒有用到這句「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讖語。
然而,事隔三百多年後,這句讖言終於再次在關中、中原等地流傳開來。很多今文經學大儒和研習讖緯之術的名家再次開始引經據典,予以解釋和猜測。其中說法最為廣泛的一種認為這個「塗高」是指一個姓氏,這個姓氏就是「袁」。
袁家的祖宗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陳國的大夫轅濤塗,轅濤塗的名字中正好有個「塗」字。「塗高」即是指袁氏後代的高門之家,也就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
這種解釋似乎又有點牽強,於是又有人搬出了「五德始終說」。
「五德始終說」是戰國晚期齊國人鄒衍開創的。鄒衍是著名的陰陽家,他綜合前人關於陰陽五行的研究成果,以《尚書洪範》為基礎編創了這套學說。他認為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相生相剋,天下萬物都是出自他們克來生去的複雜關係。每個朝代的興替也是如此,是一種天人感應,有著規律可循的,這規律就是「五德五行」。
每一朝代都有它的一德,就好像每個人都有屬相一樣。一德克一德,所以一個朝代取代另一個朝代。五德之間的彼此克生,反映到王朝興替上來,就叫「五行相勝」。
但每一個朝代的德又是怎麼定的呢?這要看上天降下什麼預兆祥瑞了。比如最早的黃帝,碰見過一條十餘丈長,幾米粗的大蚯蚓,蚯蚓屬土,所以黃帝是土德。周朝的時候,周王曾經看到很大一個火流星在宮殿上空盤旋一周,變成無數的火鴉,因此周自然就是火德了。
鄒衍這個五德始終說本來是為了勸說皇帝節儉,但被這群不學無術的人發揮之後,逐漸變質,什麼古怪的東西都冒了出來。好端端的被整得面目全非,後來乾脆成為算命風水的理論基礎,貽禍後世。
秦王贏政相信陰陽五行和五德始終說。當年秦文公狩獵的時候,打到一條黑龍,黑色屬水,因此贏政認為大秦是水德,五色裡配合水德的顏色是黑色,於是秦王命令大家把衣服都染成黑的,全國上下是黑壓壓的一片。另外,贏政還特意把黃河改名為「德水」,以炫耀自己應天受命。周是火德,水能滅火,水克火,那麼取代周朝的自然就是擁有水德的大秦國了。
高祖出身寒門,大概常年征戰,不清楚這「五德始終說」對國祚的影響。他推翻大秦國後,做了一件貽笑大方的事。
大漢一切承襲秦制,連這個朝代的「德」也繼承了大秦國的「水德」,朝堂內外還是黑壓壓的一片。按說大漢推翻了大秦,大秦是「水德」,至少要選個能克水的「德」才行,但高祖稀里糊塗的竟然還是選擇了「水德」,留下了一個很大笑話。
水德寓意「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無仁恩和義」,非常不得人心。北平候張蒼原來是大秦朝的御史,精通歷數,對「五德始終說」很有研究。但他不敢直言相諫,於是想了個主意唬弄高祖,說暴秦不算朝,大漢才是繼承周朝的正統。周是火德,大漢當然是水德。
到了孝文皇帝的時候,這個錯誤包不住了。首先是聲名顯赫的賈誼上書孝文皇帝,說按照五行相剋的原理,土克水,大漢應該是土德,這樣才能克掉水德的秦朝。並建議孝文皇帝立刻改德,把衣服的顏色改成黃色。孝文皇帝沒理他,一腳把他踢到長沙去了。
後來一個叫公孫臣的魯國人也發現了這個錯誤,於是他給孝文皇帝上了份奏表。預言說根據符讖顯示,過幾天會有一條黃龍出現在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黃色在五行裡配的是土,所以大漢應該奉行土德才對。孝文皇帝讓當時任丞相的張蒼處理此事,張蒼一看很惱火,這不是要我死嗎?不予理睬。
過了幾天,有人上奏說在成紀看到黃龍了,然後又飛了。這事讓張蒼倒了霉,他回家了,而公孫臣卻被封了博士,奉旨按照土德編製曆法。(這種發現祥瑞的事根本沒成本,而且收益高,於是後世紛紛傚法。今天我們翻開史書,經常可以看到某年日月,誰誰在哪又看到一條龍,特報祥瑞云云,都是這個公孫臣起的頭。)
趙國人新垣平是個著名的陰陽家。他看到公孫臣名利雙收,馬上以發現祥瑞為名跑到長安去騙孝文皇帝。結果幾年後騙局被揭發,孝文皇帝大受打擊,改德一事隨即不了了之。
到了孝武皇帝的時候,太史令司馬遷,大中大夫公孫卿,壺遂三個人上書天子,說要重整曆法。孝武皇帝請來御史大夫兒寬,讓他們四個人商量著辦。四人一看機會不錯,建議奉土德。漢武帝覺得這個建議很有道理,於是恩准。改制,並根據新曆法《太初歷》,把這一年改元為太初元年。
這時,出了一件麻煩事。鴻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篇》中提出了一個三統說,他認為「商為白統,建丑;周為赤統,建子;當有新王,為黑統,建寅」。這個「三統說」和「五德始終說」之間有很大矛盾。孝武皇帝雄才大略,取了三統說中的正朔和五德說中的服色,欽定大漢為土德,著黃色衣服,用「三統五德說」,自此推演五德的事交給了儒士,方士被趕出了朝堂。
漢承土德之事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到了孝成皇帝時,漢德一事再次掀起波瀾。這波瀾不僅在當時產生了震動,甚至對後世千年都有極大影響,其始作俑者就是劉向、劉歆父子倆。
這兩父子乃是漢室宗親,楚王劉交的後裔,本朝數一數二的大儒,著述無數。但同時這兩人也是本朝讖緯學的大師,他們通過《易》經,發現「五德始終說」排出的朝代輪替有問題,接著又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裡找到了關於「五行相生」的說法,於是他們就得出了的王朝排序不正確,應該從伏羲算起,而不是黃帝,另外王朝之間的更替也不是相剋的關係,而是相生關係。
劉氏父子為此專門寫了一本叫《世經》的書,重新設計了一個更為恢弘的世系表。根據這個表,太昊(伏羲)是當然的第一位,承木德,然後是炎帝承火德,黃帝承土德,一直算下來後,大漢應該是承火德。
改「德」牽扯到天子和朝廷的體面,而且當年從水德改到土德花了一百零二年的時間,這一次當然沒有必要輕信「漢應火德」的說法,所以此事無人理睬。但過了一段時間,它卻被王莽所青睞。王莽建立新朝後,立即迫不及待地宣佈,根據劉歆「五行相生」的學說,漢室是堯的後裔,屬火德,而自己是黃帝的後裔,屬土德。火生土,所以他的新朝接替漢朝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還特意派了個叫張邯的儒生去給百官解釋。
本來「漢應火德」只在儒士之間流傳,王莽拿這個做了篡位的借口後,這學說立即名震天下,人人皆知。
當時天下人非常痛恨王莽,凡是王莽反對的都堅決支持,凡是王莽滅掉的都要重新光復。王莽以土德篡掉的「火德」原來是不被朝廷承認的,但現在劉秀等中興者認準了大漢應承的就是火德,土德沒人提了。
光武皇帝劉秀中興大漢後,定都洛陽。這個洛陽的「洛」字帶水字邊,與火德相沖,不吉利。於是光武皇帝下令去掉「水」字添了「佳」字,改成了雒陽,接下來「立郊兆於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至此,「漢繼火德」終於為皇帝和朝廷所承認,朝堂上下火紅的一片。
「五德始終說」從光武皇帝朝開始,演變成了兩套算法:一套是鄒衍從黃帝起算的五行相勝法,還有就是劉歆開發出來從伏羲起算的五行相生法。這兩套五德系統並行不悖,都流傳到後世。不過「五行相生」法後來居上,逐漸演變成主流。
按照「五行相生法」的推演。轅濤塗是大舜的後裔,舜是土德,袁家也就是土德,火生土,恰好可以取代大漢的火德。也就說,袁家應該建立一個王朝以取代劉家的大漢天下。根據這個讖緯的猜測,再加上「五德始終說」的補充,袁家已經肯定成為那個應承天命取代大漢的「塗高」者了。
這個傳言到了今年(193年)正月的時候,已經流傳的非常廣泛了,各地州郡大吏好像沒有聽到一樣,保持著一種異乎尋常的沉默。
當時,袁家有兩股很大的勢力。一個是南皮的袁紹,一個是南陽的袁術。袁紹佔據了勃海郡以及大半個青州,勢力非常龐大。而袁術也佔據了半個揚州,還有號稱天下第一郡和天下第二郡的南陽郡和汝南郡。現在揚州刺史劉繇只守住了一個豫章郡和一個丹陽郡,形勢岌岌可危。不過,袁氏兄弟的實力如果和河北驃騎大將軍曾炩比起來,還有一定差距。在大漢天子和朝廷就在無極城的情況下,袁氏兄弟想篡漢自立,恐怕純粹是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