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新呂布

第1卷 第229章 高順點將,甘興霸出頭 文 / 黑石頭

    第229章高順點將,甘興霸出頭

    呂布聽後大笑:「哈哈哈……朕有奉孝,何人可敵。哈哈哈……」

    時賈詡疑問到:「周瑜亦非等閒之輩。前者皇上先遣使往西蜀說劉協,劉協若是不出兵,周瑜必然知曉此乃吾軍計,那時周瑜必然顧慮兵力不及。若是周瑜棄了長沙等地,全軍死守建業,那時又如何?」

    郭嘉回到:「嘉之計,江陵處並非虛張聲勢,乃實兵也。若周瑜棄長沙,吾軍可兩路並進,江陵一路可先收復長沙之地,而後往東直逼建業,到時可與皇上大軍會師,圍攏建業,可將孫軍一網打盡。吾軍有皇家火炮,便是建業有十丈城牆,亦可將其擊得粉碎。」

    眾人聽後稱讚不已。於是呂布便下令調遣兵士,準備糧草,要與劉協議和,全力攻打孫堅。

    漢元十年夏。呂布遣伊籍為使,入川去見諸葛亮。這邊卻調高順為正南將軍,領大軍十五萬南下江陵,並韓當水軍準備強攻赤壁,渡過長江。一面又令漢中曹仁、馬超、夏侯淵兄弟,嚴守漢中,虎視巴西。又調黃忠、魏延、蔡瑁等嚴守襄陽,虎視西蜀巴郡。隨後又調張燕、管亥等幽青水軍,並遼州、揚州沿海水軍,由黃河來洛陽接引呂布。四州水軍共計航海大船三四百艘至洛陽,只為運送呂布十萬大軍往廣陵,突襲建業。

    且先說伊籍入蜀。伊籍自領皇命,聽郭嘉交代一番後,便攜大漢國書,帶著兩個隨從,走長安,過陳倉,由漢中往巴西入蜀,來成都見諸葛亮。

    如今諸葛亮已為屬國丞相。伊籍為漢使入蜀,諸葛亮便在丞相府接待伊籍。

    諸葛亮看完伊籍傳上的大漢國書後,佯裝對伊籍冷笑到:「哼哼。此分明是呂布離間計耳。吾蜀國與吳國已結聯盟,兩國成唇齒之交,呂布一紙國書,如何便能離間吾兩家。」

    伊籍笑道:「眾人皆言諸葛丞相睿智不凡,今觀之,不過如此耳。」

    諸葛亮本想先唬住伊籍,卻見伊籍反過來說自己。便和聲說道:「不過如何?」

    伊籍道:「汝主新入西蜀,蜀民尚且懷念久主,且屬國西南尚有八番九十三甸未平。今吾皇願與西蜀邦交,罷兵通商,乃蜀國千載難逢之機遇,可趁此時機,內安民心,外收番蠻,丞相卻顧及與孫堅之結盟。孫堅本漢臣,今卻割據江東,自立建國。此違逆大漢之罪行,丞相不見乎?屬國不過大漢一州之地且不及。吾大漢鐵騎百萬,堅船利炮,只漢中、荊州一線,便有雄兵三十萬。丞相當真以為,可與孫堅聯合抗拒吾軍?」

    諸葛亮聽後微笑不語。伊籍再到:「今孫堅謀逆,便是蜀國不與吾朝聯合討伐,也當趁吾皇遠征江東之時,休兵養民,撫恤番蠻。待蜀國安邦之時,再與吾朝一爭高低,方是良策也。」

    諸葛亮聽後問道:「伊先生言下之意,日後你我二國,尚有兵戎相見之時?」

    伊籍回到:「天下豈可有二主。今吾朝與蜀國邦交,不過念及蜀道難行,孫堅叛逆,故而先討伐孫堅。待孫賊討平,自再與蜀國一爭雌雄。」

    諸葛亮聽後大笑到:「哈哈哈……伊籍先生真坦率之人也,適才不過亮試探耳。即如此。先生可隨吾入朝,覲見吾皇。兩國且先罷兵通商,待到汝國消滅了孫堅,吾國收降了番蠻,那時你我兩國,再一爭高低。」

    伊籍也笑道:「哈哈哈……丞相亦坦率之人。」

    於是諸葛亮便帶著伊籍去見劉協。諸葛亮心中有事,路上便與伊籍同車而行。閒聊時諸葛亮問道:「伊籍先生走哪處入蜀?」

    伊籍回到:「經漢中入巴西。」

    諸葛亮笑問:「巴西山水秀麗,先生可見得我蜀國風光?」

    伊籍道:「屬國確是好風光,只是……」說到著。伊籍轉而憨憨傻笑。

    諸葛亮問到急迫處,見伊籍傻笑。便繼續追問:「只是如何?」

    伊籍笑道:「呃……這個……只是……呵呵……吾朝自吾皇入主洛陽之時,便廣修馳道,鋪設軌車,籍習慣了日行千里。只是入蜀後便道路不平,來至成都,卻也多費了些時日。」

    諸葛亮聽後笑道:「先生可是說蜀道難行?」

    伊籍急忙佯裝到:「不難行,不難行,只是道路多有不平耳。」

    諸葛亮再笑問:「先生即走巴西,可領教了劍閣風光?」

    伊籍聽到這,佯裝以手擦拭額頭,笑道:「卻是領教了……只是丞相可曾聽聞,吾皇有句名言:欲致富,先修路。丞相若要使蜀民富足,當廣修馳道才好。」

    諸葛亮聽後心中暗罵伊籍:廣修馳道?修好了,好叫你們的百萬鐵騎殺進蜀國來不成?!只是諸葛亮卻裝著沒聽見,自語笑道:「劍閣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北方縱有百萬鐵騎,也妄想步入西蜀。」

    伊籍聽後忙應到:「那是……那是……」

    隨後諸葛亮又到:「既然兩國欲邦交通商,先生當答應,我蜀國可用蜀錦換取北疆良馬才好。」

    伊籍聽了搖手到:「蜀道難行,蜀國要良馬何用?」

    諸葛亮問道:「適才先生不是說,蜀道不難行嗎?」

    伊籍無語:「這個……實不相瞞,蜀道確實難行。不敢瞞丞相,籍入蜀時,路經劍閣天險,險些便掉下萬丈懸崖。好在蜀國衛士善於爬山涉水,一路護送,伊籍方才來得成都。」

    諸葛亮聽後,心中稍安。蜀道確實難行,便是日後蜀國與呂布開戰,只需多修險關,大漢的百萬鐵騎在西蜀也難有優勢。

    此時諸葛亮也料到呂布對馬匹控制極為嚴格。要購買北疆良馬,那是不大可能的。於是便轉為要其他對屬國有利的商品上。

    諸葛亮帶著伊籍去見劉協,兩國便正式邦交。同時在諸葛亮一再要求下,伊籍也同意蜀國可以用蜀錦與大漢交換紙張、陶瓷、茶葉、鹽塊等蜀國稀缺之物。只是像馬匹、鑌鐵、墨土(煤)、皮甲等戰略性物資,伊籍一樣也不敢答應。

    這邊劉協與伊籍互換國書,兩國邦交,休兵通商。諸葛亮便一心安頓蜀民,收撫番蠻。那邊高順也帶兵至江陵,準備強攻赤壁。

    周瑜得知呂佈兵分兩路,水路並進,二十五萬大軍往南殺來,急忙派出使者往蜀國救援。只是此時劉協已和伊籍簽下罷兵通商協議,諸葛亮便以蜀國新立,急需安邦撫蠻為由,拒絕出兵。

    孫堅得知蜀國拒絕出兵,破口大罵諸葛亮不是人。周瑜也是無奈,不過如今呂布再次殺來,孫堅也只好調兵遣將,獨自抵抗。

    先前周瑜中計,以至呂布偷襲長沙成功。如今大漢一軍走陸路來取赤壁,另一軍卻走水路。孫堅細作探不出大漢水軍行蹤,周瑜只好一面調兵嚴守高順這路,一面又分兵把守都城建業。

    江東人少,物資匱乏。今有兵器訓練的兵卒不過十五萬。且要對付高順,又要把守建業,還要佈防,防止呂布登陸,兵員多有不及。

    無奈之下。周瑜便決定與孫策帶著一般悍將,領一軍往赤壁,去阻攔高順大軍。孫堅則帶著餘下部將,死守建業,並徵召江東百姓,在長江南岸建起簡易的烽火台數百座,派斥候兵沿江監視江面。

    且說高順領兵往江陵,將糧草囤在江陵城內,整合江陵水軍,便率前軍往赤壁對岸烏林行來。且令大軍沿途在北岸準備大小船隻數百艘,準備強渡長江,攻佔南岸。

    高順帶兵至烏林,江夏守將黃祖便帶其部將數人來接高順。

    眾人一番禮儀後。高順坐鎮帥位,乃對眾將說道:「今孫堅割據江南,叛逆大漢。皇上御駕出征,本帥有幸獨領一軍,與皇上水路並進,收取江南。在此。還望眾將士一同努力效命,莫辜負了皇上一片厚望。」

    眾人齊聲到:「願為大帥效命,收復江南,以報皇上厚望。」

    高順見士氣高漲,滿意的點頭到:「好。此正是吾大漢男兒之風範。既如此。今誰願為前陣,往對岸去搦戰,先殺殺孫軍銳氣。」

    時高順隨軍長子高虎出列到:「孩兒願為前鋒。」

    幾乎以此同時。黃祖身邊也有一部將出列到:「某願為前鋒。」

    高順見高虎想出戰,心中暗讚,卻又見黃祖手下也有一將願為前鋒。此人約莫二十四五歲,長相粗豪,腰配一口大銅鈴,走路時身搖鈴響,便想問是何人。不想黃祖見其人出列。粗聲喝到:「錦帆兒,高帥面前,安敢造次。」隨後黃祖再對高順拱拳說道:「大帥。此人本水賊,前皇上收攏荊州,懼於皇威,方來投靠。賊本性劣,不上檯面,今衝撞了高公子,還望見諒。」

    那人見黃祖這樣說自己,顯然十分不滿,滿臉怒氣,且站在一旁,不發一言。

    高順聽了卻對黃祖搖手到:「黃都尉。英雄不問出處。本帥觀此人甚為粗豪,當是直性之人,何怪之有。」隨後高順乃對那人問道:「汝何人?且先報上名來。」

    那人聽後暗喜,大步上前,銅鈴一陣響,對高順拱拳致敬到:「某巴郡臨江人,姓甘名寧,字興霸,本是巴郡郡丞,後誤入歧途,與他人結伙做了水賊。大大前年,皇上兵至荊州,寧有心歸投,便率八百健兒,歸了黃都尉麾下,做了軍司馬。今大帥欲討孫堅,寧願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高順聽後贊到:「男兒志在四方。今皇上親征江南,正是男兒建功立業之時。本帥見甘司馬壯氣頗加,便與甘司馬一次機會,令汝領前軍水兵千員,往對岸去搦戰,且莫失了朝廷威性。」

    甘寧大喜。壯聲應到:「喏」。

    高虎在一旁對高順急道:「父親……」

    高順揚手打斷到:「軍中用人,不論親疏。吾觀甘司馬壯氣盛於吾兒,且叫甘司馬先為前軍。」

    高虎聽後扼腕一旁。高順身邊隨軍參事陳宮見高虎扼腕,站在一旁生悶氣。微笑著對高虎輕聲到:「公子無需氣惱。今皇上親征江南,孫堅亦非等閒之輩,收復江南非一朝一夕之事,日後多有公子立功之時。今日乃皇上康復後,朝廷第一戰,勝負極其影響軍中士氣。大帥用甘司馬自有道理。此人乃水賊出身,當善於水戰,用於前鋒,確是常理。公子雖武藝高強,只是水上不比陸地。且公子初次隨軍,經驗尚有不足,確實不宜為前鋒。」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