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武俠修真 > 獨闖修行道

第二卷 第三百七十章 暴亂之始 文 / 風聖

    第三百七十章暴亂之始

    雖然,修道門派與鬼界的矛盾,已經藉由鬼帝和鬼界執法者被殺這兩件事一下被激發了開來,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可是由於未得上層決定,總的來說,這二大勢力之間,雖然有些暗流,但表面上還是平靜的。

    尤其是海外的那些修道門派,由於遠離爭端之外,雖然也聽聞了一些消息,不過卻只將這消息當八卦聽聽,他們照樣還是生活得十分平靜,該修煉的修煉,該享受的享受,與之前也沒有什麼區別。

    茫茫大海之中,存在不少島嶼,這些島嶼,大可成國,小的卻不過巴掌之地。

    大海之中,自古便傳言有神仙居住。對於修道者來說,神仙不神仙的,他們管不著,不過這大海之中,卻也有不少靈氣充沛的島嶼,因此自古以來,便有修道者在海洋之中尋一靈氣充沛的島嶼,當做修煉傳道之地,並最終形成一派。

    只是,這海洋雖然面積遠大於陸地面積,論靈脈分佈,也不比陸地少,甚至論起靈脈的靈性,有不少還要大過陸地上的靈脈。可那些靈脈,絕大多數卻都是存在於數萬英尺的海水下面,就是修道者中的絕世高手,也很難下去尋找,自然,這大洋上的修道者,就要遠遠小於陸地上的了。

    不過,儘管如此,有些島嶼,卻仍然具備不弱於那些名山大川的靈氣。甚至,有幾個修道界的宗師,都在這樣的島嶼上修煉。

    譬如,金龜島,便是這樣一個靈氣極其充沛的島嶼。

    這金龜島,僅僅只有十餘里方圓,存在的時間也並不長,它乃是一千年前,一座海底火山噴發,湧出的岩漿形成的一座小島,後來經過五百年的演變,便漸漸有生命跡象,成為了一座被各種植被覆蓋的島嶼。而由於它下面那座活火山的作用,這座島上的靈氣可謂源源不絕,堪比長白山上幾處靈氣充沛的寶地。

    後來,修道界一位有名修士光衍在海洋上訪友歸來的時候,突然發現這座島嶼,發現其上具備的強大靈性,大喜之下,便在金龜島上居住下來,將其佔為己有。

    漸漸地,光衍便在金龜島上開宗立派,招收弟子,也成了海外一個不大不小的修道門派。

    這個門派,便是如今的道真派。只是,由於現代航海技術的發展,這個島嶼,卻被一層法陣掩飾了起來,從外面看去,只不過是一個暗潮洶湧的大珊瑚礁而已。

    五百年過去,光衍如今早已不知去向,不過卻留下了幾代弟子,在這修煉生活。

    而那名修士收的一名弟子耀徽,如今也成了一位宗師級高手,成為大洋之上修道門派的三大高手之一。只是整個道真派,因為島嶼面積以及有慧根的人太少的緣故,像大洋之上其他修道門派一樣,弟子也不多,整個道真派中,幾代弟子全部加起來,也不過十餘人。

    這日,海洋之上風平浪靜,道真派的弟子們,除了祖師耀徽以及幾名三四代弟子正在閉關悟道之外,其餘第五代弟子,卻是十分悠閒地一邊修煉,一邊在海邊曬著太陽。

    按照道真派的輩分劃分,乃是光耀顯真道,第二代弟子耀徽自是不用多說,早成一代宗師,而第三四代弟子中,也有不少悟性佳的,早已通了大周天,邁過了生死關,沒有邁過生死關,達到長生的,也在閉關悟道,以求早日達到長生的目的。

    只有那最近十餘年新招收的幾個五代弟子,卻是不像師輩一樣努力修煉,因為時代觀念不同的緣故,他們雖然也明白了一些玄奇的東西,悟性也是十分難得之人,相對於他們的師輩來說,卻總有些漫不經心,有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架勢。

    只是,修煉主要是靠個人主動,雖然因為悟性高的原因,他們是師父將他們收做了徒弟,可根性裡的一些東西,卻不是這麼容易改的。無奈之下,也就只好由得他們去了,只是,這招待修道界友人的任務,卻也交給了他們。

    這時,卻說道真派的第五代弟子道正和道明正在海邊百無聊賴的釣著魚,突然間,卻見一個穿著僧袍,笑瞇瞇的胖大和尚憑空出現在了兩人面前。

    「阿彌陀佛,二位小道長,貧僧有禮了!敢問,這裡可是金龜島?」

    胖大和尚雙手合十,念了一個佛號。他的聲音極其洪亮,就像銅鐘一樣,聲音發出,整個空間中,就好像響起了一陣鐘鳴聲。

    金龜島這障眼陣法,能迷得住普通人,甚至能迷得住儀器,卻迷不住修行中人,對於這胖大和尚能進這金龜島,二人並不驚奇,只是,以往來金龜島的,多是些修道門派的人,如今突然出現一個胖大和尚,二人卻顯得有些奇怪了。

    不過,佛道兩教,同為修煉者,也有不少佛門高人與道教之人交好的。

    道正與道明不知和尚虛實,卻也不敢怠慢,互相對視了一眼,道正回了一禮,道:「這位大師,這裡正是金龜島,不知您如何稱呼,來此有何事?」

    聽到道正的話,胖大和尚呵呵一笑,道:「阿彌陀佛,貧僧法號慧滅,乃是五台山天陽寺護法僧,與貴派顯德道長乃是故交,多年未見,今日特來拜訪,還望二位小道長通報一聲。」

    胖大和尚說的顯德,正是道正與道明的師祖,雖然他二人有些懶散,於修行上並沒有什麼成就,可對師祖還是十分尊敬的,見胖大和尚說是師祖的故交,道正連忙道:「原來是慧滅大師,師祖此時正在閉關,我這便去通報師祖,還請您在此稍後。」

    說著,便留下道明在此陪伴,道正一溜煙,便小跑著,朝師祖閉關的地方跑去了。

    不一會,他便來到顯德閉關之處。

    修道之人閉關,雖然很怕受驚而走火入魔,可若是有準備的話,卻還是可以免去這一點的。

    整個小島之上,有十來間木屋,看起來十分簡樸,顯德所住的,就是其中一間。道正走到師祖門外之後,也不叫喊,只是用腳在地上某個地方輕輕的踩了一下。

    不多時,就見一名長著三縷青須的中年人走了出來,一見道正,神情淡然的向他問道:「道真,你叫我出來,有何要事?」

    「師祖,島上來了一個叫做慧滅的大和尚,自稱是師祖您的朋友,讓我通報。」道真恭恭敬敬的道。

    「慧滅?」

    顯德皺了皺眉頭,自言自語道:「他來這幹嘛!」

    思索片刻,隨即便對道正道:「好了,我知道了,你帶我去見他吧!」

    「是,師祖!」道正向他行了個禮,忙帶著他走了。

    來到海島邊的時候,只見道明與毀滅在那裡聊得正歡,也不知道在說些什麼。顯德遠遠的看見慧滅,還未靠近,便喊道:「慧滅和尚,你來我這裡做什麼?」看他表情,卻是對著慧滅並不友好。

    慧滅聞聲轉過頭來,見到顯德,笑瞇瞇的道:「阿彌陀佛,顯德道友,你我一別,可是好久不見啊!」

    顯德走上前來,卻是冷冷笑道:「你為佛,我為道,有什麼好見的,你這次來,有什麼事,就快說吧,我這金龜島,不歡迎佛教中人。」

    道正與道明先前還以為這慧滅是師祖朋友,這才將正在閉關中的顯德叫醒,現在一看師祖對這和尚的態度,頓時嚇得噤若寒蟬,站在一邊不敢說話了。

    那慧滅卻是沒有理會這兩個小道士,依舊是笑呵呵的樣子:「顯德道友,這麼多年未見,你還是這個老脾氣啊,阿彌陀佛,你這樣,卻是不好。老友來了,好歹也要請貧僧喝杯茶才是,如此對待,卻讓不免這二位小道友看了笑話。」

    顯德依舊冷笑道:「慧滅和尚,你廢話少說,若有事,便說,若無事,便請滾蛋,我與你,可沒有什麼交情。」

    卻聽慧滅笑呵呵的道:「顯德道友,我來此,確實有事,其他不說,我只想請問一句,一百年前,你在東海大光明島,可曾見過一個叫做覺法的小和尚?」

    「覺法?沒見過。」說到覺法,顯德神色微微一變,卻是否認了。

    慧滅卻不以為意,又笑道:「恐怕並非如此吧?當日,覺法奉我之命去大光明島去找大空禪師借一件物事,後來卻不見了蹤跡,可後來,我卻無意中在顯德道友身上見到了那件物事……」

    顯德臉色一怒,當即道:「那你是說,是我殺了你徒弟,得了那件物事了?慧滅,我看你是來找死來了,居然敢到我金龜島如此撒野。」

    慧滅臉上笑容更盛,繼續道:「那件物事,乃是一個裝有大光明神火的小葫蘆,哦,對了,就與你腰間掛的那個差不多,只是顏色有些不同。」說著,慧滅朝顯德腰間指了指,在他那裡,果然掛了一個紫色小葫蘆。

    見他如此肆無忌憚的作為,顯德當即臉色大變,「慧滅,我看你果真是存心來找死了。既如此,我就成全你吧!」

    說著,只見顯德嘴裡默念幾句,對著慧滅一指,當即,只見一條火龍從他手間咆哮著飛出,直朝慧滅衝了過去。

    道正與道明在一旁,都感到從那火龍身上傳來一股極大熱量,烤得頭髮都快焦了,二人慌忙就是往旁邊一躲。

    火龍發出,然而在這時,卻見慧滅不慌不忙的揮了揮袖袍,嘴裡一句洪亮如鐘的「阿彌陀佛」已然念出。

    這四個字一念出,在空中,頓時浮現一道金光,將那火龍擋在外邊,寸步也近不得慧滅的身,只是咆哮著對他噴出一道道火焰。

    「大真言術?禿驢,你居然達到了大寂滅的境界?」

    見到慧滅一句真言,便讓自己發出的火龍無功而返,顯德不禁驚呼出聲來。要知道,這佛家大寂滅境界,便相當於道家的宗師境界,整個金龜島上,能有宗師境界的,也僅有他師父耀徽一人而已。

    剎那間,顯德就知道自己不是慧滅對手,默念幾句口訣,借用金龜島的靈氣,又是三條火龍朝慧滅噴了過去。

    而顯德卻是虛晃一槍,慌忙朝島中央那十餘間木屋飛了過去。

    慧滅笑呵呵的不為所動,念句佛號,只是伸手一指,發出一道波動,便將那三道火龍給熄滅了,然而他卻並不追趕顯德,只是看著他朝島正中木屋飛了過去。

    剎那間,顯德便飛到了所有木屋環繞正中的一間小木屋旁,只見他在木屋旁地上連踩三下,又以某種手法擊了三掌,頓時,就見一股奇異的波動從小木屋中發出,朝四周其他木屋裡延伸了過去。

    很快,就見一間間的木屋門開了。

    一股股強大的氣息,便出現在了門口,有幾個的手中,甚至已經拿起了寶劍。

    一見顯德,其中一人便問道:「師弟,是何人敢闖我金龜島?」

    顯德一指站在遠處島邊的慧滅,道:「是那個禿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