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楊素來投
「國公大人,國公大人。」鄭譯的叫喚讓楊堅清醒過來,他暗暗的掐了掐自己的大腿,一陣疼痛傳到自己的腦中,他清醒的看到這些圍著他的大臣,還有皇后女兒,天才兒子,現在是白天,太陽光晃晃的從窗外射進來。
不,這一切都是真實的,不是夢幻。他感到欣喜,同時也感到猶疑。輔政大臣,這是一個榮耀無匹的位置,可也是一個處在風口浪尖上的位置。弄得好,家族就些光大,甚至有可能化家為國,弄不好,身敗名裂,甚至把家族拖上萬劫不復的深淵。
為什麼叫自己輔政?真的是天元皇帝的意思嗎?自己現在手中無兵無權,別人會心甘情願的服從嗎?尤其是宗室各王,他們手中掌握著不可忽視的勢力,若是他們不服,搗起亂來,自己能壓制得了嗎?
想到這些,他猶豫了,興奮的心情也隨之消散,難道,這又是一個陰謀?剛剛從囚牢中走出來的他,變得慎重了許多。
他搖了搖頭,說道:「鄭大人,堅何得何能?只怕難以承擔輔政之大任啊。」
鄭譯道:「隨公大人,你這話可就錯了,國公德高望重,能力超群,這個重任,若你不承擔,還有誰敢承擔?」
楊堅還在猶豫,劉?忽然過來說道:「隨公,這是大事,不是猶猶豫豫的時候,你要承擔就趕緊承擔,若不願意,我就要承擔了。」
楊堅聽他如此心中倒是一動,正要說話,一旁楊麗華已經急起來了,宇文?若死,她和宇文闡可謂孤兒寡母,必須有一個信得過的輔政大臣,可是輔政大臣若是選得不得人,弄不好就得出一個曹操,一個司馬懿,近代史中,無論南朝北朝,權臣篡位自立的不知多少,像周公、霍光那樣的純臣,能有幾個?
但如果父親大人做輔政大臣,那就太好了,總勝於別人做。
「父親大人,既然皇上有命,眾大臣亦對你信任,你何不接受了呢?以後皇上和女兒,可就都得倚仗父親大人了。」楊麗華忙說。
楊堅猶在猶疑,他看著楊勇,想叫這個兒子給點意見,他剛剛從囚牢中出來,就好像從黑暗中出來見了陽光的人,眼睛一時還不能適應的感覺,他對形勢根本一點判斷都沒有,無論好事壞事,若自己不能把握住形勢,那就別冒然接受,這是他的原則。
「父親大人,你就接了吧。」楊勇說:「現在大家都支持父親,大臣之中,除了顏之儀尚不知心思如何外,其餘人等都在這裡,都希望父親接受輔政大臣之位,四支禁衛軍中,韓擒虎因叛逆被囚,揮刀執槊兩軍皆願聽命於父親。」
「你說什麼?」楊堅大吃一驚,猛的站了起來,所有核心大臣,除了顏之儀都願意效忠?而更可怖的是,四支禁衛軍中,已經掌握了三支?他看著楊勇:你是怎麼做到的?他終於明白,為什麼宇文?會放了他,難道?
他不敢想下去,但接著鄭譯的話,讓他頓時明白,事情果然是如此。
鄭譯笑道:「小公子為了今日,運籌帷幄,調兵遣將,終有了這種成果,隨公若還猶豫不絕,豈不枉費了公子一片苦心?」
真的是他?是地伐的功勞?雖然地伐從小就聰明,但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終究也不過是一個小孩子而已,當日自己被擒,只想著他若能逃脫層層追捕,給楊家留下一條血脈,那就是老天保佑了,難道他竟真的只憑自己一人之力,不斷逃脫了追捕,而且還反攻長安,拿下宮城,甚至連皇帝都被掌握?
難怪從未聽天元皇帝說有疾病,怎麼竟會突然之間得暴疾?難道皇上竟是被地伐所殺?想到這一點,他驚得差點都站不穩身子,他看向楊勇,卻見他臉上微微而笑,一副波瀾不驚的樣了,父子對視一眼,對方想些什麼,頓時瞭然。
原來果真如此
看來上天眷顧楊氏,致我楊堅生出如此聰明的孩子,又會天元皇帝昏暈殘暴,看來楊氏真的會興旺起來,而且不只是當公作宰,只怕化家為國之日亦已不久了。
想到此點,楊堅更不猶豫,沉聲道:「好,我楊堅今日當輔政大臣,日後與眾公,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絕不食言」
鄭譯和劉?不禁都鬆了口氣,他們對楊勇的手段,可謂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如今已經掌握了兩支禁軍,連皇上都殺了,開弓沒有回頭箭,要麼自己掌握政權,要麼都是身死族滅的下場。
可楊勇再如何聰明,畢竟年齡幼小,而身份地位也都難以服眾,不可能站到台前來,而楊堅身為隨國公,皇后之父,大前疑,身份地位貴盛,又素有威望才德,只要他站出來輔政,誰人不服?
縱有一二不服者,到時調兵遣將擒來,便容易得多了。所以楊堅答應了,他們都感覺鬆了一口氣。
楊麗華更是歡喜,自以為從今之後,有父親輔佐,大周朝將穩步發展,日益興旺。自己努力培養教育小皇帝宇文闡,待得小皇帝長大,就什麼問題也沒有了。
「地伐,下一步我們該如何?」楊堅對這個兒子越來越倚仗,此時雖然應承了輔政之位,但此擔子如此之重,心中亦是倍感壓力,何況自己剛剛得脫牢籠,實是一點準備也沒有,情不自禁的便問楊勇。
「父親,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下一步最關鍵的便是以皇上名義下旨,讓父親入宮侍候天元皇帝。」楊勇說。
楊堅點點頭,當下眾臣同時擬旨簽字,叫隨公楊堅入宮侍疾,同時詔告天下,天元皇帝病重,不能理政,不能上朝。
消息一經傳出,朝中眾臣頓時議論紛紛,許多人都要進宮看望,被一一擋回。楊堅竟忽然之間被放了出來,還叫他親自侍疾,這中間變化得太快,許多人都不禁疑慮重重,但眾掌印臣子都確認此事,眾臣心中雖然仍未釋疑,卻也只是在心中疑慮。
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