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初唐第一猛將

第三卷揚威江南 第十四章洞庭湖畔 文 / 我自漫步

    第十四章洞庭湖畔

    一連在襄陽城內住了十餘日,漢水上游的水量才有所減弱。江面之上,一些個稍微高一些的礁石也終於再次浮出水面。船家們家中的餘糧這時也基本上告罄。迫於生計,一些船家開始冒險開始下水尋找活計。李恪見到此景便想盡早上路,李維前來勸阻。已經晚了這許多天,也不在乎這一兩日,為了安全起見,還是等到河水降到安全的水位再走也不遲。李恪琢磨了一下,覺得他說的也有道理,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很多時候都是欲速則不達,於是也就不著急趕路。

    三日後,漢水的水位恢復到正常水位。李恪等人終於可以前往荊州。荊州又稱江陵,為古九州之一,自周朝以來就是長江沿岸的重鎮。春秋戰國時期,楚王就曾經定都這裡。一直以來荊州都是極為重要的經濟和軍事重鎮,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只要佔領這裡就可以向北直抵長安,沿長江向西入蜀地,向南進入湖南,向東則順長江直抵江南。三國時期,這裡是魏蜀吳三國爭奪最為激烈的地區,只要佔據這裡就可以在戰略上佔據主動。

    荊州作為李恪此次江南之行的第一站,早在襄陽時便聽到李維有所提及。此次江南發洪水,主要原因就是長江水氾濫所導致。荊州作為長江中上游的重鎮,自然也免不了被波及到。只不過作為長江最大的之流漢水,只是在荊州外向東由沔州與鄂州,也就是現在的武漢併入長江,所以荊州境內此次的洪水所造成的損失並不嚴重,只有長江兩岸的兩個縣受到大雨的侵襲,造成一定的損失,但是長江在荊州地界內並沒有造成決堤,而山南道在防洪抗災方面又在事先做了充分的準備,此次洪災過後當地各級官員已經做好了善後工作,並且都已經得到落實,所以此次並不需要朝廷下發賑災的物資。

    荊州地處江漢平原之上,地勢平緩且河道縱橫、湖泊眾多相互來都是容易引發洪水淹沒的地點之一。此次得以免受洪水之災,一來是因為今夏的雨水多為集中在長江南側的湘江以及贛江地區,長江以北漢水雖說也比往年水量大出許多,流經區域卻是在荊州之東,這也使得荊州得以逃過一劫。這些都還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山南道的官員在此次的防洪抗洪方面工作做得非常的好,很多的險情都被提前予以化解,這才是荊州沒有遭受洪澇災害困擾的最大原因。

    一路之上,農田之中到處都是補種秋糧的繁榮景象。其間,李恪等人也曾經離開船,到得岸上與正在農田之中正在勞作的百姓交談。這些百姓的話裡行間無不對於當地的官員大加讚揚,而且經過李恪的仔細觀察這些人說話的神態以及一些細微的舉止,都不似刻意而為之,純粹的是發自肺腑的真實感受。

    一路之上聽到的、看到的也多,就越是對於那個李維增添幾分欽佩之意,同時又難免有些惋惜。此人如今已經年過四十,不然的話將來倒是個不錯的可以輔佐李治的人選。

    到得荊州城內,街道之上車水馬龍,人潮洶湧一片繁榮的景象。荊州城內,李恪等人只是做了短暫的停留,在市集中瞭解了一番物價,糧食的價格比往年略貴,但是並不離譜,屬於完全可以接受的範疇之內。看到荊州之內一片安定繁榮的景象,李恪也就不再多做停留,三日後乘船趕往岳州。

    岳州古稱巴陵,也就是後來的岳陽。岳州城建立於洞庭湖流入長江的出口處。洞庭湖原為古雲夢大澤的一部分,有八百里洞庭之說,據史料記載,十九世紀初,也就是1825年統計,洞庭湖還有約六千平方公里的湖面,到了二十世紀末,洞庭湖早已經不到當初面積的三分之一了。岳陽城內的岳陽樓始建於三國時期,最初是魯肅所建,其目的實用於閱兵。唐開元年間,張說被貶於此,使命工匠在此重建,並因為李白賦詩這才更名岳陽樓。

    洞庭湖水既可以流入長江,同時也是長江洩洪的超級蓄水池。洞庭湖四周的巴陵、華榮、阮江、湘陰、昌江(昌江為之後併入岳州屬地,在此就不用太過認真)五縣都為岳州治地。今夏,南方降雨大增,連續月餘的不停降雨使得注入洞庭湖的湘江、資水、阮江、澧水四大水系河水暴漲,也使得洞庭湖的湖水隨之大增,再加上長江水位也是持續的上漲,使得湖水得不到有效的排泄,雖經過當地官員、百姓的百般努力,最終仍舊沒能阻止洞庭湖水潰堤而出。岳州所屬五縣盡為一片澤國。

    李恪一行到達岳州城的時候,大洪水雖說已經退卻月餘,但是由於近期仍舊是陰雨不斷,使得抬眼四處望去,仍舊是一片海天相連。不管是後世還是今生,李恪都沒有到過江南之地,所以對於江南沒有任何的印象。所以如果不是看到岳州城城門之外就是一片汪洋,甚至還會以為整個岳州城就是建立在水邊。

    見到岳州刺史韓垓之時,韓垓撲倒在李恪的面前放聲大哭,連連自稱有罪,都是因為他的無能,這才連累治地百姓遭此大災,懇請李恪立即免去他的官職治罪。

    李恪在扶起他時,看到他面色蒼白,眼中充滿難以掩飾的疲倦之色,想來應該很久沒有休息好,這才會有這樣的神情出現,而絕非臨時熬夜才會產生疲倦。心中微微一動,也不提及他的請求,而是問起當地洪災過後的救治情況。

    誰知韓垓對於下面治地的情況卻一無所知,李恪聽後不由大怒,立即吩咐手下親衛拿下這個一問三不知的岳州刺史。就當親衛們殺氣騰騰的拿下韓垓之時,前來迎接的大小官員們卻紛紛跪倒在地替他求情,希望遼王殿下在瞭解過實情之後再予以治罪。

    李恪怒極而笑,反問這些官員,大水退去月餘,可是這個岳州的刺史卻依然對治下的受災情況一無所知,還有什麼實情好瞭解?

    岳州長史宋林靖跪著前行到李恪的身邊解釋道:大水雖然退去,怎奈一直以來陰雨不斷,岳州地界又是三面環山,中間就是洞庭湖,雨水將山上的泥土沖刷下來,洞庭湖周圍平原地帶,形成厚達三尺以上的沼澤地帶。這些地帶雖說不至將人淹沒其中,但是根本就無法通行。之前刺史韓垓曾經先後先後派出幾百名士卒四處瞭解情況,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下屬五縣的縣城,由於有城牆的保護並未被大水淹沒,城中的百姓損失並不算太過嚴重。這還是由於這五座縣城都是沿江邊建立,可以通過船隻到達,才能得到這些消息。至於下面的村鎮,洪水來臨之後就再也無法與之聯繫。不是這些人不肯努力,實在是老天爺不開眼,一直以來不肯轉晴,以至於空有一身的力氣,卻沒有地方去用。

    聽完長史的這番解釋,李恪這才算冷靜下來。想不到這其中還有這些情況,看來這次江南之行,情況要比自己當初想像的要複雜得多,處理起來也棘手得多。畢竟他此行的目的並不是到處發發賑災物資就完事這麼簡單,同時還要瞭解當地的實情,並根據當地的情況不同,拿出相應的處理辦法。對於那些受災嚴重的地區,除了拿出賑災的糧食以外,還要提供播種的糧種,更有一些地方還要向朝廷做出免稅的提議。這些情況要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分別處理,而不能像影視劇中所表演的那樣,大筆一揮就是多少地方免除多久的稅收,這樣的話,江南免去了稅收,全國都將陷入糧食危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