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初唐第一猛將

第一卷初回大唐 第三十二章 87vs500完勝 文 / 我自漫步

    第三十二章87vs500完勝

    兩日後,隨行的所有護衛都能夠比較輕鬆的使用滑雪板,薛仁貴和李鐵柱當然也已經學會怎樣使用。最令良苦吃驚的是,看起來有些憨厚的李鐵柱,不但能夠靈活的駕馭滑雪板,而且還可以做到急速行駛中搭弓射箭。不但如此,固定靶幾乎是百發百中,這實在是令李恪深感佩服。

    雪早已經停了,如果繼續北行,上千里的雪地行駛,估計春節前都到不了河間,所以李恪決定返回長安。

    返回的隊伍中多了兩個人—薛仁貴和李鐵柱。此刻的薛仁貴已經被李恪任命為自己的親衛隊長,李鐵柱也成為了親衛隊的親兵。

    回返的途中,除了李愔以及隨行的僕人,包括李恪在內的所有人都放棄了騎馬行進,改為用滑雪板作為交通工具。滑雪板的速度遠遠快過馬車的速度,所以李恪和薛仁貴便利用這個機會,研究、實驗如何使用和提高這支快速反應部隊的作戰水平,以及適合這支部隊的戰略戰術。很不幸的,馬車隊就成為了他們的假想目標。每天從早上出發開始,這只快速反應部隊,便不停的圍繞這只車隊來回轉,並且不停的變換攻擊方式。

    經過二十天的反覆實驗,終於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戰術。這其中包括突襲、騷擾、消耗、追擊、圍攻等等十幾種作戰方式。

    當李愔遠遠地可以看到長安城的時候,忍不住眼淚汪汪的暗自吶喊道:「我終於活著回到了長安城!我寧可買塊兒豆腐一頭撞死,也絕不再和該死的李恪一同出門!」

    李恪一回到長安,便聽到兩件大事:一、西北的吐谷渾對大唐發動戰爭,不過已經被擊潰,進一步的消息還沒傳回來。對此,李恪只是歎了口氣,這時代的信息傳遞實在是太慢了。二、他的未婚妻(李世民已經正式賜婚)走了,他未來的岳父病重,想見兒女們最後一面。對此,李恪也只能歎一口氣,好事多磨吧。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令他不知道是應該高興還是煩惱的事情:他的《三國演義》第二部已經正式刊印。不過褒貶不一,有人稱讚是傳世之作,也有人說他擅改歷史,有誤人子弟之嫌。對此,他也只能歎一口氣,書的首頁便已經鄭重聲明並非史書,只是傳奇故事。身為穿越人士,他深知任何一部小說,都不可能讓所有人喜歡。既然有人這麼無聊,就隨他們的便好啦。

    回到家中休息了一日,第二日李恪進宮面見李世民。

    「恪兒,你去拜見你河間王,為何才一個月的時間,就回來了?」

    「回父皇,兒臣行至絳州,忽遇暴風雪,導致道路阻塞,只好返程。不過兒臣此次前往河間之行,雖說半途而廢,但也不無收穫。」

    「哦?不知你有和收穫?」

    「兒臣在躲避風雪之時,偶然間聽一致果校尉談起,當地有一年輕人,很是有些本領。只可惜晚生了二十年,否則決不下李績、李靖等人功績。兒臣一時好奇,便派人找來此人,經過一番深談,兒臣這才深信那致果校尉果然不曾有半點虛言。為此,兒臣特意帶他回來推薦給父皇。」

    「哦?果然有此本領,難不成又是趙括一流(只擅長紙上談兵,不能真正帶兵打仗。)?」

    「兒臣在避雪之時,一時興起,造了一件玩意兒,原本是用來消遣的。不想卻被他用作帶兵作戰之中,而且深具奇效。兒臣原本想把這個功勞全部記在他的身上,誰知他卻不肯接受,並且一再聲明,如果兒臣不承認是兒臣所發明,他寧可不來做官。其秉性從中便不難看出一二。」

    李世民眼中一亮。「既然如此,那你就把他帶上來,讓朕看看他是否真的如你所說。」

    「兒臣和他再回來的路上曾經過隨行的那些護衛,兒臣想空口無憑,不如就讓兒臣手下的這些護衛和禁軍做一場對練,到時父皇可以帶上朝中武將一同觀看。這樣一來,既能直觀其功效,又能避免有人說兒臣任人唯親,不知父皇可否應允?」

    李世民略作遲疑,問道:「你的護衛有多少人,要同多少禁衛對練?」

    「兒臣手下護衛一共87人,願與五百禁衛對練。」

    「87對500。恪兒,你沒有和朕開玩笑嗎?」

    「兒臣豈敢。不過對練需要到城外演練。兒臣與他的假想作戰目標為冬季大雪覆蓋的地區作戰。」

    「適合冬季作戰?而且是雪地作戰?!」

    「是的,父皇。不過這種作戰方式不適合大兵團作戰,最多也就適合三千人左右。適合偷襲、追擊、襲擾、圍困等戰術。屬於奇兵,所以兒臣起名:快速反應部隊。」

    「好,冬季作戰一直是我軍的弱項。如果你們能夠想到冬季作戰的辦法,朕一定重重封賞你們!好、好、好!就定在後日。朕一定要看看到底是和等戰術。」

    兩日後,李世民帶領太子、李恪以及一眾武將來到城外三十里外一處有矮山、樹林以及開闊平原的地區作為演練區域。

    由五百禁軍步卒以及騎兵組成的方隊,先行隨意擺開陣型。禁軍在哪裡作為自己的陣地,全由領軍的將軍自選,事先連李世民也不知道,禁軍會選擇在什麼地方佈陣。

    等到這員武將率領禁軍在山坡下,樹林盡頭靠近一條小河處擺下陣後,朝中的武將們都點了點頭。這個陣勢可謂中規中矩,沒有明顯的疏漏。即使是換做他們,也無法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擊敗這支禁軍部隊。

    禁軍布好陣之後,李恪這才讓薛仁貴率領86名護衛下馬換上滑雪板。頃刻間便消失在山坡後邊。

    武將們從未見過滑雪板,雖說速度令這些人嘖嘖稱奇,但是看到他們只是裝備了弓箭以及短刀,又不由得紛紛搖頭。刀盾兵破弓箭這是任何帶兵打仗之人都懂得的道理。這甚至算是最基本的軍事常識。即使是兵力相等情況下,這也是沒有絲毫勝算的。這個蜀王還真是異想天開。

    但是很快的,令他們吃驚的事情便發生了。87名護衛突然間從樹林內飛快的殺出,在弓箭的射程出一輪箭後,迅速的從禁軍的左翼離開。禁軍雖有騎兵輔助,但是在厚厚的積雪下,根本就追不上腳下踏著滑雪板的護衛們。還不等騎兵回歸本隊,護衛們又從禁軍後側出現。一輪箭雨過後,再次快速離開。幾輪箭雨過後,進軍方面已經有三分之一士兵倒在地上(弓箭已經去掉箭頭,中箭者便自動撤出戰鬥)。

    直到這時,武將們才明白過來。他們的戰術並不新奇,草原民族的遊牧騎兵便是如此作戰的。奇就奇在這些護衛們腳下的這個物件。有了它,速度就比騎兵還要快上幾分。這就是護衛們勝利的法寶。知道此時,這些老將們才算真正的佩服起這個毛都沒長齊的蜀王殿下。不過是兩片長條木板,到了他的手下,居然會產生如此神奇的效果,太不可思議了。

    按照他事先講述的,如果真的有上這麼三千人,只要地方不是把守營盤的情況下,即使有個兩三萬人,也會被一點點耗光。

    就在他們在琢磨的時候,四下裡傳來一陣叫好聲。抬眼看去,禁軍的最後幾名步卒也中箭倒地。將近六比一的兵力對比,雙方甚至沒有正面交手,便被人少的一方以零傷亡完勝,不得不算是一個奇跡。看看正在歡呼的蜀王,再看看那個指揮戰鬥的薛仁貴,都是如此的年輕。不由得暗歎一口氣:難道說我們已經老了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