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初戰捨橋(二)()
在險象環生的時候,幸虧那些遼東老兵得了薛一刀的死令,一定要保得高旭的安全。有了這些老兵擋在高旭身前,他才得以在清兵的屠刀下脫身數回。而高旭每次刺入清兵的胸膛裡,他的手清晰地感覺著刀尖破肉那種穿透感,手腕都禁不住顫抖著。
但高旭拚殺了一陣,殺人殺得多了,手就穩了。心也麻木了。
高旭有些驚異自己對戰場的適應力。或許,一個人所背負的責任越大,其潛力也就越無窮吧。不管如何,高旭上陣之前,是鐵定了心思要在戰場上塑造一種果敢武勇的形象,絕不能像那些混混一般丟人現眼。不然的話,如果自己打上膽小鬼的標籤,作為高字營的頭領,他以後如何服眾?結局讓高旭慶幸,因為他做到了。——至少,在表面上他算是做到了。
高旭對那個橋上的大漢所持的戰力極是佩服,這樣的好漢不能死在清兵亂箭之下,在這種關鍵時刻,高旭發起了衝鋒,救了那個大漢的性命。殺到最後,大家都在橋頭會師一處,而那二百多清兵除了十數人逃之夭夭,其餘的都死傷殆盡。鄉民們憤恨清兵的暴行,人人爭先恐後地割著清兵的頭顱。事後高旭才知道,只要把清兵首級拿到江陰城下,主事江陰的陳明遇陳典吏必開城獎納,鼓以忠義,有功必賞。獻清兵首級一個,或者給銀三兩,或者下拜敬其忠勇。
那個大漢領著鄉兵來到高旭面前,抱拳道:「大恩不言謝。在下捨橋徐玉揚。不知兄弟如何稱呼?」
「高旭,高取義。」
高旭抹淨臉上的血污,忍著陣陣從胃裡上泛的噁心,強作著笑臉,也是像那大漢一般抱拳道。
那徐玉揚敢一人當橋,阻攔二百清兵過河,端的是過人的勇力。高旭見他生性豪爽,心中起了結交的念頭,神色之間對這年屆三旬的徐玉揚更添一份敬重之色。那徐玉揚見高旭居功不傲,上陣殺敵的身手雖然不夠利落,但勝在勇往直前,心裡也對高旭頗有好感。於是,徐玉揚熱情地挽著高旭的手臂,拉著他就要到宗祠裡向村民介紹這個捨橋的大恩人。
但高旭卻推托道:「徐大哥,我得先看看兄弟的傷再說。」說罷,高旭命人從草叢裡拿出那個隨身攜帶的急救箱,開始處理那些受了重傷的高字營兵士以及捨橋村民。高旭初次上陣,不顧死裡逃生的筋疲力盡,也推托了徐玉揚的慰勞,就開始救死扶傷,起的自然是那種收買人心的心思。
作為曾經的外科醫生,高旭的職業水準不容置疑。徐玉揚見他處理那些傷員的創口,手法獨特而又見效,神情專注而又忘我,不光是徐玉揚,在場的所有人都對高旭肅然起敬起來。
所謂殺敵一千,自傷八百。憑著村民的橋上水裡的相助,而且又在突襲之下,三百高字營雖然殲滅了二百多清兵,但高字營的死傷也達三成。其中死傷的大都是那些常州城裡的混混。這些混混雖然激於忠義,可一旦上了戰場,還是免不了被各種負面情緒支配。越怕死就越死得快,這是沙場鐵律。
幸好高旭在常州城收購了大量的金創藥,所做的也只有簡單的止血和包紮。在捨橋宗祠外的場地上,高旭處理了近百名傷員之後,才隨徐玉揚到宗祠裡休息。這時也是日頭當午的時候。
這時,捨橋附近的數百山民也聞聲趕到村裡助陣,聽說一支號稱高字營的白巾軍殺退了清兵,而且那個高字營的首領——高旭高取義不僅殺敵英勇,而且擅長於救死扶傷,猶如再世華佗,是個忠義兩全的人物。
那徐玉揚對高旭更是推崇之極,拉著他的手向著鄉里鄉親們大誇特誇,壯言道:「能殺人的是好漢。但能殺人又能救人那可是好漢中的好漢,我的高兄弟就是這般的英雄人物。」
但高旭沒有被徐玉揚的誇獎沖昏了腦袋,因為他在一片讚頌之聲中聽到鄉民隨之而來的疑惑:「這高字營怎麼都是剃過頭的?」
高旭擔心的問題馬上擺在眼前了。這個時期,往往以有發無發來區別一個人的身份。當時反清的軍隊,見到已剃髮的漢人,往往以清兵韃子相待,殺戮極重。蓄髮的要受到清兵的屠殺,而剃髮的卻又受到反清軍隊的屠殺,無論剃髮還是蓄髮皆為兩難。
當村民們問起高旭這白巾軍高字營的來歷時,高旭知道自己所附之身曾為清兵的事實是瞞不了天下人的。倒不如現在大大方方地承認。聽了高旭曾身為清兵輜重營的千總,有些腦筋轉不彎來的鄉民們的看著高旭的眼色就有點異樣了。
那徐玉揚聽了倒不以為然,道:「高兄弟雖然吃過清朝的飯,但他現在已經造清朝的反了。難不成今日堆在宗祠大門口的一大堆韃子的頭顱是假的?而且高兄弟身在曹營心在漢,如何他舉義反正更是難得可貴。如果不是高兄弟,今日我們的捨橋村早成了一片焦土,全村三百多戶人家全成了韃子的刀下冤魂。」
鄉民們聽罷一陣附和稱是,但神色之間卻沒有初時那般熱情了。
而這時,一個鄉兵的游哨跌跌撞撞地跑進宗祠,大聲報道:「韃子又來了。這次來的不是幾百,而是幾千人馬!」
徐玉揚喝道:「究竟多少人馬?」
那游哨頓了一口氣,豎了三個手指道:「起碼三千多人。」
鄉民們不禁吸了一口氣,人人神色惶然,暗道這清兵的報復來得真快。如果來的是幾百人,鄉民還有抵抗的勇氣,可來了三千人清兵,全村男女老少加起來也不足這個數啊。這年頭,各村各戶的青壯死在抗清疆場上數不勝數,捨橋村大約三百戶人家,每一戶最多只能抽一丁,只有三百人來人,以及趕來助戰的二百山民獵戶,不過五百來人。再加上高字營這支剛經激戰只餘二百人馬的客軍,總數不足七百人。但清兵卻在四五倍以上。
而且鄉兵壯丁雖有誓死保衛家園的決心,山民獵戶雖然有翻山越嶺猶如平地之能力,但畢竟沒有經過訓練,大都是烏合之眾。論武器之精,軍容之壯,還是以高旭為首的由遼東老兵為骨幹的二百多高字營人馬。
危機之下,鄉民又忘記了剛剛對高旭生起了的芥蒂,把期盼的目光投在他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