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退去了,劉崇又收復了所有的失地,結果還不算太壞,只是過程有點慘不忍睹,幾乎到了眾叛親離的邊緣。難熬的日子終於過去了,但受了驚嚇的劉崇從此落下了毛病。不久就得了一場重病,最終沒有熬過公元954年的冬天。
劉崇死後,小兒子劉承鈞即位,大兒子劉贇在北漢建國的時候就已經命喪黃泉。舊仇未報,又添新恨。撫著父親的靈柩,劉承鈞大哭了一場,心裡下定決心,要不惜一切代價,替父親和兄長報仇。
客觀地說,論軍事,論經濟,論群眾基礎,不管從哪個方面說,北漢都不是大周的對手。劉承鈞的心很苦,明明知道沒有實力去跟大周拼,可是堂堂七尺男兒,國仇家恨怎能不報?
劉承鈞再次向遼國借兵進攻大周,但結果並不理想。調集了幾萬人馬,費了老大的勁,奇跡也沒有發生,第一關潞州就愣是沒有闖過去,只好灰溜溜地又回去了。
北漢只是一個小鄰居,沒什麼好擔心的,柴榮最頭疼的是他們的幫兇。遼人,以遊牧為生,以游擊為戰,沒事就來折騰你,你說誰受得了?他們就像一個噩夢,折磨著中原人民的神經。已經多少年了?不知道,還將持續多少年?不知道。
相當難纏!柴榮自己也沒招了,下詔書讓大臣們去琢磨琢磨,多出出點子。
表現的機會終於來了,大臣們開動腦筋各抒己見,奏折象雪花一樣飛了過來,在柴榮的辦公桌上堆得老高。不過,真正說到點子上的並不多。也難怪,這個問題不是一天兩天了,要能解決,早就解決了,還用等到現在?
世宗的目光最後停在一份署名「張藏英」的奏折上。
名字很熟悉,見解很獨到,點子很精彩。
其實,此人的外號比大名更響亮更出名,叫「報仇張孝子」。就是他,前些日子帶領幾千號人,整了一個龐大的船隊,浩浩蕩蕩地從遼國開回了大周,船隊一直開到了滄州。不過,當時太祖懷疑他們是遼人派來的臥底,就低調處理了,讓他們呆在滄州封禪寺,沒有安排職位,只是賞賜了一些東西,算是一點獎勵。前不久,柴榮才親自點了他的將,調任德州刺史。
張藏英,涿州人。據他自己說,是唐朝大臣張嘉貞的後人。張嘉貞在武則天、唐睿宗、中宗和玄宗四朝都很受重用,尤其在玄宗時擔任要職,顯赫一時。不過,到了唐朝末年的時候,當地淪為了遼人統治區,張家也衰落得不成樣子了。禍不單行,張藏英17歲的時候又經歷了一場滅頂之災,家人被一個叫孫居道的強盜全部殺害,當天正好他不在家,才僥倖躲過一劫。
從此,小張走上了一條艱難的復仇之路。
為了報仇,他每天挎著佩刀在外面轉悠,四處打聽孫居道的下落。他要憑自己的力量去為家人報仇,但談何容易?先別說能不能找到,就算找到了,一個17歲的孩子恐怕也鬥不過一個窮凶極惡的強盜頭子。他不可能沒有想過這些,但他義無反顧。
老天不負有心人。有一天,孫居道還真被他碰上了。當時,姓孫的帶著幾個兄弟在街上閒逛。張藏英就迎著他們走了過去,到跟前的時候,突然拔出佩刀刺向孫居道。孫居道下意識地往旁邊躲閃了一下,佩刀扎穿了他的大腿。手下很快反應過來,看小張還是個孩子,就圍住了他,幾個人打了起來。
這一帶的治安不是太好,打架鬥毆的事情時有發生,所以巡城的士兵準備很充分,他們很快就趕到了現場。孫居道一夥眼見不妙,拚命殺開一條血路,跑了。張藏英沒有跑掉,被活捉。
在瞭解事情的經過後,官府又把他放了。沒過多久,張孝子因禍得福,被招進了當地的遼軍,做了一名小校。不過,他始終沒有忘記身上的血海深仇。
後來聽說孫居道藏在關南的一處民房裡,張孝子主動申請調到了關南,做了關南都巡檢使。查清楚孫居道的住所以後,他決定開始行動。
那天晚上,他換上夜行衣,帶了一根鐵棍悄悄摸到孫家,躲在門口。等孫居道起夜上廁所的時候,一棍子將他打翻在地,然後騎在他的身上,一口咬掉了他的耳朵。最後把仇人抓回家,活祭了蒙難的父母。
報完了仇,他感覺輕鬆多了。使命已經完成,人世間沒有什麼好眷念的了,要殺要刮請便,抱著這樣的態度,他去官府自首了。
不過,結果沒有他想像的那麼糟。衙門裡的人認為,強盜頭子孫居道作惡多端,是死有餘辜,血性男兒張藏英不但沒有罪,相反是一個值得學習的孝子,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所以他再次交了好運,自首後官還越做越大,擔任了榷鹽制置使兼坊州刺史,主要工作是在海邊煮鹽,供給草原上的遼人。手下管了1000多步兵,還有7000多煮鹽的老百姓。
自古以來,食鹽比糧食要金貴得多,所以管鹽絕對是個肥差,不要說草原上的遼人,全指著這點鹽下飯長力氣。就是相對富庶的中原地區,食鹽也一直是稀缺品,向來屬於暴利行業。為了養家餬口,柴榮當年還賣過私鹽呢。好好幹的話,小伙子前途一片光明。
但誰也沒有想到,公元953年,張孝子做出了一個十分大膽的舉動。他率領一個船隊回到了中原,船上除了食鹽以外,還裝了8000多號人。他手下管轄的人員一個也不少,被全鍋端回了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