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1839

1844 滾滾長江東逝水 拿破侖戰爭中的騎兵 文 / 引弓

    更新時間:2010-05-05

    3、騎兵

    想必大家還記得前面步兵方陣裡提到英軍在西班牙遭遇法軍騎兵的戰例,上圖即為後人根據當時情況創作的水彩畫。遠處背景是排好的英軍方陣,近處可看到倒斃的英軍。畫中揮刀者為法國第二驃騎兵團的騎手,持長矛者為第七波蘭槍騎兵團騎手。

    (一)騎兵的組成和類型

    隨著拿破侖時代軍隊的規模越來越大,騎兵的比例是呈下降趨勢的。馬爾伯勒公爵(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軍將領)的軍隊裡騎兵的比率在20%到40%之間。威廉大帝的騎兵也佔到總兵力的23%到42%。相比之下,在拿破侖的大軍團中,高峰時的騎兵只佔總兵力的23%。遠征俄國後期,由於缺乏補給,騎兵只有可憐的5.2%。在西班牙的歷次戰役中,惠靈頓的英軍騎兵只保持在平均12%的水平。

    當時的騎兵可以粗略的分為:輕騎兵和重騎兵兩大類。進一步細分則包括:胸甲騎兵(cuirassier);火槍騎兵(carabinier:這個詞直譯應該是「卡賓槍手」,早期騎兵中只有此類騎兵裝備火槍,因此得名。可是,到了拿破侖時期,騎兵基本都有火槍,並非此類騎兵獨有,所以我不知這麼翻譯是否恰當,還請大家幫忙!);龍騎兵(dragoon);驃騎兵(hussar);獵騎兵(chasseur);槍騎兵(lancer);俄國哥薩克(cossack)等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下面讓我們逐一看看這些類型的騎兵。

    重騎兵:

    顧名思義重騎兵的騎手和馬匹較之於輕騎兵都要高大強壯一些。早期的拿破侖胸甲騎兵甚至要求身高在1.8米之上,而其所用馬匹只限於諾曼第地區的某一強壯品種(具體情況不祥)!重騎兵是戰場上的重要突擊力量,用於突破敵方陣線弱點;給已經動搖的敵方以毀滅性打擊。有鑒於此,當時各**隊都很少委派重騎兵從事戰場衝殺以外的任務。重騎兵包括:胸甲騎兵、火槍騎兵,以及英軍的龍騎兵。

    胸甲騎兵:明顯特徵是騎手配有胸甲。胸甲由前後兩片甲板組成,主要材料是鐵,搭扣和鉚釘為黃銅(法軍),由皮帶連接,表面拋光。關於胸甲的重量我查了很多資料竟然沒有結果!後來看了蕭十一郎版主的「神的力量」的帖子才知約為8公斤(不知版主能否給出出處)。當時歐洲大陸各國都有胸甲騎兵的建制,只有英國直到滑鐵盧戰役之後才引入胸甲騎兵。關於是否使用胸甲,一直存在爭議。毫無疑問,胸甲的主要優點是對於步槍槍彈有一定的防護作用,提高了騎兵的生存能力。此外,拋光的胸甲可以起到一定的心裡震懾作用。缺點是厚重的胸甲對於人員和馬匹都有了較高的要求,因此供給胸甲騎兵的開銷也就遠大於其他類型的騎兵。而且一旦失去坐騎,笨重的胸甲騎兵就會變得寸步難行。除了胸甲,胸甲騎兵還配備頭盔。法軍頭盔也是鐵質,下部環繞毛皮,頂部配以黃銅的隆起頭飾,輔以馬的鬃毛。大家可以參看第一帖裡「滑鐵盧」那副圖,圖中衝向英軍的法軍騎兵就是胸甲騎兵。

    下圖:為ghost-ss兄提供的法軍胸甲騎兵圖

    還是法國胸甲騎兵

    下圖:ghost-ss兄提供的奧軍胸甲騎兵圖

    火槍騎兵:基本為法軍獨有。奧地利曾經有過兩個團的火槍騎兵,1798年改編入胸甲騎兵。尼德蘭這個小國在滑鐵盧戰役時也有火槍騎兵的建制。早期法軍火槍騎兵只配備熊皮帽和制服(類似近衛騎乘擲彈兵),直到1809年,拿破侖為了減少這支精銳騎兵的傷亡,命令其裝備頭盔和胸甲。儘管初期沒有胸甲,火槍騎兵卻一直被當作重騎兵使用,僅有的兩團總是和胸甲騎兵編在一個師裡。火槍騎兵的頭盔和胸甲表面鍍有黃銅,軍官鍍紫銅,以區別於胸甲騎兵。頭盔頂部,沒有鬃毛,代之以猩紅色的冠。

    下圖:法軍1809年以前的火槍騎兵

    1809年以後的法軍火槍騎兵

    當時的胸甲和頭盔

    下圖:尼德蘭火槍騎兵

    龍騎兵:早期的龍騎兵是一種騎馬的步兵(mountedinfantry),逐漸演變為騎兵的一種。拿破侖時代,龍騎兵的情況較為複雜。由於沒有胸甲騎兵,龍騎兵在英軍中便是重騎兵的一種(另兩種都是近衛部隊:lifeguard和近衛龍騎兵)。除了龍騎兵,英軍還有「輕龍騎兵」(lightdragoon),作為輕騎兵的一種。而在俄,奧,普等國,龍騎兵都被認為是輕騎兵。法國就更難說清楚,手頭的幾本書有的認為法國龍騎兵是重騎兵,有的認為是輕騎兵。但是,比較權威的幾個作者認為法軍的龍騎兵是單獨的一類。我也比較傾向於這種說法。毫不誇張地說,龍騎兵就是法軍中的「多用途兵種」。除了輕、重騎兵慣常的追擊、偵察、掩護交通線、衝擊敵陣等任務以外,拿破侖復古地利用龍騎兵下馬作戰。這就綜合了騎兵的機動力和步兵的火力,頗有點「摩托化步兵」的味道。更為誇張的是,1805年法軍竟然編組了若干「徒步龍騎兵」(footdragoon)團,目的是渡海登陸英國後利用英國的馬匹!各國龍騎兵的使用方法不盡相同,裝束也有差別。法、奧、俄等國的大部分龍騎兵都裝備頭盔,盔頂或為鬃毛或為冠。英國龍騎兵或配備頭盔或配熊皮帽,輕龍騎兵為普通筒式軍帽。普魯士和一些小國的龍騎兵則配備普通軍帽。

    法國龍騎兵

    ghost-ss兄提供的奧軍龍騎兵圖

    英軍龍騎兵:紅色制服為龍騎兵,藍制服為輕龍騎兵

    ghost-ss兄提供的俄軍龍騎兵圖

    普魯士龍騎兵

    輕騎兵:

    對人員馬匹的要求相對低一些。比如,奧軍中的匈牙利驃騎兵要求騎手身高1.68米以上,馬高1.48米左右。輕騎兵由於沒有厚重的護甲,加之騎手較輕,機動力要高於重騎兵。因此,除了戰場任務以外,輕騎兵更多地從事偵察、追擊、掩護交通線等任務。輕騎兵主要包括: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和哥薩克。

    驃騎兵:是當時歐洲各國騎兵共有的一個輕騎兵類型。hussar這個詞源於拉丁文cursarius,意為入侵者或襲擊者(raider),尤指巴爾幹北部地區出現的強盜。後來被匈牙利的馬札爾人(magyar)借用來稱呼輕騎兵。驃騎兵以服飾華麗著稱,他們喜歡通過讓人眼花繚亂的制服顏色、編織方法、花紋、頭飾、花邊等等方式區別於其他騎兵。明顯的標誌是左肩垂下的斗篷式短外衣,這種服飾源自馬札爾地區的突厥部落。另外由於驃騎兵的服飾緊身,沒有口袋,存放貼身物品的儲物袋就成了驃騎兵的另一特徵。儲物袋繫於武裝帶上,自然下垂,通常配有各種裝飾圖案。華麗的外表加上騎兵原本不羈的遊俠作風使得驃騎兵在私生活上往往風流成性,不拘小節。

    法國驃騎兵請大家參看題圖

    下圖:英軍驃騎兵注意看其斗篷式短外衣

    ghost-ss兄提供的奧軍驃騎兵圖注意斗篷不見了這是因為穿在身上了大家應該很容易發現領子和袖口都是毛邊的啦

    普魯士驃騎兵更明顯了馬上的人穿著馬下的人披著

    下圖:漢諾威驃騎兵

    獵騎兵:又是法國獨有。1779年,法軍中第一次有了獵騎兵的建制。拿破侖時期,獵騎兵成為法軍輕騎兵的主力。相比驃騎兵,獵騎兵的服飾較為簡單,價格便宜,所以也就利於擴編和補充。即便如此,到1815年法國獵騎兵仍有至少18種軍帽在不同的騎兵團中使用。值得一提的是,一套近衛獵騎兵的上校軍裝是拿破侖最為鍾愛的服飾之一。

    下圖:法軍獵騎兵

    槍騎兵:一度被法軍認為是過時的騎兵類型。英國也一直沒有槍騎兵的建制。而奧軍1792年時保有6個團的槍騎兵,1805年時仍有3個團。普、俄兩國在整個拿破侖時代也都一直有槍騎兵存在。上述三個國家稱槍騎兵為uhlan,而非lancer。拿破侖在1807年波蘭戰役期間被波蘭槍騎兵的戰鬥力所吸引,遂招募4個中隊的波蘭自願人員編入近衛騎兵。1809年改編為近衛軍波蘭槍騎兵團(近衛第一槍騎兵團)。1810年又組建近衛軍荷蘭槍騎兵團(dutchlancer:近衛第二槍騎兵團)。因為其制服上衣顏色純紅,又名「紅色槍騎兵」(redlancer)。1811年,因槍騎兵的表現出色,又進一步將6個團的龍騎兵轉型為槍騎兵。關於槍騎兵的作用也一直存在爭議。其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抗步兵方陣。法軍槍騎兵所用長矛長2.7米,長於任何上刺刀的步槍,因此如果不被子彈擊中,槍騎兵能夠先攻擊到方陣內的步兵。缺點是:槍騎兵不適於樹林等複雜地形上的偵察、警戒任務,失去了部分輕騎兵應有的功能。而且,槍騎兵需要進行更多的訓練。由於與對方騎兵近戰時長矛過於笨拙,槍騎兵須換用馬刀,所以除了掌握長矛的使用技巧,槍騎兵還要熟練使用馬刀。曾有回憶錄記載槍騎兵要進行55種不同的訓練項目,22種對付騎兵,18種對付步兵,還有15種基本訓練!

    法軍的波蘭槍騎兵,請大家參看題圖

    下圖:法軍龍騎兵改編的槍騎兵

    普魯士槍騎兵

    奧軍槍騎兵(只有黑白的了大家將就一下吧)

    哥薩克:俄國獨有。類似槍騎兵,主要武器也是長矛。但被俄國視為非正規部隊(irregularlightcavalry)。哥薩克的具體情況我瞭解不多,記得古代區有過這方面的帖子大家參看吧!

    下圖:ghost-ss兄提供的哥薩克

    下圖:是一張比較有趣的圖。圖中為哥薩克對抗法軍槍騎兵,可是兩個人的長矛全都丟棄了,短兵相接長矛變得毫無用處。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各國騎兵的組成情況。由於各國騎兵編製一直在變化,在這裡我只考察某一時間段的大概情況,主要是讓大家對各類騎兵的比率有一個大致的概念,並不求全。騎兵「中隊」(squadron,不知直譯是否恰當?)是拿破侖時期各國騎兵的基本單位,相當於步兵的「營」。中隊通常下設兩個連,每連約有72∼120人。法軍騎兵團通常由3、4個中隊組成,個別龍騎兵或輕騎兵團會有5個甚至8個中隊。理論上,法國重騎兵團大概有官兵800∼960人,龍騎兵和輕騎兵團約為1000∼1200人。但是實際上,很少有部隊達到這個上限。在滑鐵盧,法軍騎兵團平均只有400多人!通常兩個法軍騎兵團組成一個騎兵旅,旅上面為騎兵師,進而組成騎兵軍。除了獨立的騎兵軍,各步兵軍會配有一個師(或旅)的龍騎兵或輕騎兵。拿破侖騎兵的鼎盛時期(1809∼1812年)共有:14個團的胸甲騎兵;兩個團的火槍騎兵;30個團的龍騎兵(後有6個轉為槍騎兵);13個團的驃騎兵;30個團的獵騎兵;9個團的槍騎兵。英軍騎兵團通常由三個中隊組成,每團人數在450人左右。三個團組成一個騎兵旅,有的騎兵旅歸屬於某個騎兵師,有的作為獨立單位,自由配備,臨時編組。英軍騎兵規模較小只有20個團,其中有7個團的重騎兵和13團的輕騎兵,通常與幾個小盟國的騎兵混編。奧軍騎兵團的編制較大,通常有6到8個中隊,每中隊130∼150人。奧軍胸甲騎兵和龍騎兵團基本保持在1000人左右,驃騎兵和槍騎兵團有1300到1500人,所以儘管騎兵團數量較少,奧軍的騎兵規模並不小。1805年,奧軍共有8個團的胸甲騎兵;6個團的龍騎兵;6個團的chevauxleger(奧軍特有,但實際上與龍騎兵並無明顯區別);12個團的驃騎兵;3個團的槍騎兵,加上匈牙利驃騎兵,總人數達5萬8千人。普軍騎兵團由2到4個中隊組成,每個中隊100到150人。1813年普軍有正規騎兵36個團,其中4個團的近衛騎兵;4個團的胸甲騎兵;8個團的龍騎兵;12個團的驃騎兵;8個團的槍騎兵,共12800人。除此之外,普軍還有18000人的非正規輕騎兵(landwehr)。手頭沒有俄軍騎兵編製的細節,只知道1812年俄軍共有:6個團的近衛騎兵;8個團的胸甲騎兵;36個團的龍騎兵;11個團的驃騎兵,5個團的槍騎兵。此外還有近3萬人的哥薩克。

    關於胸甲騎兵,我不認為是拿破侖迷戀「帝制」而建立的。因為在拿破侖當權以前,也就是法國革命期間,法軍一直都有胸甲騎兵的建制,而且從團的數量上與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相仿,拿破侖並未對其進行大規模擴編。而且我手頭有圖片可以證明革命期間的胸甲騎兵也裝備胸甲,所以法國胸甲騎兵與拿破侖稱帝沒有必然聯繫!

    我在文中已經提到,關於胸甲的必要性一直存在爭議。我想這就與坦克的情況類似,裝甲厚一些總不是壞事,只要發動機夠強勁,不影響機動性就行。再有,胸甲和強壯的馬匹都要更多的經費來維持,所以也就依國家的財力而定。英軍在滑鐵盧以後還組建胸甲騎兵部隊,估計是法軍的胸甲騎兵給惠靈頓留下了深刻印象。另外,從審美的角度來看,胸甲騎兵確實很氣派。好多關於拿破侖的油畫作品裡都能看到胸甲騎兵的影子,大家可以留心觀察一下。剛巧這次出去旅遊,拍到一張英國胸甲騎兵的胸甲,放上來給大家看看。博物館不許照相,這張是偷拍,所以效果不是很好!

    (二)騎兵的裝備和戰術

    拿破侖時代,冷兵器(直劍、馬刀和長矛)是騎兵的主要武器。各國的重騎兵裝備的直劍長約1米,或兩面開刃或單面開刃。龍騎兵的情況又相對複雜一些,法國龍騎兵有些團裝備直劍,有些團裝備的雖說也是直劍不過劍身略有彎曲(沒有馬刀彎曲的程度大)。其他國家的龍騎兵也是有的裝備直劍,有的裝備馬刀。輕騎兵則一概裝備彎曲的馬刀。無論是直劍還是馬刀基本使用動作包括:刺和劈砍兩種。槍騎兵使用的長矛前面已經介紹過,法軍騎兵所用長矛長2.7米,普、奧等國的槍騎兵長矛更長一些,約為3.7米左右。

    下面三幅圖依次是:法軍胸甲騎兵的直劍,法軍龍騎兵的直劍,法軍輕騎兵的馬刀

    除了冷兵器,當時各國騎兵基本也都配有火器。一個騎兵裝備的火器通常包括:一支短款燧發槍,一到兩支手槍。短款燧發槍基本是各國步兵燧發槍的改進版,根據騎兵種類的不同,長度和個別細節略有調整。由於種類較多,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騎兵衝鋒時候基本處在高速奔跑狀態,根本無法正常瞄準開火。即使開火,也只能發射一發而已,沒有時間再裝填。所以,短款燧發槍對於衝鋒的騎兵無疑是一個累贅。有時騎兵嫌火槍礙事,乾脆在衝鋒前將其丟棄。儘管事後要為丟掉火槍而受到經濟處罰,騎兵仍認為這是值得的。手槍在短兵相接時能起到一點作用,但一支手槍也只能打一發而已。(參看:上一部分最後圖中的哥薩克)騎兵防禦或者下馬作戰時,火槍還是很必要的武器。這時,騎兵基本上已經等同於步兵了。

    下圖:法軍ix年款和xiii年款手槍

    騎兵的戰術隊形相對簡單,沒有步兵那麼多的變化。衝鋒時,兩列橫隊的形式基本為當時各國所接受(匈牙利驃騎兵好像是3列橫隊,不過拿破侖時代後期也改為兩列橫隊)。前面提到過騎兵的基本單位是中隊,下圖便是一個法軍胸甲騎兵中隊的兩列橫隊示意圖。這個中隊只有一個連長,正常情況下,另一個連長應該在左面那個中尉左側7、8米處。

    不過,戰場上一個中隊的一、兩百人有時無法形成足夠的衝擊力。所以,騎兵通常以團為單位發動衝鋒。這時,團裡各中隊一字排開,形成更大規模的兩列橫隊。有時依照敵方情況,會發動整旅,甚至整師的騎兵衝鋒,場面巍為壯觀。行軍或待機時,需要縮小正面。中隊裡的每個連都會改為四排甚至更多排的小縱隊,前後依次排開,形成隊形較長的縱隊。

    下圖:法軍獵騎兵行進中(個人比較喜歡這幅圖,雖然是黑白的,但是畫的很有意境,給人一種捨我其誰的感覺。)

    騎兵衝鋒的全過程是呈加速度進行的。在距敵方200到300碼(1碼約為0.914米,下同)的距離上,指揮官會命令:「準備衝鋒!劍出鞘!小步前進!」(preparetocharge!drawsaber!atthetrot–march!)。距敵150碼時,命令「快步前進!」(gallop!)。50碼時,命令「衝鋒!」(charge!)。此時,所有號手吹衝鋒號,騎手將自己的馬匹驅至最高速度。前排騎手將劍尖向前作刺殺狀,後排騎手保持高舉狀態。加速度衝鋒使得騎兵在接敵之前保持了隊形的相對完整,給敵方陣線造成瞬間的最大衝力。如此衝鋒是針對陣容齊整的敵方步兵或騎兵進行的。當對方陣腳不穩或潰散時,騎兵的速度就更為重要。此時,便可以放開了衝鋒。

    下圖:法軍胸甲騎兵的號手(看陣勢應該是全團的號手集中了,不過吹的肯定不是衝鋒號,因為衝鋒時號手要隨隊行動,不可能處於靜止狀態)

    對於步兵方陣,一次衝鋒基本難以奏效。所以,在騎兵充足時,會採用多個波次的方法。一個騎兵旅的兩個團前後間隔一定距離,先後發動衝鋒。第一波吸引敵方火力,並造成一定的混亂,隨即穿過敵方方陣間的空隙改變方向返回。此時,敵方步兵消耗了彈藥正在裝填,方陣上出現的個別「弱點」也沒有恢復,拍馬趕到的第二波騎兵往往能夠形成突破。不過,這需要兩波騎兵密切的配合。而且,在堅定、訓練有素的步兵面前多波次衝鋒也不太容易達到預期效果。所以說,大多數情況下突破步兵方陣都絕非易事。

    騎兵對騎兵往往會形成混戰的局面。兩方騎兵相遇,交錯穿入對方隊列,放慢速度後與就近的敵方騎兵短兵相接。這時,騎手對馬匹的控制;馬刀的使用技巧決定了近戰的勝負。統計顯示,真正面對面的騎兵近戰傷亡並是決定性的。反倒是一方不支潰退時,會被背後的追兵盡情砍殺。所以,騎兵旅或者騎兵師通常會保有一定的兵力,一旦己方騎兵被迫後撤,用來掩護撤退。

    騎兵對炮兵的衝擊時,在較平坦開闊的地帶會盡量散開隊形,減少「葡萄彈」的殺傷。在較崎嶇地帶,騎兵應盡量發揮機動力強的長處,利用地形,以一部正面吸引,其餘側後包抄。攻入炮兵陣地後,將炮手悉數砍殺,盡量保留炮車的馭手,利用其將繳獲火炮運至己方。如果遇敵方優勢騎兵反擊,則破壞裝填用具,掀翻火炮,後撤。

    關於輕騎兵的戰場偵察和掩護交通線的任務,並沒有太突出的地方可寫。這裡只想舉一個拿破侖對龍騎兵使用的實例,讓大家看看「多面手」的情況。烏爾姆戰役之後,奧皇退出維也納向北與俄皇亞歷山大匯合,法軍尾隨追擊。在此期間,一個師的龍騎兵被派往西北方向的pilsen偵察;一個師協同達武的第三軍留在維也納維持秩序保障交通線;一個師在維也納東南監視波西米亞方向;一個師在確保augurg的補給基地安全後,正星夜趕往維也納。其餘的龍騎兵師配合兩個師的胸甲騎兵構成一股足夠強大的打擊力量,對聯軍後衛部隊不斷施加壓力,使其不得安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