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說話間的功夫,趙諶步入殿內,咋見孫傅三人在此,臉色微微一怔,待三人向他見禮後,才向朱影行禮道:「母后——」
朱影輕輕頷首,面帶慈瑞地笑容,道:「官家來了。」
孫傅與唐格相顧一眼,孫傅道:「太后,臣等先行退下。」
三人在對趙諶行禮後退出殿外,朱影微笑著道:「官家坐吧!」
「是——母后。」趙諶應言在朱影下首坐了下來。
「官家有什麼事嗎?」朱影看趙諶神色間有些鬱悶,故發此言詳詢。
趙諶歎道:「只為吳卿家被刺已有月餘,外面群情洶洶謠言四起,幾天來,不少大臣上言新軍制亂將帥之心,以至於激起亡命之徒刺殺樞密使,請暫緩行之,以安撫邊地將帥。」
「自古改制莫不如此,豈能有一帆風順的好事。」朱影睹了眼趙諶,淡淡地道:「那些迂腐之人,焉能明白國之大策,不過是死抱著典籍文章,賣弄自己罷了,官家大可不必著意理會他們,朝廷與那些邊帥,現在就看誰能堅持住了。」
趙諶點頭道:「母后說的是,這幫亡命之徒太過狂妄,不嚴加懲辦不足以立朝廷威信。只是、只是幾年間罷黜、貶斥將帥太多,一時間千頭萬緒無法分出真兇,又怕牽連過多,最終不好收拾。」
「官家說的是——看來是不能這樣查下去了!應當想想別的法子才行」朱影認為趙諶說的有理,敢於刺殺樞密使,決不是一二中下軍將敢為之,而要公開排查,勢必引起沿河諸將得恐慌,引發不可預料的後果。
「母后以為此案應當如何?」
「哀家已經歸政,非軍國重事,不便干預外朝事務。」朱影說道自己不予外朝事務,卻非本心。而是這些年來外朝清流以太后歸政,非軍國重事只要她稍稍言論,便招來清議的責怪,當然大多數情況下是在私下,但他亦是不願在趙諶親政後被人議論後宮太后干政。故此,非宰執省部大臣任命及邦國大事,而不輕易干預。
「母后不是召見孫卿家他們在此議事。」趙諶言下之意是認定孫傅三人方才是與朱影商議由於新軍制引發的刺殺樞密使案,他倒底是少年心性,在朱影面前沒有遮攔。
朱影淡淡一笑,道:「吳敏傷重離任,樞密院不能無人主持,他們都是曾經的輔政,哀家詔三位來正是為了執政的補任。」
朱影用了『曾經的輔政』一詞,言下之意已經承認輔政制度到了取消的時候,儘管暫時還沒有公開宣佈,但她實際上已經不用五位輔政得合署印綬了,而是在實際政務中恢復了外朝都堂的全部職能,中朝的權力被淡化了許多。當然這本不表明隨著輔政制度的瓦解,她把權力完全交給皇帝和外朝執政,實際上她與王澤還是在內外把持朝廷核心權力,畢竟皇帝年紀還不大,處理政務、平衡朝廷內外權柄的能力差強人意。
趙諶暗叫慚愧,不禁臉面微紅,稍稍垂下頭默然無語。
朱影當作沒有看到,繼續說道:「王相公牧守杭州任期已滿,哀家詔三位卿家來就是為了王相公去留之事。」
趙諶微微愕然、眉頭微蹙,語氣有些生硬地道:「朝野清流紛紛指責鳳凰山書院的學子們多不習孔孟教化,而專習那些奇巧『淫』技,且江浙民風本就趨利,王澤到任不講教化,反倒是力捧工商……朝廷並非貶低商人地位,這工商不禁便也罷了,然任意抬高他們的身價,給於山澤之利,豈不是有違聖人之道……」
「又是那些迂腐書生之論,官家豈能盡信這些人!」朱影耐著性子聽罷,才口氣不悅地道:「王相公數度勤王救駕,對大宋有定策之功,當年若非他振臂一呼,官家此時恐怕是要身陷五國城中,大宋的天子要另立其人。」
朱影言有所指,話鋒直指趙構,在趙諶諾諾之中,又抬高了聲調,道:「王相公恭忠體國,步步為我大宋億兆子民,鳳凰山書院講述理化又有何妨?國家缺的不是那些只知空談他人的書生,缺的恰恰是一些經邦治國的實用之才,王相公創辦書院正是為國培養這等人才。力捧工商又怎的,朝廷若無這些工商,南米不能北運,器械不能打造,去歲戶部、太府何以增錢七百萬貫?讓那些自詡為聖人門徒的酸儒們能出製造精良機械嘛,可以織出能為朝廷換來滾滾財富的布帛嗎,他們有能耐阻止金人南下的鐵蹄嗎?」
「最無一用是書生,這些人平日裡高談闊論,每每自以為是,就知道對他人指指點點,指責非孔孟學術就是旁門左道,真是可笑、可悲。官家與這幫清流們糾結太甚,以至於對王相公所作所為深有誤解。」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總是沒錯的。」說到百無一用是書生,趙諶有些不滿。
「聖人所道只是些道理而已,何況聖人亦是人,只要是人就不會有完人,故此聖人亦有不到之處,一邊是聖人文章亦有被後世不肖之徒歪曲,人皆雲以德報怨、善莫大焉,但可知夫子卻論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官家為天子,就應當博百家之長、用於治國、足食則重農,富國則重商、強兵則重工,看書學文當看原論,不要盡信那些百家批注,用儒安撫萬民、以法治理政務、雜百家所長經略四方。」朱影望了眼趙諶,意味深長地道:「這些道理,官家日後應當看的透徹。」
趙諶雖是仍然不服,但朱影的話在他心中仍然引起陣陣波瀾,不能不令他有所深思。王澤的功績名望是朝野上下有目共睹,即便是對王澤趨利抨擊最甚的儒者,也不得不承認王澤對於大宋中興定策做出的決定性功業,面對江浙路滾滾的財賦開源,他們只能是報以君子不屑言利得論調來批判,卻還是忍不住暗自羨慕他人從中獲取巨大的財富。
今年半年來,江浙路的稅賦徵收,趙諶心中當然有數,就是連陳東等人也不得不承認江浙路各州在王澤的督導下,發展的勢頭極為強勁,民生雖然尚不如最好的神宗時期。但畢竟是大亂之後六年光景,能有這般繁榮情景亦是難得,何況朝中戶部、太府寺一致認為五年後,大宋各路無一可以與江浙相提並論。
朱影取過貢瓷金鳳茶杯,細細品了一口,道:「自神祐元年而今已是七年有餘,國家趨於穩定,各項改制也已經到了新的階段,軍制不過是一面而已,如何調整宰執及各部、監、寺的大臣,實屬當務之急,官家可曾有過籌劃?」
趙諶老老實實地道:「這些日子朕確實是沒有籌劃過,不過,時下朝局穩固,各位卿家各安其位,實不必要調整宰執及各部、監、寺的大臣。」
朱影暗歎趙諶倒底是年輕,眼光短淺,要知道王澤任滿回京,而且可以說是王澤必須要重新回到朝廷部署下一步的政務變革,伴隨輔政制度得完結,必然引起宰執班子的再此調整。無論是發沒發生刺殺吳敏的事件,朝廷中必然會進入一位可以制衡王澤的大臣,而這個人必然是李綱無疑。儘管她亦是不願李綱在朝廷牽制王澤,且她內心深處對李綱抱有深深的介意,但這並不在她控制之中,她不能朝廷的制度正面抗衡,只能在制度中對王澤以最大限度的支持。
「這會樞密院不能無人主持,官家當如何處置?」朱影試探著趙諶的態度。
趙諶稍稍思量後,道:「樞府事務暫由譚世績與朱勝非共同主持,再選殿閣重臣簽書院事。」
「樞密使乃是天子內臣之首,關乎軍國穩定的樞要,向來由資深重臣擔任,朝廷再不任命樞密使,只恐朝野人心揣測。」
「母后說的是,譚世績名望卓著,升任樞密使是理所當然。」
朱影蹙了蹙眉頭,語氣不悅地道:「茲事體大,譚世績倒是個老誠之人,只恐在此關鍵時刻無力支撐大局,官家還是去多聽聽宰執們的建議。」
「朕曉得——」在樞密使人選上,趙諶還是認為朱影言之有理。
「柔嘉年紀不小了,今歲殿試,官家也當在青年俊傑中多多留心。」
提到趙柔嘉,一抹溫和得笑容掛在趙諶臉上,微笑道:「還須母后做主。」……
「伯野可曾想過這秦會之為何今日未曾舉薦王澤回朝出任樞密使?」唐格與孫傅二人在與秦檜別後,回到都堂在孫傅的公廳內,唐格冷不防地問孫傅。
「欽叟兄何意,王澤會甘心入樞密院?」孫傅心中『咯登』一下,他並非不明白,但此時又感到不甚明白,他可不願相信王澤會奉召主持樞府,卻也相信王澤絕不會放著都堂不回,去當那個樞密使。
「方纔出來後,想了想,或許可中秦檜用心!」唐格狡狤地望著孫傅,欲言又止。
「哦——」孫傅心下細細回味,轉瞬間心中恍然大悟,脫口而出道:「秦會之這是在以退為近,表裡舉薦李伯記,實則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唐格撚鬚呵呵笑道:「伯野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孫傅臉色微熱,他自然明白唐格所指,他太在乎這宰相官位了,以至於沒有看出秦檜的用心。經唐格提醒,他才明白秦檜舉薦李綱回朝擔任樞密使,真正的意圖是在將李綱排斥在中書門下之外。
王澤牧守地方三年已滿,儘管他自己暫時並沒有回朝的動向,而且在杭州做的有聲有色,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王澤在杭州以江浙路為試點,其經濟之法大見成效,後任只須穩妥操守亦可。而下一步的官制即將開始,朝廷的新軍制引起波動,從側面向天下人展示朝廷目前的宰執集團,無法有效控制將帥的不滿,使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只有王澤才能更好的把握朝廷政務,以他的聲望加上李綱足以鎮服那群桀驁不馴得武夫。
「王德涵回朝已經是必然,秦會之不過是順水推舟而已。」
唐格見孫傅還是未能領悟自己真正的用意,禁不住歎了歎氣,道:「秦會之亦算中肯之言,目前也只有李伯記入主樞府,王澤如都堂,二人同在朝廷,方能震服那群武人,而且李伯記在樞府亦可制衡王澤,此二人決不能一人在朝一人在野。」
孫傅頷首撚鬚道:「欽叟說的是正理,王德涵回朝須得李伯記在側才行。」說罷,懵然想到自己與唐格一個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侍郎,一個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郎,竟然無力對王澤行以有效的制衡,反倒是李綱成為公認的可與王澤分庭抗禮之人,想想真有些無奈可笑。
「秦會之這幾年是春風得意,暗自培養人才,大有與王澤分道揚鑣之勢。」唐格瞇著眼睛,漫不經心地道:「或許你我正可在外看看這朝中一幕。」
「在外——」孫傅一怔,一時間沒有能夠跟上唐格得思路。
「伯野——王澤回朝,你我中還能安於其位否?」唐格哈哈地長笑,當然笑聲中還是帶有幾分無奈的寂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