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第五卷 山雨欲來風滿樓篇 第十章 文 /

    第十章()

    趙佶看到王澤誠惶誠恐的模樣,心中很是舒暢。他把將文臣典軍的話說出口,便早以認定王澤不過是一個文臣,掀不起什麼大浪,這樣安排只能使王澤更加感恩帶德皇帝的信任。

    王澤說的如此懇切,他倒是覺得不能委屈了王澤。心下一軟,溫聲說道:「愛卿多慮了,朕即以御封愛卿以守臣典殿帥府禁兵,有誰人能說三道四。不過為防那些酸儒評議,卿到任之時朕的欽命詔書再下發州治。卿既是典四將、節常寧,品位太低不妥,當授天章閣侍制職。」趙佶到底還是有些顧及朝中如李綱等清流人物對內州守臣同時典掌系將與不系將禁軍的誹議,所以耍了個小花招,不在朝堂上宣詔,而是傳詔曹州,即是讓人知道,也為時以晚。

    對於玩弄權術,趙佶還是有挺高的手段,不然蔡京亦不能三起三落,被他反覆於鼓掌之間。

    官位飆升到從四品,以本官行曹州差遣,可謂皇恩浩蕩。

    話說到這位個份上,王澤再不謝恩那就是大不敬了。

    他顯的滿臉恐慌與感德,拜倒在地。稱道:「臣謝陛下隆恩。」

    趙佶滿意地笑了,又說道:「愛卿登科時年有十七,是否?」

    王澤不明白趙佶何意,只得說道:「臣確實是十七登科。」

    趙佶點頭說道:「算算卿今年也有二十有五。」

    王澤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卻聽趙佶又說道:「朕在愛卿這個年齡都有太子了,卿為何還未層婚娶?」

    王澤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趙佶是在關心他的婚姻大事。這趙佶早不關心晚不關心,偏偏在這個時候才想起王澤尚未婚娶,明擺著在對王澤進行攏絡,撫慰王澤此次實際上是降職任用的事實。

    趙佶的用心,王澤心中跟明鏡似的。

    「臣父母早故,家中又無兄弟姐妹,只有老僕數人、薄田千畝,勉強供臣耕讀。臣自入仕後,又不敢怠慢公事,以至於至今孤身一人。」

    趙佶撚鬚笑道:「以愛卿的才華,就是入朕皇家,亦不是不能。」

    王澤心中一動,暗付:『這是……難不成要招我為駙馬不成。』

    趙佶的女兒中確實有年紀可婚配的帝姬,其九女儀福帝姬趙圓珠,柔福帝姬趙多福年俱十七,保福帝姬趙仙郎、任福帝姬趙香雲、惠福帝姬趙珠珠、永福帝姬趙佛寶、賢福帝姬趙金兒五位帝姬年俱十六,無一不是天香國色。

    但是王澤卻從來沒有想到過娶什麼公主,在宋代一旦被招了駙馬,也就與仕途徹底決裂,宋代的駙馬向來不能擔當外朝要職,更不用說是參預政事了。

    不過,王澤倒是對保福、任福、賢福三位帝姬頗有好感,她們三人均是不甘受辱,在劉家寨金軍大營中自盡身亡,是有幾分傲骨。

    趙佶又笑道:「愛卿二十有五了,眼下已是為朕牧守的大臣,還是孤身一人,這也太不成體統了,朕以為燕王的五女寧城宗姬巧蓀美而惠,今年業十六,尚未許配良家,朕欲加封寧城食公主俸,玉成這段姻緣。」

    王澤鬆了口氣,看來趙佶不論是出於什麼目的,沒有說出讓王澤尚公主的話,只是以郡主食公主俸下嫁,這說明趙佶的意圖帶有功利性,並不是較真地迫使王澤娶親,事情還有挽回的可能。

    「臣謝陛下抬愛,只是臣實是不想倉促成親,望陛下體諒。」

    王澤決定搏一搏,他知道在宋代大臣的自尊,有時讓皇帝也不得不有所顧慮,大臣若是不想做的事情,皇帝亦不能強人所難,這是有宋一代百餘年所形成的風氣,何況關乎終身大事。

    饒是趙佶貴為皇帝,王澤婉拒得體的話,他也不能非得要王澤尚寧城宗姬不可。

    所以王澤決定一試,賭一賭運氣。

    趙佶倒是沒有想過王澤會當面婉拒他的賜婚,儘管不是帝姬,但御賜宗姬,加俸下嫁,也是相當榮耀之事。

    他不覺怔了一怔,道:「這是為何?」豁然想到了一些由頭,有些不悅地道:「難不成愛卿是……」

    趙佶對王澤與柳慧如雅善之事,早已從李師師得知。在趙佶眼中這是風流雅事,做為王澤這般大臣納柳慧如為侍妾倒也平常,若是要娶一個歌姬為妻,實不能讓士林所容。

    看著王澤默不作聲,趙佶又說道:「身為大臣,豈能娶歌姬為妻,這不成笑談了嗎?」

    王澤卻又出乎意料地說道:「陛下,臣別無他求,願容臣回朝敘職時,再提婚嫁之事,望陛下恩准。」

    「也好,待到愛卿回朝,朕再為卿御賜婚配。」

    趙佶聽他這麼一說,沒再強說什麼,王澤並沒有完全拒絕宗姬下嫁。

    他雖然誠心使王澤尚王女,但其最終目的還是施恩王澤,況且他對才子佳人的風流事很感興趣,只要王澤不納歌姬為妻,壞了大臣體面,做些別的風流事情,也算是無妨,再說王澤的納妾也不是他感興趣的。

    「臣感陛下天恩。」王澤好不容易在沒有礙了趙佶顏面的情景下,看似得體地解決,真是鬆了口氣。

    君臣二人的這段話題告一段落,趙佶當然地說了幾句勉力的話,再次金口許諾王澤會很快將他召回汴京。

    王澤心中明白趙佶沒有機會實現他的諾言,或許此次辭陛面聖,是最後一次在大殿上面偈趙佶。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