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3-03-20
戎國,帶方。
戎國之主王戎親自率領古察那等文物二三十人出城五里迎接大晉來使,沿途更是有國內百姓夾道歡迎,可謂是給足了面子排場十足。
晉國使臣榮晦騎在高頭大馬之上遠遠的見了,忍不住點頭道:「陛下有旨使我等依循禮數,汝等切莫壞了國家威嚴。」隨行的文武大都是尋常之輩,見使臣有吩咐都忙不迭的應承著。
這一路北上甚是辛苦,沿途的郡縣不見待使臣大人,遭罪的只有這些隨行的下屬。作為代表晉國皇帝司馬攸的使臣,榮晦雖然有些威風,卻是少了威嚴。加之沿途郡縣早得朝中密令,皆是給些氣受,榮晦這性子如何忍得了?
奈何自己初次出使,秉承聖命,大庭廣眾之下不敢發作,唯有忍氣吞聲到了落腳之處,關上房門才敢吐出胸中惡氣!這一路行過來跟隨作伴的文武吏卒是沒少挨罵,榮晦每到一處必然客客氣氣依足了禮數,然途中沒了外人自然是拿手下人做出氣筒。
被榮晦欺負一道的隨從們此時爭先恐後的唯唯諾諾,這般逆來順受的樣子看在榮晦眼中,不由得心中氣息稍順。
依照兩國的禮數在城外一番寒暄,榮晦與戎國之王同乘一車進入了帶方城中。夾道的百姓紛紛歡呼雷動,表現的十分熱情,榮晦看在眼中喜在臉上,心中不禁飄飄然,頓感身價倍增!
那王戎昔年也是魏國的名士,其聲望可謂朝中少有之輩,如此身份地位即便是今時今日在晉國之內也超然眾人之上。榮晦能和這樣的人物同坐,雖說是對方看在自己晉國使臣的面子上,可也覺得臉上容光煥發甚是精神。
見榮晦如此,王戎表面上客氣非常,心中卻是暗生疑慮。朝中名士何其多也,晉帝司馬攸派遣一個籍籍無名之輩出使到此,這是何故?莫不是晉人對待戎國的態度開始冷漠,或是有其他的打算不成?
眼下戎國的狀況與晉國倒是不同,王戎無意隱瞞即將到來的大戰,更是有意散播這般消息。國內的百姓們異族之人倒是早知如此,可漢人們聽聞了這等消息可謂是晴天霹靂一般!
從大魏子民便做大晉子民,又從大晉子民成為漢朝的百姓,如今鬼使神差的做了異族的臣民,讓人腦袋昏昏一時難以接受。好在戎國的異族統治者據說乃是當年的魏國名臣王戎,對待漢人的政策還算寬鬆,也少有歧視之分。
能夠好好的過日子,安居樂業,對於尋常百姓來說可謂是最大的幸福,比什麼都好。
好日子剛剛有個盼頭,匈奴人竟然要殺來!?雖然國家沒有細說,但看樣子八成是戎國這些異族之輩的原因才引來了匈奴人。問題是這事兒大家都是猜測,話由家中的長輩口中說出,一家人就算不是深信不疑也信了個七八分。無形之中對待異族的態度又開始慢慢的冷漠。
然而這戎國的統治下想跑是不可能的,不跑只能留在城中堅守。打起仗來依靠的還是這些異族軍隊,漢人的軍隊也在組建之中,但新兵操練起來能夠達到什麼水準還是未知之數。
從猜疑不信任與逐漸的融合凝聚,這一過程出人意料的快,因為沒有人想死,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生存!!
王戎這一招可謂是置之死地而後生,戎國的情況不像是晉國又或漢朝。各族人等與漢人雜居一處,平時雖然沒有什麼衝突和矛盾,但到了危機之時顯然雙方的契合度並不高。
危難關頭情緒上湧,國內這麼多的漢人如何鎮壓得過來,分神分力不說,等於是自毀長城一般。
先行把消息傳出,手中有全部的力量來防止發生意外,時間久了百姓也就想明白了,只要戎國的官吏能夠一碗水盡量端平,想必漢人也沒有什麼奢求。凝聚各族的力量一心護衛戎國,這是為了在即將到來的大戰中生存下去,更是給晉國看看戎國的實力!
證明自身的價值,才是不被大國拋棄的唯一方式。一旦失去了價值,自然也就成了可有可無的選擇。
漢人的心情寫在臉上,那是期盼晉國可以伸出援手的表情,更是看到了勝利曙光的神態。有晉國伸手幫忙,就算塞外的匈奴人殺過來,也並非是沒有一戰之力。當年河北之地,遼東之地,還不是晉國鐵騎殺退的塞外各族?
來到王府之中,自然是設宴款待為晉國使臣榮晦接風洗塵。酒席之上戎國文武一一做過介紹,推杯換盞間套問榮晦的底細。榮晦是何許人倒是不重要,重要的是此行的目的,晉國皇帝司馬攸在得知北方形勢後究竟要作何打算。
那榮晦一路上都沒有受到這般規格的待遇,此時甚是享受,同時暗恨燕王司馬機等人。自己在燕王的館驛住了兩天兩夜,也是沒能見到燕王的人,甚至連個傳話的都沒有。
幾次派人傳遞話語,希望可以拜見燕王一面都是徒勞無功,那消息好似石沉大海般的沒了後續,讓榮晦簡直氣炸了肺,卻又是無可奈何。那館驛外是燕王的衛兵守護,說是保護皇帝的使臣,實際上做什麼沒人知曉——但榮晦因此不敢輕舉妄動,唯有悻悻的趕赴戎國。
一來二去,榮晦都是恪守禮節,只是晉帝司馬攸並沒有交代什麼,戎國文武一番詢問自己也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那戎國文武都不是什麼好糊弄的,說來說去這使者仍是不肯吐露口風,甚至沒什麼有價值的消息,豈非是戲弄我等?
榮晦脾氣不好,各族人物比榮晦脾氣不好的大有人在,風言風語,刻薄之言漸漸的佔據了主流,就算榮晦盡力克制也是按耐不住心頭怒火了!更何況榮晦本來就不是心胸寬廣的人物……
為了在晉國之人面前有所表現,在座的戎國文武或許不是國內最為核心的人員,卻個個都通曉儒家文化,漢人文化,有的甚至就是當年跟隨王戎一切遠征塞外的漢人官吏。
這些人盡量展示自己的手段,那榮晦卻是個素來聽人使喚的小人。位列朝班之前不過是普通的軍官而已,巧舌狡辯倒是可以,但言辭不登大雅之堂,頓時被眾人談論得臉色通紅,一臉怒色!
一路走來便是不順,而今又被戎國之人羞辱一番,榮晦一股火氣撞頭而上,便在大庭廣眾之下拿出了高人一等的態度。自己是晉國皇帝的使者,這些人不過是蠻夷之輩罷了……
種族之論乃是兩國最為忌諱的話題,談兄弟之國,朋友之邦都可以,內中隱含著種族之別。可不加修飾的拿出來**裸的說事兒,這是戎國之人無法容忍的,一場混亂便在這大廳上展開。
那異族之輩哪個種族的都有,素來便是悍勇無比,即便是文官模樣的也是徒手殺人好不眨眼的傢伙。榮晦初時氣焰極高,可對方殺氣一出,心中頓時涼了一大截……把陛下的囑托搞砸了不說,說不定還把小命兒搭在這兒了……
從始至終王戎都是一言未發靜靜看著發生的一切,也沒有阻止的用意,待派人送走了榮晦後,王戎方才召集文武淡淡的道:「此人德行學識無一可以為使,晉帝偏偏派遣此人前來,爾等可知其用意?」
古察那抱拳道:「晉帝意在試探,此乃一石二鳥之計也!」
王戎見狀文武中尚有人不解,於是微微笑道:「你且說來聽聽。」
古察那心中本是有所疑慮,待王戎發問後方才確定了心中所想,於是道:「晉帝之意在於刺激大王,觀察大王態度,借此來論定如何對待兩國關係此乃用意一也;榮晦此人雖無可品之處,卻也未必沒有過人之處,我等若是處置不當便落下口實在晉人手中,此乃他日晉人尋釁之借口也,更是晉人用意之二。」
王戎點了點頭道:「不錯!晉帝有心聯合我戎國,卻是怕我等實力不濟;有心想吞掉我等,又是怕晉國力有未逮,此等心思首尾兩端,足見其難成大事也!然我國之補給戰力,皆須仰賴晉人,此時當是容忍而非爭執,待危機過了從長計議不遲!」
古察那道:「大王既然洞悉其用意,此時當發力也,坐實兩國聯盟,及早準備一切。」
王戎笑道:「本王正有此意,古察那你留守在此,我親自送晉國使臣返回遼東,順便會一會燕王!」
半日的光景便抵達了晉國境內,榮晦縱然脾氣再大,在王戎這一國之主面前仍是謙卑不敢作態。自己在戎國所做所言也並非是沒有過失之處,如今返回晉國,晉帝司馬攸當如何處置自己,一想起來此事當真是心中七上八下的好似腳踩棉花沒深沒淺。
數百衛隊保護著王戎進入晉國境內,晉國方面早有探馬得知,燕王司馬機率領三千人馬親自前來迎接王戎!
……
晉國的兵馬陸續向河北撤退,糧草輜重也是開始轉移起來,只有北海以及濮陽還在屯駐人馬。不過兩處地界都是遭到連番的大戰損兵折將無數,此時修補城牆處理傷患,更要掩埋屍體收拾戰場。
經過幾場鏖戰兵將都是累的體力透支,收拾起來也不是很麻利,晉軍一邊預防漢軍殺來,一邊也在思考漢人退兵的用意在哪裡。明明是晉軍全線撤退落入了下風,漢軍何以不動聲色的也撤走了?
這等大好時機都眼睜睜的錯過,看來漢人自有一番打算才是。
濮陽的苟晞,張方等人盡數被調回河北,北海的馬隆也是趕赴鄴都商討軍情,只要是級別的足夠的將領都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情。與漢軍還有黃河天險做隔,與塞外的匈奴是絕對沒有任何緩衝餘地的。
那塞外各族當年在中原尤其是河北之地所作所為令人髮指,更與漢人結下了血海深仇,而今匈奴統一了塞外各族勢力,窺視河北之心昭然若揭。就算沒有王戎這一夥兒,多半也是不肯放過晉國的。
一想起當年異族的暴/行,多半人是心有餘悸的,尤其是參與過河北之戰的晉國兵將都不想再次面對那樣的對手。要知道當時是許多種族先行撤走,與晉人作戰的乃是一部分異族人馬罷了。
如今匈奴之主劉淵號令塞外各族,此番再次交手對方不再是散兵游勇,而是一個龐大的集團勢力!!
晉人匆匆的退走了,漢軍也是奉命罷兵退回各處。
諸葛瞻心中雖然不快,卻也知道陛下遠在南方將聖旨傳來,必然是有了緊要的事情。更何況大將軍姜維坐鎮許昌統一調度,與陛下頗有默契,放過晉人一馬倒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漢人的儒家文化並不是一個擴張型的文化,對於爭奪華夏大地是有興趣,可中國以外的地方並非那麼感興趣的。漢帝劉禪集權在身,已然奪取了印州以及中國南部的數十個小國,加上遼東以東的倭國高句麗等等,若是拿下了河北之後,大漢王朝的版圖比起東漢時期要擴大了不少。
對外的擴張已然是不符合眾人的心思,將對外擴張放在了平定河北之前更是讓一些文武官員感到不滿。華夏以外都是蠻夷之地,不服王化,這種土地和百姓有什麼好的?統一華夏大陸才是正途啊!
如此情緒一定會有,但也要看內中緣由是什麼,能過在朝中站穩腳跟的都不是魯莽之輩。漢帝劉禪素來南征北戰高瞻遠矚,既然決定了這樣做,必然有其道理和理由所在。
姜維給出的答案雖然不能盡如人意,卻也讓人心中多少有那麼幾分氣憤之意。塞外的形勢在這些年可謂風雲變幻,匈奴之主劉淵在前次大戰中保全了自身實力,並且對元氣大傷的塞外個族紛紛下手,而今已然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力量!
塞外幾乎沒有了劉淵的用武之地,那麼接下來的目標便顯而易見了,塞外各族要入侵華夏大陸,要先踏平河北,再渡黃河!
同為漢人,自然對此感到惱怒,只是漢朝在劉禪的治理下外來之人日益居多,就算是最為固執的官吏也是習慣了各族人種,如此一來雖然是憤恨,心情並不一樣。
晉人後院起火是好事兒,漢軍若是渡江北上便是良機!不過這麼明顯的戰略並不一定能夠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與效果。打垮了晉國,沒等漢軍喘息便要面對塞外的各族人馬,這不是划算的買賣。
坐山觀虎,讓晉人於匈奴拚個你死我活,然後再謀取漁翁之利顯然要高明的多。休養生息是關鍵,更關鍵的是漢帝劉禪要在南方用兵!!
印州是大漢目前與海外諸國往來的重要橋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附近的幾個國家竟然夠膽來試探漢人,如此宵小之輩不震懾一番怎可?
要對南方用兵,能夠抽調的便是南方諸國以及南蠻,川中,荊州,江南等地的兵力。這幾乎調動了大半個漢朝的領土,因此全國的兵力都要進行重新的部署與分配。
說起來容易,將消息傳到各處並不是容易的時而,各路人馬頻繁調動之下也容易使人心不安。
與晉國的大戰漢軍逐漸佔據上風,此時收兵雖然感到些許的遺憾,然漢軍本就折損了不少精兵良將,繼續打下去恐怕就沒了與塞外異族叫板的資本。匈奴鐵騎聞名天下,加上塞外各族的特殊兵種,一旦交手恐怕是大面積的作戰。
晉國的戰鬥力雖然不差,可想要抵抗塞外各族並不是容易的事兒。在得知了消息後漢朝文武在心中都不禁把晉國與匈奴做起比較,無疑後者更為可怕!!
晉國使者向雄渡江飄然而至,尋的是大漢皇帝,可去的卻是許昌!
兩國交鋒死傷無數,向雄對此似乎不以為意,只是帶了不足十人的隊伍而來,讓沿途的漢朝郡縣感到驚奇之餘更是讚歎不已。
中原乃是漢家地界,若是想殺你晉國使臣,就算你有成百上千乃至過萬的軍隊護送又有什麼用?反倒不如好似向雄這般的洒然而來的好。也有人不禁把向雄與裴秀比較起來,謀略技巧不是向雄所擅長的東西,但向雄為人正派素有大名,此番前來定是準備周全。
晉人面臨北方的戰事,此時求和與臨時抱佛腳無異,可事到如今也只有硬著頭皮前來求和。作為晉國使者的向雄還沒有趕到許昌,晉國派人求和一事兒已然傳得沸沸揚揚。
中原百姓聽聞這般消息,誰還不知道這中原鐵定是漢朝的?心懷叵測的,懷有二心的頓時開始老實起來。不過何攀廣佈人手四處尋找晉人的奸細細作,就算這些人老實下來,但曾經留下的線索仍是被漢人最後繩之以法的有利證據和途徑,可謂是悔不當初啊……
與此同時,身在南方的襄王劉動四處散播消息,漢朝天子對於印州之亂甚是惱怒,準備聚集大軍二十萬征討印州西方的羅馬帝國諸省,對其進行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