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驚雷入漢

第六卷 北伐中原 第三百一十三章 危機暗伏(下) 文 / 乾坤不動

    更新時間:2013-02-06

    雨過天晴,陰雲密佈的時光一去不返,然愁雲仍舊籠罩心頭。裴秀坐在馬車之內,馬車四周有二十餘名晉國甲士護送,更有五六名隨侍候命,外層則是五百名漢軍沿途相護,可謂安全之至!

    可惜裴秀心中沒有絲毫安全之感,越是靠近黃河心內越是焦急,冥思苦想,搜腸刮肚,硬是找不出解決眼前危機的辦法。被迫出使漢朝,被迫返回晉國,一切都是被人操縱,身不由己。這般稀里糊塗的做了冤死鬼,怎會是裴秀的作風?

    「漢之強盛遠遠超乎意料之外,這般態度是試探更是毫不掩飾其野心的表現,就算求得一時和平,也是難以持久……嗯?晉國之憂在於前有強漢,後有遼東之亂,若是能夠解決其中一端,或許可以謀得生存之機!」

    想到這裡,裴秀精心冥思起來,想要說服晉武帝司馬攸,想要擺平東北地區的禍亂,都需要精心策劃才是,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不知過了多少時間,隱約可以聽到遠方傳來陣陣戰鼓聲響,裴秀心中一動道:「這是何地,何來戰鼓之音?」

    馬車外跟隨的是幾名侍從,說是侍從卻是晉國派出監視裴秀之人罷了。這一點裴秀自然清楚,也沒有任何異議,只要侍候的周到自己也沒有什麼能夠挑剔的。

    「大人,已到了官渡,似是漢軍人馬正在操練,可要避路而行?」一名侍從打探一番後急忙忙的奔回請示道。

    這官渡如今是漢軍的要塞,更是前沿陣地,有兵馬操練不足為奇。要知道官渡守將齊萬年乃是漢軍將領之中最為好戰的幾人之一。有這樣的將領統兵,這支漢軍也必然是相當的好鬥!

    晉國與漢國之關係尚未確定,尋常百姓軍卒眼中晉國不過是魏國的化身罷了。舊怨未了,又是一群好戰之徒,裴秀這使臣團隊縱有漢軍護衛,在官渡大路行走也是頗多顧慮,未必便是安全。

    就算沒有損傷,被人羞辱一番也是不值當。要知道使臣之團乃是國家顏面所在,此番出使漢朝未被漢朝皇帝所接見已是顏面全無,要是再被一群武夫戲謔,恐怕不止裴秀,相關隨行人員也要人頭落地!

    「不用擔心,直走便是。」淡淡的看了一眼那隨侍略帶驚慌的眼神,裴秀若無其事的放下了車簾。哪怕是兩國談崩了,以漢朝的氣度也無需為難這使臣隊伍,裴秀心中篤定,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車隊緩緩而行,那前方漢軍操練的聲音也是越來越近。戰鼓,號角,口號,吶喊一樣樣的不斷增加著,從那聲音的大小也可分析出操練的漢軍兵力之眾!映入眼簾的是無數漢軍依照程序奮力演練著,對於這小小的車隊視若無睹,根本不予理會。

    即便如此,在場的幾十名甲士和侍從也是腿肚子顫抖,心懷忐忑的緩緩而行。這般場面著實震撼,這般陣勢著實讓人驚顫,就連馬車中的裴秀也是豎起耳朵,略微皺眉!

    「嗯?這是……騎射!!」

    裴秀猛的撩開車簾,見近萬漢家鐵騎在左近的一處坡地下縱馬盤旋呼嘯,人人張弓在手,所過之處的草靶之上扎滿了箭矢!這正是聞名天下的異族騎射,如今卻是漢家鐵騎在用!!

    騎射之威力無需多言,裴秀身為一代智者如何不知?眼前漢騎行動統一,出手敏捷,一股龐然殺氣凝聚在戰場四周,陰冷之感不斷侵襲身心,看得裴秀如墜冰窖之內。

    非是百戰精兵沒有這般氣勢,非是百戰精銳如何有這般功夫?過萬的鐵騎皆是長弓在背,長矛在側,裴秀暗中以晉國騎兵與之比較得出的結論縱是自己也是為之震驚!

    晉國的精銳騎兵來自於魏國遺留的河北鐵騎,而河北騎兵素以擊退異族,作戰驍勇聞名,按理來說乃是異族戰法之剋星。然異族騎射雖然威力無比,卻是缺少法度制衡,少有陣勢約束。

    漢騎取長補短,以嚴謹的陣勢變化攻擊隊形,用威力十足的騎射射殺目標,比起那異族騎射何止是提高了一倍兩倍的戰力?

    若是以晉國現今的精銳騎兵與之作戰,按照裴秀的估計恐怕要三萬以上的騎兵才可以殲滅這支萬人上下的漢騎。

    晉國剛剛建立,又是裁軍,精銳騎兵恐怕也就是萬餘罷了,哪來的三萬之數?而漢軍又何嘗只有這萬餘精騎?

    臉色一變再變,裴秀目不轉睛的盯著遠方漢騎,莫名心痛湧上心頭,瞬間佔據了整個胸腔,一絲絲酸楚流出,唯有輕聲歎息。

    當年大魏何其強盛,如今卻是仰望於人,這是天意,還是人力難及?

    車隊繼續前進,氣氛無比的壓抑,見過裴秀那難看之極的臉色,幾名隨侍似乎也知道了事情的嚴重性。漢軍在邊境要塞勤於操練人馬,對於河北大晉國之覬覦不言而喻,而此次外交出使又是無功而返。

    不說會加臨個人身上的諸般可能,只是大晉國的前景便足以讓人感到憂慮了。誠然不是什麼愛國情懷作祟,從魏人轉換為晉人,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快的找到歸屬感。

    只是覺得無論如何變幻國家,永恆不變的對手,日以強盛的敵人是這般的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這種感覺讓人十分憋悶,十分不爽,更是十分的壓抑……

    沿途時不時的有漢軍經過,對於眼前這支打著晉國旗號的隊伍根本不予理睬,看著漢軍強壯無比的整齊掠過身側,那股氣勢便讓人讚歎,讚歎之餘更是憂心。不僅僅是漢軍之精銳程度,而是軍隊的素養以及軍紀端得是一樣無懈可擊。

    戰場蕭殺之氣漸漸淡去,那震耳欲聾的喊殺聲也早已落於身後,滾滾黃河水奔騰不息的拍浪之聲迎面而來,帶著特有的氣息讓人不禁神往。終於來到了岸邊,終於來到了碼頭,離開大漢,離開故地,心中好似千鈞般沉重。

    下了馬車,晉國的船隻仍是停泊在老地方,船側卻是有一艘樓船旗幟鮮艷,人頭攢動。

    無暇觀望,裴秀毫無興致的匆匆與護送的漢軍告別,便要登船。卻見一隊漢軍迎面而來,為首一名文士離著老遠便揚聲大笑道:「本以為今生無會,不想仍可一見,江統有禮了!」

    裴秀微微錯愕,抱拳道:「聽聞應元被漢主所重用,何以在此?莫不是為了裴某而來?!」

    江統在魏國士氣已然聲名卓著,儼然與張華並駕齊驅,自從投靠了漢朝更是深得劉禪之信任。晉國名士之中對於江統自有評價,當年司馬炎不能任用江統,江統離開司馬炎也是無可厚非之事。

    此舉不僅僅保全了家人,更是讓江統的仕途飛黃騰達!

    江統一把拽住裴秀衣袖道:「季彥不用訝異,既是相遇,這一段路便讓江統相送吧!」

    說著話江統拉著裴秀登上了那旗幟鮮艷的樓船,待裴秀暗叫不妙時足以踏上樓船,卻是沒了返身的機會。裴秀的隨從們抬腳便要跟隨,卻是被漢軍攔下,送到了晉國船隻上。

    在漢軍領地,這些晉國侍從何甲士倒是沒有反抗之心,一路走來所聞所見早已讓人心中顫慄,根本沒有反抗的念頭。張望著看著另一隻船上的裴秀跟著江統登上樓船,連續上了數層之高。

    兩艘戰船緩緩駛離南岸,漢船之上禮樂齊鳴,舞姿曼妙。江統,裴秀,以及若干漢朝官員坐在頂層之上,觀舞賞樂好不愜意。不過片刻功夫,佳餚美酒一一呈上,一場酒宴就此開始。

    ……

    徐州。

    姜勝初為統帥,總理徐州境內軍政大權,可謂風頭正盛。這一日姜勝召集麾下謀臣武將齊聚一堂,商議遼東之事。

    異族的出現讓遼東的局勢變得複雜起來,漢軍之前的佈置足以抵禦晉**隊,卻未必禁得住異族軍隊的加入。拉攏這支異族,或者加以分化挑撥晉國和異族的關係,乃是漢軍目前當為之事。

    不過異族首領竟然是當年的魏國大將王戎,這一點倒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以魏國舊將的立場,是站在漢朝一邊討伐司馬氏,還是站在晉國一方繼續對抗大漢,這選擇並不難。

    魏國已經覆滅,王戎流落域外更是許久,所謂的立場說白了不過是利益!有足夠的利益,就能拉攏到這支異族軍隊,沒有足夠的利益,便只能憑空增加這大敵!

    「王戎在域外生活多年,經歷異族之亂仍然能夠以漢人身份掌控一族之人,絕非簡單之輩,這般條件未免開得容易了。」

    陸機年近弱冠,一身文士袍服,頭戴方巾飄飄然坐在文臣之首侃侃而談,言語之間對於王戎十分戒備,更是有著幾分顧慮。身為陸抗之後,雖然年幼可在徐州的一番作為,早已名揚天下,讓陸機與弟弟陸雲成為了當仁不讓的徐州智囊。

    駱秀微微笑道:「遼東城郡我方經營許久,拱手相讓並非明智之舉。王戎就算可以替我等抵擋晉人,然其有了根基一旦作答,便是麻煩。」這般說辭卻是與陸機相差無遠,對於王戎之目的,駱秀同樣感到懷疑。

    姜勝微微頷首道:「二位所言頗有道理,不過我等在遼東立足未穩,一切事宜尚在進展之中,此事可有轉圜餘地?」

    佔領遼東不僅僅是為了對晉國構成威脅,造成兩面夾擊的態勢,漢軍更是有自己的目的,卻是與晉國沒有直接的關係。也正因如此,遼東的漢軍長期處於守勢苦心經營。而黃河南岸的漢軍也是練兵為主,並沒有北上呼應的動作。

    陸雲坐在兄長下手位置道:「對方開出條件,對於晉人想必也是同樣,兩相比較我方沒有任何優勢。若想拉攏,必然要提高籌碼,可若如此,卻是耽擱了陛下的大計。況且王戎之底細尚未摸清,如今拖延時間是唯一的辦法,弄清王戎之用意更是迫在眉睫!」

    晉國與漢國在遼東對峙許久,晉國要比漢國弱小得多。王戎的兵力對於晉國是強援,對於漢軍卻未必有所臂助。也就是晉國比起漢國要更加的重視王戎這支異族軍隊,同樣的條件晉國應允的一定比漢國利落。

    王戎能夠在域外各族之間自成一家,必然有其過人之處。這般道理自然明白,能開出條件,也必然有其目的。在漢晉夾縫之中求存,正是可以左右逢源撈取好處,晉國得王戎可以驅除漢軍在遼東的佔據;漢軍得王戎支持便有了獨自挺進河北的底氣。

    做出何種的選擇與判斷誠然非常重要,搞清楚王戎現今的脾性與底細,才可以更好的分析對方的動機。

    堂堂大漢,怎會被人利用?

    姜勝想了想道:「拖延時間倒是不難,難得是要做萬全準備,對於異族之防範絕對不可掉以輕心!」

    駱秀深有同感道:「遼東兵力不過兩萬餘人,北海馬隆每日操練人馬威脅頗大,我方正在休養關鍵時刻,可以調動的人力並不足以兼顧兩端,此事或許可以奏明陛下?」

    漢軍在官渡,濮陽等地大肆演練,鼓噪聲勢,河北的晉軍也是同樣,尤其以北海馬隆一軍動作最是頻繁。而徐州同樣要休養生息,恢復生產,讓生產的秩序趨於穩定,如此才可以恢復民生。

    因此漢軍之部隊可以調動的很多,但若顧及各方面,以及錢糧收支等等,實際上能夠調動的軍隊卻是不多。遼東方面的兩萬餘人恐怕不足以應付突發事件,天知道那王戎會不會使詐!

    增援遼東一事看起來迫在眉睫,但徐州兵力一旦抽調,那如今的晉國第一將馬隆會否有所動作呢?

    茲事體大,做出決定便要有承擔的覺悟,事情是一定要報告給大漢天子劉禪。可在此之前,本地州府便應當有所動作開始準備了。

    姜勝沉吟片刻道:「遼東之地事關陛下大計,不可有失,無論結果如何都當增加兵力固守,只是不可打草驚蛇,一切需要暗中進行。」言罷姜勝以目光掃視在場文武。

    陸機起身拱手道:「下官不才,願意前往遼東。」

    「遼東苦寒之地,士衡南人之軀非是合適人選。」姜勝搖頭否定陸機之提議,卻是引起堂下一片喧嘩!這徐州之地,南方兵將極多,姜勝口出此言輕視南人,如何讓人眾人不怒?

    大將駱秀起身道:「將軍何以輕視我等南人?須知此乃陛下甚微反感之事!」

    陸機笑而不語道:「將軍既有定數,又何必以此激將之法?陸機此番前去,定保陛下大計得以如期實施,將軍如有不信,立下軍令狀便是!」

    「哈哈哈哈!我便知瞞不過士衡,方才多有得罪,還望諸位海涵。」姜勝起身抱拳示意,表示歉意。眾將怒火方起,轉而又消,不過心中一股爭強好勝的心氣兒倒是提高了不少。

    「我早已算過,本地可用人馬五萬之眾,可調動人馬不過兩萬五千人而已。我分一萬五千人交給士衡,士衡可乘浪北上,一切便宜行事,有先斬後奏之權,此劍與印綬交予士衡了!」

    姜勝一揮手,走上兩名文官,托著一柄寶劍,一隻印綬,正是當今陛下劉禪欽賜給姜勝之物,用來節制各方人馬。

    陸機見狀面色一變凜然道:「此乃陛下賜給將軍之物,陸機怎敢擷取。」

    姜勝走到陸機身前,把寶劍印綬放在陸機手上道:「陛下使我一切便宜行事,此事有何不可?晉國不過魏之殘身,卻是百死不僵之沖,不可掉以輕心。北上之舉我最適合,無奈無法抽身離開,唯有拜託士衡!」

    「望士衡念及國家,切勿推辭了。」

    「陸機領命,請將軍放心便是!」陸機正色恭敬一禮,轉身而去。

    在場將領對於姜勝之氣度胸懷此時方有瞭解,不禁暗挑拇指讚歎不愧是將門之後,果有大將軍的風範!

    姜勝微微點頭,轉首對陸雲道:「士衡此去我甚安心,留下五千人馬交予士龍替某鎮守,我即日引軍北上,防備馬隆。」

    陸雲也是明白勢在必行不可阻攔,於是道:「請將軍放心便是,若有意外,陸雲當盡起徐州馬為將軍後援。」

    姜勝笑道:「晉國急於求和,我料陛下必然不應,智如馬隆也當有所準備,此戰在所難免,一切拜託士龍了!」

    戰事不代表破碎和談,反而是兩國能夠坐下一談的契機所在。唯有讓對方瞭解彼此的差距,瞭解彼此的實力,才能夠在外交中爭取主動。對於漢朝來說自然不希望對方能夠有喘息的機會,對於晉國來說卻是需要一戰來證明自己有足夠的資格與漢朝同坐。

    不須經過晉國皇帝司馬攸的允許,馬隆對於和談一事早有判斷,對於即將到來的一戰更是躍躍欲試,秣兵厲馬!

    英雄所見略同,姜勝不介意在兩國邊境有小小的摩擦,只要佔據上風,便可以讓晉國徹底的低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